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沙溪老街的地理简介
它分为西街和东街两部分。东西街口各有一座牌楼,上刻楹联,进入古街,“天下第一古巷”的标牌赫然在目。古色古香的老字号店铺林立街旁,一面面小黄旗迎风招展,不时闪现眼前的明清桥门洞,令人恍然若梦。
不设防的古镇
进入沙溪不需要门票。沙溪是个不设防的古镇,穿行其中,可以看到许多人家家中无人也不关门,自行车、摩托车不上锁。古镇居民很友好,可以到居民家参观。 改革开放以来,沙溪镇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今日的沙溪镇辖区东连金浪镇,南临城厢镇,西与昆山、常熟交界,北接归庄镇,面积6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万人,成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的乡镇之一,是全国百强乡镇和江苏省乡镇百强之一。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镇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绿化工作、文化教育先进镇。
沙溪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是引近西方文化较早的江南名镇之一,明清时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学。沙溪人才辈出,名人雅士众多。史学家桑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溪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古老而美丽的沙溪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沙溪历史上曾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太仓的工业重镇。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省第一家轻纺工业济泰沙厂(现利泰纺织厂前身)就诞生在镇西市街。
沙溪镇民俗风趣,民风纯朴,民间灯会,妙趣横生。沙溪自古香火很旺,尤以普济寺、长寿寺、延真观最甚。沙溪的猪油米花糖、桃珍糕、盘香饼、涂松山芋等风味小吃、特产也远近出名。 江南水乡
古镇是沙溪最显著的特色。“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构成了一幅幅精美典雅的水乡风俗画。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建筑学家朱光亚认为,沙溪临水建筑与同里、周庄各有千秋,户户有河棚、水桥、临河落地长窗可眺望远景,房屋脊梁、门窗雕刻精美,富有江南水乡特色。1999年6月28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专家组对沙溪镇进行考评,十二位专家全票通过,他们一致赞叹:沙溪三里古街保护得如此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 “梅村诗坛”江南诗歌馆、促织馆、漫画馆、连环画馆、梅村客栈等。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作者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
弇山园简介弇山园,即憩园又名人民公园,旧址是南宋“海宁寺”,前身是梁“妙莲庵”,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原为明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大文豪王世贞的私家园林。现弇山园是根据明代筑园大师张山人的《弇山园》真迹白描图重建。2003年进行了全面改造扩建,恢复了“弇山堂”、“嘉树亭”、“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九曲桥”等20多处景点。公园面积现有的110亩,是探询太仓古韵的重要旅游景点。园内人文更多弇山园,即憩园又名人民公园,旧址是南宋“海宁寺”,前身是梁“妙莲庵”,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原为明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大文豪王世贞的私家园林。
现弇山园是根据明代筑园大师张山人的《弇山园》真迹白描图重建。2003年进行了全面改造扩建,恢复了“弇山堂”、“嘉树亭”、“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九曲桥”等20多处景点。公园面积现有的110亩,是探询太仓古韵的重要旅游景点。
园内人文古迹众多,墨妙亭为弇山园内最值得一看的景点。另有宋代花纲石遗物“望海峰”、明洪武年开凿的“通海泉”、元代大型“铁釜”等众多景点。重要景点介绍如下:
弇山堂:弇山园的主建筑,为移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城区改造时,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王掞的保素堂保护性搬迁,2003年移建恢复于此,更名为弇山堂。
