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植看一个有趣灵魂的得与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从曹植看一个有趣灵魂的得与失,第1张

建安十九年两个富二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愈发瞅对方不顺眼了,不过毕竟还在一个屋檐下,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即便是富家子弟难免也会无聊到发慌,那个夏天哥俩在槐树下纳凉的时候,曹丕就说:这样吧,按照老规矩,我们同题同韵,一起来写一篇《槐赋》。

我从度娘那抄来的,大家感受一下:

曹丕:有大邦之美树,惟令质之可嘉。托灵根于丰壤,被日月之光华。周长廊而开趾,夹通门而骈罗。承文昌之邃宇,望迎风之曲阿。修干纷其漼错,绿叶萋而重阴。上幽蔼而云覆,下茎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鸿雁游而送节,凯凤翔而迎时。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违隆暑而适体,谁谓此之不怡。

曹植:羡良木之华丽,爰获贵于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乎端门。观朱榱(以)[之]振条,据文陛而结根。畅沉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

曹植在这年混得不不错,得到一个新的封号:“临淄侯”。

虽然帝王权术一向都讳莫若深,不过老爷子用行动显露出了自己的私心偏袒。

曹植作为新文艺青年的标杆人物,不爱奢侈品,也不爱华丽的服装,除了爱喝酒,没有不良嗜好。性格随和,不爱装腔作势,爱读书,文采斐然。邺城里新的高台建起来了,老爷子很高兴,就让曹植写一篇赋《铜雀台赋》;两个妹妹出嫁了,母亲想念女儿,也让曹植写一篇赋《叙愁赋》,他全部有求必应,稿费也从不计较。诗词歌赋对他来说,似乎比吃鸡还简单,总而言之曹植这个儿子当的太让爹妈称心了。

兄长也是一表人才,见老爹爱吟诗作赋投其所好也逼着自个练得一手锦绣文章,“一门三杰”“建安三曹”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过总的来说丕哥还是在富二代的正轨上没跑偏----“崇奢侈”,“喜华服”,“爱美姬”,“乐狩猎”核心价值观很正确,曹操心里明镜似的说“子弱不才,惜其难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于是曹植封了完了临淄侯,丕还在当“五官中郎将”(高级打杂)没过几年,当爹得嫌疼植疼得还不够又加他五千户封邑,加上原来就有的五千户,二十多岁的曹植成了年轻的“万户侯”(此处建议问度娘好有个概念)。

这个时候哥俩即便互相有点不对眼,但还没出现大的隔阂,毕竟有老爷子罩着,直到有一天曹植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跑去找老爷子求让邯郸淳作自己的男秘,就是那个写《笑林》的古装版宁财神。(没错我开始还以为是位貌美如花的)

曹大爷一瞪眼瞅他,说:你小子想啥啊?你哥刚跟我讨他当 五官将文学,你转身也来求?以为你哥不敢揍你是吧?帝王权术嘛,心里再袒护小的,面上还得一碗水端平。

曹植这哥们干事业可能不行,要说干点文人癫狂的事那可是抬个屁股都能蹦出一百个点子的主,他想了想,对曹操说,可以让邯郸淳先来见见我吗?我可以开个《非你莫属》嘛,他究竟想为谁工作,自由择业嘛。这里先买个关子,大家设想一下撕葱哥若是要招个文秘会开出什么条件?送房送车送美女都不在话下吧?~~有这想法的请出去!

首先请提高一下境界,魏晋时期讲究的是“名士风流”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调调,纵有五花马千金裘也难拉拢那些整天就知道躲山林里酗酒开party的名人隐士。

