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禅师经典语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4收藏

佛家禅师经典语录,第1张

佛家禅师经典语录

 以下是语录网我整理的关于佛家禅师的经典语录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1、不要把苛刻当做刁难,而当做提升自己最好的训练;不要把他人的推卸当做负担,而当做机会。要乐意承担,做得越多自己能力就越强。外境不是重点,我们自己的内心才是关键。

 ——学诚法师经典禅语

 2、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肯努力的人,永远发现不了自己长处。

 ——觉醒法师经典禅语

 3、心的力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信仰很重要。有人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往往半途而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信仰不坚定,信念不坚定,信心不坚定。什么叫做道,道就是坚持,道也贵在坚持。

 ——正慈法师经典禅语

 4、自心丰足,才能感知世间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贤宗法师经典禅语

 5、你在赖床,他在锻炼,所以他比你健康;你应付上班,他用心工作,所以他成了你领导;你在完成今天计划,他在策划明年计划,所以他比你掌握更多先机;你在找借口,他在解决问题,所以他比你事业有成;你在消费,他在理财,所以他比你更富足;你在算计自己利益,他在考虑对方利益,所以他比你更加有人脉。

 ——印能法师经典禅语

 6、烦恼就是一扇门,像鱼儿要跳过龙门才能腾云驾雾,越不过去就是水中俗物。人也一样,越过烦恼这道门,就会自在、洒脱,就是位智者。

 ——妙一法师经典禅语

 7、惜缘,是好好把握当下的人和事,善待周围的一切。善待你的亲人,善待你的爱人,善待你的朋友,善待你的敌人,善待那些在你生命里出现过的甲、乙、丙、丁

 ——果宁法师经典禅语

 8、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惯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顺眼的,说明修行还没有修好。学佛没有什么,就是单刀直入,改毛病、改习气。

 ——贤书法师经典禅语

 9、诚实守信是与他人相处的要诀,结缘交友的前提,唯诚信才能趋真趋善,进德进学,立身立业。“本立而道生”,父母是孩子的本,这些品质又是做人的本。

 ——理海法师经典禅语

 10、世界很大又很小,看你心的容量与承载。什么都想出人头地,会输了平常的幸福。学会留路人,自己的天会更蓝。生命的大度在于,亏损失败我承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悟妙法师经典禅语

 拓展:

 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

佛家禅语经典(精选110句)

 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以下是我准备的佛家禅语经典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佛家禅语经典 1

 1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2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3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5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6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7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8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9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10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11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2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13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佛家禅语经典 2

 1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2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大悲无泪,大悟无言。缘来要惜,缘尽就放。这世上,笑笑人家,也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

 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6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7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8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9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0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1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12觉人之伪,不形于色。

 13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4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5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佛家禅语经典 3

 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2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4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5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6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7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8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10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11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2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1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4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5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佛家禅语经典 4

 1、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诚实守信是与他人相处的要诀,结缘交友的前提,唯诚信才能趋真趋善,进德进学,立身立业。“本立而道生”,父母是孩子的本,这些品质又是做人的本。

 5、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6、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7、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你在赖床,他在锻炼,所以他比你健康;你应付上班,他用心工作,所以他成了你领导;你在完成今天计划,他在策划明年计划,所以他比你掌握更多先机;你在找借口,他在解决问题,所以他比你事业有成;你在消费,他在理财,所以他比你更富足;你在算计自己利益,他在考虑对方利益,所以他比你更加有人脉。

 10、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2、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肯努力的人,永远发现不了自己长处。

 1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4、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5、自心丰足,才能感知世间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16、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惯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顺眼的,说明修行还没有修好。学佛没有什么,就是单刀直入,改毛病、改习气。

 1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8、一切皆为虚幻。

 19、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0、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2、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4、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5、世界很大又很小,看你心的容量与承载。什么都想出人头地,会输了平常的幸福。学会留路?人,自己的天会更蓝。生命的大度在于,亏损失败我承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2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2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2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0、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31、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2、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3、心的力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信仰很重要。有人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往往半途而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信仰不坚定,信念不坚定,信心不坚定。什么叫做道,道就是坚持,道也贵在坚持。

 34、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35、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36、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3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9、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0、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41、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2、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4、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45、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6、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47、不要把苛刻当做刁难,而当做提升自己最好的训练;不要把他人的推卸当做负担,而当做机会。要乐意承担,做得越多自己能力就越强。外境不是重点,我们自己的内心才是关键。

 48、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4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0、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佛家禅语经典 5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

略说佛教的修行

隆迅法师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在于达成生命的最终圆融使命,那就是成佛证果。家师梦参老和尚常说:“要相信你自己是毗卢遮那佛”。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相信众生本具的佛性与佛无异,不多也不少。然而,自无始劫来,被无明业习蒙蔽而不自知,如同皓日被乌云遮住,故为生死凡夫。若能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惟理解其中深义,依教修行,总有一天能开悟证果。

自无始劫来,众生因颠倒执着,造了许多恶业,轮回于三涂六趣中,饱受煎熬,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佛陀不忍众生受苦,降生人世,教导我们修行,从分别执着中解脱,超出生死轮回之苦。

