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徽宗时期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两白银和一两黄金分别等于现在多少RMB?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1收藏

宋朝宋徽宗时期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两白银和一两黄金分别等于现在多少RMB?,第1张

在学习古代经济史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推算古代的物价和银两价格?我们常说的美元、欧元都可以通过汇率直观的与人民币挂靠,一目了然。但对古代的物价、 银两购买力却毫无概念, 理解模糊。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搞清古代的银两与现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讨论货币购买力,通行的 主要有 两种方法 : 一是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 现在的价格;二是以 米价 来 推算 现在的价格 。 下面将两种方法结合,以唐、宋、明、清四代为例,取 米价与银价的平均值来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 。

首先,按照银价推算。根据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四百美元一盎司(311克)左右波动,一盎司约311克,一克约1286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755元(2007年10月6日)汇率估算,一克是971元人民币。据此我们不难推算出唐、宋、明、清四代一两银子的价格。由于各朝代一两的重量不完全一样,折算后的结果相差较大。在 唐朝 一 两白银 相当于1359 元 ,在宋朝一 两白银 相当于388元人民币,在明朝一 两白银 相当于4527元人民币,到了清朝一 两白银 相当于200元人民币。

其次,按照当时的米价来推算。唐太宗时每斗米三至四文钱,玄宗时每斗米十五文钱,宪宗时因丰年只卖两文钱,如果按五文钱一斗的话,一 两银子 可买二十 石 。 以今天米价 三 元 一公 斤计算, 一两银子的价格相当于3540元人民币,可见,唐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非常惊人的;宋代一两银子相当于177元人民币;明朝相当于5664元人民币。

综合以上各朝代的银价和米价,如果取两者平均数的整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唐朝一两银子相当于2500元人民币,一个铜钱相当于2块半人民币;宋代一两银子相当于250元人民币,一个铜钱相当于2角5分人民币;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500元人民币,一个铜钱相当于5角人民币;清朝约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元人民币,一个铜钱相当于2角人民币。

按照以上的换算结果,可以很直观的推算出一些史书提到的古代银两或物价的今天价格。如《宋史·职官志》记载,一个普通县令月薪15贯(不含其它津贴),根据上述标准,折合成人民币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3750元。再如,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记载: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二两五钱,换算人民币大约合25元一公斤。

两宋独特的货币思想的产生及演变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外部环境即辽西夏金与宋的战争使两宋的货币思想及其演变有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货币思想,使得军事战争在两宋货币思想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宋代经济的繁荣铸钱业、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造纸业和印刷业技术的提高、货币制度的多变性是导致货币思想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而宋代开放、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使得两宋的货币思想较前代更为丰富。

一、“钱荒”问题认识的演变

两宋时期钱荒问题一直存在,尽管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货币的发行量都较唐朝时期有了大量增加,但是仍无法满足对于货币的需要,对于当时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钱荒问题,北宋和南宋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但是两个时期认识存在着差异。

从北宋到南宋关于“钱荒”问题的原因认识大致经历了私铸与钱币外流到青苗法、免疫法的实施到自然规律以及钱币的贮藏再到铜钱被纸币驱逐的过程,明显地呈现出随着官方政策和货币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对于“钱荒”的原因也呈现出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且越来越从钱币自身价值出发来分析的演变过程。

1私铸与钱币外流

李觏是最早提出钱荒问题的,他提出两点关于钱荒的原因:一是国家和民间很少有把铜钱贮藏起来的现象,而旧的铜钱没有上收,新的铜钱又不断发行,但是流通中的铜钱却越来越少的原因是有奸人销毁铜钱来铸造含铜量较少的恶钱以及铜器铜像,使市场上流通的较多的是私铸的恶钱,恶钱的流通使用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交易流通秩序,造成了混乱;二是辽、西夏、金均使用宋朝的铜钱,铜钱向他国的流动也造成了钱荒。

对于解决钱荒问题,李觏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收兑恶钱,政府规定一定的期限,民间限期上交恶钱,并且政府偿还上交恶钱的人一定的铜价,对于超过期限没有上交的人处以重刑,这样考虑到了收交恶钱可能给民间造成的损失,执行起来更加容易;二是销毁寺观中的铜像,然后将销毁的铜材用于铸造新的铜钱。对于铜钱向宋朝以外国家的流出问题李觏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法。

