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各有什么著作传世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各有什么著作传世吗,第1张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庄子是战国时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不应该相互对抗。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为榜样,与之和谐相处。

具体来说,庄子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对破坏自然环境。他认为人类应该避免过度开采、砍伐、捕鱼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以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2 倡导回归自然。他认为人类应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实现身心的和谐。

3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庄子认为,人类不应该试图征服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人类应该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以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总之,庄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后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今天,校易搜为您带来一篇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一个大兼并更加激烈的时代。

如果说春秋时期仁义礼信还被当时的人们作为装饰的话,到了战国就彻底被打破了。

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强大,相互竞争,那些活跃在政坛上的谋士,只是用自己的才能与合适的“买家”交换名利。由此产生的“求爱”情况很正常。

能让我们清楚了解这个时代的古籍是《战国策》。

《》一书所记载的历史,从智伯灭范家,到高建礼攻秦始皇,只有短短的200多年的历史,却是后人了解乱世必不可少的古籍。

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被司马迁引入《战国策》,司马光引入《史记》,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资治通鉴》却被一些人称为“越轨之书”。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跨过justvisiting,看着儒家学派的人物,他们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不一致。

本文从修订书《战国策》开始,先讲为什么人们的价值观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再讲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战国策》

修订成书。

学校《战国策》册中,中学一册多,相互混淆,不同国家八篇,不够用。部长因国而异,略随时间。未按顺序者,互为补充,得三十三篇。——《战国策》

是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民族史书,共33卷。但原作者不是刘向,作者是谁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古籍不是一个人一次写的。

另外,这本书的原书名也不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整理一批书籍时,偶然发现皇家藏书中有6部兵家手抄本。但内容“混乱”,有些字不全,于是刘翔按照国家进行了编辑,命名为《战国策》。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刘向编纂的版本,因为到了宋代,这本书已经不翼而飞了。幸运的是,宋代大作家曾巩修订和补充了这本书。

曾巩的肖像

就像曾巩在《战国策序》年说的,当我拜访士大夫的家时,我得到了我所有的书,但我的错误是正确的。虽然曾巩谈到了数字,并写下了自己的校对过程,但这个过程注定充满艰辛和困难。幸运的是,曾巩做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曾巩纠正的版本。

年记载的人物比较复杂,有军事家,有义士,有勇者,经过多人编辑,导致这本书所包含的思想和概念极其复杂。但这本书所反映的人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战国时期,君主的道德浅薄,为之效力的人不得不因势而赚钱,因势而画。

但这种价值观与儒家倡导的仁义廉耻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笔者就详细说说。

中包含的值。

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而这种多元化又脱离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控制,导致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廉耻思想不受人们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策勇士黄昏。

魏亡,魏入秦。他的孝顺让他觉得像个相,就封他为尚君——《战国策》

那是战国历史上人才流动最活跃的时期,战国政策学者朝夕相处是常态。如前所述,魏阳从魏国到了秦国,在秦国有了一席之地。魏阳只是战国政策学者的缩影,他的遭遇在当时是极其正常的。

刘翔

可以说,在这些谋士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当然,忠义意识自然是淡薄的,而儒家所提倡的“忠”“义”并没有对他们产生太大的影响。他们名义上是为君主服务的,他们做到了“衡量自己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转危为安,为生存输送死亡”,但根本出发点。

就像军事家张仪想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让自己在楚国“呼风唤雨”,但这被甘茂义正言辞的驳斥了。

如《战国策》记载:在汉中,楚也,就是世道变了,王为什么在楚?意思是今天大王拿出汉中向楚求和。如果天下有什么乱子,大禹会做什么来和楚国做交易?可以说是对的。

诸侯国互相干涉内政和外交。

齐国将田婴封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齐国伐之。——《战国策目录序》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仅发生在对外战争中,还体现在对内政的干涉上。前面说过,齐王想把薛的土地让给齐国贵族田婴。但是当楚王听到这件事时,他很生气,并威胁要攻打齐国。

正是楚王的这种态度,让齐王很受伤,想放弃分封。公孙瓒听说后,主动劝说楚王同意,说:“夫割地封田婴,故其弱也。他可以停下来吗?”公孙原本是邹忌的公仆,后来成为田婴和孟尝君的重要公仆。

比如孟尝君

于是,当时诸侯国的内部事务有时并不由自己决定,而这些谋士明明知道分封不利于一国的强盛,可以为自己换个门厅,他们却极力促成此事,这也从另一方面暴露了谋士们“为利而利己”的本性。

用外交手段干涉他国内政,或者让诸侯国互相牵制,在战国时代并不少见,这也与儒家的“忠”“义”思想格格不入。

男女之间的随意关系。

孟尝君先生和你妻子有情人。——《战国策》

战国时期,男女关系中开始出现随意的“征兆”,甚至忽略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上面记载,说孟尝君的公客爱上了自己的妻子,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是对“礼”的践踏。