邯郸淳去见曹植的那天,天气特别热,烤得人如同蒸笼上的白面馒头。邯郸淳身汗身雨到了曹植府邸,并没有见到曹植,家臣请他入席,抱歉地说,我家主人正在沐浴敷粉(没错在敷面膜,魏晋风流嘛,据说他还是曹家的颜值担当),一会儿就来了。不一会儿,只见一个披散着头发,外衣挂在腰上的胡人踏着节拍,跳着胡舞,旋进室内。(这段可参考大话西游里猴子勾引春三十娘那段)这厮又从怀里掏出九个丸铃,一个接着一个往天上抛去(妈蛋的,杂耍也拿手啊!)完了之后是剑舞,一套才艺秀下来,丫鬟们都逗得花枝乱颤鼓掌叫好,邯郸淳就差转身亮灯了,左右看看,却依然不见世子。正奇怪,“胡人”缓步走向他,吟诵起俳优情歌。(这段可参考点秋香里面的桃花歌)邯郸淳正怀疑哪里来的文武双全的胡人,那人却在他面前站定,从容笑道,“先生,你看我怎么样?”邯郸淳这才知道这扮丑卖乖的就是万户侯曹植。剩下来的事,就不用说了,两人天雷勾地火相逢恨晚去了。

可以这么说吧,曹植才华横溢纯真自然,前半生又有老爷子护着着实可用“快意人生”来形容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谢灵运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于是“才高八斗”这个词就是打这位仁兄身上来的。曹丕也不差,规规矩矩安心如一地做着富二代,情商高忍功好啊。

当爹的这一年六十岁,一曲《短歌行》已有人生迟暮之感了,而他对那二十三岁朝气蓬勃看似又不谙世事的儿子隐隐之中有一丝担忧,还不舍得对他讲重话。只好发了篇微博给他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已是被举为孝廉且推任顿丘令了。你也别一天到晚只顾着琴棋书画游手好闲,该干点正事了。

曹植这个年纪当然似懂非懂,秉性跟贾宝玉相似。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常与曹丕曹植兄弟一道宴饮,但曹植看人的第六感倒是蛮灵的,直接就说自己不喜欢他,发了篇博文给了杨修那老头,在这封《与杨德祖》书中,他说陈琳和司马相如一脉相承,吹嘘拍马之流。杨修那老头在初中课文里我们也看得出来,跟曹植是臭味相投的人,睿智是睿智,但是把不住嘴,对曹植倒是死忠,掺和人家家里事太多最后惹得大老板生厌了还不自知。曹植人家是侯爷,大家让着,你一幕僚食客老不给周边龙套面子,龙套们就必然会群起而攻之,于是后面杨修没多久就把自个给玩挂掉了,所以说木秀于林不是好事啊!

曹植呢,心情好的时候就把劝诫当耳边风,心情不好,就摆脸子。邢颙,是父亲给儿子们选家吏时专门点名的楷模。曹植对邢颙那套刻板做事的习惯十分看不上,跟邢颙闹僵,跑去向刘桢发牢骚。刘桢这人也是大儒,专门写信劝说他,你对我好,却怠慢邢颙,这在别人看来是亲近不肖,疏远贤德,让我为难。(两边都不得罪,大儒就是情商高!)

人以类聚,曹植跟 “七子”之首的王粲是对好基友,这位大咖眼高于顶总觉得别人都不如他,可能曹植算是那么几个少有的让他觉得学识对等的人物。他心小到什么程度?某天曹操夜见杜袭,谈了大半夜,王粲不乐意了,他们有什么事要唠那么久呀?怎么没见着主上跟我这么热乎啊?你啥学历?会吟诗不?会做赋不?这样一个心比天高的王粲,曹植还要写诗替他抱不平,说王粲是“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当然,这货也是有真材实料才这么狂的,《登楼赋》就是他写的,《从军行》也是他写的,从以歌赋叙怀的创新来说这哥们也算是破天荒的头一份了。总之,渐渐地,愿意教导匡正曹植的人都离他远去,剩下的,都是跟他一样聪明,骄傲却棱角分明,甚至刻薄的人,所以说有趣的灵魂都很孤寂,遇到一个臭味相投的那真是比约炮还带感。

不再有人拽着他的缰绳,曹植任着自个这个有趣的灵魂天马行空。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不知是为了赴酒宴还是赶炮约,开着超豪华宝马,无视禁令擅闯门禁出城,更要命的竟然还驶上了帝王专用道…

