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字中,什么时候有了标点的应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在中国文字中,什么时候有了标点的应用,第1张

有点多:

标点符号的历史(一)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为标点常闹笑话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说的是,鲁哀公因为听说"夔"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就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夔是在尧时期通晓音律,对天下实行音乐教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一个乐官,舜继位后,曾想另寻他人做乐官,尧就忠告舜说,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偏巧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堂堂国君也难免闹笑话。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同文馆学生引入新标点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胡适 新标点气着章太炎

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界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反思。白话文登上舞台的同时,新式标点的需求也应时而来。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科学》杂志是1914年夏,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留学生赵元任(后来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齐名)、杨杏佛等人怀着"科学救国"思想创办的刊物。胡适作为第二批"庚款生"于1910年底抵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与《科学》的倡办人成了好朋友,并时常作文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这之前的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 ̄ ̄ ̄"等,《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就是在其基础上增改写成的。

1918年,胡适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使用了这套新的标点符号。在出版后,他特意送了一本给章太炎(国学大师),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字旁边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但是当时标点符号还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后,很不明白胡适为什么要画这个符号,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觉得非常恼怒,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觉得应该不是什么让人难堪的东西,气消一半。看来在新式标点的应用过程中,还是有颇多波折的。

继《科学》之后,《新青年》成为宣传新式符号的重地,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鲁迅等在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人都为新符号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标点符号的历史(二)

标点符号已经成为书面语言里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自产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dou)。大致是语意已完的较大的停顿叫做“句”,语意未完而需要稍作停顿的叫做“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在相当于句号的地方用圈(。)在相当于逗号的地方用点(,)。到了明代又出现 ︴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现代白话文的使用日渐广泛,人们迫切需要有比较完备的新的标点符号。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参考资料:

光明书摘 太原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我国的古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实远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句号和逗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记载。《丶部》:“丶,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这便是后代的逗号。《�部》:“�,钩识也。”这就是今天的句号了。古人在写作中,有时就加上它,有时则是碰到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上它以示区别。

  现代意义上的古书标点,是指根据古书的内容,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停顿、结构和语气等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

  关於“句读”的概念

  《增韵》:“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所谓成文语绝处,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气上可以自足;而“读”则主要是为便於诵读而划分的语言片段。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古代童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句读,而老师给学生讲书的过程也就是传授句读古书的能力。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句读经典文献的能力,能够正确句读文献,也就对文献的思想大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古代谚语说“学识如何覌点书。”(唐·李匡义《资暇集》引稷下谚)也是讲能否给古书加上正确的标点,体现了读书人的学识修养和水平。据《后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於阁下,“从昭受读”。由此可知,对於没有标点的著作,即使在当时,读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经过专门传授。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到了明代又出现︴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中国古代是没有的,通常我们在看电视剧或**里的那都是骗人的。现代标点符号起源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一般简约概括为“句读”。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大中小之分;读(音dòu),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实际上,在中国的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前人用过的标点符号绝不止于这两种,但终究没有循序积累发展为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甚至连“句、读”两种符号的分工亦无定规,甚至未必使用。现代的中国人,如果未经专门训练,捧起未经现代标点的古籍时,即便能凭工具书去认字,也很难过“断句”这一关,问题就出在没有或太少标点符号上。

胡适在1916年发表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是我国新式标点符号第一篇系统完整的科学论文,此文的主要历史贡献有:⑴提出了划分句读符号(点号)和文字符号(标号)两大系统的初步设想;⑵阐明了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的重要地位;⑶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符号系统;⑷条析各类标点的使用方法;⑸梳理了句、读、顿三者的关系。1919年以胡适为首的六位学者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92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部政府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

现代标点符号指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为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共有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和书名号等14种。它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

古代的情况

我国古籍无标点符号,但有“句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句号)和点(读号)来标记。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这就是句读的由来。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意义不明,语法不清,音韵不晓是容易造成句读错误的原因。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因此,要正确地标点古书,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

近现代的发展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文汉诂》,最早使用外国标点符号。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引进使用了好几种新式标点符号。

但全面系统引进标点符号的是语文学家陈望道。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著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同月出版的《新青年》就用白话排印,并加新式标点,一时风靡全国。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根据胡适、钱玄同等的建议,训令全国采用12种新式标点符号。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正式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正式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通常会特别注意断句,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顺利地阅读书籍,加深对书籍的理解。那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用的。如果我们用带标点符号的短句,有人会问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怎么办?因为古代人不使用标点符号,读书的时候怎么断句?在古代,人们读书的时候,用短句断句,而读书的时候看到断句的人,就会断句。

雕版印刷的出现让书籍印刷更加方便,但是书籍印刷还是没有句子,一般都是句号(。)作为句子的结尾;句子中语气的转移和停顿用阅读符号(、或、)表示。古人把文章的这种点读切分称为“章句之学”,正确的圈点不仅能使句子、文章的本义清晰,还能显示出人们的基础知识涵养。我们会在古籍中发现,他们的书中没有标点符号。他们在读句子的时候,总是用断句符来断句,所以我们通常会发现古树上没有标点符号,只有一些我们看不懂的符号。

事实上,那些是古人用来断句的词语。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志时,我们应该断句,而不是奇怪为什么古籍中没有标点符号。同时,有些书和文章也会用“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符号。也就是在文章的每一句后面加上“句”或“读”字来断句,起到停顿和转折的作用。真正把读句加块刻字,让读者理解词义的做法,始于宋代。约克的《九经三传出版沿革》说:“监管之书,皆无读句,而建书只损馆校书之体,从旁加圈,读书清,为士,惟只逐句读经,而书中加注,兴国本,益于周末”。

无论标点符号是读者加的还是文案加的,至少在秦汉时期,标点符号基本成型,然后逐渐演变成各种新的标点符号。但即便如此,古代的标点符号还是相对有限的,真正有意义的新标点符号直到民国才有,直到清末,很多印刷材料仍然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存在在我们现在的书籍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没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看不到镜头,就会有长篇大论的感觉,这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特别的累。其实标点符号和我们平时说的一样。如果我们继续说,我们将继续在那里说,就像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都有停顿,停顿是我们书本上常用的标点符号。在古代,因为没有标点符号,他们用断句器来断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