“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什么这样说?
在《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引起了千古争议。有些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即只能让百姓顺着统治者规定的道路走,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应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觉悟高,就由着他们去做,觉悟不高,就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听居士我慢慢道来。
首先,把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所说,这不符合先秦时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要表达这个意思,孔子会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
那么,孔子真的是认同愚民思想吗?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包含着有字简730枚,其中有多种古籍。在郭店简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篇战国时期的儒家著作《尊德义》,其中就隐藏着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尊德义》中说:“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与《论语》中孔子的话如出一辙,只不过把“由”字改为了“导”字。但接下来的这句话就很耐人寻味了,《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用“强”字来解释“知”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导向正确的方向,但不能强迫他们做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把“知”解释为“强”呢?其实,在先秦时代,“知”字与“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一名句,在《大戴礼记·劝学》篇中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所以,孔子说的这句话中,“知”通“折”,也就是“强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个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可以启迪、教化他们,但不能强迫他们,让他们折腰。
孟子的仁政,孟子号称是王者之师,《孟子》全文都是王者仁义之政。
荀子的礼法,荀子号称是帝王之术,《荀子》全文都是隆礼重法,学为贵《劝学》,人要做到《修身》,做事情要《不苟》,判断对错可以做不可以做看《荣辱》,孝道学习《子道》,怂人喷对手学习《非十二子》,更多管理学社会学其他篇章。
孟子和荀子都号称是孔子正宗传人。
根据史料记载,是荀子传承:
《鲁诗》:荀子—浮邱伯(包邱子)—申公(《鲁诗》开启者)
《毛诗》:子夏—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孙卿—大毛公
《谷梁》:荀子—浮邱伯—申公—瑕丘江公
《左传》:左丘明—曾申—吴起—吴期—铎椒—虞卿—荀卿—张苍—贾谊
更多请您多找找古籍文献读读……
我在学习中,内容太多……
《尸子·劝学》题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楚有尸子。」《集解》引刘向《别录》曰:「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汉书·艺文志》则曰「鲁人」。刘向《荀子叙》谓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文心雕龙·诸子》则曰「尸佼兼总于杂述」、「术通而文钝」,《后汉书·宦者列传》李贤注:「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徳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似兼总各家而以儒为本也。其书,《汉志》二十篇,隋唐《志》、《意林》作二十卷。宋时亡。至清,续有惠栋《尸子》辑本三卷,任兆麟《校订尸子》三篇,孙星衍《尸子》集本二卷,至嘉庆十六年,汪继培重加厘订,成《尸子校正》二卷,以《群书治要》所载《尸子》为上卷,以散见各书者为下卷,另集各辑本所违错及误收者为《存疑》,附于书后,实最善之本也。初刻入《湖海楼丛书》,光绪三年浙江书局收入《二十二子》,上海古籍社尝影印之。上卷十三篇,首为《劝学》。
尸子既与商君同时,则早于荀子,观其《劝学》之设譬引比,亦不及荀卿繁富,可知荀卿之《劝学》实源出尸子也。察其论述,皆本孔子,盖战国之时,儒墨同为显学,墨家重实行,儒家尚学习,《论语》之开篇即曰「学而时习之」,可知学乃儒家立身之本,未有不学而能成儒者也。尸子《劝学》今已残缺,然其学论,多为后世遵循,是真有功于圣教者也。首曰学则可为显士,使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原尸子所处之时,周既衰落,诸侯并起,得士者强,失士者弱,无士者危,国君若贤己而骄士,则亡无日矣。故争相聘请,竞相结纳,使者络绎于道路,公卿望风于国门,儒生而为王侯师者,比比是也。稍览国史,即可知吾国知识阶层受权力阶层之尊重,无过于斯时也。此无他,实因国家林立,贤人君子有所周流,众庶可自主迁徙。仕而不学者有之矣,未有学而不能仕者。即孔子虽曰道不能行,欲乘桴浮于海,然在鲁亦从诸大夫之后,官至司寇也。
尸子继曰:「夫学,身之砺砥也。」后之诸子劝学,无不本此。盖剑不磨则无利刃之用,人不学岂有懿德可成?国君贵于一国而不达于天下,天子贵于一世而不达于后世,唯德行与天地同流,共日月而三光也。予观尸子所论,益信学习乃达于平等之途径,此平等非削高以为低,贬贵以为贱,乃升寒士以为高士,进平民以为贵族,促进社会之整体进步者也。故曰:欲国之富强,必先教育;欲人有尊严,必先学习。鸟兽与人皆喜羣居,然人之羣居所以难于鸟兽者,因其皆有私心耳。惟学能退私心而进公心,轻私利而进公益,由小康而至于大同。学之为用可谓大矣!
