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养生延寿十六法有哪些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古人养生延寿十六法有哪些内容?,第1张

我国古代有许多很好的养生方法,在今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忘记了是哪位古人,他有一段很好的关于养生的论述,说:“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长安。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叩齿牙无病,观升鬓不斑。运睛除眼害,掩耳去头旋。托踏应无病,搓涂自驻颜。闭摩通滞气,凝抱固丹田。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这段话总结了健身延寿的许多有效方法,具体解释如下:

水潮除后患法“水潮”,是指口生津液。自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舔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可除许多病患。

起火得长安法“起火”,是指肾中生火。自每日子、午二时,盘腿平坐,微微呼吸,双目垂帘,返观内照,则丹田温暖,肾中之火自生,体内自然百脉融融。

梦失封金柜法“梦失”,是指精关不固,梦中自遗。欲动则神疲,神疲则精易滑而梦失,可于睡前安息定气,以左右手搓脐14次,再用手搓胁区和腹部35次,左右各摇肩3回,然后慢慢将津液咽下,用意注于丹田,两手抱拳握固良久,然后屈足向左侧卧,再向右侧卧,则精关自固。

形衰守玉关法“形衰”,形体虚衰者。形体虚衰者切须凝神守好丹田,行住坐卧,一意固守勿怠,且运用丹田之火生气、生津、生神,则有望变衰颜如童子。

鼓呵消积滞法“积滞”,指气滞食积。气滞食积者拖延日久,则脾胃受损,医药难治。患此病者,应当盘腿平坐,直身微微闭息,做腹肌伸缩锻炼,缓缓呵气,连续做35次,当时就会积消聚散,轻松舒适。

兜礼治伤寒法“兜礼”,两手兜起肾囊,屈腰如礼拜。体虚感冒的患者,须平坐调息,两手兜起肾囊,屈腰下弯;头如礼拜,弯曲至地,起身时则用丹田真气驱除风寒。连做42次,则汗出而愈。此法无病行之,则头目清爽,容颜润泽。

叩齿牙无病法牙好胃口好,健康自来。每日清晨,或不拘时,每次叩齿36下,则牙齿坚固。如能配合茶水含嗽,则虫蛀不生,风邪不生。如因牙病,难以叩齿者,可用舌舐于牙龈间,真气透骨,亦有效。

观升鬓不斑法“观升”,指凝神观丹田气升。忧思太过,气血亏损而鬓斑。于子、午二时,端坐抱拳握固,排除杂念,凝神丹田,微露眼光,全神凝照丹田,待脐下丹田发热,阳气旺盛时,微用意念领此,阳气由尾闾过夹脊升上泥丸,缓缓降下重楼(气管),又返回丹田。稍息,依法再行,自然形神俱妙,两鬓不斑。

运睛除眼害法老年人一般都有眼疾。护眼养生,十分重要。盘膝静坐,微息直身。双目运睛12下,运完闭目,然后睁大眼睛,可驱逐体内邪气。每夜运行35下,则目翳渐消,光明倍常。

掩耳去头旋法头痛目眩,或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治之须盘腿静坐,直身调息,分别用手紧掩两耳,缓缓摇头35次,存想元气逆上泥丸,以逐其邪。无病行之,添精补髓。

托踏应无病法“托踏”,非拖拉之意,是指“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平地。”此法以意内顾,神气自生,筋骨强壮,积食消融,皮肤固密,亦可预防寒暑等病。

搓涂自驻颜法“搓涂”,口水涂面、搓摩。每日清晨漱口后静坐片刻,气息安定后,两手快速对搓35次,趁手心发热,马上用口水涂面,搓摩十数下,依法行之半月,则皮肤光润,容貌细泽。

