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典籍载体中,有哪些是藏文化特有的,其存在反应了藏文化的哪些特点?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隆帝在位时,下令“搜罗天下书籍”。其实他觉得“他家的书并不丰富”,想满足自己的私心。当时他并没有考虑编《四库全书》,也没有打算大量藏书后再开图书馆。但皖籍书生朱军让乾隆皇帝眼前一亮,于是命军部尚书商议路线,派他们一个个修改永乐大典。他觉得《永乐大典》的风格不太好,决定编。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的进士,被乾隆任命为《四库全书》的主编。他一生致力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为古籍的收集整理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库全书》年的编纂过程中,有4300多人参与其中,堪称中国图书史上“最好的校勘”。然而,尽管如此,这部历史巨著仍有许多错误。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想知道这部巨著是如何编纂的,于是亲自看了一些手稿,却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所以我相信我已经看完了甲骨文提交的书,也就是我在处理。我还没有指出来,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众所周知,人类的眼睛是用来计算一本书的。为什么要等我看完?如果我不复习,我会听出它的错误吗?“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结果,大部分参与整理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从那以后,校订和审核受到严格控制,主编纪晓岚不敢懈怠。纪晓岚修订的藏文版本《四库全书》中的错误已经大大减少,但仍有61本书存在错别字和遗漏,3本书存在《金文亭》遗漏,8本书存在遗书遗漏,3本书版本不完整,5本书交换了中文版本,约有1000处书写错误。事实上,不仅是金文馆的版本,还有其他六个馆的收藏。
事实上,这么伟大的一本书,虽然校勘者很多,但水平并不一致,有些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有些错误确实是人为的。这是为什么呢?最初,一些官员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在乾隆皇帝出访时,故意把书的每一页的第一个字写成错别字,以示君主的“贤能”。但如果没有找到,校勘者也敢于改正,依然被定为“詹姆斯国王”。四十七年,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纪晓岚担任主编和校对,终于完成了《永乐大典》的第一步。为便于参考,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经典和历史子集中的书籍用分色装饰。经部用青色丝绸,史部用红色丝绸,司用月白色丝绸,收藏部用灰黑色丝绸,书信封面用楠木。同年7月,《四库全书》的7个部分全部写完。这本书完成后,所有的编纂官员都兴高采烈。纪晓岚写了一份“表文”和一封给乾隆皇帝的信。皇帝审阅完《钦定司Ku全书已毕,准备入表正文》后,赞不绝口,他的大麻烦终于实现了,于是奖励了所有参与编书的人。
编完《四库全书》,抄了四本。为方便乾隆皇帝随时随地阅读,这四本书分别藏于皇家专库、北京故宫文远馆、圆明园文远馆、奉天故宫汶上馆、避暑山庄金文馆。外人是看不到这本书的。后来乾隆皇帝抄了三本名人的书,保存在文化发达、文人辈出的江浙一带。为此,他修建了三座藏书楼:镇江文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慧阁、杭州西湖圣贤堂温岚阁。鼓励学者阅读和复制。在当时,《四库全书》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系列。
现在提到《四库全书》,就必须提到纪晓岚。纪晓岚“外貌和睡眠近视”的历史记录意味着他是丑陋和近视的,纪晓岚有口吃的问题。那个老板不喜欢又帅又聪明又能干的人。纪晓岚才华横溢,却始终难以获得乾隆皇帝的真正信任,无法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无奈之下,他只能用语言安顿下来,成为一名“文字部长”。而《四库全书》的成功最终造就了纪晓岚。出书成功,被官至礼部尚书,摆满酒席告官。龙皇帝还特意赐骑在紫禁城里。在他80大寿的时候,嘉庆皇帝派了一个官员来祝贺他,并送给他一件宝物。不久,又被授予大学士协办,加少保太子、国子监等称号。嘉庆帝81岁去世时为他写下遗书《文达》。
青藏文化·雪国世界·文化起源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这已为众多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藏族文化也就起源于青藏土著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最初的文化起源地,然后通过起源地使其文化逐渐向四周扩散和发展。在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藏族最早的发祥之地,也是孕育藏族及其古代文化的摇篮。
新石器时代的西藏高原,存在着两种考古文化,一是藏北高原的细石器,二是藏南河谷的磨制石器和陶器文化遗存。其中,属于藏南河谷发现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文化遗址主要有昌都卡若、林芝县境内的云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墨脱县背崩村、墨脱村、马尼翁,拉萨北郊曲贡村,山南乃东县钦巴村,阿里扎达等。这些遗址当中,除卡若遗址外,其他文化遗存都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曲贡文化遗址出土有四具完整的人骨架,还出土有猕猴头像,这说明在距今三四千年时,藏族的先民就已生活在拉萨河谷地区。而藏族就是这些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长期融合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宗教作为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藏族的先民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本教信仰。本教最初在古代象雄(今阿里地区南部)发展起来,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于整个藏族地区。象雄地处藏西北高原,当时世界上的四条著名商道都靠近或横越藏西北高原,因此,对于象雄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使它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逐渐成为青藏地区的文化起源地之一。本教创始人辛饶米沃切对象雄原有本教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整顿,并著书立说。当时有十二辛,即分管十二门类的官员,其中,夏辛是藏族本教文化最早的体系化分类,它包括卦、占、禳、星算、医药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被认为是“藏族‘五明学’文化结构模式的雏形”(参见《古老的象雄文明》,载于《西藏研究》1985年第2期)。本教的完整和传播,使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西藏高原上形成的另两大部落即苏毗和雅隆也很快接受了本教文化。特别是本教文化与雅隆政权的紧密结合,使本教更加强大,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雅隆部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使象雄文明转向雅隆文明。雅隆部落地区为代表的藏南谷地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也就成为象雄之后藏族新的发祥之地。