然而,孟尝君并没有处死这位公客,而是为这位公客开脱,说“一个喜欢自己的外表,却喜欢别人的感受的人”,意思是喜欢别人的外表,产生爱心是人的天性,并警告那些告发自己的人说:“不要说错话。”后来,孟尝君把这位公客介绍给了魏军,他受到了重用。

太后宣在影视

这种随意的男女关系不仅发生在齐国,其他诸侯国也有。例如,当秦宣王病危时,她要求埋葬她的情人魏丑夫。《战国策》记载:白菜是我下葬时必须祭祀的。后来雍睿以“死者之无知”劝退宣皇后。

此外,魏国龙阳君与魏安立王的关系,更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因为龙阳君是王维的男宠,可以当众与王维搭上一条船,用哭的方式“融化”王维的心。

这让王维很苦恼,于是王维在五湖四海说:还有人敢说美女,意思是王维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说龙阳君,就要灭绝谁。

《战国策秦策》

可见,战国时期价值观与儒家的对立,其实反映的是没有儒家思想禁锢的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个阶层都在追求私利。作者继续讨论。

反映社会风气。

书中记录的人物都是相当真实的,无论是诸侯国君主还是普通小人物,对利己这种人类最原始本能的追求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诠释。

再来说说诸侯国的诸侯。

徐州之战,Xi寿对王曦梁说:“为什么阳不和齐,阴在楚?”——《战国策秦策》

综上所述,在齐楚徐州之战中,寿建议王维表面上与齐国结盟,暗地里与楚国交好,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策略可以达到最终的利益。

即两国若靠王,齐楚相争,齐兵败楚,若占其便宜,取方城外之地;战胜了楚齐的战败,并乘虚而入,这就是太子的复仇。意思是齐楚都靠王,两国必有一战。如果齐国能打败楚国,魏国也就随之获胜,可以获得方城之外的土地。联合楚国打败了齐国,魏国也是胜利者,还可以报太子被杀之仇。

战国战争

这真是“妙棋”。无论谁将赢得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魏都是胜利者。所以各诸侯国君主之间的结盟是基于各自的利益,这种结盟也隐含着欺骗。当然,背信弃义并不少见。

再说诸侯大臣。

张仪欲迎秦魏,王维曰:“吾邀秦攻三川,王于其间约南阳,汉亡。”——《战国策齐策》

我们已经提到,张仪为了一己私利,力劝秦王割让汉中之地,然后我们会说,张仪是想充当秦魏丞相。就像上面那段引文说的,张仪建议秦王攻打三川郡,让魏国借此机会向韩国索要南阳,并以毁灭韩国为代价。

此外,《战国策齐策》年记载赵国的郭下午到韩国与申不害勾结,意图共同控制赵国和韩国的权力,两人各有私利。

影视中的张译

当然,这种事件在《战国策秦策》这本书里已经记载了很多次。虽然意在陈述这些谋士的“智慧”,但不难看出,这些权臣们不仅毫无忠君爱国之心,更看重自己掌权时的个人利益甚于国家利益。

说普通小人物之后。

我老婆不是我老公,我嫂子不是我舅舅,我爸妈也不是我儿子。——《战国策魏策》

苏秦起初只是一介平民,但第一次游说秦王回国未果时,全家人都没有正眼瞧他一眼。上面提到的,是苏秦在失意的时候,对家人对他的态度的描述。

但后来苏秦成名后,大家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那就是“老婆侧目,专心听;嫂嫂蹲下,跪着感谢她自己。”。

意思是苏秦的老婆吓得不敢正视他,只敢对他的尊严侧目,而他的嫂子则是跪在地上不敢站起来,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她给苏秦磕头,一次又一次的忏悔自己的罪过,让苏秦的家庭来了个大转弯,只因为“姬子地位尊崇,家财万贯”。

影视中的苏秦

此外,《战国策》还记录了甘茂攻打益阳时的情景。刚开始进攻非常困难,战士们都不愿意投入战斗。但当甘茂拿出自己的钱作鼓励时,大家勇往直前,一举攻克益阳。

通过苏秦家人和甘茂士兵态度的变化,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社会的普通小人物也是唯利是图的。当然也不能怪这种赤裸裸的逐利者,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双收的时代。

然而,虽然《战国策》这本书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但其背后,也说明了儒家的思想正在被悄然推崇,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正逐渐向儒家的标准靠拢。

