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镇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前童古镇什么时候可以游玩,第1张

前童古镇开放时间:08:00-17:00

前童古镇景点介绍: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抗战时期浙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前童,解放战争时期宁海县工委在此诞生,属宁波市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近年来,前童又以其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而声誉鹊起。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在这里,人口学、教育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环境保护学乃至全部人文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机联系,因而引起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南朝梁宣帝隐居外,《徐霞客游记》第一站,太平天国古战场都横卧在村前村后。

前童交通便捷,位居宁波和台州的中点,34省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相信您的观光能乘兴而来尽情而归。

童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前童村的始祖是童潢,此公是位官居迪功郎的士大夫。南宋绍定(公元1228年),童氏游历兹土,见"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他们由台州迁入塔山山麓,居住在惠民寺前,建"寺前童村",俗称前童。770年来落籍生根,历代繁衍,终于成为万人大村。

前童村所在地前童镇的主要地貌特点为:西北与东南群山环列。北部梁皇山盘桓,东南有高背山、杨家山、岩下山。中部为平洋,占全镇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前童村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

村内布局着黛青瓦粉白墙的道地(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独具浙东风格。最兴隆的时候有亭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节孝坊表2座,旗干架2对,3百年以上古木15株。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大粗族群落。

前童村经历了760余年的发展,留下一批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建筑群。这批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其中童氏大宗祠,建造于明年初洪武18年,占地12亩,檐头四注,两廊发阁,南高戏台,北存祀室。其它环村而筑的"俨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分别建于明天启,清顺治、乾嘉年间、至今轮廓依旧。古祠周围是黛瓦粉墙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欣所寄"等40余间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清代乾嘉年间的风貌。

通过三年多的旅游开发,村民的旅游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旅游事业十分关注。现前童镇已成立了旅游办、旅游开发公司,配有导游6人,随时可带领游客游览,服务周到。

著名人物:

(1)、方孝孺--在前童村770年的历史中当大书一笔的重要人物是硕儒方孝儒,此公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洪武年间蜀献王聘他为世子的老师,因其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方正学",时曾任翰林院编修。明洪武18年童伯礼筑"石镜精舍"于南岙,请方孝孺来讲学,当时方29岁,正值思想成熟期。他的《逊志斋集》中极具思想性的《杂论》部分多数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童门三代全部拜学在方孝儒门下,连年长方21岁的童伯礼也不例外。这使方大为感动,萌生在此教书育人一辈子的想法。由于方孝儒鄞于教学,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名家子弟均慕名而来,聚集在石镜精舍下。方孝儒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前童族人的文化水准,而且他帮助前童编写的施规更是历经数代影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当说没有方孝儒,就难有前童知书达理、敦睦向上后人。

1402年燕王,即后开永乐年号的明成祖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夺取了皇位,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这诏示天下,命方孝儒起草即帝位的诏书,方孝儒忠于先帝,绝食拒诏,抗旨不遵,身着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难来抗议朱棣篡位,这便是《明史》所载方孝儒草诏被戮案。此案在明清以降株连九族的文字血案中,亦可谓空前绝后,死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棣因方孝儒宁死不屈而发明了"瓜蔓抄"、灭十族的刑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株连十族的文字狱。除此之外方孝儒被诛杀外,第十族--学生了遭到迫害,被流放充军的甚多。俞樾写诗纪念:"碧雪河山沉十族,白衣涕泪恸孤臣";"石镜山高境绝尘,当年逊志此传薪。风凄月冷先生去一脉读书留种子。"鲁迅先生称赞方孝儒为"台州式的硬气"。作为大明帝国的江南士子,他的方正品格,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撼动了中国几代鸿儒学士,方先生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童潢--字天水,童氏游历兹土,见前童"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因此他为宁海塔山童氏始迁祖。明考古学家、中都国子监典薄、余姚人赵挥谦为之作《宋迪工郎童天水先生传赞》。

(3)、童思立--字伯礼,号谨节,塔山童氏大房派祖。其人目秀身长,能读书,任侠有气质。就是他明洪武18年筑"石镜精舍"于南岙,礼聘硕儒方孝孺前来讲学。他本身不顾年高体弱,同年青弟子一产虚心聆听讲座,认真求教。这一精神不仅鼓舞了前童人,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前童尊师重教的先风,为日后古村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童濠--字继乐。明正德四年间(公元间1510年),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这就产著名quot;扬柳洪砩"。童濠完成了前童最早、最完整,也是受益至今的一项水利工程,日后为纪念这一壮举前童形成了元宵抬鼓亭行会的习俗。童濠因此数百年来名垂青史。