从历史发展和记载来看,藏族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起源和分布于藏南谷地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有:藏族关于“猕猴变人”的传说、藏族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四个氏族、吐蕃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为止的三十二代赞普的出生地、王都或王宫、王陵等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而且以雅隆(今山南地区)为其中心。迄今座落在雅隆河谷一座山岗上的雍布拉岗宫是吐蕃王朝的第一座宫殿,即雅隆部落首领聂赤赞普的王宫。据本教《拥宗本教目录》记载,聂赤赞普时,在这一带还建造了第一座本教寺院“拥宗拉孜寺”。到了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又在雅隆地区修建了秦瓦达孜宫堡,此后直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塞,秦瓦达孜宫堡一直是雅隆部落的王都。同时,据藏文古籍记载,当时,雅鲁藏布江流域经济已有一定发展,人们“烧木为炭,炼矿石而成金银铜铁,钻木为孔做成犁及牛轭,开掘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垦草原平滩而为耕地,因不能渡河遂于水上建桥”(《贤者喜宴》)。又据《贤者喜宴》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记载,藏族最初有“十二小邦”,后来又发展为“四十小邦”,这些小邦实际上是一些氏族部落集团。他们大部分都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围绕在雅隆部落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集团。由此可见,大约从公元前二三百年即聂赤赞普时代起,雅隆河谷便是藏族祖先的文化中心。到了公元6世纪以后,雅隆部落进一步成为统治西藏高原诸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迁都拉萨,从而加快了一统青藏高原的步伐及其文化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不仅解决了藏族族源问题,而且对青藏高原的文化起源,以及石器时代(即远古)的文化面貌和基本特征提供了补充和认识。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五至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青藏高原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他们无疑是我们所知道的藏族最早的土著居民。那时的旧石器文明不是一种孤立的文明,它已与黄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有了某种密切的联系。到新石器时代,这种联系进一步加强。当时,青藏高原上主要有三支系统的原始文化,即藏东卡若文化,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土著系统的曲贡文化,藏北高原细石器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基本代表了青藏高原新石器文化的总体面貌。其中,卡若文化是从事定居农耕经济兼有狩猎畜牧经济的卡若原始部族的文化,它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黄河上游南下的氐羌系统文化的影响;曲贡文化是以从事定居农业和渔业经济为主的曲贡原始文化,它属于典型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土著系统文化;藏北细石器文化则以从事游牧和狩猎经济为特征的藏北游牧原始群文化,它主要接受了源自华北的细石器文化传统经北方草原地区南下进入藏北草原后的深刻熏陶。(参见《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关系》、《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等)
青藏高原的几种起源文化,一开始就与外部(特别是东部)发生了深刻的渊源联系,因而,使青藏地区的原始文化在固有基础上呈现出丰富的多重性特征。与此同时,它又感受到了西亚、南亚、东南亚诸地文化的影响。随着吐蕃王朝的建立,以及佛教的传入,青藏文化即藏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冈仁波齐》、《可可西里》、《门巴将军》、《318号公路》、《红河谷》等。
1、《可可西里》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
2、《门巴将军》
《门巴将军》(原名《一家人》)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和紫岚德纳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传记片,由马会雷执导,刘之冰、王静等主演 。该片于2013年10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李素芝36年如一日,深入偏远藏区为活佛僧侣、藏族群众和边防官兵巡诊的感人故事。
3、《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杨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6月20日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4、《318号公路》
**《318号公路》由上海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聂运兴、陈玉亭联合编剧。讲述了这是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寻找到自己内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寻找到自己内心的故事,在独自走318国道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使她从失败的恋情和幻想中解脱出来。
5、《红河谷》
《红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历史剧情类**,该片由冯小宁执导,宁静、邵兵、多布吉、应真等共同出演。
影片讲述了以20世纪初的中国西藏为背景,演绎了一段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的故事。
本文2023-08-09 05:00: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