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鬼臼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鬼臼简介,第1张

鬼臼鬼臼RhizomaDyso aeVersipellis(英)CommonDyso aRhizome别名八角莲、八角乌。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 aversipellis(Hance)MCheng的根茎。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17cm。根茎粗壮,结节状,少分枝。茎生叶常为2,盾状,近圆形,长16~22cm,宽12~19cm,8~9浅裂,裂片边缘有叶状细齿;叶柄长10~15cm。花5~8朵着生于叶柄上方近叶片处,下垂,花梗长达到8cm;萼片6;花瓣6,紫红色;雄蕊6;雌蕊1,子房上位。浆果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生于山谷和山坡杂木林下阴湿处。产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北、江西。采制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性状根茎呈横生的小结节状,长2~3cm,直径约5mm,表面棕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浅**。气微,味苦。化学成分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b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异苦鬼臼酮(isopicropodophyllone)、金丝桃甙(hyperin)等。性味性温,味苦、辛;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用于痈肿疔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详见百科词条:鬼臼 [ 最后修订于2009/1/12 18:55:48 共5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两广之“广”字源于先秦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两广的范围曾是古代的百越之地,先秦时期两广分属南越、西瓯、骆越等部族。先秦时中原人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百粤”。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辞典》:牛奶树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NiúNǎiShù别名牛 (《广州植物志》),乳汁麻木,牛奶稔、猪母茶、猪奶树(《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来源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根、皮、叶。全年可采。根洗净晒干,皮除去外皮,取二层皮;叶刷去毛用。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具乳汁。幼枝被刚毛,中空。叶革质,常对生;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短尖或具短尾尖,全缘或具不规则细锯齿,或仅顶鄙具锯齿,两面均祖糙,上面疏被稀刚毛,下面密被粗毛;叶柄长1~45厘米;托叶阔披针形,长15厘米。早落,花托(隐头花序)聚生于老树干,或由树干发出的无叶枝条,扁球形或陀螺形,直径15~3厘米,成熟时**,具柄,被粗毛,中部以下常具数枚苞片,基部苞片3;雄花、瘿花生花托口部,雄花被3,雄蕊1;瘿花及雌花无花被。小坚果,骨质。花期6~7月(广西)。生境分布生长于平原、丘陵、山谷和溪边。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性味《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甘,凉。"功能主治疏风解热,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①《岭南采药录》:"治腋疮,捣其子及叶敷之。"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祛湿,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膜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气结疼痛。"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斑疹发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牛奶树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37:24 共70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