闭摩通滞气法“闭摩”闭息自我搓摩。此法可滞聚处以消胀气,须先调气,然后闭息,用左右两手快速搓摩滞聚处49次,每天做一二次,多不过六七次,积聚可渐次消散。

凝抱固丹田法“凝抱”,凝神抱腹。凝神调息,两手搓热,掌心紧捂肚脐,日夜各做一次,旬日之间,丹田温热,真气充足,容颜转少。

淡食能多补法多吃素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还可使血液清新,可预防血栓。

无心得大还法“无心”,不刻意,不强求。不要用意领气妄行,要蓄精养气,自然而行,真气自能从督、任(前后两主脉),返还丹田。

古人的养生方法是遵循我国中医的养生理论,重视对人体心性的培养,那么我们今人在对古人养生方法的学习借鉴中应该学习些什么?我们现在应该遵循哪些修身养性的养生方法?古人养生的方法有哪些?我们现在应该遵循哪些养生之法?

1、古人养生方法

1、节嗜欲以养精。

精可以理解成身体中的精华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怎么样才能藏精气而不泄呢?我们知道精和神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神寓于精气之中,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对精又有引导作用。因此要使精不妄泄,首先做到神不外驰,也就是精神内守,经常处于恬阔虚无的状态。当然,在现代社会很难保持精神内守,那么我们就降低一下标准,注意节嗜欲,不要过度贪图身体感官方面的享受,否则很难做到积精全神。

2、节烦恼以养神。

前面说的是神气外驰会引导精气外泄而不藏,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天天追逐声色犬马,但为了一些小事经常想不开,肯定对身体也不好。他的神虽然没有带动精气外驰,烦恼忧愁却使得神气内争,神气总是处于纠结之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引起消耗,这就要求我们遇事要豁达一些,减少精神的负担。

3、节愤怒以养肝。

中医把各种情志归属五脏,其中怒属于肝。肝脏具有疏泄气机的作用,也就是可以冲开郁滞,而想完成这样的作用,它本身力量必须集中,力量不聚集是冲不开阻碍的。怒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首先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引起气的运行不太通畅,这时气机集中在一起然后爆发出来,这样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怒由肝所主。然而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频繁的发怒会伤及本脏肝脏,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避免发怒,使情绪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4、节辛勤以养力。

一般来说,力量是越用越有的,体力劳动者的力量肯定是大于脑力劳动者。但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超过一个顶峰以后力量反而会下降,所以告诫人们运动或劳动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辛劳。但对于本条要灵活看待,今天的生活环境和古代已经大不相同,很少有重体力劳动,人们的肢体普遍运动不足,因此不能用本条作为好吃懒做的理由。

5、节思虑以养心。

思是意识的变动,围绕一个问题反复琢磨,虑和思有些相近,不同的是,思针对当下的问题,虑是针对将来的问题。情志本属脾脏所主的,但心和脾是母与子的关系,在病理、生理上互相影响,思虑过度能造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所以平时不能让心神过于劳累,劳体和劳心最好交叉进行。

6、节悲哀以养肺。

人在悲哀的时候是很萎靡的,明显感觉到气不挺拔,中医叫做悲则气消,这时浑身的气都是消退的,不再有生机。五脏之中肺脏有敛降的作用,和气机的消退相对应,因此说悲属肺。长期悲哀自然会伤及肺脏,肺不能很好地宣散,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良情绪。

2、遵循养生之法

1、早上要洗澡

早上洗澡是个好习惯。早上洗澡确实有助于促使血液循环更加旺盛,并且清洁的感觉和浴液的芬芳本身就可以调整心情,使精神更加饱满。

2、早上要排便

早上大便这个好习惯一经养成,你将会终身受益。如果还没这个习惯也不要着急,要努力去培养,比如多吃高纤维食品,如白菜、白薯等粗粮,并且在早上起来后不管有没有都去下厕所,久而久之,习惯会成为自然的。

3、早上要喝水

醒来后喝一杯凉水是个好习惯。经过一夜的睡眠,没有一滴水的摄入,人体很容易脱水。而这一杯凉开水则是最有益的补充,可以清理肠胃。

4、要慢慢起床

早上尽量不要猛起,这会使血往上冲,造成血压突然变动,引起头晕等症状。比较好的做法是,睁开眼睛后先不起身,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5分钟后再起来。如果你有起不来的问题,可以闭着眼做一些伸拉四肢的动作,会非常有助于清醒。