弇山堂高近1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堂内的雕刻考究、精美、梁架上的抱云山为典型的香山帮匠人工艺,额枋的木雕有梅兰竹菊图案与双桃石榴等。
整个建筑为歇山式,屋顶的正脊两端为鱼龙对峙,斜脊为双狮捧绣球,高敞、堂皇,端的是气派。
望海峰:位于园内大铁釜西北处,为一傲然独立的一峰假山。相传此石乃北宋花石纲之遗物,明代时为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王世懋澹圃所有。
整块的太湖石远望如奇兽翘首遥望大海,故称望海峰,亦有人认为此石侧看如百岁寿者,因此民间又有老人峰的称谓。此石1956年时由政府移至园中,半个世纪中,已三次移位,最后定位弇山堂前。
大铁釜:此釜为元代苏州造船厂遗物。据《金石志》载:“铁釜圆径六尺三寸五分,口围廿尺,腹围十七尺,边阔四寸九分,厚二寸四分,高四尺三寸五分。相传为元代海船煮篾缆用,篾缆盘置釜中,以桐油漫之,防蚀耐用。
通海泉:为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张宗源开凿。此泉原来属圣佑道院,后改建公园划入园内。此泉其实是口井,因井口有4个井眼,俗称“四眼井”。此井有个特别之处,再大旱不雨,它照样不干不涸,邑人疑为通海,好事者谓之“通海泉”,也就沿称至今。
郏亶墓:郏亶是北宋时为王安石欣赏的吴中著名水利学家。他在宋熙宁五年,出任司农寺丞,负责兴修两浙水利,著有《吴门水利书》等,是个对吴中水利有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据《太仓州志》载:“郏亶墓始筑于宋代,有墓道、墓门,两侧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重建郏司农寺祠墓,后又废。
现墓侧的土墩即为原墓所在地,其上的封树有榉树、黄杨、冬青、老槐、剑麻、枣树等,长得郁郁葱葱。土墩边上的郏亶墓为1993年8月建造的,四周杂树蔽荫,松柏环抱,幽静而肃穆。
墓前有一石亭,亭内的重建郏司农祠记碑,倒是真古董,乃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时所立。隐藏
1 我的家乡太仓开头怎么写啊
小学作文:我的家乡太仓——一个美丽而又。的地方balabalabala。(环境描写)
初中作文:方位地理特征(注意用修辞手法道出)balabalabala。(环境描写),这便是我的家乡,adj而又adj的n
高中作文:化用环境描写类的诗句,改写成排比(适用于记叙性散文,注意后文笔锋的诗郸氦策教匕寄察犀畅篓意化,段落需简明,后文要加进精神内涵,小心“假、大、空”)
纯城市介绍类:网上搜太仓简介,自己改改么好了
参考资料:
2 描写太仓浏河的作文
星期一,学校让五年级学生参加二日营活动。而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嘉定区浏河营地开展“我能行”二日营活动。浏河营地的活动各种各样,有高空铁索、荡索过桥、铁索桥、农家乐、勇敢者之路……让人看了就心惊胆战,我一开始真怀疑没有人敢来玩呢!
; ; ; ;
导游先带我们到玩高空铁索的地方,抬头一望看到天空上悬挂着桥,这桥可不一般,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桥一样是用水泥做的。它外面是用一层网包住的,中间有一根非常粗的铁索。我看到了想:这桥牢吗?铁索上面滑不滑,如果摔倒了怎么办,下面可是一条河呀!
; ; ; ;
想着想着,便轮到了我,我一瞧,原来我是打头阵的。我的心像兔子一样砰砰直跳,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我摔倒的样子。我颤抖地走上去,后面的同学也和我一样很害怕。可是当我要走的时候,不知来了一股什么劲,我有了勇气,不怎么害怕了,一直鼓励自己。走时,我的眼睛一直盯着网中间的铁索,害怕一不留神摔到了。时间过得很慢犹如老奶奶在走路一样。我走到了终点,原本以为我走得很慢,可我回头一看,后面的人于我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我的心慢下来了和平常一样地跳动。
; ; ; ;
玩好了高空铁索,导游带我们去玩荡索过桥,我尝试了高空铁索的玩法,已经知道了荡索过桥的厉害了。果然不出我所料,荡索过桥很 ,下面也有一条河,但没有高空铁索那样高。荡索过桥共有三座桥,其中一座桥特别 ,因为是有两根很细的铁索组成的。该轮到我了,我像滑溜冰一样走其中的铁索桥,其他两桥特别简单我一会儿就过了,就这座桥特别难。不过我还是过了……
; ; ; ;
第二天中午,导游告诉我们中午饭是吃自己包的馄饨。她先带我们到包馄饨的地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我们开始包馄饨了。
; ; ; ;
我们先把肉放进皮里,然后在把它包好…过了好久,我们包好了馄饨,然后放进锅里煮,馄饨烧熟了,一股香气让我们闻了后直流口水,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馄饨心里乐滋滋的。
; ; ; ;
下午,我们该回家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 ; ; ;
啊!这次的浏河营地活动让我们找到了自信,还让我们体验了自己独立生活!