那年月孔孟礼法乃大伦,骨肉相残饿殍枕籍或许都能蒙混过去,但唯独这个君臣礼法是道铁律触碰不得的。海鲜帝哦不,汉献帝即便再弱曹植他爹至少台面上都不敢不恭,后来到丕哥也是做足了前戏之后才把龙袍给扒到自个身上的。这下算是把自个后半生给安排了(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历史轨迹)。于是这个历史节点在教科书上被称为曹植诗歌的前后期分水岭,前期《白马篇》之意气昂扬,到后期《赠白马王彪》兔死狐悲那种炎凉,这种戏剧性的赫姆雷特式的人生落差,做为千年之后的吃瓜群众,我又一次表示很“激赏”。

所谓NO ZUO NO DIE诚然如是,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这才发现植不堪大用的一面,彻底死心,不再重用他。(从飙车到醉酒,我个人总以为这哥们是有意而为的)

曹操曾经教导曹植的另一个哥哥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该自我约束的地方,该守的规矩要守。他只想着让“大老粗”曹彰守规矩却忘了教“聪明人”曹植这个,没多久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了,于是曹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了他的时代。

当父亲决定不再宠爱他的时候,曹植的才华其实也不能为他挽回什么。曹植由此开始承担有趣灵魂带来的恶果。

曹操在长安去世的时候,曹丕在邺城。长安一片混乱,青州军离散,曹彰却手握重兵而来,想扶曹植继位。曹植问曹彰,你难道不记得袁绍儿子兄弟相残的故事了吗?果断拒绝。除了很傻很天真,我还能说什么?换个角度说,一个有趣的灵魂必然伴随着一颗颇有良知的心,人性未泯所以这个选择也是必然的。

换到曹丕,就是常规套路出牌了,手里有权了,他那眦睚必报本性终于得以释放,总之这位仁兄是强势的手腕花样百出,无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是这当帝王也怕比,曹丕虽说手腕厉害了点,但还远远谈不上毒辣,最多就是把前面十几年受过的气找回来,何况就文学素养来说,曹丕柔弱中有坚韧清疏中有离情,哥俩诗歌与人品恰是反着来的,曹植诗歌雄健豪放却为人优柔寡断,曹丕诗歌深婉细腻却处世坚毅果敢,《善哉行》清俊悲凉深得曹家诗歌神韵,一首《燕歌行》划开了七言诗的来临。帝王里面就才学来说,可能就后面那个没事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和那个写瘦金体的人票哥们能拿出来一比了。

接下来曹植这哥们还没晃过神来,就在这个当口还要给丁仪写诗,“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调侃讽刺一下,全然还没角色转换过来----江山还是那个江山,但丕哥已不再是你丕哥了。所以说一个不想当皇帝的诗人不是好司机啊!

但曹植他还沉浸在屋檐瓦当的家庭氛围之中,以为哪怕成了“君臣”,本质也还是族亲兄长。曹丕做了魏王却立刻把兄弟们赶去他们的封地,不许乱跑。他听话地告别老母亲从邺城离开,回到临淄,这才起身去做他的临淄侯。还没俩年,就有朝廷派在临淄的监国使者奏报说曹植醉酒,傲慢,出言不逊,甚至劫胁使者。这是目无朝廷的重罪,可见“穿小鞋”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传统。曹植立刻被押解去京都,在路上被贬爵安乡侯。这安乡侯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从锦衣玉食到吃上顿没下顿的巨变,不过好歹估计颜面还给他留了个“侯”的爵位,几百年后苏大家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送给这位仁兄最是恰当不过,丕哥这揶揄水平高啊!