所体现的价值观接近儒家。

如果一个女人结婚没有计划,那就不是我的种子,会污染我的世界。——《战国策》

齐民王骄横跋扈,导致五国互相争斗,最终导致其身死,齐国几乎灭亡。但是齐民王的儿子张法改名换姓,躲在太史佑的家里,以至于他的女儿见到张法后,两人未经父母允许就在一起了,这让太史佑非常生气,说出了上面引用的话,并否定了自己的生命。

而太史佑的女儿,针对父亲的态度,并没有忘记作为女儿的本分,也没有失去小时候的风度。所以她被人称赞说:“君王是聪明人,不因不理会而失人子之礼。”显然,太史佑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提倡的“礼”的,而他女儿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提倡的“孝”的。

影视中的魏文侯

此外,《战国策魏策》还记载了魏文侯信守诺言,冒着大雨“猎取他人”,这也符合儒家提倡的“信”。而且这篇文章还说“魏由初而强”,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强国之本。

所以在战国时代,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择手段。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儒家倡导的“仁、智、礼、义、信”等理念正在被世人所重视。

结束语:

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战国策魏策》被一些人称为“越轨之书”,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对于坚持儒家思想的人来说是这样。毕竟它所体现的整体价值观与儒家所倡导的理念并不一致。

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被彻底抛弃,儒家思想背后所代表的正义、无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甚至影响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尤其是书中记载的那些不顾生死的义士,成为后世的楷模。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期价值观多元化的背后,儒家思想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1993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发现了竹简73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的内容主要是道家作品和儒家作品、其中道家作品是《老子》(中国发现最早的《老子》)、《太一生水》、《说之道》、而儒家作品有《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语丛三》、《语丛一》、和《语丛二》等。

郭店楚墓竹简

其中《太一生水》是一篇过去从未见过的道家文章,作者也不清楚,其古老程度不亚于《道德经》。“太一生水”中的“太一”也就是道的代称。《吕氏春秋·大乐》有记载: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 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太一生水》

道家学派认为,道身万物,自然水也是道所生。水在道家的世界里也是十分重要的象征。老子认为,世界最坚强的事物反而是最柔弱的,“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坚 ”,反而那些表面坚强的容易遭遇摧毁,“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认为世界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万物也不能胜于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知其雄,守其雌 , 为天下溪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 。”

因此,道家的智慧告诉人们,做人应该低调,学会明哲保身,忍让,而不是出头。“勇于敢 则杀 , 勇于不敢则活 ”。要像水一样柔弱,“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江海之所以 能为百谷王者。”

而《太一生水》也是阐述了该思想。如其中提到“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太一生水》校对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冷热之所生也。冷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此谓之道化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解文

太一者,道之别名也。水者,太一之形像也。世人非借形质之物不能解道之内涵,故以水之形示之喻之。太一非化万物不可识辨,谓之玄牝。水亦其所化,故曰“太一生水”。然太一为何者,无人知识,以水喻,可悟不可言。

“太一”、“水”者,亦名也。名者,像谓也。“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太一水性,水之性者,极阴则凝寒冰,呈固木之像,极阳则化炎气,展虚无之态,常居万物之下,至柔以润万物,至强以弥四方,太一之性同也。太一性静者,聚而化浊气,成地之形,太一性烈者,散而化轻气,成天之像。天地者,太一形像也。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静动相持,乃以成势,势成则形动,是以生人。神明者,人也。唯人有神识明目,是以能观摩万物,后成像于心,托之以名,是以天地定位,阴阳互别,万物归类,道始长也。非名,万物不分,天地常合,阴阳难辨,心智蒙沌;然常名,万物难觅其宗,心智迷于幻像,乃致太一不识,大道遁隐,纷争并起。故曰:名可名,非常名,又曰:一得一失。天地万物汝及余等皆太一生也,亦太一形像也,非神识之别及异名之谓,汝与余及天地万物何不同哉?同也。然不同者多矣,佛曰“分别心”是也。心者,神识也。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相辅者,混杂互动也。阴阳四时及其余者,形像也。非人不可识天地阴阳四时,不可识沧热湿燥寒暑。此等异名之指万物者,皆太一化生于神识明目之像,故谓“为万物母”;此等异名者,其源亦皆太一,随天地之变而循环复始,天地者,太一也,故谓“为万物经”。生灭者,乃像之生灭。太一者,不生不灭。

“天道贵弱”,人言也,非天道贵弱也。天道无方自然是从,得势以强驰天下,去势以弱隐己身。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强之形也;天簌传音,星月争辉,弱之态也;天道恩威并重,杀养齐发,岂以贵弱一言以蔽之?世人常观之以弱示人,以弱养万物,误为弱贵,非为弱也,势不及也。贵贱之别者,唯人依己之利害而言尔!

(楚帛书)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虽只有900多字,而内容丰富,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神话传说、历史、天文、五行和阴阳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战国)竹简全部是书籍类文献,包括《诗经》、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辞佚篇以及相术等,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