3 写一篇太仓肉松的作文太仓肉松
太仓肉松,太仓食品一绝,中国食品一绝。 太仓肉松,老少咸宜咸喜,闻名海内海外。
太仓肉松历史久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太仓昭忠祠旁即开设了倪鸿顺肉松店。因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对肉松美味称赞有加,故太仓肉松遂成为官礼物品,驰誉四方。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甲级奖,乃享誉一百多年的著名特产。
太仓肉松厂是太仓实力雄厚、技术精湛、设备先进、信誉良好的中型国有企业。九十年代后,其产量已达到三百多吨,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顾客欢迎与好评。因各地仿冒太仓肉松事件屡禁不止,太仓肉松厂于八十年代初即向中国工商局注册了“太仓牌”肉松。因此,唯“太仓牌”乃太仓肉松之正宗产品。
目前,太仓牌肉松已成为肉松市场的名牌荣誉产品,为维护太仓牌肉松之信誉,保证消费者利益,太仓肉松厂严格把关,挑选优质太湖瘦肉型猪宰杀,佐料极其讲究,且炒制工艺先进,采用全封闭式机械化生产,洁净卫生。由于先进科技保证了太仓牌肉松食蛋白质的指标,保证了水与脂肪成份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因此大大延长了太仓牌肉松的保质期,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王牌产品。
太仓牌肉松曾在92年、93年、94年三次蝉联江苏省著名商标;1984年、1988年连续被我国商业部评为优质食品;1988年又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优质保健产品金鹤杯;1999年被《人民日报市场报(江南市场版)》与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评为“用户评价满意商品金奖”;2000年被江苏省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江苏市场用户满意产品”。
太仓牌肉松以其过得硬质量赢得了肉松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太仓肉松厂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建立了两百多个销售点,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已基本形成,并仍在不断扩大着销售辐射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太仓肉松厂南邻上海,西接苏州,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浦东开发开放后花园的中心位置,水陆空交通都极为便利,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客户前来莅临指导,洽谈业务。
太仓牌系列产品有香酥松、寿星松、儿童松,各种规格的听装、盒装、代装,太仓牌肉松名闻遐尔,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亲睐,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200多个销售点,在上海、南京等地设有办事处。
太仓自古至今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特产尤以太仓肉松著名,太仓肉松是传统特色食品中一朵奇葩,欢迎品尝。
4我的家在太仓,地属苏州,是个我很喜欢的小城镇,很舒服说到特产,印象中有几样是不得不提的。
百年特产——太仓肉松据《太仓州志》载:“肉松制法创于倪德,以猪、鸡、鱼、虾肉为之。德死,其妻继之,味绝佳,可久贮,远近争购,他人效之弗及也”。
倪德,字鸿顺,原籍常熟支塘,精于菜肴烹制,清光绪十年(1884年)移居太仓。因其烹饪技术一流,常被太仓大户人家请去掌勺。
其拿手绝活一是烧五香焖肉,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故大受食客青睐。 相传,有次太仓状元陆增样家宴请宾客,请倪德去主勺。
倪一时分心,竟把五香焖肉烧过了头。倪德见汤汁烧干,肥瘦分离,不成块状。
因宴席急等上菜,倪德灵机一动,索性将锅中之肉剔骨去皮,再反复揉炒,这将错就错的一试,竟创制出了一种黄灿灿、毛茸茸、蓬松的全新食品。宾客因此菜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且风味独特,皆追问菜名,倪德急中生智,脱口道:“此乃肉松”。
肉松自创制后,深受欢迎,食客不绝,倪德遂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太仓昭忠祠旁开设了倪鸿顺肉松店。后因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对肉松称赞有加,太仓肉松成了官礼物品,驰誉四方。
此后,太仓肉松在国内获各种金奖、金杯数十项,成为太仓著名土特产。 太仓肉松因其易消化,含胆固醇低,且甜中带咸,咸中带鲜,吃口酥松柔软,绵而不腻,余香悠长,故老少皆宜。
不但成为酒宴上常规冷菜之一,还成了旅游、休闲之佳品。又因开发出了鱼松、鸡松、虾松等多种品种。
且既有软包装,又有盒装、罐装,以及高档礼品装,因此太仓肉松已成为人们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四大名蒜之一——太仓白蒜太仓白蒜与上海嘉定白蒜、山东苍山白蒜、新疆白蒜齐名,并称为我国四大白蒜。