这之后被监国使者各种诬告,再次千里迢迢从山西到洛阳请罪,诸如此类的公费跋涉旅行。曹植一路颠沛流离之余还赌咒发誓说自己是“以信人之心,无忌于左右”,但没想到“身轻于鸿毛,而谤重于泰山”。强势的魏王变着法的折腾这个有趣的灵魂,直到吟出妇孺皆知的“煮豆燃豆萁”

大概折腾了好几年,曹丕猫戏老鼠终于乏了,宽宥了曹植的罪行,毕竟念及骨肉亲情,给他加了封邑,却又再次转徙鄄城。曹植总算过了几天安顿日子了,这天来到了洛水边。他做了一个春梦,梦见一个美丽的洛神,魂牵梦绕引为知音,总之各种倾吐各种思慕。这就是后来吟唱千年,震烁古今的《洛神赋》。

后来,他哥还是给他找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贺瑞、哀诔,歌功颂德,都是他的活,相当于后来的“大理丞”如今的宣传部长。

有趣的灵魂开始向现实低头了,丕哥登基,曹植一边放身痛哭一边写着词采华茂的《大魏篇》,又一次一次被老哥派来的监国挤兑中伤,为了得到进京当面说清楚的机会,他只能对曹丕低三下四地写“迟奉圣颜,如渴如饥”——不管他本性多高傲,此时也不得不一次次以卑微的语气剖白自己,这场景就像巴金老舍被革命小将们逼着写检讨材料一样,这叫一个真诚这叫一个坦率,咋恶心咋往自个身上招呼。

他曾经有一把好牌:父亲的宠爱、贵胄的出身、天赋的才华、热情天真的个性——都是让人着迷的好东西,他却生来富贵不懂珍惜,视之如草芥。

他从没有对它们进行任何深谋远虑的规划。不耐烦,也不屑。他的自尊不允许他对那些费尽心机的占有和胜利感兴趣。但是现在,他年纪大了,他开始懂得别人(比如他哥哥)或许更多的是他自身也不喜欢成为这样心思深沉表里不一的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张大网,生而为人,早已被黏在网中,不去奋力挣扎谋划,就只有被别人践踏,即便你出生高贵。

曹植明白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

曹丕幼时,杨修曾经送他一把王髦剑,很多年后,曹丕又一次看见这把剑,杨修却死了。杨修是被父亲曹操赐死的,他不能对他的死表示什么,只好把铸剑人招来,赏赐一些粮食。再后来,他感到自己快要死了。油腻如我也开始有了一点感触,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开始睹物思人,回味过去了,以往再多的恩恩怨怨也随着时间开始慢慢消解,错失的情感错失的人,一错过或许就是一生,都转瞬即逝再也无法挽回。

在黄初六年的冬天,征讨孙权无功而返之后子恒忽然想要去看一看老弟子建。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雍丘。这么多年争锋相对,哪怕促膝而谈,也不再能坦坦荡荡地话说家常了:曹植小心翼翼地感谢曹丕愿意与他重修旧好,原谅他从前的错误。曹丕给他讲笑话他诚惶诚恐,陪他一起嗟叹少年过往他胆战心惊,这场景颇有点鲁迅见闰土的感觉啊。

兄弟叙旧终于叙到度日如年,味同嚼蜡,两个反向极端的灵魂注定无法静处于一起,曹植从最初的人生得意走马章台,到后面的沉沦颠沛困苦流离也就是七年不到的时间,这七年几乎已经把他的灵性磨灭殆尽了。转过年去没几个月,曹丕就死了。

写诔文这活惯例又落在曹植头上。整个曹家,曹植是第一诔文专业户,他也手熟,提笔就有华丽夸张的吹捧。讲曹丕“才秀藻朗,如玉之莹。”——张口就来,吹得有点恶心算是开了汉赋恶捧乱吹的先河。他甚至在末尾写了百来字的“自陈”,说自己袖子里藏着刀,也想一死了之。作为曹植忠粉的刘勰都在《文心雕龙》里说:How it′s that?!老哥,你到底几个意思?