(5)、童桂林--字芳五、又字有享,号燕山。这清举人,读书异常努力,又非常孝道,晚年德高望重,曾为多位祖先写宗谱,并留有多首赞美前童的诗词。

(6)、童保暄--在辛亥革命中,前童光复会员童保暄(伯吹)响应武昌起义,25岁就任北伐战争中杭州代总司令,指挥光复杭州之役;在护国运动中,童保暄又以浙江护国军军长之职率部反袁,被誉quot;浙江蔡锷",死后镒为陆军上将。现在村中留有童保暄故居。

(7)、童先林--又名林雄、先森。中共党员。他有前童教书其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动动。后任宁海西区工委委员,兼管宁海、三门二县的工作。1949年解放后任宁海县第一任县长。从事革命工作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重望。现在村中留有童先林住宅。

(8)、鉴真大师--前童地处甬台临界点,背靠三门湾,面朝天台山,是南北朝佛的必经之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失败后,曾夜宿离前童不远的白泉寺,第二天去天台山。第四此东渡日本时,特意从三门湾登路,去前童村北的福泉寺进香。然后经过前童去天台,再去开封。福泉寺内留有"此路通东京"石碑一方,至今依稀可辨。

(9)、徐霞客--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明代管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旅行家。他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地理山水,留下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最大细致考察评述的神州山水是巍峨神奇的天台山和始丰溪。列在徐霞客游记第一篇的压卷之作,亦是《游天台日记》。徐霞客对天台山的考察,有几个不同于一般的特点,一是多次身入天台,反复细致考察。徐霞客游记中开卷第一篇描述的山川景物便是天台山,27载又故地重游。二是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对天台山下高低和以始丰大溪为主的天台水系全面考察。这是这位大地理学家绝无仅有的情系天台的杰作,三是越出地理学范畴,注目天台山的风物文化古迹,亦是霞客的破格之举。天台山在前童镇西北,南北朝时,为梁皇子的隐居地。前童因此和徐霞客具有了亲爱的关系。

(10)、方国珍--黄岩县新桥乡洋屿村人。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受诬被官府追捕,乃举义旗,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他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方国珍极为孝顺,相传前童人正月十四闹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均与方母逢十五吃素,为了便天老母与民同乐而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高姓起源参考之一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土官底簿》记载:楚雄土知府高政,传妻及女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土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土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九传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传子琳、孙瑛、曾孙庆、广,广子珍。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广陵。随着朝代变迁。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而且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政权。其中,东魏时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齐,历进28年;随末农民起义军高开道称燕王4年;五代时高季兴在江陵创建的荆南国,历时19年。

高氏还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时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聩乱时,曾受到别人庇护。东汉时期有著名学者高诱。东魏时代有独揽朝政的丞相高欢。北朝北魏有大臣高闻。隋末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唐代宦官高力士,护唐明皇数十裁。还有诗人高适,大将军高崇文、高仙芝、高骈,等。

据有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高姓是当今中国第15大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高姓始在北方,主要是汉族,后来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高姓人融入少数民族,即有10多个少数民族中有高姓,其中尤以白族、土家族为最多。同时,由北往南迁徒中,进福建,入广东,去台湾,后又有一些人移居日本及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 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抗战时期浙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前童,解放战争时期宁海县工委在此诞生,属宁波市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近年来,前童又以其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而声誉鹊起。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在这里,人口学、教育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环境保护学乃至全部人文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机联系,因而引起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南朝梁宣帝隐居外,《徐霞客游记》第一站,太平天国古战场……都横卧在村前村后。

  前童交通便捷,位居宁波和台州的中点,34省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相信您的观光能乘兴而来尽情而归。

  童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前童村的始祖是童潢,此公是位官居迪功郎的士大夫。南宋绍定(公元1228年),童氏游历兹土,见"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他们由台州迁入塔山山麓,居住在惠民寺前,建"寺前童村",俗称前童。770年来落籍生根,历代繁衍,终于成为万人大村。

  前童村所在地前童镇的主要地貌特点为:西北与东南群山环列。北部梁皇山盘桓,东南有高背山、杨家山、岩下山。中部为平洋,占全镇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前童村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