2青苗法、免疫法的实施

张方平对于造成钱荒问题的原因上也提出了看法: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当中的青苗法、免疫法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量,对钱荒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张方平认为熙宁七年政府取消钱禁,造成钱币的外流和私铸恶钱的现象更加严重,也是造成钱荒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解决钱荒问题,张方平提出恢复铜禁并且禁止私人铸造钱币,由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沈括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参与者从客观角度分析了造成钱荒问题的八条原因:其中又根据可以补救和不可补救分为两类原因。

可以补救的原因包括:一是与张方平的观点一致,开放铜禁加剧了钱荒,如果不施行铜禁那么国家的钱币将会消耗殆尽。他说:现在不再施行铜禁政策,那么将铜钱熔铸成铜器便可以获利十倍,这样只要铜钱存在便会被熔铸成铜器。我认为不施行铜禁的政策,以后铜钱就没有了。

二是国家钞法变化无常,盐钞的信用值降低,民间减少盐钞的贮藏,反而贮藏更多的钱币。他认为国家应当提高盐钞的信用,保持稳定的盐钞与铜钱的兑换比例,采取这样的措施后钱币就自发流通到市场上了。在这里,沈括把盐钞当作钱币的替代品,发挥着与钱币相同的职能,盐钞信用得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减缓钱荒问题。

三是在钱币币材上,主要由铜钱来充当货币,单一的币材来源对钱荒问题也有影响,他主张扩大金银作为货币的使用范围来减轻铜钱的压力。四是在钱币的流通上钱币较多的被人们贮藏起来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市场上流通的钱币量少以及流通的速度慢也会造成流通中货币量不足,为此他主张鼓励民间将贮藏的货币投入到市场上流通。

五是与前人相似的观点认为铜钱外流加剧了钱荒。他分析一方面当时有人提出河北由官方卖盐,这会导致盐价上涨,宋朝境内盐价上涨,则他国的低价盐就会流入宋朝市场结果是民间倾向于买他国的低价盐,最终铜钱流向他国;另一方面与他国的牛羊贸易同理也造成了铜钱外流向他国。

不可补救的原因包括:一是自然规律人口增加对钱币的需求量自然增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二是钱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会使钱币的价值量降低或者无法使用退出流通市场。这两点原因都是无可避免的。另外,钱币在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也反应出来,当时黄河、湟水一带,每年都会运去铜钱数十万缗,并且洮、岷地区每年铸造铁钱四十万缗,大量钱币积贮于该地区造成了该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此,他主张该地区用铁钱来与羌人贸易外泄铁钱,对于每年运去的铜钱用券钞代替。

3纸币驱逐铜币

南宋时期钱荒问题同样严重,大多数人的观点与北宋时期造成钱荒的原因并无二致,叶适虽然也认同上述看法,但他提出了南宋时期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纸币的发行流通驱逐铜钱,也是造成钱荒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他的解释是纸币具有轻便的特点更利于携带交换,而铜钱重不利于交换携带。

此外从纸币和铜钱的内在价值来看,纸币比铜钱价值低千倍,所以纸币必然驱逐铜钱,铜钱退出市场流通被民间贮藏,愈来愈多的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在市场上流通,必然引发许多问题。叶适关于纸币驱逐铜钱的解释类似于格雷欣法则,从纸币驱逐铜钱角度来分析钱荒的原因具有独到的见解。

二、货币、商品与物价之间关系认识的演变

从北宋到南宋,关于货币数量、商品数量与物价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货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到由商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的过程,虽然存在着分析物价变化的原因不同,但都呈现出从当时的商品交换的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以及前期思想家的分析得到相应结论的特点。

1货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

李觏总结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为:钱币数量多了就会贬值,钱币贬值则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钱币数量少了就会升值,钱币升值则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商品的价格上涨就会使商品短缺,商品价格下跌就会使商品积滞销售不出去,不管是商品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利益和不良影响都由人民来承担。

如果从国家社稷角度来看,莫过于钱币多了比较好,因为国家的用度是一定的,钱币少了满足不了日常用度需要。他认为流通中钱币数量的多少造成了商品物价的高低,而商品物价的高低又影响了商品的销售情况导致物阙或货滞,物阙或货滞造成的结果由人民来承担。另外他又提出国家的钱币数量越多越好,似乎又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

2商品数量导致物价变化

叶适认为国家的富强在于商品数量多,商品数量多了物价就会下降,物价下降相较之下钱币的购买力会提高,钱币购买力提高就能够衡量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易会正常进行。而现在钱币的购买力很低的原因是商品数量太少。

叶适分析商品、货币与物价的关系是从商品出发,商品数量变化导致物价变化,物价变化又会影响货币购买力,而北宋的李觏则是从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导致物价相应发生变动,物价变动则可以导致商品数量的变动。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分析的结果也大为不同。