在曹丕做皇帝的这七年,曹植经历了他人生最跌宕起伏的摔打,挫败,甚至侮辱。或许很多人都以为曹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实际上曹植早年随父亲东征西讨,算是历经血与火的考验,晓知人间冷暖的皇亲贵胄,如此耳濡目染之下一手文章还做得飘逸出尘刚柔兼济,志气昂扬之外尚有悲愤怜悯之情,也算是“不忘初心”的典范了,后人称其诗歌壮大雄健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简而言之就是品性除了高雅入云之外还相当的接地气相当的有情操,文学史上所谓“建安风骨”在其身上得以诠释绽放,但曹植终其一生最终还是在残忍的命运中获悉了人性原本的真相。

荏苒千年,我们只能从古籍中惊鸿一瞥地见到那个曾经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的有趣灵魂在历史长河中如流星划过长空黯然消散。

一、魂魄

指人的精神灵气。古代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阳气)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魂是阳神,魄是阴神。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

魂与魄关系

常分为中阴状态之魂与老阴状态浸混入他人阳魂之中的魂,皆因中阴状态魄之不散不息的向势与相态,植入他人之灵魂并长久共存,影响阳人之阳魄。

魂分为阳魂与阴魂,阳魂因升腾活性好,灵活而称为灵魂;阴魂则因阴魄支撑散慢,而呈漫散飘逸状态,但因阴魄之存与魂的浸混性、漫延性,魂不会随魄失与魄散而随即消逝。

魄分阳魄与阴魄,阳魄即主升腾成长的肉实身,阴魄则是指主沉降消逝的实身,甚至具色相形态的实物体。

阴魂不散是因魄力不息,魄力不息又是因为中阴身之前的灵魂执着不息,习惯性势使然,致魄之余阳未尽,支撑者中阴状态下的阴魂不散。它会给其它生命的灵魂形成熏染,而致类似的心灵作用,现代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暗示,会伴随很长—段时间。

二、灵魂

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宗教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详细解释

1、宗教认为附在人躯体上作为主宰的灵体,灵体离开躯体人即死亡。

《楚辞·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兴娘 吾儿,你的个丈夫来了,你灵魂不远,知道也未?”李二和《远行》:“灵魂,是开启生命、破译自然、领悟真谛的神圣钥匙;是滋养和照耀生命的水与阳光;是极致的世界。”

2、泛指生命。

叶紫《星》第五章:“她很不愿意这弱小的灵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领受那些凶恶的人们的践踏。”

3、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清秋瑾《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巴金《随想录·文学的作用》:“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4、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出卖灵魂的秘诀》:“从中国小百姓方面来说,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5、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来《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任德耀《小足球队》第四幕:“你是我们球队的灵魂,得分的钥匙。”

从字源学的角度看,法语“灵魂”(“anima”)意为“赋予生命者”,也就是制造出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者,独特个性指的是基因密码。灵魂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意识。

三、精神

(1)哲学范畴。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见[意识])。(2)表现出来的活力。例:~旺盛。(3)内容实质。例:领会文件~。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精神 jīng shén

名词

一、jīng shén

精: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

1、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示例:精神面貌|精神错乱|精神负担

2、宗旨;主要的意义。

示例:领会文件精神。

二、jīng shen

1、表现出来的活力。

示例:振作精神。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

又如: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孙中山正是依靠黄兴、廖仲恺、胡汉民等无数志士仁人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里应外合将满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2、活跃;有生气。

示例:这孩子真精神。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王安石《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凡公(袁可立)精神著于为司李、御史时,即不跻台辅,其精神亦有以自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纨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周仆射” 刘孝标 注引《晋纪》:“伯仁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廉颇)乃留唐玖同食,故意在他面前施逞精神,一饭斗米俱尽,啖肉十余斤,狼餐虎咽,吃了一饱,因披赵王所赐之甲,一跃上马,驰骤如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夏先生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夏先生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锺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陈平般冠玉精神, 何晏般风流面皮;那里取潘安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王世贞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1]

四、元神

心理和灵魂受囿于自身本来素质和外界条件,但人类可以有意或其后无意地调整心境与灵魂状态。人类的感知还有两种非意识的心理隐态:潜意识态与无意识态。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种心态有着一定的联系:意识目的而为、潜意识不自觉而为、无意识不自主而为,其纽带是人体自序场。而体序场在传统被成为“神”:识神、元神、本神。

编辑本段元神与识神

这里借用"神"这个词来说明生命构成的深刻性。神,在古文化里是一种人无法认识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超自然力量,这里在解说元神和识神的同时也破解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内在机理。