太仓白蒜始种于清代。其特点是蒜头肥硕结实,蒜瓣大而匀称,色泽洁白,味道辛香,尤以辛辣浓重而成为白蒜之最。
太仓白蒜乃威尼斯蒜类,属蒜中精品,含有适量的维生素C、磷质、铁质和丰富的钙质,以及糖和蛋白质,不但是家庭必备的调味品,还有多种医疗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白蒜可以促进肠胃分泌,有助消化,并且发汗利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等症。
出门在外,食之还能预防腹泻。据科研部门研究发现,白蒜还具有防癌治癌的物功效。
提鲜极品——太仓糟油清代袁枚《随园食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称糟油“色味俱胜,他邑所无”。
漕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油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
一次他用酒桨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味品具有酱色、糟香、鲜美等特点,经自家与馈赠亲友尝试后,一致反映味道极佳,于是李梧江再选择香料搭配,用以改进,遂创制出了能解腥除异味,提鲜增香,开胃增食的新调味品——糟油。 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秘方制造,每次投料后还渗入适当的糟油底子,即糟油脚。
有人谓糟油之奥妙,在于它的底子,此乃百余年来长期累积的精华,没有它就没有老意诚的糟油。 太仓糟油于1816年正式酿制发售,渐名传四方,成为官礼。
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挂有“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 太仓糟油在1914年、1921年、1925年举办的江苏省一、二、三次地方物产展鉴会上,均获奖章奖状,1916年参加巴拿马国际赛会曾获超等奖和金质奖章一枚。
百余年来,太仓漕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爱。——双凤爊鸡太仓的双凤爊鸡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食品。
此名菜出自具有16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镇双凤。从地方志记载可知:相传在晋咸和六年(331年),僧人支道林因建寺掘地,得石龟两座,后化为两只凤凰翩然而去而得名双凤,沿用至今。
双凤古镇素以“俗尚儒风,人知礼仪”而著称,明清时,园林庙宇众多,文人墨客,常爱到双凤踏青观光、雅集小酌。相传明弘治年间,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与大书法家祝枝山结伴来双凤拜访当地名士芭蕉国主周榆庵,周为尽地主之谊,特命家人以祖传秘方烧制的双凤爊鸡待客。
唐伯虎与祝枝山都是有名的美食家,口味极刁,一般食品很难得到他俩的赞誉,没想到两人品尝双凤爊鸡后,被其香嫩鲜酥的肉质、芳香扑鼻的卤汁、不硬不烂的上口、不浓不淡的口味所征服,一时食欲大振,赞不绝口。食罢,依然感到齿留余香,回味无穷,由于对双凤留下的印象太美好了,唐伯虎遂援笔赋诗,其中有“十景风光似建康,物产丰富名外扬”之句。
然而,作为江南食品一绝的双凤爊鸡500年来只是作为一种小镇名吃、传统熟食,并未流传出去,但所幸这种烧制爊鸡的祖传秘方、传统工艺因代代相传而赖以传了下来。据当地老人回忆,早年的双凤大户人家乃至普通农家几乎家家有一只多代相传的爊锅,每当入冬腊月,过年过节,则活杀自养之鸡,放血去毛,洗净内脏后,先煮至半熟,稍加冷却后,再放入有老汤的爊锅中,然后按秘方放入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以文火焖煮,等揭锅时,但见所爊之鸡皮色锃亮,丰腴肥实,香气沁人,。
5 我们太仓发生的事情有哪些要作文四百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令我难忘的事其中有一件事最使我难以忘怀 记得在我读三年级时的一个晚上,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令我非常郁闷老师在布置有什么作业时我的思想正在开小差,所以忽略了其中的一份作业那一天的作业很快就被我做完了这时的我非常高兴,也觉的非常的累,于是就出门去逛逛经过同学家时,我看见还有很多同学还在书桌上做作业同学们的父母看到我这么早就出来游玩,他们都很惊讶我如何能这么快就做完了作业我很骄傲地抬起头,对他们说:“我确实是做完作业了!” 第二天早上,我去上学了到了学校,组长叫我把作业拿出来,我听他的话把所有的作业都拿了出来,组长叫我拿出最后一件,我非常惊讶,不是只有四件吗?组长神气的说:“当然不是了,一共有五件你漏了一件”组长立马跑去跟老师说老师听了非常生气,马上走了过来,叫我去窗扉边把作业补完整那时同学们都在笑我说:“哈哈哈哈,都是你自己上课时开小差忘了作业,你才会被老师责罚哈哈哈哈~”那时我就觉得我自己非常委屈我想:这事不怪别人,都怪我自己,是我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才造成今天的错误我走回座位,把作业补完以后给了老师检查,老师检查了后我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要像现在一样被老师责罚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极了它教育了我今后上课听讲要全神贯注,作业要一丝不苟,学习要脚踏实地。