三、货币职能认识的演变

从北宋到南宋关于货币职能认识的变化经历了从带有名目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到带有金属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对于货币职能增加了新的种类,但仍然否定货币的贮藏职能。虽然对于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都呈现出为评价货币的目的以此来肯定或否定货币的流通的特点。而对于宋货币流出宋境内在境外其他诸国流通,两宋的统治者则都持反对的观点,由此使得铜钱没有充分发挥世界货币职能。

1带有名目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

北宋的周行己认为钱币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因为商品才有了价值;钱币是没有价值高低的,因为商品才有了价值高低,钱币的价值都是相对于商品的价值来说的,是纯粹的名目主义的价值尺度。南宋的辛弃疾提到:世人都认为铜钱是价值高的纸币是价值低的。

但是不知道不管是铜钱还是纸币寒冷的时候都不能当衣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能当食物来吃,铜钱和纸币其实是一样的。辛弃疾是从铜钱和纸币的作用角度认为铜钱和纸币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名目主义的观点。但是他的名目主义观点是为肯定纸币流通作用服务的,出发点与周行己有所不同。

2带有金属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职能

南宋的叶适关于货币职能既关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又关注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不过他所提到的价值尺度职能为金属主义的价值尺度,但他却忽略了货币充当贮藏手段职能。他说:钱币无需储藏起来,只有流通流转才能体现它的价值;钱币之所以受到所有人的尊崇,是因为它能衡量万物的价值,能促进商品的交换。

他认为钱币储藏起来没有任何功能,只有钱币流通才能发挥其作用,钱币之所以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能衡量商品的价值,能带动商品的流通。这里他肯定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而否定了贮藏手段职能。

他认为钱币有自身的价值,也有价值高低之分,是金属主义的观点,与名目主义认为钱币只是价值符号自身没有价值高低之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充当世界货币职能

两宋时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铜钱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但由于当时严重的“钱荒”问题,他们都采取了严禁铜钱外流的政策,使得铜钱的世界货币职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立国之初就颁布了禁止铜钱外流的刑法,规定“五贯以下者,抵罪有差;五贯以上,其罪死”,后来又修订了惩处携铜钱出境者的刑法,规定“以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死”。

为使官员贯彻实施钱禁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激励官吏的政策。在防止铜钱从陆路外流的措施里,北宋官方禁止铜钱从西部外流,关注和竭力禁止铜钱通过河北流向辽朝境内。

南宋官方禁止铜钱外流的重点在淮南,在江淮地区设钱禁多所,铸造铁钱,努力将淮南变成铁钱区。在防止铜钱从海路外流的措施里,由于北宋外流没有南宋严重,所以南宋的措施比较多,专门修订了禁止以铜钱同蕃商贸易和禁止铜钱下海的刑法;为防止铜钱从海上外流,同样对有关官员做了一系列规定;禁止各种官僚机构搬铜钱下海船。尽管两宋官方都采取了严厉的铜钱外流政策,但铜钱仍然通过官方赏赐、民间走私等途径大量流入境外。

总结

铜钱的外流促进了两宋与境外诸国的贸易,成为宋与境外诸国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有力地带动了境外诸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宋与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国货币充当了世界货币,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促进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两国来说是双赢的。

1新宋

2《帝国政界往事》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

漆侠《王安石变法》《宋代经济史》

邓广铭《岳飞传》《陈龙川传》《王安石》《稼轩词编年笺注》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主编白钢)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阶级结构》《岳飞新传》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曾瑞龙《经略幽燕》《拓边西北》

陈振《宋史》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黎东方《细说元朝》

束景南《朱子大传》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另外,转平章吧主推荐的:

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

淮建利《宋朝厢军研究》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刘馨珺《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

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虽然属唐代史,但其试图回答的是唐代政治体制向宋朝制度演进的整体轨迹问题。和《宋代宰辅制度研究》、《祖宗之法》参看,基本能够搞清宋代宰相制度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史料中为何同时出现“百司为中书下属”|“诸司分中书之权”这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强烈推荐。)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这本虽然和宋朝八杆子打不着,但却是少有的专门研究阶、职分立的古代史专著,对理解宋代官与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很有帮助。而且这本书的研究角度和曾瑞龙的书很相似,都是以现代专业理论来诠释古代。)

建议:你用今天的物价做参考。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宋代以前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的,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不作为货币使用。

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770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

要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1两银子今天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吴思先生似乎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一贯到底合今天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古代1两为今天的40克。2011年8月,黄金的买卖价1克==360元。这样一算一两黄金相当于1440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约相当于1440元。

