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岛(竹岛)到底是日本还是韩国领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独岛(竹岛)到底是日本还是韩国领土,第1张

独岛(日称:竹岛)是位于日本海的2个岛屿和礁岩群,坐标为北纬37度15分、东经131度52分,现日本、韩国及朝鲜均宣称拥有主权。日本政府自1905年后通过《竹岛阁议决定》宣称对竹岛(韩称:独岛)拥有主权,后日本战败,于1951年缔结《旧金山和平条约》宣布放弃韩国领土,但其中并未包含竹岛。1952年韩国的洪淳七以及一些渔民及退役军人总共40余人强行以武力夺取竹岛,目前由大韩民国实际控制,属于大韩民国庆尚北道郁陵郡;而日本及朝鲜也宣称对其拥有主权,日本将其编入岛根县隐岐之岛町,日本对竹岛的实质统治一直延续到1952年。虽然日本和韩国均宣称最早勘探该岛,但两国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领土争议。

该岛西北偏西89公里达韩国郁陵岛,东南161公里达日本隐岐之岛、西之岛。

韩国称该岛为“独岛”,欧美国家称该岛为“利扬库尔岩”法语:Rochers de Liancourt),源于法国皮卡第大区瓦兹省克莱蒙区(Clermont)的利扬库尔。日本称该岛为“竹岛”(日语:竹岛/たけしま)。1903年日本出版的《韩海通渔指针》称其岛为“扬库岛(ヤンコ岛)”。

虽然韩国、朝鲜和日本都宣称拥有对独岛的主权,但是毫无疑问的竹岛目前的控制权是韩国于1952年时由武力夺取而来的。 二战后划定日本与韩国领土的旧金山和约中并没有记载竹岛是韩国领土,然而时任总统的李承晩却在合约生效前派取武装部队夺取竹岛,并强行逮捕射伤毫无武装的日本渔民。 韩国主张在韩国的旧地图上,竹岛被称为予山岛并且被标记为韩国领土,然而经过比对可以发现予山岛应该是郁陵岛西北方的附属岛屿竹屿,竹屿无论在外型与地理位置上都符合韩国古籍记载的予山岛,而不像今天的竹岛。 举例来说,竹岛是由两块主要的岩石所组成的,但是韩国古籍记载上的予山岛其外型则是非常明显的蛋形单一岛屿,而不似今天的竹岛,且地理位置更是与今天的竹岛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日本的古籍里也明确记载了有关竹岛的位置与外型,经过比对之下发现日本古籍中所记载的竹岛无论是外型或地理位置都相当符合今天的竹岛,在日本古籍里竹岛的确是两块由礁岩所组成的一系列岛屿。

因为韩国在古代经历了多场毁灭性的战争,导致了大量的历史史事淹没在战火中。而日本则不同,日本将历史文化保护得非常好,对于古代历史的记录非常详细,而且名胜古迹众多,这让日本的历史更加丰满。

近几年,韩国一直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非常活跃,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折手段。将我国很多人尽皆知的传统文化作为审议项目进行申报。但是细细想一下,韩国正是因为缺乏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所以才会这么迫切的进行补足。

那古建筑来说,韩国的古建筑非常稀少,其中最出名的就只有一个景福宫。值得一提的是景福宫的面积已经严重缩水,相传最开始的景福宫的面积有故宫的四分之三大小,但是现在却只有总面积的三成左右。

关于韩国的古建筑还有一个近代的事件非常值得一说,那就是首尔古建筑崇礼门。崇礼门一直被当作韩国的象征,很多韩国人因为崇礼门,认为自己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但是在十几年前,有人纵火将崇礼门烧毁了。在这次事故之后,很多韩国人的信仰都有些崩塌了,导致当时抗议的、当街痛哭的人数不胜数。

反观日本就不一样了。单单只是一个日本京都,就已经让日本的历史和文化立起来了。更何况日本的古迹保护得很好,很多历史史实都流传了下来,让日本的传统文化更加的丰满。此外,有些古籍中清晰的刻画了日本古代君王的画像,以及历史故事,这就给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韩国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缺失。很多历史记录,在几次毁灭性的战争中灰飞烟灭,只剩下所剩无几的几代帝王的画像,历史故事更是稀少。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就像是明明知道自己怎么来的,但是却没有证据证明一样。所以对于韩国人来说,也是十分憋屈的。

日本人我不知道,他们有土著居民,是阿伊努人,他们的语言非常古老,不过不排除民族融合可能

但是韩国人应该是有中国人的血统的,史书上是说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带着商朝遗民到的朝鲜半岛,韩国人自己也承认了的,他们的古籍叫什么的忘记了把“箕氏朝鲜”列为朝鲜第一个国家

不过那是有争议的,就算是那样,汉代一个叫卫什么的将军消灭了朝鲜半岛的一个王国也在那里建立了国家,这段史实史学界一般认为属实

何况朝鲜长期被古代中原政府部分控制,移民也是正常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韩,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这就是中原的韩国,也就是后来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国。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韩国君主列表韩景侯韩烈侯韩文侯韩哀侯韩庄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韩僖王韩桓惠王韩王安韩姓三祖:一、远古始祖:---韩浞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二、血缘祖先:---唐叔虞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韩氏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他们在还未发明文字之前都是使用汉字,贴春联这项民俗活动同样引自于中国。存在时长已超过六千年的中国汉字被视为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有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至今没能明确它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虽然无法明确汉字的起源,但是这并不妨碍汉字的传承。基于汉字的传承,诸多珍贵的历史典籍得以流传下来,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汉字虽说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它的影响却不仅仅只限于中国。中国汉字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是东亚各国公认的国际交流文字,此外因为汉字的巨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包含了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家。其中就韩国来说,韩国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直到十五世纪经由世宗大王之手才出现的。在这之前韩国所使用的文字一直都是汉字,使用时间长达十多个世纪,所以韩国众多历史古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除了文字这方面的影响之外,韩国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还体现在贴春联这一民俗习惯上。春联的历史虽不如汉字来得悠久,但是它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持久的,时至今日中国人依旧存有贴春联的习惯。目前已知最早的春联是唐朝时期一位名叫刘丘子的人所写,春联内容为“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其中所提到的“三阳”其实就是指立春。也就是说,自唐朝时期开始古人便会在立春这一天写春联。

发展到宋朝的时候,春节贴春联这一风俗习惯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等进入明朝,这一民俗已经变得十分盛行,其中“春联”这一用词便就是诞生于明朝初年。唐宋时期的中国由于国力强盛,所以引得诸多周边国家相继成为中国的附属国。明朝时期的中国更是进一步完善了朝贡体系,中国与别国的外交往来也因此变得更为直接与频繁。基于这种社会背景,诸多中国文化也随之传播至这些国家,这其中便包括贴春联这一民俗文化。

现在的韩国会在立春这一天贴汉字对联以示庆祝便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