6 太仓的古老风俗,与作文需要,拜托了太仓自古为文化之乡,人文荟萃,自具特色,积淀厚实,底蕴丰富,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娄东文化,为今天留下悠久而优秀的文化财富。
早在晋代,名士瞿硎等活动于境内传布知识文化。在此前后,境内兴建有多处古刹名塔,反映当时建筑艺术和佛道文化水平。
双凤民歌等已经流行,之后民间舞蹈、高跷、龙灯、滚灯等在乡间流传不衰。牛郎织女降生黄姑(今南郊乡境)的神话传说很早流传,唐宋时建专祠祭祀。
元代,漕运开通,刘家港发展成为“天下第一码头”。“漕运文化”的发展,推动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娄东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元代的桥梁建筑独具风格,至今保存着国内少有的元桥群。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在刘家港启航停泊,沟通太仓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并留下碑文、实物、著作等历史性重要文物。
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和优美动听的江南丝竹源自太仓南码头一带。明清园林之盛,有“太仓园林甲东南”之誉。
太仓建州后学堂、书院盛极一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兴画,使太仓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民间读书成风。
现今,太仓的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多种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有全国桥牌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民乐之乡等称号,文学、舞蹈、戏曲、音乐、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
7 急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
地处北纬31°20′~31°45′、东经120°58′~121°20′。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
总面积为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85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537平方公里。内陆土地面积为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66万公顷。
太仓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平坦,自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
东部为沿江平原,西部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东部35米~58米(基准:吴淞零点),西部24米~38米。
太仓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南侧,太仓市东部。口岸位于长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纬31°37′00"、东经121°14′00"。
口岸线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5公里,距吴淞口仅13海里,是距长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区范围内岸线基本平直且边滩稳定,终年不冻不淤,深水区开阔、稳定,能满足5万吨级船舶回转水域的要求,是长江下游地区最佳港址之一。
太仓有许多名胜古迹,像玉皇阁、南广寺、海天禅寺、西芦园、州 桥、乐荫园、吴晓邦艺术馆、天妃宫、南 园、憩 园、张溥故居、王锡爵故居、高仁歧油画馆、吴健雄墓园、港区码头、梅花草堂、郑和纪念馆、太仓博物馆等,宋文治艺术馆。太仓自古为文化之乡,人文荟萃,自具特色,积淀厚实,底蕴丰富,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娄东文化,为今天留下悠久而优秀的文化财富。
早在晋代,名士瞿硎等活动于境内传布知识文化。在此前后,境内兴建有多处古刹名塔,反映当时建筑艺术和佛道文化水平。
双凤民歌等已经流行,之后民间舞蹈、高跷、龙灯、滚灯等在乡间流传不衰。牛郎织女降生黄姑(今南郊乡境)的神话传说很早流传,唐宋时建专祠祭祀。
元代,漕运开通,刘家港发展成为“天下第一码头”。“漕运文化”的发展,推动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娄东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元代的桥梁建筑独具风格,至今保存着国内少有的元桥群。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在刘家港启航停泊,沟通太仓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并留下碑文、实物、著作等历史性重要文物。