2、白银基准。同金价基准的换算方式相仿,2011年8月,白银的买卖价1克==8元。这样一算一两白银相当于320元,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约相当于32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4元来计算,也就是1贯铜钱合300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14400元,按白银换算的32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300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一盎司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

相反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的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此外,虽然现代技术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4500多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将1贯铜钱定为700元人民币。从而我们得到下面的基本换算公式:1两金=7000元人民币;1两银=1贯铜钱=7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7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21万元人民币,年薪252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10500元,年薪12万1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傔人衣粮、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待无与伦比。

以小说《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7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时,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7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21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3500元人民币已经很便宜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的家酿村酒,一桶就要5贯钱合3500元人民币,似乎有点离谱。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酒类是政府垄断专营的暴利行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酒价本身就很贵。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私酿15斤酒就要被杀头,后来规制放松,但私酿到一定数量仍是死罪。另据宋史,神宗元丰2年(1079年),东京的酒价是“斤直钱二百五十”(一斤酒250文钱,相当于人民币175元),白胜的一桶酒差不多应该有20斤,所以5贯也算合理。

这个问题很多的专家学者都曾经论证过,但是这个问题有点大,因为整个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一共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而在这320年间,每个时段的货币价值是不可能一样的,北宋初年和末年怎么会是一样能,根据论证,白银的价格有跌倒800文的时候,也有暴涨到3000文的时候。

在讨论古货币时通常都用这个假设: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是合理的。

黄金基准:金价基本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一盎司为283克,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648元算,相当于3661元。所以,宋代一贯铜钱约相当于366元。

白银基准: 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基准的换算方式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1石合925宋斤,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公斤。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600文之间,中期在600-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比较合理。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计算,宋代一石大米就合148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有人曾以此推算出,在水浒传中林冲买一把刀话费了1000贯,在如果放在现在也就是他花费了大概25万人民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惊人,但是结合水浒传中其他的物价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

所以结合以上情况来看,在宋朝时期,一贯钱的价值基本上就是在70元人民币到366元人民币之间波动。

1、《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2、《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断代纪事本未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未》以后,用纪事本未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

中华书局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此书可读性强,叙事有趣,观点鲜明,史事叙述井然有序,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

3、《细说宋朝》

《细说宋朝》是“细说中国历史”系列中的宋朝部分,也是这套系列中最好看的几本之一,他把整个宋史分成很多个重要事件,用一个个故事把整个宋史串了起来,体裁类似《纪事本末》,可读性非常强。

4、《生活在宋朝》

吴钩是个专写宋史的通俗历史学作家,他出了好几本关于宋朝的历史书,这是其中一本,里面很多描写当时社会生态的细节,读起来很轻松好看。不过作者似乎是非常爱宋朝,他的文章对大宋美誉过多,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书一起读比较好。

5、《宋代物价研究》

《宋代物价研究》是纯粹的学术书,一般爱好者可能不太容易读下去。但如果你读下去了,就会发现里面太多有意思的八卦了,而且字字有依据。这本书里整理出了关于宋代食品、地产、衣物、车马等方方面面的价格记录,和各行各业人的收入支出,简直是本宋代生活大辞典。

宋朝的货币: 第一,宋朝的币制以钱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 第二,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

第三,流通混乱。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

1000个铜钱为一贯一贯大约是1两银子,这没有明确的对比,因为银子和金子主要作为储存货币的 和现在的国家黄金储备差不多,银子虽然也经常流通,但它也是作为一种特殊货物的,价格也会起伏。

北宋的物价是非常低的,一匹马要10贯左右,一石大米要1贯左右(宋朝是97公斤)具体平常一顿饭,请客下馆子的话几十个筒子吧。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敷应用,且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

第二,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第三,宋王朝为防北方辽、夏、金人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依靠发行纸币以称补开支,也促进纸币的进一步发展。

大约在宋真宗年间(998——1022)成都的16家商号制作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钱铁流通。这就是最初的纸币。这种交子因是私人发行,所以史家称其为私交子。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

由于私交子的信用度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兑现,引起诉讼。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并在四川设置益州交子务负责交子的发行事宜,次年开始发行交子。这是政府发行的交子,史称官交子。官交子的发行3年为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界确定最高发行限额,用铁钱作为发行准备。到了南宋,交子由户部掌管发行。

称提之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其内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银会子:南宋初年,还发行过一种代替白银流通的银会子,以钱为单位,面额分为1钱和半钱两种,每年换发一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本位制纸币,但只限于一些地区使用,没有在全国流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