  村内布局着黛青瓦粉白墙的道地(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独具浙东风格。最兴隆的时候有亭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节孝坊表2座,旗干架2对,3百年以上古木15株。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大粗族群落。

  前童村经历了760余年的发展,留下一批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建筑群。这批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其中童氏大宗祠,建造于明年初洪武18年,占地12亩,檐头四注,两廊发阁,南高戏台,北存祀室。其它环村而筑的"俨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分别建于明天启,清顺治、乾嘉年间、至今轮廓依旧。古祠周围是黛瓦粉墙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欣所寄"等40余间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清代乾嘉年间的风貌。

  通过三年多的旅游开发,村民的旅游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旅游事业十分关注。现前童镇已成立了旅游办、旅游开发公司,配有导游6人,随时可带领游客游览,服务周到。

  著名人物:

  (1)、方孝孺--在前童村770年的历史中当大书一笔的重要人物是硕儒方孝儒,此公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洪武年间蜀献王聘他为世子的老师,因其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方正学",时曾任翰林院编修。明洪武18年童伯礼筑"石镜精舍"于南岙,请方孝孺来讲学,当时方29岁,正值思想成熟期。他的《逊志斋集》中极具思想性的《杂论》部分多数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童门三代全部拜学在方孝儒门下,连年长方21岁的童伯礼也不例外。这使方大为感动,萌生在此教书育人一辈子的想法。由于方孝儒鄞于教学,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名家子弟均慕名而来,聚集在石镜精舍下。方孝儒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前童族人的文化水准,而且他帮助前童编写的施规更是历经数代影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当说没有方孝儒,就难有前童知书达理、敦睦向上后人。

  1402年燕王,即后开永乐年号的明成祖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夺取了皇位,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这诏示天下,命方孝儒起草即帝位的诏书,方孝儒忠于先帝,绝食拒诏,抗旨不遵,身着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难来抗议朱棣篡位,这便是《明史》所载方孝儒草诏被戮案。此案在明清以降株连九族的文字血案中,亦可谓空前绝后,死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棣因方孝儒宁死不屈而发明了"瓜蔓抄"、灭十族的刑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株连十族的文字狱。除此之外方孝儒被诛杀外,第十族--学生了遭到迫害,被流放充军的甚多。俞樾写诗纪念:"碧雪河山沉十族,白衣涕泪恸孤臣……";"石镜山高境绝尘,当年逊志此传薪。风凄月冷先生去……一脉读书留种子。"鲁迅先生称赞方孝儒为"台州式的硬气"。作为大明帝国的江南士子,他的方正品格,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撼动了中国几代鸿儒学士,方先生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童潢--字天水,童氏游历兹土,见前童"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因此他为宁海塔山童氏始迁祖。明考古学家、中都国子监典薄、余姚人赵挥谦为之作《宋迪工郎童天水先生传赞》。

  (3)、童思立--字伯礼,号谨节,塔山童氏大房派祖。其人目秀身长,能读书,任侠有气质。就是他明洪武18年筑"石镜精舍"于南岙,礼聘硕儒方孝孺前来讲学。他本身不顾年高体弱,同年青弟子一产虚心聆听讲座,认真求教。这一精神不仅鼓舞了前童人,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前童尊师重教的先风,为日后古村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童濠--字继乐。明正德四年间(公元间1510年),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这就产著名quot;扬柳洪砩"。童濠完成了前童最早、最完整,也是受益至今的一项水利工程,日后为纪念这一壮举前童形成了元宵抬鼓亭行会的习俗。童濠因此数百年来名垂青史。

  (5)、童桂林--字芳五、又字有享,号燕山。这清举人,读书异常努力,又非常孝道,晚年德高望重,曾为多位祖先写宗谱,并留有多首赞美前童的诗词。

  (6)、童保暄--在辛亥革命中,前童光复会员童保暄(伯吹)响应武昌起义,25岁就任北伐战争中杭州代总司令,指挥光复杭州之役;在护国运动中,童保暄又以浙江护国军军长之职率部反袁,被誉quot;浙江蔡锷",死后镒为陆军上将。现在村中留有童保暄故居。

  (7)、童先林--又名林雄、先森。中共党员。他有前童教书其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动动。后任宁海西区工委委员,兼管宁海、三门二县的工作。1949年解放后任宁海县第一任县长。从事革命工作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重望。现在村中留有童先林住宅。