5、睡前不喝咖啡

6、睡前不要吃辣

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

7、睡前不要胀气

还有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从而产生腹胀感,妨碍正常睡眠

8、睡前不要喝酒

睡前饮酒曾经被很多人认为可以促进睡眠,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虽然可以让人很快入睡,但是却让睡眠状况一直停留在浅睡期,很难进入深睡期。

9、睡前不要油腻

油腻的食物吃了后,会加重肠、胃、肝、胆和胰的工作负担,刺激神经中枢,也会导致失眠。

  古代养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食粥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养生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2、扫地

 “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诗人的这首诗,为我们维妙维肖地勾画出一幅洒扫庭院的生动图景。闲来无事,执帚扫地,既美化、清洁了生活环境,又活动了筋骨血脉,这比专门请医生“按摩与导引”,益处不知要胜过几多!

  3、种花

 “荟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里,老翁七十尚童心。”养花种草,是陆游的一大爱好。每逢一地,他首先要用花草来美化环境。七十古稀的诗人童心萌发,移兰种簪,实在难能可贵!

  4、赏花

 “洛阳牡丹面径尺,牡丹高丈余。世间万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这首诗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并由此抒发出作者的爱国情怀。赏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活动,它赏心悦目,爽神清志,陶性增趣。这种有滋有味的活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往往使人心理的愉悦得到升华,而健康的心理又是长寿的第一大要素。陆游高寿,与他爱养花喜赏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闲嬉

 “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放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读书作诗困乏之时,经常取孙儿的竹子,来当马骑嬉戏取闹。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运动,疾病难碰。且闲来戏嬉取闹,与曾孙儿玩玩,天伦之乐更添趣。闲嬉动筋腱,健肌肉,悦心灵,陆放翁这位“老来童”焉有不长寿之理。

  其他常见中医养生法

 1、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2、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4、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养生,是一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并不是只有今人才懂得养生。而且,古人养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是非常地广泛。下面让我给大家介绍古代养生之道,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古代养生方法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饮食养生

 我们的先人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我们的精气神,纠正脏腑的阴阳之偏,还可以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饮食既要注意“博食”,也就是说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同时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的话,我们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去平衡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另外可以饮食调理、服用药物以及各种其它的措施,以减少体内积聚的毒素,这样可以避免疾患的产生,可以防止早衰的出现,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5000年前,《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宋代名医陈直《养老奉亲书》中也说:“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中医提倡的养生保健理念由来已久,正所谓治病不如防病,用正确的方法养生可以达到强健身体、增长寿命的目的,比任何医药都可靠。

古人养生“九”口诀

 “一德”养生法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

 “二字”养生法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

 “三戒”养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四法”养生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提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即从保健的角度说,养生要遵从自然规律,并克服不良心态。

 “五知”养生法

 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五知”养生,勿要使“七情六欲”宣泄。

 “六节”养生法

 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养生重在养身,养身即养好人的“精、气、神”。

 “七食”养生法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饮食得当,肌体调理,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八乐”养生法

 石成金认为人生之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高尚、适宜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养生方法。

 “九思”养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无邪,养正气,养正气,乃养生之精神。

古人4大长寿法

 中医古典《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的要韵养生学的方法,代表了古人养生的精髓。

 保阳气,益阳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精是生命的基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古人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自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内经》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内经》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调摄精神

 避免七情过激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管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指出忧、悲、喜、怒有失养生之道,强调安神定志,方增“福寿”。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

 饮食有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是最讲养生之道的国家。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欢迎阅读。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

 1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2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4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5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6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7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8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9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古代养生秘诀