予尝求夫古学人之心,其异于今世者,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达于自治之所,造乎自由之境,弃小我而成大我,变短暂而为永恒,俯逝川而会心,视大块而无愧,乃真自然之子也。返观今世,拘束教科书下,蹒跚名利场中,有学之名,无学之实,睹蝇头如泰山,朝官衙若神阙,舔痔者盈庭,啖腐者满途,号曰博导,实为博盗者,恐三千董狐,亦不胜书也。孔子曰:「其必先正名欤?」劝学而不先正学名,是驱羊于已亡之牢也。予虽不敏,安敢事此,故于学之本义,再三探究,纵辞繁意复,见嘲于方家,亦不惜也。
1 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诗句
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诗句 1 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孔子)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孔子)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2 最欣赏的儒家思想经典名句或诗句有哪些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
译文:成事不说: 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孔子
译文: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
译文: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5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爱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子
译文: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译文: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8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译文: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译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0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译文: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
11 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译文: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1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译文:君子胸怀大志,意志坚强,但他可以泰然自若,不傲慢放肆,身上没有骄矜之气。
1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译文: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孔子
译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呀
1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3 关于孔子的古诗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原文: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2、《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代:李隆基原文: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译文: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
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3、《答伯庸》宋代 冯京 原文: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译文:孔子的文采天下皆知,孔子的儒道天下都用。得到他文的都是公卿徒,得到他道理的都是穷苦百姓。
4、《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唐代:张说原文: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龙骖回旧宅,凤德咏馀芬。
译文:孔圣人的家在鲁国,他的儒家风采举世闻名。皇帝的车驾来到他的住处,都称赞其功德。
5、《悲哉孔子没》宋代:王安石原文: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译文:悲叹这世上没了孔子,就好像千年没有麒麟。天下尽是无知貌,这种事谁能知道珍贵。
4 赞美孔子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孔子的诗句如下:
1、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该诗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孔子所说的都被成为齐桓公、管仲等辈,百姓受到恩惠。
2、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该诗句出自曾巩的《读书》,意思是世间已经很久没有像孔子那样的人了,读书学习有其规矩和方法了。
3、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冯京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答伯庸》,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名满天下,孔子为人处世之道也遍布天下。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诗句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用来赞美孔子。意思是孔子的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5、孔子圣之诗,善学即邹孟。该诗句出自陈著的《次韵戴成叔》,意思是孔圣人的诗词,如果善于学习和吸收,也就能有邹孟这样的成就了。
搜狗百科-短歌行
搜狗百科-读书
搜狗百科-答伯庸
搜狗百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搜狗百科-次韵戴成叔
5 孔子儒家文化典故诗词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一、忠恕之道
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二、知命
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人生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 描写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方 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交 友: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敬鬼神而远之
7 有什么能体现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诗句呢
儒家的不是很多吗 你可以查阅古籍 如《论语》等 比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 《论语—学而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事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伊山寺位于伊山脚下。《大明一统志》山川篇载:“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又载:“桓伊故居在府治西伊山寺,西(误,应是东晋)晋桓伊读书于此,宋向子忞居焉”。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记》载:“因桓伊读书于此遂得名,创自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