元神

元神:在全明文化有机科学中称为双磁和构体(信息软件)。其预感和先验感知的物质基础是左右脑和电光磁超时空的感官延伸,做工的物质主要为光磁外延电磁扫描归序。因中性的物质特点,过多地静心就能预感,有利于空间能的吸收与序化进化,有利于超能力的开发、智慧的增益和身心、阴阳的平衡。气功的沐浴静功是最主要的丹道法,平时的清静无为心理也有增智益身的功效。[1]

某小说作者臆想(纯属虚构,仅供阅读。如有错误,实属正常。):

元神的来源无极界,是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

元神来自无极界。在无极界,由于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所以无极质的感觉是灵性感觉。无极质的灵性是没有差别的,灵质的能量和灵力都相同,所以整个无极界虽然具有极高的灵质能量,但是没有势能,所以没有运动,没有声、光、形、色等,寂静不动。无极界的这种特性,使灵质体虽然有极敏的灵性,但是却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无极界的寂静特性和灵质体的高敏灵性,使每个灵质体的任何一丝灵动,整个无极界所有的灵质体都会感觉到,因此每个灵质体都不会随意发出任何灵动,不可以干扰整个无极界的寂静性。

元神的主体是无极界的灵质体,元神的任何感觉,元神的主体都能感觉到。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作为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可以在宇宙中运动,可以感觉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元神主体在无极界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即不会干扰无极界的寂静性,又可以使灵质主体享受到高灵性生存的乐趣,这是元神从主体分离出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义。

宇宙是有极物构成的,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但是,元神也不能独立在宇宙空间中活动,因为元神一动就会发出灵力,元神的强大灵力会破坏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玄机。因此,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动,就必须居住在元神自制的特殊有极玄机体中,这种玄机体可以锁住元神的灵力,这样元神在宇宙中活动才不会破坏宇宙空间的玄机。另一方面,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间中,空间的玄机使空间中的物质产生强烈的运动,元神在这种物质运动的冲涮中会受不了,因为元神本质上是喜纯好静的,所以也要呆在有极物玄机体中才能安神。在一般情况下,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体内,元神可以借用生命体的活动性在宇宙空间中活动。

识神

识神是在身体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生命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断地用身体(包括肌肤和神经)和感官接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风云、光影、阴晴、冷暖和声音,在人类生命体中还会不断接受人文事物,特别是大量地接受知识和生活教导,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脑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迅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识神是由大脑机能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能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大脑机能,有什么样的信息能量储存,就衍生出什么样的识神。动物有动物的识神,人类有人类的识神。人类的大脑机能比动物的大脑机能的生物性能更强更好,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动物吸收的种类多、信息量更大,所衍生识神的生物性更高级,识神的意识性和意识力更强。但是,识神无论怎么强,都受到大脑机能和储存信息的制约,人的思想会千差万别,也不会产生超出大脑机能的思维能力,不会产生超越所储存知识信息以外的思维能力,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脑机能和所储存的知识范围内。识神与大脑机能混成,是生命体的有机构成,人的情感、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所以人的识神具有情感和欲望的因素。当人的大脑机能受到损坏时,识神就会随之受到损坏;当人脑储存的知识信息发生系统紊乱时,识神同样会发生意识紊乱。这两种情况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异常的根源。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大脑机能丧失,人的识神也同时毁灭。

编辑本段两者的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元神只进入人体中。人体的识神产生在大脑中,它能够以意识力控制大脑机能,从而控制身体行为。元神来自于身体之外,是高能灵体,比识神的意识力强大。但是,识神是大脑机能与知识信息合成的,当识神的意识力非常强大时,大脑机能和身体行为完全由识神控制,元神与大脑无法沟通,发挥不了灵性作用。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具有灵性,而识神只是意识体,没有灵性,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思维就缺乏灵性。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就会发出灵性意识,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灵感"。

