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批修书工具想象当年鲁迅先生是怎样使用这些修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在鲁迅先生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批修书工具想象当年鲁迅先生是怎样使用这些修书?,第1张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扩展资料:

朱振彬的老师是国图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被誉为近现代古籍修复“一代国手”的张士达。张士达16岁来到北京琉璃厂肄雅堂古书店学徒。“清末民初,京城古籍修复以肄雅堂、肄文堂最为著名,当时京城修复高手均出自这两家书店。”

此后又曾在琉璃厂开设了“群玉斋”书店,1956年来到国家图书馆前身——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朱振彬介绍,许多文化名人与学者都曾慕名找张士达修复古籍,鲁迅便是其中一位。“收藏古籍之外,鲁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亲自修补、装帧古籍并制作书套。由于这个爱好,鲁迅在往琉璃厂购书之际与老师相识,不但向他请教修书事宜,而且还请先生为其修书。据老师讲,找他修书的还有郭沫若、冯友兰、郑振铎、李一氓等先生。”

参考资料:

人民网-国图两代修书人妙手护国宝

我国最早的书,是用皮带或绳子把写有文字的竹片、木片,连串成册,称为“简策”。简策十分笨重,不易阅读。后来人们把写有文字的丝绢,按照文章的长短裁开,卷成一卷,有的还在丝绢两端配上木轴,便出现了“卷轴装”的书。

纸张发明以后,把文字写在纸张上,按照一定的规格,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册子,将前后两页粘上硬纸或较厚的纸,作为封面和封底。这种装帧最初用于佛教经典,故叫经折装。

经折装的书籍,最前面的一页和最后面的一页是分开的,将经折装的首、末两页粘连在一起,翻开阅读有风味来时,中间的纸页飞起,有如旋风,故名旋风装(参看图7-1)。

用以上两种方法装帧的书籍,翻阅时间长了,折叠处断裂,书页散落。到了宋朝,开始采用浆糊粘连或用丝线穿订的方法来装订书籍,出现了如图7-1中所示的蝴蝶装和包背装。

从明朝中期,开始有了线装书籍。线装书装订牢固、装帧美观、翻阅方便。

清朝以后,活字印刷逐渐代替了雕版印刷,印刷品的产量、品种不断增加,装订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逐步从手工操作走向了机械化。目前,除了为保留我国民族传统,制作少量珍贵版本书和仿古书籍,采用线装外,主要的装订形式有平装和精装。装订的方法分为手工装订、半自动装订和使用联动机的全自动装订等。常见书籍的装订流程

用CorelDraw或Pagemaker,Photoshop来做处理,出血留边,装订线,页码,尽量使用黑体、隶书等线条明显的字体;

四页,顺序是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

八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2、3、4、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骑马钉。

十二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8、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骑马钉。

十六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12、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骑马钉。

二十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16、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骑马钉。

二十四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20、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骑马钉。

二十八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24、封三、封底。尺寸为:213mmx291mm(含出血)。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骑马钉。

三十二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28、封三、封底。封面拼版相应加书脊。内页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缩线胶订。

三十六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32、封三、封底。封面拼版相应加书脊。内页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缩线胶订。

四十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36、封三、封底。封面拼版相应加书脊。内页拼版尺寸为:426mmx582mm(含出血)。装订方式为:缩线胶订。

四十页对开,四十页,顺序是封面、封二、1、36、封三、封底。封面拼版相应加书脊。拼版尺寸为:852mmx582mm。

常用装订方式:

1骑马订-在书页中间打钉,使成为中开的书籍,多用于杂志的装订。其装订费低廉,唯厚度不可太厚,以85gsm纸张为例,最多不宜超过128面。少量时可用手工装订,自动化一贯作业设备也有含裁切、计数等设备在内,每小时可装订一万册以上。尚有附反转、贴地址、捆包、及输送到各发货仓库的全程无人化设备。

2胶装-在书页脊背处用利刀切掉3mm,再以胶水或热熔胶将封面与内页黏住,使成为无缝线的装订方式。其优点是可装订厚度至七公分,唯须注意胶液种类、温度与涂布厚度。自动胶装机上有夹头将书页夹紧,并一贯处理刨背、上胶、包封面、裁切、点数、捆包等作业,机种有快、慢速等多种,以符合需要。