 足浴养生法

 “足浴”即用热水泡脚。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认为,五脏六腑自足三阴经(脾、肝、肾)始,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在中医看来,热水泡脚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有推动血运、温煦脏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现代医学测定,人脚的温度保持在28~33℃时感到最舒服。老年人动脉硬化,供给脚的血量减少,比年轻人怕冷,脚底受寒发凉,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经常保持又足温暖,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全身血脉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其具体做法是;“足浴”要求热水泡脚时间长些,必须感到全身热乎乎,额头有汗感。水温最她保持在60~70℃之间,开始时水温可在40~50℃左右,连泡连加些热水。热水漫过踝关节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冬季为最好。 护胸养生法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胸腔的保养,认为保养得当,可抗邪防病,强身健体。胸背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此外还要加强胸部的锻炼。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以按摩和击打并重的护胸养生法。经验证明,此法能宽胸顺气,活血提神,延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经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冠心病、肺气肿、肌肉发育不良,并能治疗胸闷、心慌、气急、肋痛等症。其具体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冬天宜脱掉棉衣,双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后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后,接着捶几下背,深呼一口气或长啸一声,更有助于呼吸吐纳。老年人可由别人同时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时动作要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要过猛。

 ②拍胸:五指并拢,手掌微屈,用掌拍击胸部。既可单手交叉拍胸,亦可双手同时拍击两侧胸部。自上而下,反复数遍。

 ③擦胸:两手搓热,先右手、后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热。再两手呈梳子状,分别从上而下在两侧胸部梳理,反复10次。

 静坐养生法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主张要摒弃私欲,在静中养生。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发扬了这一学说,创建了静坐术。文学巨匠郭沫若年轻时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后来练习静坐,顽疾消除,一直活到86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静坐时人的耗氧量显著下降,心脏负荷减轻,脑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脑功能得到积极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使人耳聪目明健康起来。静坐养生的具体做法是:

 ①姿势:头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对肚脐,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腭,宽衣松带,腰背放松,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倾;手心向下,自然地轻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两脚平行着地与肩同宽,座位以屈膝九十度为宜。

 ②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行之不经意之间,静坐特别讲究运气,要求自然、不用力、摒杂念、意在丹田。

 ③时间:清晨和临睡前较好。地点不论,每次静坐30分钟。

 叩齿养生法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明代百岁寿星冷谦在谈长寿秘诀时,也强调“齿宜常叩”。扣齿的具体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后)齿36下,次叩门(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既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摩腹养生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之道。宋代诗人陆游也常作“摩腹功”。他们都成了古代闻名的长寿者。现代医学证明,摩腹不仅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而且还能加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①以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剑突下(即心窝部),先左后右顺摩圆各转21圈。

 ②三指由剑突下再向下顺摩,边摩边移,摩至耻骨联合处为止,往复21次。 ③由耻骨联合处向两边分摩而上,边摩边移,摩至剑突下为止。

 ④以脐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绕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绕摩21圈。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饭前或睡前进行。手法以柔软舒缓为宜,体位可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应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间,不宜摩腹。

 摩灸足三里养生法

 中医针灸歌诀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若要使身体安康强健,就得经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在人身360个穴位中,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国外医学界也将此穴称伟保健穴”、“长寿穴”。因此经常按压足三里穴能调节胃液分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练习此功的具体做法是:

 ①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右手拇指按于右侧足三里穴,先顺、逆时针各揉按32次,然后换手,同样揉按。

 ②临睡前取仰卧姿势,或先将左足的外踝,压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进行按摩。每次约按压10多分钟,穴位处往往会产生酸胀、重麻等感。个别有经络敏感的人还会产生酸麻向上或向下传导的感觉。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发胀或疼痛,经按压足三里穴后,即能缓解。

 ③捶足三里,用两手小指的指关节头(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时胫骨前肌有明显的酸胀感,对防治肠胃病和伤风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择一法,或交替进行。

 摩腰养生法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又有带脉通过,按摩腰部能补肾益气,强腰健骨,聪耳明目,不仅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预防腰痛、疏通血气,延年益寿。按摩腰部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三种:

 ①两手拇指按于肋弓下缘,其余四指放于后腰处,先顺时针揉按32次,再逆时针揉按32次;然后两手掌自后腰部至尾骨端,上下反复斜擦32次。 ②两手握拳,以拳眼对两侧腰部,上下搓动约40次,动作要快速有力。 ③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后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转动,随着转腰动作,上肢也跟着甩动。当腰向右转动时,带动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时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复转动,手掌或拳有意识地拍打腰部、腹部,每侧拍打200次。