  (8)、鉴真大师--前童地处甬台临界点,背靠三门湾,面朝天台山,是南北朝佛的必经之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失败后,曾夜宿离前童不远的白泉寺,第二天去天台山。第四此东渡日本时,特意从三门湾登路,去前童村北的福泉寺进香。然后经过前童去天台,再去开封。福泉寺内留有"此路通东京"石碑一方,至今依稀可辨。

  (9)、徐霞客--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明代管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旅行家。他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地理山水,留下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最大细致考察评述的神州山水是巍峨神奇的天台山和始丰溪。列在徐霞客游记第一篇的压卷之作,亦是《游天台日记》。徐霞客对天台山的考察,有几个不同于一般的特点,一是多次身入天台,反复细致考察。徐霞客游记中开卷第一篇描述的山川景物便是天台山,27载又故地重游。二是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对天台山下高低和以始丰大溪为主的天台水系全面考察。这是这位大地理学家绝无仅有的情系天台的杰作,三是越出地理学范畴,注目天台山的风物文化古迹,亦是霞客的破格之举。天台山在前童镇西北,南北朝时,为梁皇子的隐居地。前童因此和徐霞客具有了亲爱的关系。

  (10)、方国珍--黄岩县新桥乡洋屿村人。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受诬被官府追捕,乃举义旗,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他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方国珍极为孝顺,相传前童人正月十四闹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均与方母逢十五吃素,为了便天老母与民同乐而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高氏源自山东 齐国最高上卿 。

高,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周代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齐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二人的最后决定。这就是《左传》注解上所说的:“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这个在两三千年前便已声名响亮的姓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讨论到高姓的姓源,真是头绪众多,一言难尽,因为,过去五千年以来,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称“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

先谈周代在齐国神气非凡的那一支高氏,关于他们的姓氏来源,是见诸《广韵》所记载的:“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以及详载于《通志氏族略》的:“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

高氏这个大家族的另外几支组成分子,就有确实的文献和资料可稽了,计有《北齐书》上所记载的:“文宣帝赐元暴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以及明载于《魏书》的“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

另有在不计其数的姓氏之中,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为数也不少,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依照后世的考证,高车氏是“九姓回鹘种类入中国者,后魏有高车或如”;高堂氏是“齐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高阳氏大家都很熟悉,是上古颛顼帝的姓氏,其后亦有以高阳二字为姓者,《吕氏春秋》上即有一位古辩士高阳¤;高陵氏则为“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其后因以为氏”。这些复姓,长久以来十分少见。

长久以来百花似锦,满园芬芳的学界文坛,是人杰出智慧的最佳说明,其中,高姓园丁的耕耘血汗可真不少,譬如,汉代就有世传鲁诗的高嘉、高容、高诩祖孙三人;传《传礼书十七篇》,历数传而至戴德、戴圣,使后世言礼者多宗之的高堂生,以及著有《孝经解》,并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的学者高诱等。

此外,像唐代的高适,不但历任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显达异常,而且为诗骨力苍老,才思奇纵。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北郭十友”之一,曾经参加《元史》的编纂工作,并以雄浑的诗名而著称;嘉靖年间的高武,在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他所传的针灸之术,已成为医学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部门;清代的高其佩,在传统画坛上的名气人人皆知。

从上面一连串闪耀着光芒的名单,任何人一望而知,过去数千年来,高氏的名气有多大,多响亮!

源流与迁徙

高氏源远流长。古有“高阳世胃,渤海家声”。古籍中最早出现的高姓人物是“始作屋”的黄帝臣高元。高姓原出姜姓。炎帝生于陕南渭水支流姜水,因而得姓姜。周初武王封姜尚(字子牙)为齐侯,号太公。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姜赤,他有一子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以封地为姓。公子高之孙姜傒被周天子任为齐国上卿,掌军权,与管仲合作称霸中原,立下大功。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齐国上卿,与田氏同为显赫贵族。战国时田代齐,高氏族人多迁至鲁、燕发展。高傒26世孙高洪,任东汉渤海郡太守,后裔十分兴旺,因此高氏郡望为渤海郡(今河北霸州市)。南北朝时相继任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份接受魏帝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君主,由此高氏进入鼎盛阶段。后北周打败北齐后高氏有所衰弱。此后渤海高姓主流是高欢堂弟高岳一族。唐朝以前高姓一般在北方发展。唐末黄巢起义后,淮南西路光州固始人高纲避乱迁入江南福唐郡(福州怀安县),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授以从政郎。南宋时福州宁德高钢后裔高颐中进士,任永州东安知县,其子高旷定居于邵武,随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高旷子高潭生三子:嶷、嵬、岐。高嶷徙漳州。高嵬中进士居邵武,生三子:文昭、文辉、文章。高文辉因宋末元初兵乱迁居宁化石壁村千家围,有子十郎,号作岐,为高姓67代。十郎高作岐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迁上杭县胜运里曹田乡开基(今蓝溪曹田村)。十郎即为上杭高氏始祖。追索起来,上杭高氏属唐末高钢的后裔。另有一支北宋时随宋太祖、宋真宗征战、官至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的高琼族人,因逃“青苗债”由山阴迁漳浦。�

繁衍与发展�

上杭高姓始祖十郎,名作岐,于元世祖元贞二年(1296)迁上杭蓝溪曹田开基,妣沈氏、童氏,生有四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高十郎死后葬蓝溪黄潭村龙磜。百一郎,名高成,号士立,在元泰定二年(1325)考中进士,任潮州兵备参议,后弃官从商,裔孙居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大埔等地。百二郎为邑庠生,他的裔孙除在上杭繁衍外,外迁的主要有:其孙高正在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任职于潮州府,看中了揭阳汤坑一带的地形风水,因此,迁往汤坑,到百二郎玄孙念三郎时,在广东揭阳开基创业,繁衍后代,所以念三郎为揭阳等地客家高氏始祖,其裔孙遍布于广东大埔、丰顺、揭阳、揭西、五华,广西贺县,台港澳地区及海外,成为广东客家高氏主流。百二郎的七代孙高继福迁武平高坊,后代一部分又迁江西瑞金泽潭和上杭官庄。百二郎九代孙高福聪迁永定合溪中村。百三郎后裔有迁上杭庐丰横岗、茶地高屋、白砂和中都以及江西修水等地。上杭高氏主要分布在蓝溪曹田,庐丰横岗,茶地高屋,白砂洋乾,中都上都,官庄新风、贵和,珊瑚下坑等地。

前童古镇最佳时间:一年四季,除台风登陆时不太适合游览外,皆可前往参观、旅游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抗战时期浙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前童,解放战争时期宁海县工委在此诞生,属宁波市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近年来,前童又以其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而声誉鹊起。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在这里,人口学、教育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环境保护学乃至全部人文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机联系,因而引起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南朝梁宣帝隐居外,《徐霞客游记》第一站,太平天国古战场都横卧在村前村后。

前童交通便捷,位居宁波和台州的中点,34省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相信您的观光能乘兴而来尽情而归。

童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前童村的始祖是童潢,此公是位官居迪功郎的士大夫。南宋绍定(公元1228年),童氏游历兹土,见"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他们由台州迁入塔山山麓,居住在惠民寺前,建"寺前童村",俗称前童。770年来落籍生根,历代繁衍,终于成为万人大村。

前童村所在地前童镇的主要地貌特点为:西北与东南群山环列。北部梁皇山盘桓,东南有高背山、杨家山、岩下山。中部为平洋,占全镇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前童村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

村内布局着黛青瓦粉白墙的道地(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独具浙东风格。最兴隆的时候有亭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节孝坊表2座,旗干架2对,3百年以上古木15株。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大粗族群落。

前童村经历了760余年的发展,留下一批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建筑群。这批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其中童氏大宗祠,建造于明年初洪武18年,占地12亩,檐头四注,两廊发阁,南高戏台,北存祀室。其它环村而筑的"俨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分别建于明天启,清顺治、乾嘉年间、至今轮廓依旧。古祠周围是黛瓦粉墙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欣所寄"等40余间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清代乾嘉年间的风貌。

通过三年多的旅游开发,村民的旅游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旅游事业十分关注。现前童镇已成立了旅游办、旅游开发公司,配有导游6人,随时可带领游客游览,服务周到。

著名人物:

(1)、方孝孺--在前童村770年的历史中当大书一笔的重要人物是硕儒方孝儒,此公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洪武年间蜀献王聘他为世子的老师,因其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方正学",时曾任翰林院编修。明洪武18年童伯礼筑"石镜精舍"于南岙,请方孝孺来讲学,当时方29岁,正值思想成熟期。他的《逊志斋集》中极具思想性的《杂论》部分多数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童门三代全部拜学在方孝儒门下,连年长方21岁的童伯礼也不例外。这使方大为感动,萌生在此教书育人一辈子的想法。由于方孝儒鄞于教学,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名家子弟均慕名而来,聚集在石镜精舍下。方孝儒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前童族人的文化水准,而且他帮助前童编写的施规更是历经数代影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当说没有方孝儒,就难有前童知书达理、敦睦向上后人。

