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汉的历史大事记年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刘宗汉的历史大事记年表,第1张

1953年曾受陈垣先生指教,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

1961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1959—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1962—1964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朱启钤秘书。

1964—1976年,文化部文物局所属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史馆副馆长。

1977—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1979—1999年,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语言文字编辑室主任,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底退休。

2004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6年6月,担任华茶国际书画院 名誉院长;

2007年迄今受聘与中国华侨茶叶基金会 艺术委员会 担任名誉理事;

成就及荣誉

长期从事古文字、古钱币方面的编辑工作。担任责任编辑的《古陶文字征》1992年曾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1988—1991)二等奖,《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秦汉钱币研究》、《中国铁线》和《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1998年曾获第二界金泉奖(中国人民银行系统部级奖)。除编辑工作外,还撰写了古文字、古钱币学论文多篇,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是中国钱币学会第三、四界理事、学术委员,10卷本《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并曾任大型丛书《中国钱币丛书》的主编。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2年曾获全国首届新闻出版界书画大赛一等奖。

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秦文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民革系统)成员。

有的。全名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时名“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其前身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 组,1962年与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合署办公。1986年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于1994年组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全所事业编制60人,下设办公室、财务科、保卫科、考古研究一室、考古研究二室、科技考古研究室、文物保护研究室、信息资料中心8个科(室),主要负责浙江省境内的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维修等业务与研究工作。多年来。本所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紧密围绕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定信心谋发展,凝聚力量鼓干劲,群策群力促和谐。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文物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指导、协调和服务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浙江省文物工作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可喜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30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考古发掘研究、文物保护、古建筑维修三大中心业务,始终坚持“出人才、出成果”的宗旨。在全体职工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努力下,取得了成果丰硕。建所以来,有7个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2个考古发掘项目获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5个获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8项获奖,其中2项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文物保护规划奖,1项获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5项获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和浙江省建筑工程钱江杯奖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三等奖。先后出版考古报告l 9部,另出版所刊9辑,其他专著、论文集、考古图录l 6部。其中《河姆渡》报告获中国社科院第4届“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瑶山》报告获浙江省第1 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甲骨文校释总集》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浙江申报世界遗产研究》课题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对策类一等奖;《瑶山》《跨湖桥》《雷峰塔遗址》报告分别入选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所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书在海内外学术界、读书界产生良好的影响。1978年来共有300多种图书分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金钥匙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等。其中《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分获第一、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续修四库全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朱子全书》(与安徽教育社共同出版)分获第一、第二、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奇石》、《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分获第九、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象形文字、圣书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因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圣书字 距今约5000年,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圣书字。相比起来,圣书字还远远不及我国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等古文化遗址的陶文字来得成熟。但它的特别意义在于——原分布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闪族(赛种)因大月氏(我国古族)西进而被迫西迁到地中海沿岸,约于公元前15世纪,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这种象形文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字母的共同来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如阿拉伯、印加、犹太字母等。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字母在亚洲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楔形文字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创造的一种古代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锲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发展 公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字,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态,与汉字一样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绘画,及表达思想的记号,也是表现声音的符号(其写法能表现发音的方法),这种符号后来被视为声音符号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较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更来得具像。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有过交易,饱学的僧侣们于是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 从后来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文字,可以判定,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显然已经过数万年以上的不断演进。期间中国的陶器制作、居室建造、壁画艺术、金属使用、丝织生产等,各种高级文化陆续发明、使用。 编辑本段发现 1799年,入侵埃及的法国军队在修筑防御工事时,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保罗·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这种文字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侣和书吏。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现存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丽江巴东象形文字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水书 水族的古文字和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后的象形文字。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考证,目前在水书中发现的水族古文字约有800多个,加上异体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 中国当代象形书画大师—熊国英 熊国英,字鹤年。号大熊;亦署“煮字浇画生”。自幼随父母学习国画和书法。后从金振之、陈椿元 等学习书画篆刻及古汉字,并得到启功、李骆公等大家指点。 曾任《招商时报》,社长,总编辑。 中国记者函授学院高级顾问、客座教授 中国广告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首批会员。 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和全国展览。篆书作品赴日本展出;国画《雄狮》被联合国邮电组织收藏。 在从事美术书法工作的五十多年间,经历了全面继承和“一点突破”两个阶段。前期以以“形”求“神”(见临摹徐悲鸿《奔马》和柳公权“玄秘塔)等书画摹品)。后期从训诂学和“岩画”入手,遵循“书画同源”之理论,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新途径。为揣摩汉字起源和远古先民造字的初始及由画到字的创造过程,将古汉字奠基书《说文解字》逐字抄录后并用自己掌握的新资料对其做了大量修正。编写出500万字的《中国古象形字源流》,并出版了普及本《图释古汉字》。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也正是在反复观摩、临写岩画和甲骨文、金文的过程中激发出对书画创新的灵感。根据其载体不同,材质和时光对其消蚀造成的特殊效果,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珊瑚书”和以画释字,以字解画的“图释字系列”,使数千年古老书法终于走出了“黑白世界”,进入“彩色时空”;从远古祖先的文化源头开拓出一条书画创新的道路。 首创的必然是独有的!由于熊国英先生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和开拓式的创新作品赢得了文化部门的高度称赞。在建国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将其首创的“象形字书画”四大系列(《墨彩书》、《珊瑚书》、《图释字画》、《象形字画》)编入《中国书法十大名家》。并向熊国英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熊国英先生5岁学书画 熊国英先生5岁始随父母学赵孟頫。12岁从张布舟学颜;同年向金振之先生学人物;后入专业学校学画4年。用20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多派画种和真草隶篆等名碑法帖(见早年临摹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和颜、柳体书法)。先后结交孙竹、关阔、范学礼、陶然等师友,并受李骆公、启功等老师点拨。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26岁后开始参加全国和省级展览。1974年创作的《雄狮》被联合国邮电组织收藏。1981年“文革”后恢复省书恊、美恊时成为第一届代表和会员。嗣后30余年重点研究古汉字,并从“书画同源”的学说中找到新的创作途径。 中国象形字书画开宗立派第一人 在从事美术书法工作的五十多年间,从训诂学和岩画入手,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新途径。为揣摩汉字起源和远古先民造字的初始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过程,将古汉字奠基书《说文解字》逐字抄录后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其做了大量修正。编写出500万字的《中国古象形字源流》,并出版了普及本《图释古汉字》。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在反复观摩、临写岩画和甲骨文、金文的过程中激发出对书画创新的灵感。根据其载体不同,材质和时光对其消蚀造成的特殊效果,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珊瑚书”和 “图释字画”,使数千年古老书法终于走出了“黑白世界”,进入“彩色时空”;从远古祖先的文化源头开拓出一条书画创新的道路。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SPAN></p>