 摩足养生法

 摩足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阴降火,强腰健肾,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数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从不间断,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擞,老而不衰。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搓摩足心,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该处的神经末梢,促进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还可治疗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咽喉肿痛、高血压、心悸等多种疾病。其具体做法是:

 ①搓足心:可早晚两次在床上进行,两脚心相向,先把双手掌搓擦发热后,左手摩右脚心,右手摩左脚心,至脚心发热。

 ②按压涌泉穴:此穴在脚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方法是中指或食指端由脚心向脚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几天,加按10次,最后可加至500次,甚至千次,日久自然会起到补肾健脑、强身健步的作用。

 暖肾养生法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曰:“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这里的“两颗梨”即睾丸。睾丸古称“肾囊”,故古人称此功伟兜肾囊功”,又名“铁裆功”。现代医学认为,对睾丸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睾丸内分泌功能。雄性激素除了增强雄性功能之外,还有增强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使人体魄健康,精力充沛。具体做法是:

 ①两手搓热,左手兜肾囊,右手小指侧放在小腹阴毛处,两手齐用力向上擦兜睾丸、阴茎等100次左右;易手同样再擦兜100次左右。初练时,用力要轻。次数可达几百次,视个人情况而定。

 ②两手搓热,然后来回适当用力搓揉睾丸、阴茎等100余次。

 ③两手掌夹持睾丸和阴茎用力向上、下各拉3~5次。

 ④用手指揉搓睾丸,两手交替进行,然后揉小腹数十次。练习此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循序渐进,练后以无痛感和无不适为度。

 ②练功时最好同时坚持长跑、打拳或游泳等体育活动。

 ③阴部要常洗,两手要保持洁净,以免引起炎症。

 ④如有不适,停练并延医诊治。

 ⑤此功宜早、晚在床上被窝内进行。

 ⑥要节制性生活。

 ⑦阳痿、早泄者和年老体弱者适于练此功。未婚青年禁练。

 揉耳养生法

 祖国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肾通过经络系统直接影响全身各个脏器的功能,从而对人的整体健康起促进作用。因此,历代医学家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耳朵

 保健功:

 ①用左手向上牵拉左侧耳朵,右手向上牵拉右侧耳朵,各十数下,或双手相交各牵拉对侧耳朵,即能使耳朵气血畅通。

 ②以两手掌掩住双耳,并用手指叩击头部24下,以听到耳内有隆隆之声即可。此法又叫“击天鼓”。

 ③用双手分别按、揉、摩两耳廓,然后分别牵拉引动两耳廓,直到耳廓微红发热为止。

 提肛养生法

 人进入中年以后,身体各种机能开始下降,肛门松弛,易患痔疾、脱肛、便秘等症。这是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信号。若此时不采取积极的防止措施,发展下去定会影响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肾、延缓衰老。一般若能坚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见效。其具体做法是:两腿分立与同宽,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正视前方,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的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放松,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10余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咽津养生法

 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古代养生家认为,咽津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润肢体肌肤;流通血脉神气,增强消化功能,延缓机体衰老。其具体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于凳上,两腿分开如肩宽,两手轻放于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松,摒除杂念。自然呼吸,轻闭双目,思想集中在口腔处。先用舌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上下牙齿运转,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时意识由口腔转移到“丹田”。初练此功时津液不多,久练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时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养生法

 历代养生家十分强调“面宜多擦”。《孙真人卫生歌》说:“飞欲不能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现代医学认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滋润脸色,延缓衰老,可防治感冒,头痛脑胀,迎风流泪,牙痛鼻塞,面瘫淌涎。具体做法是:两手搓热,掌心紧贴前额,稍用力从上往下擦到下颌,往返约20次;再用两手大拇指指背,轻轻由上往下擦鼻两侧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红润微热为度。同时,配合揉点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两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疮疖未愈时忌用。

 抓头养生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