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随葬品“衣物疏”是什么东西,它有何用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古代的随葬品“衣物疏”是什么东西,它有何用途?,第1张

衣物疏是由墓内遣册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改变,并且南北存在差异。它的用途在于寄送物件和宣示去世人在阴间房屋的主权。

衣物疏最开始的形式是墓内遣册。遣册指的是东周时期,人们就将随葬的物品简要列个清单,一并下葬,放在墓室中。人们死后,像活在世上的人们,他们只是从这个世界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亲人需要将他们生活所需的住所,物品准备好。到了西汉时期,这种墓内遣册就换了个名字,叫做衣物疏,内容和意义变动不大。

一、时代更替

三国时期,衣物疏发生变化,并不完全与墓内遣册相同。在这一时期的衣物疏,家属会在这个小册子上面写上死者的姓名,宣示主权,防止被孤魂野鬼拿走,也可以得到阴司游神的庇护。这些钱财和房屋,可以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免受饥寒。小册子写完物资后,话锋一转,会隐晦地写上死者的死因。

南北朝时期,衣物疏出现了体制的变化, 小册子结尾处会写上其类似青龙,白虎这样人物的见证人,青龙,白虎勇猛无比,暴力执法系统的目的在于保护死者的权益,让死者在九泉之下生活的安心。

稍微晚点的吐鲁番,衣物疏具有其他功能,它成为了过所。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往西藏需要出示的通关文牒一样,死者需要有过所才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阴间。

二、南北存在差异

南北在地理上存在差异,造成衣物疏存在南北差异。 南方的情况简单,基本上与南北朝时候的衣物疏相同,在署名处会加上一些对冒犯者的警告。气候逐渐变得湿润,这种小册子很难保存,因此,衣物疏只得演变成死者的遗书。此后,南方的衣物疏的历史出现了一段空白,再无相关记载。 北方的衣物疏就类似吐鲁番的过所。

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是寄托了后人对死者美好的祝愿。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赳赳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唐代盛行厚葬,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的最为精彩。人物俑中有贵妇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十二生肖俑。动物俑中包括马、骆驼、牛、羊、狗、鸡、鸭等品种。

据记载,吴六奇原为明末南迁后偏安王朝的总兵,因反戈降清得到清王朝的重用,死后赐一品仪卫营造墓葬于广东大埔县城郊,随葬陶俑也特别精巧。五十件俑人,包括女侍俑十四、男侍俑三、侍吏俑三衙役俑一、仪仗俑七、传令俑四、乐俑一,以上这些俑人连其他的什物模型,分类装放在一个葬具箱中,与墓志一起埋于墓室,因此保存得完整无损。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妇好墓中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有近200件。有“妇好”铭文的就有上百件,其中的两件大铜钺最为引人注目,一件以龙纹为饰,一件以虎纹为饰,每件重达八九千克。据甲骨文判定,它们曾是妇好生前使用过的武器。据考证,铜钺在商代也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