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和优美动听的江南丝竹源自太仓一带。明清园林之盛,有“太仓园林甲东南”之誉。
太仓建州后学堂、书院盛极一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兴画,使太仓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民间读书成风。
现今,太仓的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多种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有全国桥牌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民乐之乡等称号,文学、舞蹈、戏曲、音乐、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
8 跪求一篇关于“我身边的太仓品牌”的作文 最好是2月份之前回答我就写太仓肉松好了,
人人都爱,不爱才怪,那就是太仓食品一绝,品位柔软、颜色金黄、味道鲜美、入口即化的太仓肉松!
太仓肉松,老少咸宜咸喜,闻名海内海外!在我们家乡每家每户的客厅都会放一罐我们的家乡的太仓。每年过节,大家都要互相送一罐太仓肉松。大街小巷,太仓肉松让你走到哪看到哪、闻到哪。吃年夜饭时,第一道菜就是太仓肉松。又香又咸,但这种咸可不是一般的咸,一开始有点咸,一到后面,就会觉得甜滋滋的,美味极了!
其中让我们最骄傲的就是:太仓肉松历史悠久,清光数十二年(1886年)。1915年还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甲级将,乃享有一百都年的著名特产了!一提起太仓肉松的传说,那可是神秘啊: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太仓有一位大厨师,名叫倪德。一天他在给陆状元烧红烧肉是,由于火苗过旺,肉被煮烂了,肥肉全都脱离了,他着急万分,把菜烧成这样,陆状元还不把我赶走,最后他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肉切成丝条,把剩下的已烧干的肉加上进好的作料做炒肉。做完之后,他自己尝了一口,非常好吃,他为自己的发明非常高兴。最后当他把红烧肉端出来是,他的心怦怦直跳,可是当陆状元吃上第一口时,陆状元竟然拍起手来叫好,并给这都菜取了个名字:肉松。倪德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后来太仓城里富人来会,都请倪德去烧红烧肉,久而之久,肉松就成为了大仓的特产!
大仓肉松就是那么神秘,就是那么美味!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陈仓米 21 拼音名 22 陈仓米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功能主治 26 陈仓米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陈仓米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陈仓米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味 39 归经 310 功能主治 311 陈仓米的用法用量 312 注意 313 各家论述 3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陈仓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陈仓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陈仓米 1 拼音
chén cāng mǐ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陈仓米21 拼音名
Chén Cānɡ Mǐ
22 陈仓米的别名老米
23 来源禾本科陈仓米Oryza sativa L,为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
24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25 功能主治理脾助气,调胃止泻。主治脾虚胃弱,精神不振,烦渴久泄。
26 陈仓米的用法用量03~1两。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陈仓米31 出处
出自《食性本草》。
1陶弘景:陈廪米,此今久入仓陈亦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醋酒,胜于新粳米。
2《本草衍义》:陈廪米,今《经》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为复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陈者性皆冷,频食之,令人自利,与《经》所说稍戾,煎煮亦无膏腻,入药者,今多用新粟米。
32 拼音名Chén Shēnɡ Mǐ
33 英文名store rice for a long time, old rice