大清百科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内容简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资料渊薮之一,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整的一部古代类书,也是我国铜活字印刷史上卷帙浩繁、印制精美的代表作。《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御笔题序。其间,历时两朝两代,共二十八年。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过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最初由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纂,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至四十五年(1706)四月完成初稿,名《汇编》。于五十五年(1716)呈进康熙帝,康熙赐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后雍正继位,严厉打击三皇子允祉等异己势力,作为三皇子老师的陈梦雷也无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再次被流放。雍正命蒋廷锡等重新审校,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年完成校订工作,并装订样本一部,请求皇帝做序。雍正皇帝亲笔题序,于雍正四年(1726)九月二十七日完成,加盖“雍正御笔之宝”大印章。雍正皇帝借流放陈梦雷打击允祉,借颂扬康熙而显示自己“继志述事”的合法性,使一部文化经典巨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皇权争斗。

印制工作于雍正六年(1728)完成,连同一部试印样本,共印成65部。每部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分装5020册,共计520函。印本用纸上乘,印刷精细,装帧富丽,庄重大方,充分展示了作为国之宝典巨著的皇家风范。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结构体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采集广博,内容丰富,包容了清雍正以前,我国古代社会所形成和积累的各个门类的知识,上起经史子集的典籍,下及至康熙晚年所出的律令、方志等悉数汇纳。其中还收录了《四库全书》不收或未曾收录的文献资料。共有42万余筒子页,1亿6千万字。全书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按天、地、人、物、学术、政事依次展开,层层隶统,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傲视古今中外,是查找古文献所需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其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次序井然,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它是获取中国古代知识的百宝库,被尊称为“大清百科全书”。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作用影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自出版以后,因其较为完备的文献功能,备受朝廷、民间,尤其是文人学者的青睐。乾隆皇帝对《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更尤为钦敬和尊重,多次题诗赞及此书“文宗今古,空前绝后”,并启引其编纂《四库全书》的想法。用来贮存《四库全书》的七阁均庋藏《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且安放在一楼正厅的两侧。