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封闭在身体内,不能直接接触事物,也不懂事物属性,需要身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元神才能对这些知识和信息作出灵性判断。但是,大脑在积累知识和信息时又会产生识神,因此在识神没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脑,由于知识和信息太少而出现行为盲然,表现为行为幼稚,在知识和信息积累起来后识神又形成了,阻碍甚至控制了元神与大脑的沟通,表现为意识加强了,但是灵性减弱甚至丧失了。这就是元神会迷失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书呆子正是缺乏灵性的典型的识神行为。

识神会产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当人的情感和欲望很强烈时,识神会被玄晕,严重时会丧失识神的意识和理性。元神在识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时,对情感和欲望没有控制力。当元神恢复对大脑和生命行为的控制时,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但是,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

无极界和有极界通过其相应的元神及识神来进行联系和控制,识神是元神控制的结果。从整个宇宙讲,宇宙是实体,元神是灵体,就具体的人类讲,人体是实体,元神是灵体。宇宙的体系是元神统帅的结果,而形之为个体的形形色色的智体是元神不同层次控制的产物,是元神的不同表现的缩影。

编辑本段道家元神论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弥“元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编辑本段元神本质

元神--按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元神代表的是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总括。按传统的内功术语来说,元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

元神是外丹的精华,元神不出,外丹无根。过去对于外丹的误解已使很多修真之士迷于歧途,寻草烧茅,避世修真。实际上历代的修道至圣都是身居闹市而成就大功德的。至于说到外丹为何物,吾将在《玉真通解》一文中再谈。此处只是想说,人体外的金丹的确是能修出来的。此丹非服食之丹,其冶炼之所不在体外,亦不在体内,而是在虚空的炉鼎之中。这个虚空当然是指超越三维物理空间的时空。

传统对于元神的论述极多。据历史之经验,觉得《道枢》中所云:“虚无生性,谓之元神”,这个观点较为切实。

虚者,是针对色相这个实而言。

虚亦非虚,实亦非实,若反向详实,则有内外。这个内外,指的是内丹和外丹。内丹是玉神修成的丹,外丹则是元神出壳之后在体外修出的~颗丹。

内外有丹方成阴阳,以至于合道,长生久视才能有虚(元神的丹)和实(玉身修出的丹)的物质基础。德心为引,德性为候,若能依此,终成大器。丹的修炼基础是离不开识心作为药引的。德性,在一定范围内说就是一个人的慧根了。根浅者,立志尚且都困难,更不要谈炼丹修道了。因此说德性是火候的关键。

编辑本段元神修炼

万物都是具备能量的。只不过能量的级别大小不一。阴神和阳神的能量级别很有限。然而修炼出外丹的元神的能量却不能估量。因为元神与修德直接关联,德高无境,功能无量。当你的元神做的好事越多,积的德越广,元神在自然界所获得的信息支持也越多。做好事不求回报,那是一种精神境界,然而在道这个层次的关系却是能量守恒的。投桃报李,力不从心。当你的功德到达无心时,元神的分神化气才有可能做到永无止境。

元神在高维空间的分神化气是非常迅速的。当其分化越多,你所获得的能量和信息就越多。你将会感到环境效应所反映出来的能量级别越高。比方说由一粒糖的搬运过渡到一辆自行车、一部汽车的搬运。在带功中由一个人发生带功效应发展到一群人同时发生一种效应等等。不过这一切都不是色身上的识神这个自我能调控的。也不能由客慧--让别人来驾驭自我!要是客慧成不了正果,终无功德可言。

元神作功的后面还有一个更高层的信号系统控制。这个系统历史上评论绝少。因为评论者均是有为之为,无为之情景不可能全知。因而此系统鲜为人知不足为奇。

元神的后面除了控制系统的存在外,还有能量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能量随各人的本性之根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这个能量支持系统都是由上古时代已经羽化过了的生物复苏而成。

历史能掌握此项分神化气的圣人只有老子一人。

一气化三清是大家熟知的,然而人能熟知的永远是故事,如果三清之一来到我们眼前,我们一定会错认其为常人的。至人只是常,能从平常中见师父之道,那是~个普通人的无量之福,所以修行者当在日常中首先化生活之舟为道场,悟万象之变为道机,待众生如同师颜,求真法于无相。师父总是言:师不为师,众人为师。其所言所传也溶于道中,此即为真,谁自许自言为师者只可作吾之鉴,而非老子所言之真人也。

