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典籍有哪些,第1张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我国的古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哪些古代典籍至今仍对我国部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古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古代著名典籍,一起了解下吧。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文化典籍

1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个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撰而成,全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的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编撰队伍累计多达3000多人,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最终因惨遭浩劫使得目前仅存800余卷。

2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本由清高宗乾隆帝主持编修而成的大型丛书,是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写而成的大型丛书,是覆盖了文、史、理、工、农、医等个门类学科的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并手抄有7部,乾隆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这部由北宋科学家沈恬于1031至1095年撰写而成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是有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美誉,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各个门类学科,在世界范围中有着极大影响的典籍。

4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共三卷十八篇的著作,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创作于1637年的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收录有农业、手工业、机械、陶瓷、采煤等生产技术的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有着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

5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这本由贾思邈创作于北魏末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是共10卷92篇,系统总结了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治荒、黄河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有着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美誉。

6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这本由徐光启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是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总结了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的大型纯技术性农书,书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也是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这本由张苍和耿寿昌增补和整理于公元一世纪的数学专注,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数学成就的数学专注,其中首次阐述了世界数学史上的负数及加减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8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部共52卷的本草著作,是由李时珍撰写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里流年,是集几千年的食物、药材的种植、收采、调制和一样供销于一体,内部设计饮食烹饪学、食物养疗学、医药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世界科技史上最宏大的中医百科全书。

9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撰写在唐朝永徽三年的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共计30篇的综合性临床医著,有着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美誉,并对后世的中医疗法,乃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史记

史记最早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从上古传说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这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的史记,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较深。

汉朝的胡人是指的是匈奴。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西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汉元帝时,于五部呼韩邪和亲。后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

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这可能是很多人对汉服的一个误区吧,汉服其实不仅仅是指汉朝的服装。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按照我们汉服复兴者做出的定义,汉服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的,世界的汉服。

山海经是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古籍。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的介绍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