之后,王室贵族争相收藏,在清代并作为国之重礼赠送他国。1908年,清朝政府为了答谢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赠送一部同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给美国,现存放美国国会图书馆。而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雍正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更被视为珍宝。

大学士康有为曾收藏一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并评价此书为“清代第一大书”,“一切做学问之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至清末北京琉璃厂一套原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已价至一万两白银。

近现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仍显示出资料宝库的魅力,中外学者利用甚多。我国科学家竺柯桢先生在其研究领域翻阅最多、引用最多的一部书就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英俄日等国非常重视对《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运用和研究,并编制了索引。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著者李约瑟博士曾满怀感激地提到:“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真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国外的学者尊称此书为“康熙百科全书(KangHsi ImperialEncyclopaedia)”

l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新版出版价值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自陈梦雷着手编纂,至今已有300余年,历经沧桑、时事变迁,其流传版本也各有演绎。除初印版之外,另外还有三个版本:分别为光绪十四年(1888)图书集成局的“扁铅字本”、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同文书局的“石印本”和1934年中华书局的“缩印版”。由于战乱和保存的不善,完整保存下来的极为稀少,而最初的雍正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则更是弥足珍贵。即便是本研究领域的学者,平常也难以窥见原版本一面,更不用谈及对本书的深入研究、引用和校对。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限制了学术队伍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也使得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蒙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

迄今为止,由于印制成本的昂贵,100年来,尚未有一家出版单位对雍正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依照原书尺寸进行再版。经过三年酝酿,国家图书馆与齐鲁书社强联合,郑重推出“雍正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出版工程”,秉承“还原古书风貌,再现版本韵味”的宗旨,即按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底本,采用宣纸印刷、六眼线装影印出版,开本、卷册、函数、装帧形式一仍其旧,以“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展示皇家御制善本”,原汁原味地恢复其最初风貌,为后人研究提供最珍贵的摹本。

本工程一经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本工程列为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并荣获2006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最高荣誉奖。

2006年1月,项目组于国家图书馆召开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出版的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赞称此工程为“国家之盛事,出版之盛举”,并为出版工作献计献策。4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随齐鲁书社赴美参加纽约书展,在海外书业首次亮相;5月,项目组参展新疆全国书市,广受好评;6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山东首届文博会上成为亮点;8月,在北京国际书展上,《古今图书集成》在红木书柜的映衬下,再次成为山东出版集团展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举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焦点。应社会各界的要求,2007年4月,项目组开始举办了“大清百科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国巡展”活动,目前,已完成了重庆、湖北、山西、陕西的巡展,其他省份的巡展工作将陆续完成。

2006年1月7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对影印工程首次宣传;2006年9月8日,中央四套《国宝档案》专门进行深入报道。另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大报纸相关报道近百篇;新浪、搜狐、国学网站等相继转载3000余条,引得社会各界对这部规模宏大、立意深远的出版工程的一片赞叹。

http://weibocom/maodingwvr=5&sudaref=wwwhao123com

文物出版社近50年来共出版图书约5000种,其中有些精印本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形成了自己“高、新、精”的特色。所出图书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共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装帧设计奖、印刷质量奖、全国古籍图书奖、优秀美术图书奖、社科成果奖等各种奖项近200种。

特别是1994年在首届国家图书奖评选中,该社图书共获国家图书奖七项大奖,为全国500余家出版社之首。1994年,文物出版社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被表彰为全国30家优秀出版社之一。

以该社印制精美的《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为礼品赠送所访国家的***。1972年毛泽东主席以该社出版的《西汉帛画》赠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91年国家主席杨尚昆出访泰国,以该社刷印的《乾隆版大藏经》作为国礼赠送泰国国王 。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