1402年燕王,即后开永乐年号的明成祖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夺取了皇位,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这诏示天下,命方孝儒起草即帝位的诏书,方孝儒忠于先帝,绝食拒诏,抗旨不遵,身着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难来抗议朱棣篡位,这便是《明史》所载方孝儒草诏被戮案。此案在明清以降株连九族的文字血案中,亦可谓空前绝后,死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棣因方孝儒宁死不屈而发明了"瓜蔓抄"、灭十族的刑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株连十族的文字狱。除此之外方孝儒被诛杀外,第十族--学生了遭到迫害,被流放充军的甚多。俞樾写诗纪念:"碧雪河山沉十族,白衣涕泪恸孤臣";"石镜山高境绝尘,当年逊志此传薪。风凄月冷先生去一脉读书留种子。"鲁迅先生称赞方孝儒为"台州式的硬气"。作为大明帝国的江南士子,他的方正品格,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撼动了中国几代鸿儒学士,方先生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童潢--字天水,童氏游历兹土,见前童"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因此他为宁海塔山童氏始迁祖。明考古学家、中都国子监典薄、余姚人赵挥谦为之作《宋迪工郎童天水先生传赞》。

(3)、童思立--字伯礼,号谨节,塔山童氏大房派祖。其人目秀身长,能读书,任侠有气质。就是他明洪武18年筑"石镜精舍"于南岙,礼聘硕儒方孝孺前来讲学。他本身不顾年高体弱,同年青弟子一产虚心聆听讲座,认真求教。这一精神不仅鼓舞了前童人,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前童尊师重教的先风,为日后古村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童濠--字继乐。明正德四年间(公元间1510年),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这就产著名quot;扬柳洪砩"。童濠完成了前童最早、最完整,也是受益至今的一项水利工程,日后为纪念这一壮举前童形成了元宵抬鼓亭行会的习俗。童濠因此数百年来名垂青史。

(5)、童桂林--字芳五、又字有享,号燕山。这清举人,读书异常努力,又非常孝道,晚年德高望重,曾为多位祖先写宗谱,并留有多首赞美前童的诗词。

(6)、童保暄--在辛亥革命中,前童光复会员童保暄(伯吹)响应武昌起义,25岁就任北伐战争中杭州代总司令,指挥光复杭州之役;在护国运动中,童保暄又以浙江护国军军长之职率部反袁,被誉quot;浙江蔡锷",死后镒为陆军上将。现在村中留有童保暄故居。

(7)、童先林--又名林雄、先森。中共党员。他有前童教书其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动动。后任宁海西区工委委员,兼管宁海、三门二县的工作。1949年解放后任宁海县第一任县长。从事革命工作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重望。现在村中留有童先林住宅。

(8)、鉴真大师--前童地处甬台临界点,背靠三门湾,面朝天台山,是南北朝佛的必经之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失败后,曾夜宿离前童不远的白泉寺,第二天去天台山。第四此东渡日本时,特意从三门湾登路,去前童村北的福泉寺进香。然后经过前童去天台,再去开封。福泉寺内留有"此路通东京"石碑一方,至今依稀可辨。

(9)、徐霞客--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明代管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旅行家。他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地理山水,留下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最大细致考察评述的神州山水是巍峨神奇的天台山和始丰溪。列在徐霞客游记第一篇的压卷之作,亦是《游天台日记》。徐霞客对天台山的考察,有几个不同于一般的特点,一是多次身入天台,反复细致考察。徐霞客游记中开卷第一篇描述的山川景物便是天台山,27载又故地重游。二是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对天台山下高低和以始丰大溪为主的天台水系全面考察。这是这位大地理学家绝无仅有的情系天台的杰作,三是越出地理学范畴,注目天台山的风物文化古迹,亦是霞客的破格之举。天台山在前童镇西北,南北朝时,为梁皇子的隐居地。前童因此和徐霞客具有了亲爱的关系。

(10)、方国珍--黄岩县新桥乡洋屿村人。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受诬被官府追捕,乃举义旗,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他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方国珍极为孝顺,相传前童人正月十四闹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均与方母逢十五吃素,为了便天老母与民同乐而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