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山涧远流,双岗若凤,是为凤岭。尝有蛟出寺井,号为龙塘龙泉。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山不甚高,却重峦叠峰,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寺内古金钱松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
伊山寺创自晋太元间(约384年-390年)慧持[慧持禅师,慧远母弟也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安公在襄阳,遣远与持东下,遂止庐山徒属三百,持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持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去聚。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至成都,居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后憩陴县中寺。义熙八年(412年),卒于寺。春秋七十六。]禅师,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谯国铚县人(今安徽宿县西人)官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破苻坚后封永修侯。”太元末,晋孝武帝 “迁伊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卒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大明一统志》卷之四十九载:桓伊墓在南昌府城南门外,(桓伊生平可祥见本人博客之《桓伊生平》)]“幼年读书于此遂得名”。 “伊山寺,南岳崔嵬”,伊山自“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后以“景德名山”为誉号(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韦驮像碑记》)。清康熙时,“国朝初平定两潘王慕,阿盘禅师[南京徽州婺源县人,俗姓汪,讳智珠,字阿盘,别号遽(笔者辩碑猜测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梦月轮入室即孕,崇祯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殁,著书若干]法旨大兴栋宇,广置廊房,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圯,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已丑季住持朗明氏永鉴得邑侯徐断令之助,重修伊山。据考证,清曾四次大修伊山。据传,历史最大规模前后三进,前进(土改时改造成田)屋檐水滴入港中。民国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门,山门有“天下伊山寺”题字。
伊山位于名山岣嵝[据《一统志载》“岣嵝峰在县(今衡阳市)北五十里”。《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九域志》载:“衡阳有岣嵝山。”“《湘中记》 又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嵝,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之西南不足二十里。因桓伊幼年随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宦游(宦游为本人妄断)蒸湘(晋时为湘南县),寓居于此。伊山,成了桓伊读书习武之处。“伊幼年喜游野王岭(今云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静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长史)、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所知,频参诸府军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犯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桓伊与大将谢玄,谢琰以八万精兵破前秦百万大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打败秦将苻融,苻坚中箭受伤,逃回北方,此战稳定了东晋偏安局面。时桓冲[(328-384)晋谯国龙尤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初从兄温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谢安执政,冲任中军将军,杨豫二州刺史,宁康三年解扬州刺史职,出为都督江荆诸州军事领荆州刺史[摘自《晋书》]“拥重兵而无所作为,太元九年]闻谢安大破苻坚渐病而死”[摘自《康熙字典》]。
桓伊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润州诗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创作笛曲《梅花三调》[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改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辑《神奇秘谱》,收琴曲三十六首,改为琴曲,名改为《梅花三弄》,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
伊山之胜境,历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认不清,笔者加入,由《荀子·劝学》中有“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士骚人争咏其胜”。唐张祐游伊山读书台咏诗曰:“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清易相翎题“鹿鸣凤山”。[鹿鸣:诗小雅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国语鲁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此处借代音乐—桓伊之《梅花三弄》,凤山,即凤岭,这里借代伊山,为觅晋代遗风之意]。清程景题铁篆“六朝胜境”,现嵌于山门。山门石槛嵌王闿运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笔者批注;《梅花三弄》笛曲),白云长对六朝山[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都。宋史张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这时借代东晋传承下来的伊山]。明徐霞客游楚,与伊山失之交擘。其在游记中仅记《志》书所言。
伊山八景:云锦峰 (又名桓山、伊山、野王岭)、弄笛楼[又名皇妃楼(清有皇妃在此戴发修行,伊山被封为皇庄地)、晒日楼]、逆流洞、千僧塔、青龙桥、翠颖阁(翠颖阁前系花园,原伊山八景诗有“翠颖阁前花滟滟”之句)、读书台、双凤井(龙塘、龙泉二井。现存龙泉,龙塘被石板封井口掩埋)。(原八景有仙鹅嘴之句,青龙桥句中含古潭水景,原作者难于考证,原句亦难于觅得)。
伊山有古罗汉果树一棵(1973年砍伐),古金钱松一棵(现存,树龄达300多年),古银杏树一棵(上个世纪五十年砍伐)。古潭(水清而深,碧水一潭)岸有七棵古枫,树杆大至三人牵手难围(1958年砍伐)。
古迹有千人钟、万人锅(1958年毁),宋时有向子忞居于桓伊故居(即桓伊读书台)。古籍若干(上世纪60年毁)。宋徽宗敕赐之“景德禅寺”之“圣旨牌”毁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四周雕龙),现悬于寺门楣之圣旨牌系2004年仿刻。
伊山冲有老鹰岭(巨石如鹰嘴故名),龟山,豹子岩,凤凰山,云锦峰,日华峰,仙鹅嘴,白石岭。(凤凰山与仙鹅嘴合为双凤)另有三座横岭挡住伊山冲去路,更显伊山寺之藏!
伊山,六朝胜境,因名宦桓伊被载入史册,是名僧慧持在湘南唯一创建的最早的寺院。它的创建,早于湘南任一寺院,所以,完全可以说,伊山寺是岣嵝(古南岳)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她的创建,对南方佛教的传承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2023-08-09 04:53: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