34 陈仓米的别名陈禀米、陈米、火米、老米、红粟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经加工储存年久的粳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 sativa L
36 原形态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38 性味甘;淡;平
39 归经胃;大肠;脾经
310 功能主治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主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反胃;噤口痢;烦渴
311 陈仓米的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煎汤;或入丸、散。
312 注意《本草拾遗》:“和马肉食品店之发痼疾。”
313 各家论述1《本草纲目》:陈仓米煮汁不浑,初时气味俱尽,故冲淡可以养胃,古人多以煮汁煎药,亦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之功也。《千金方》治洞注下利,炒此米研末饮服者,亦取此义。《日华子》谓其涩肠胃,寇氏谓其冷利,皆非中论。
2《本草述》:五谷为养,而更取其陈者,谓其气味俱尽,还归于淡。淡乃五味之主,可以养胃气,且淡能渗湿,即化滞热,是又可以裕脾阴。故方书中疗滞下噤口有仓禀汤,因胃气虚而热乘之,故用参、苓,乃以羌、独、柴胡升达其胃气,并散其毒气,必入陈米养脾阴,使不为热毒所并。又吐利后大渴不止,独以陈仓米汤疗之。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阴气大有裨也。止言其养胃者,殊未亲切,试思下多则亡阴,而兹味之主治,在泻利居多,犹得泛然以养胃为其功乎哉。
3《本草求真》:陈仓米,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凡米存积未久,则性仍旧未革,煮汁则胶粘不爽,食亦壅滞不消,至于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剂,则胃乃适。陈米津液既枯,气味亦变,服此正能养胃,除热去烦,是以古人载此,既有煮汁养胃之功,复有祛湿除烦之力。一切恶疮,百药不效者,用此作饭成团,火煅存性,麻油、腻粉调敷,可知冲淡和平,力虽稍逊,而功则大,未可忽也。
4《名医别录》: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
5《食疗本草》:炊作干饭食之,止痢,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和酢封肿上。卒心痛,研取汁服之。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之气。
6《日华子本草》:补五脏,涩肠胃。
7《本草纲目》:调肠胃,利小便,止渴除热。
314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陈仓米的方剂 挡子丸
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欓子末(炒)1两,陈仓米(焦炒,为末)2钱。功能主治:脾泻,久泻虚痢,
攩子丸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欓子末(炒)1两,陈仓米(焦炒,为末)2钱。主治:脾泻,久泻虚痢,腹痛
黄米丸ngmǐwán处方:干丝瓜1棒,巴豆肉14粒,陈仓米如丝瓜之多少。制法:丝瓜去皮剪碎,和巴豆肉同炒
诸积太仓丸gwán《金匮翼》卷四:方名:诸积太仓丸组成:陈仓米4两(以巴豆21粒,去皮同炒,至米香豆黑,勿令
仓连煎拼音:cāngliánjiān处方:陈仓米赤痢用3钱、白痢用7钱、赤白相兼用5钱,黄连赤痢用7钱、
更多用到中药陈仓米的方剂用到中药陈仓米的中成药 万应茶
茶叶624g制法:以上三十四味,粉碎成中粉;另取陈仓米粉72g,加适量水调匀,煮成稀浆糊,与上述药粉
香连丸末,醋调神曲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陈仓米汤送下。每服2030丸,陈仓米汤送下。制备方
二和丸末,醋调神曲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陈仓米汤送下。每服2030丸,陈仓米汤送下。制备方
至宝丹腹痛,生姜汤送下;疳症身瘦,腹大而手足细小者,陈仓米汤送下;或淋、或肿、或胀,赤白痢症.俱用陈仓米
肥儿丸之后而瘦。用法用量:每服2535丸,至50丸,陈仓米炒熟煎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更多用到中药陈仓米的中成药古籍中的陈仓米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陈廪米
(《别录》下品)释名陈仓米(古名)、老米(俗名)、火米。时珍∶有屋曰廪,无屋曰仓,皆官积也。方
《古今医鉴》:[卷之五]痢疾是肠胃有风邪热也。此方甚效。即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姜、枣煎服。噤口痢,加石莲肉七枚。痢后手足痛
《万病回春》:[卷之三]痢疾境,皆下痢噤口者,服之神效。即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三百粒,姜枣煎服。如痢后手足痛加槟榔、
本文2023-08-09 07:05: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