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的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8收藏

楚辞集注的解释,第1张

楚辞集注的解释

《楚辞》 注本。南宋朱熹集注。 《楚辞章句》 原为 十七 卷,此书删去 《七谏》 等四篇,增入西汉贾谊作品二篇,编为八卷。其注释简明精当,多数观点为后世 研究 者所 认同 。另附有 《辨证》 二卷。

词语分解

楚辞的解释 书名。西汉刘向辑。为骚体类 文章 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详细解释亦作“ 楚词 ”。本为 集注的解释 汇集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做书名,如《诗经集注》详细解释见“ 集注 ”。亦作“ 集注 ”。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唐 颜师古 《<汉书>序例》:“《汉书》旧无注

楚辞

[chǔ cí]

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作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书名:楚辞

作者:刘向辑录,屈原等作

类别:古籍,诗歌和楚辞体文章总集

辑录:公元前26年-公元前6年

性质:国学经典

影响:深远影响中国文学,汉学热点

地位: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分享

内容梗概

古籍局部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地名实在远古,只有靠古籍和大量记载来试着说说。因为现在洞庭、湘江、澧水、沅江、 就在江南,如果说在汉江以北,人们感觉不可思议,这也是习惯而已,请以史书说之。不过大量文物考证,楚都曾经在南阳西边淅川内乡一代,这也是事实之一。

楚辞的创立者应该是屈原,但它也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在我国南方区域性文化基础上发展和产生出来的。楚辞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化。

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后期,继《诗经》古朴的四言诗体之后,产生在中国南方楚国地方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诗人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和楚辞的出现,不仅使《诗经》以后沉寂了近三百年之久的诗坛重新复活起来,因在《诗经》以后就没有产生什么诗歌作品了,而楚辞的出现,使它以突发的异彩,更新的更美的歌声,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楚辞•九歌》的译文,先后见于《诗经与楚辞精品》(余冠英、韦凤娟主编,1995)和图文本《楚辞》(赵机编译,2001)两书。近阅其中《东皇太一》和《国殇》二篇,译文质量令人思考。《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由于语言和习俗的限制,今文翻译也许达不到原文所具有的完美的境界,但至少也应有诗的韵味,而不该是词语的堆砌或流于通俗的说明。本文试就这两篇加以翻译,力求能从今译文中品味出楚辞的高雅韵味。并附录两书的译文于后,供对比参考。

  屈原原文(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王+真),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望湖译文]

  选定吉日啊,行祀良辰!恭敬祭祀啊,愉我上皇。

  身佩长剑啊,抚彼玉珥;盛装玉饰啊,脆鸣叮当。

  坛铺瑶席啊,玉镇平展;更要奉上啊,名花溢香。

  蕙煮祭肉啊,兰花为衬;桂酒奠祭啊,佐以椒浆。

  扬起鼓槌啊,敲响祭鼓;节拍徐缓啊,歌唱勿慌。

  竽瑟齐列啊,作乐铿锵。

  翩跹巫女啊,服饰艳丽;芳香飘溢啊,馥郁满堂。

  五音纷呈啊,悦耳交响;上皇欢欣啊,愉快安康。

  [说明] 原诗的构成除两句五言外,都是六言。五言第三字和六言第四字例用“兮”字。最特出的是,基本上隔句用韵,且押阳韵一韵到底,这在《九歌》十一篇中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样一篇韵律严整的诗歌,译文也采取相应的严整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六字或五字一句,第一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阳韵。问题是原文“陈竽瑟兮浩倡”的“倡”字,《辞海》释为“作乐”,不是唱歌;可读“chàng”,又可读“cháng”,考虑全篇用韵,以后者为是。其他如 “玉珥”、“瑶席”、“椒浆”等特殊用语均在注释中有说明,在译文中可不译出。

  屈原原文(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望湖译文]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说明] 原诗的构成都是七言,每句的第四字用“兮”。与前一篇不同的是用韵不规则。看似属于转韵诗,但无明确规律。对此,译文仍然采用严整的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七字一句,第一、三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发花韵。

  [附录译文]《东皇太一》

  1,《诗经与楚辞精品》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地娱悦祭祀东皇。太一神手按宝剑饰玉珥,满身佩玉叮铛响。铺上瑶席上压玉(王+真),再把玉做的鲜花献上。惠草包着的祭肉垫上兰草,放好桂花酒和花椒酒再献上皇。扬起槌啊敲起鼓,节拍徐徐缓声唱,竽瑟齐奏啊再歌声高扬。巫女身穿丽服翩跹舞,芬芳飘溢香气满堂。五音纷繁会合交响,神灵娱悦快乐安康。

  2,图文本《楚辞》译文

  吉祥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玉镶宝剑手按抚,全身佩玉响丁当。玉(王+真)压在瑶席上,鲜花供在神座旁。献上祭肉兰蕙垫,置上桂酒椒子汤。高举鼓槌猛击鼓,轻歌曼舞节拍疏,竽瑟齐奏歌声扬。华服巫女翩跹舞,芳香馥郁满堂殿。各种音调成交响,东皇太一喜洋洋。

  [附录译文]《国殇》

  1,《诗经与楚辞精品》

  (独):我手持吴戈矢身披犀牛皮的铠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色,敌众如云涌,箭矢相交坠落,士卒争踊跃。敌人侵犯我军阵地冲踏我军的行列,我们的战车左骖死亡右骖受伤创。车轮被土埋,马儿被绊住,将军仍手持鼓槌擂起进军鼓。天怨神怒啊,战士们壮烈牺牲弃身原野。

  (合):你们出征就未想过回返,荒原辽阔征程遥远。你们身佩长剑手持强弓,身首分离也无所惧怕,你们真勇敢又威武,始终刚强而不可侵犯。英雄已死却英灵不泯,你们的英魂是鬼中的英雄。

  2,图文本《楚辞》译文

  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车轮交错短兵相接厮杀。旌旗蔽日阵前敌人多如云,将士们勇争先那怕乱箭交坠下。强敌冲我阵队列遭践踏,左骖倒地死右服被刀扎。车轮深陷四匹战马被栓住,挥动鼓槌猛敲响鼓勇拼杀。苍天哀怨神灵怒气迸发,将士阵亡尸横荒野山下。勇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茫茫道路多遥远。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真正勇敢顽强又英武,始到终显刚强不可侵犯。身虽死精神在英灵显赫,虽为鬼亦英雄美名永传。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B4%EF%B7%D2%C6%E6%B5%C4%C3%A8%DF%E4/blog/item/738e96cbd6ef1217be09e69chtm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