3平订-在书页脊背处用铁或铜钉穿过订牢,再在内页上下加装蝴蝶页后包上封面,经修裁成为书籍。其缺点是不易阅读中缝的图画或表格,装订厚度不宜超过一公分半,较不适于高级书籍的装订。目前已惭少使用。

4穿线胶装-在书页脊背处用棉或丝线穿过缝牢,再在书页上下加装蝴蝶页后用胶水或热熔胶将封面与内页黏住的装订方式。其优点是可供长期阅读而不会有脱页之虞,也有高品味感。此种装订方式的黏蝴蝶页、缝线、包封面等作业均须一道道经过不同的机器,尚无法一贯作业处理,故装订成本较高。

5精装-内页在完成贴蝴蝶页、穿线后,便须修裁成完成尺寸,再将封面包上。唯封面多为硬质纸板裱上充皮布或为上光彩色印刷铜版纸、进口纸类不等。有方背与圆背之分,多作高级书籍之用。另一种是便于翻阅多为字典使用的软质封面装订。

6活页装-各种目录、技术手册等凡印在单页上的文字或图画印品,均可使用便利的活页装订。这种装订有以塑胶背条、亦有使用钢丝做成圈环或环扣。在装订前,书叠先按顺序排列,然后在打孔机上打孔,再放在特别设计的机器上,将塑胶条、圈环或环扣装上,而完成活页的装订。

“天禄琳琅”失散在民间的国宝,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13册清宫珍籍日前也入藏山东省图书馆。经专家鉴定,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天禄琳琅”中的明刻版善本《吕氏家塾读诗记》,为宋人吕祖谦所著的注解《诗经》的一部书,虽为残秩,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版本价值、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批珍籍由13册装帧精细的线装书组成,封面为**,丝线装订,书的前后和首页末页上分别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和“天禄琳琅”六方印记。这六方印记是清宫“天禄琳琅”的藏书标志,它们中除“天禄继鉴”是嘉庆皇帝的印记外,其余五印都是乾隆皇帝的,又称“天子五玺”。这13册珍籍共分19卷,是《吕氏家塾读诗记》的一部分,原书是32卷16册,为著名的《诗经》注解本。该书作者为宋吕祖谦,他与朱熹、张轼并称“东南三贤”。从款式上看,这13册珍籍为明嘉靖十年傅氏刻本,虽不是现存最早的刻本,但其来源是翻刻宋版,以至于“天禄琳琅”曾将其定为宋版书。

在国内古籍拍卖市场,散失民间的“天禄琳琅”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备受收藏界青睐的极品。它们虽然多以单册、残卷出现,却屡创天价。

一般有三种修复方法,分别是划栏补字不划栏不补字划栏不补字。这里“栏”就是古籍版式中的“边栏”,是将字围成一个版面的方形线条。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修复古籍,都要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

所谓“整旧如旧”,就是要在修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原本的风貌。这里就需要有独特的仿古技术,同时还要选用与古籍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才能将古籍原来的特色保存下来,有助于考证版本。下面就来介绍三种对缺失文字修复的方法。

第一,“划栏补字 ”。意思是在修复古籍的时候,把边栏画上补全,也把缺的字补全,缺的字可以通过专家考证得知。这种方法是非常传统的古籍修复方法之一,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因为这么做很容易破坏古籍原来的风格,对专家考证其他相关信息造成不便。

第二,“不划栏不补字 ”。意思简单明了,对古籍原本的边栏和字等信息一概不管,只补纸张,选用材质相同、相似的纸张材料,对古籍缺失的边边角角给予填补,这种方法是现在业内最认同的方法。作为一名修复人员,他所擅长的不是去判断缺失的文字需要补什么,而是做一个“最小修复”,所以这么做不仅让整个书籍看起来工整许多,也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为考证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第三,“划栏不补字”。这是对前两种方法的一个整合,如果只补纸张,可能略显单薄,如果全都补上,那古籍也不能称之为古籍了。所以有人想出了这个方法,因为边栏只是一个排版样式,判断和修复边栏比修补残缺的文字要容易许多,也不会对古籍造成太大的破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