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3项世界记忆名录
我国13项世界记忆名录如下:
1、金元钞:中国最早的纸币之一,由宋朝制造。
2、景德镇陶瓷产业档案(1368年至1949年):记录中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历史和技术发展。
3、北京故宫文献:保存了中国清代宫廷的重要文书和书画作品。
4、《钦定大清会典》: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法律、历史、文化和宗教典籍。
5、《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制度历史档案资料》:记录中国各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遗产。
6、中华传统医药古籍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保存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古籍和疗法。
7、宋元木刻活字印刷术:保存了古代木刻活字印刷技术的文献和器具。
8、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档案:保存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资料和重要决策文件。
9、中国现代民间文学集成:保存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典藏作品和文献。
10、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记录了中国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工作。
11、中国古籍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计划: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古籍和文献。
12、中国木构建筑保护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保存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13、中国近现代史档案:保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档案和文献资料。
世界记忆名录简介: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简称《世界记忆名录》,是指符合世界意义、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
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侧重于文献记录,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古籍善本等。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
但是,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来防止集体记忆的丧失,并且呼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献,并让它们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珠还合浦,意指东西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意指历经劫难、重见光明。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被称为“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卷帙浩繁,版式精美,开本宏大,端楷书写,绘图精丽,又命运多舛,屡遭浩劫。它的编修和传承,是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象征;它的流散与聚合,是近代以来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缩影。
本次展览名为“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珠还合浦,意指东西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意指历经劫难、重见光明。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5个单元,
系统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典籍内涵、版式外观、聚散流变、辑佚影印,着重突出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其“明珠还于合浦”的历程,以及国家图书馆对《永乐大典》的修复、保护、整理与利用等,旨在以《永乐大典》为中心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叫停原因:
1、避免被篡改:中国古代很重视典籍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典籍可能会涉及到国家机密或国家核心价值,所以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来避免被篡改或者传播。
2、管理阅读范围:古代典籍的传阅一般是有限制条件的,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阅读。一些典籍只有特定的群体才能参阅,例如祭祀、藏书家、士人等等,因此,叫停典籍是为管理阅读范围和控制知识传播而设的。
3、避免影响社会风气:古代中国的某些典籍可能含有一些敏感内容,可能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秩序,国家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限制这些典籍的传阅和阅读范围。
1、坚持政策规划引领,不断健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把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2、坚持落实保护责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确定责任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考核目标。
3、坚持科学保护利用和传承,积极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形成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馆藏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形式的立体保护体系,并通过设立传习所、创意园区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
扩展资料:
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城镇化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传承断裂,片面的政绩观和过度商业开发加速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消亡,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忽视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民网——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主要方面,就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什么才得以长久传承、生生不息呢?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
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高校古籍整理十年》)。
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因而,今译也最具时代特色和大众特性。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还在于社会大众对于古籍的熟悉与亲近。
而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尤其是在深入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今天,今译更是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是它的文物价值,也是古籍保护所要面对的。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普通读者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也就是它的现代形态。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
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因而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进行编目分类和命名。中国古籍总目的代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所涉及的各种古籍、经书、文献等进行编目分类和命名的一套代码体系,用于整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编码系统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古籍保护修复中心联合开发,于2006年正式发布,采用了数字、汉字组合的方式,共有三级代码,包括十大类别、五十小类别和二百五十子类别,每个代码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2023-08-04 01:38: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