新时代的一切都在进化和创新。

古代先圣们创下的道理可以运用,但是过去的思想方法却不能直接引用。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成果都具备时代性。因此说古人创造的修炼方法,特别是丹功的修炼方法在现代社会是不相宜的。

纵观中国十多年来的气功热潮,尽管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众多的功法中,不乏显现出仙圣们根据时代要求严格创新出来的各种新的丹功修炼法门。

我们知道,道不但化生了万物,而且跨越了时空,包罗了万象,我们人类生存的一切机会无一不是道所赐予的。因此作为修道的我们 若不从我们看到的微小变化中感觉和把握住其中潜在的玄的契机,就无疑将会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开悟机会。

元神从虚无中来,如果不是经过修炼而使其完整地回到虚无中去,那么一个普通人的元神就会在与识神所形成的对应面中逐渐地被消耗,直到消耗至尽而导致人的整体调节崩溃--死亡的到来。因为人的元神是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总括。

经过特殊修炼过元神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修炼元神的人是在元神旺盛时,或者经过各种修炼方法使其达到旺盛的程度,利用其从哪儿来再回到哪儿去的特性,再次地将其送回到虚空中去,当然这里所说的虚空指的是超过三维的物理空间。经过十多年气功热潮的宣传,各种气功文献中已经披露过不少人修至元神出窍的各种体验。这种体验与幻觉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

当然有的人会从各个角度去论证它的幻觉性。这也就象万物都有阴阳一样,有相信并愿意去亲自实验的人,也有坚持反对并抱住人的主观意识不放直至终省者。终省者,终结以后方能省语者。人到了死后,人体中唯一只剩下阴神记录着人的各种信号,由于不再有人体和识神的干扰阴神从肉体回归到虚空中接受到阳性物质的滋养(体外为阳),阴神上储存的各种记录信号会全部地施放(生前干扰大,倒行逆施的人难以施放)。这种施放就象放**一样,可以放过去的镜头,也可能是对将来的一样想法,说不定是当时当地的一种过程。

这些放**似的信号对于死了的人是一种总结和回归,对于活着的人如果很敏感就会接收到部分或全部的信号。因为人死以后施放的信号是带有一定能量的。加上时空关系的问题,对于人来说延续的时间很长,因为这些信号是阴性的,具有相对的稳定(阴)性。不懂的人接受到了就以为是鬼怪。懂得的人当其接收到信号后可以将其全部还原在他的信号系统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查信息。查其来龙去脉。

因此终省这一词的省字很有意思,省,少目也。少的不是肉眼,而是慧眼,不少就省(醒)了

佛教十二因缘中的“识缘名色”就是讲这件事。

“灵魂”进入受精卵,几乎是受精卵形成的同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投胎的“灵魂”进入受精卵,那受精卵是不能形成胎儿的。

佛经上讲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其中识缘名色,是指灵魂与精卵结合体结合是在刹那间同时完成的。“识缘名色”,当一个人在投生那一刹那,投生的阿赖耶识(俗称灵魂)称为;和投生“灵魂”一起生起的“心所”称为;而投生的时候一起生起的胎儿(精卵结合体)称为。就称为识缘名色

    

不同时期儒家学说的要旨不尽相同,儒家内部也是有派别的,大家都知道孔子讲“仁”,其实孔子的精髓是“礼”,他的理想是通过礼达到仁,所谓“克己复礼以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主张社会回到周朝初年的时候,尊卑有序,等级森严,而从今天的角度看,孟子相对进步些,他讲“义”,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但他主要强调的是学习,他和孔孟首先就关于人性的看法就是不一致的,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向善。而后来的董仲舒,则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杂合了道家,佛家的思想,建立了一整套的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思想体系,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说每个时期的儒家思想也是有变化的。

我最近也在看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