这一项工程极为浩瀚,因为我们累劫以来,所积的恶习太深,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佛也曾对地藏菩萨言:“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以是之故,佛陀慈悯众生,广设八万四千法门,并以种种身度种种人,末法众生应自知业重福薄,感恩佛陀的悲悯,早发修行之心。

谈到解与行,是佛教的修行基础,若就修行次第而言,应为信、解、行、证四个步骤。一般宗教多以信仰为主;然而佛教宗派众多,义理深广,不明其理,信心难发,菩提心更不坚固。故应深入经藏,契入佛陀妙理,像手持地图,才知如何通往成佛目的地。古德有云:“知而不行,犹如不知”,要达到涅槃寂静,必须亲身实践。佛教最重要的便是戒、定、慧三学,以此三学对治贪婪,瞋恚与愚痴。进一层推衍,有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都是可以修学的法门。

为什么要修行呢?我认为原因有下列数点:

(一)人生是脆弱的,常遭遇到生离死别,困难挫折,病痛苦恼,需要依靠支持,止痛疗伤,如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是佛教徒心灵的依靠。例如发生灾难时,佛教团体总是最快伸出援手,发挥了慈悲与大爱精神,出钱出力为灾区重建家园。

(二)人性能善能恶,为了杜绝罪行、止恶防非,各宗教都有戒律,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佛教在家众的五戒,菩萨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等。在戒律的规范下,人的思想行为合理合法,不会做错事,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心中有所畏惧,不敢行差踏错。 (三)人生是软弱的,有些人意志力薄弱,扺挡不了诱惑,偶一不慎迷失自己,每种宗教都有忏悔的办法,如天主教的告解,佛教更有各种礼忏的仪式,洗涤自己的罪过,并且从忏悔中,彻底去思索罪孽的根源,发愿决不重蹈覆辙,如此以求解脱罪业的渊薮。

(四)宗教人生的实践:从积极面而言,宗教人应当认识自己,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超越自己、奉行善法,学习我们所尊崇的圣贤。佛教徒以学佛,“行菩萨行”为宗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五)人生是无常的,有生必有死。人类畏惧死亡,宗教却开启永生之路,佛教认为,死亡是极自然的事。因此,不必过度惧怕,宗教给予人们对未来美好憧憬与希望,如天国,极乐世界,来生,也是终极关怀的一部份。

宗教的生活:

以佛教为例,普罗大众的佛教徒,一般比较重视宗教仪式,如法会课诵,或是有困难时祈求菩萨庇佑,趋吉避凶。然而“求福求禄求高寿、拜神拜佛拜祖先”之作法,完全不涉及佛学奥义,但使祈求者心安而已。至于佛学家则是将经典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本身并不见得是佛教徒。至于宗教实践者则是以佛法为生命的依归,“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行解并重,自觉觉他,利益众生。

这些宗教人的伟大行为,深深影响人类,一个宗教是否受到大众的肯定和支持,可从信众的表现中反映。宗教徒的生活分为内、外两方面,内生活着重反观内明,如曾子曰:“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都是自觉的功夫。宗教徒的外生活,则是与人为善、化度众生,这也是传教的关键。佛教主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把自己化作神佛的分身,乐善好施,解救别人的困难,就是生活与信仰统一,就是真正的宗教家。

佛教徒对修行应有的认识

所谓修行,究竟修什么呢?有人说修身、有人说修心,最好的说法,是修身、口、意三业。有一个很好的偈语是:“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应远离。”

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修八正道也是修身口意三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以九字真言概括修行,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

闻、思、修:

闻是诵经闻法,深入经藏,佛家称为“文字般若”,不断吸收充分的智慧养分,清净身口意三业。闻法后思惟其中义理,以求融会贯通。修是修“心”,由心而至身,发展健全的人格和道德。

信、愿、行:

信是“信心”,信是道源功德母,有信心才能持久,不会因受挫折而中断。愿是志愿,在佛前发愿,建立生命的中心思想与人生目标,行菩萨道,慈悲利生。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一曝十寒则徒劳无功。行是亲历实践,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失败了再爬起,必有所成。

戒、定、慧:

戒能止恶防非,定是安顿心灵的根本,禅宗有云: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慧则是心灵的活水源头,丰富人生的资粮。人生的智慧需要开拓,唯有澄怀静虑,心海无波,智慧才会现前。九字真言是修行的要诀,多关心周围的人,常常生欢喜心,自然事事如意顺心。

佛教徒的修行

要成为佛教徒,必须经过一种三皈依的仪式,进一步则可受持五戒。佛教徒应有信仰生活,在家中找干净一角,安一尊佛像早晚上香,念佛诵经。宗教生活还应有一种本修法门,以持戒修福提升自己,如祈祷、诵经、数息、持名、观想、参禅等。为了培养慈悲心,不可杀生,积极的做法,则是放生茹素。另外,布施的功德很大,因为布施摄六度波罗蜜。所谓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是菩萨的修行。第一项布施波罗蜜,含有三种:资生施、法施、无畏施。弥勒菩萨偈言;“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更进一步,进入无相布施,那便是真正的修行者,顿超三界。

宗教徒灵修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升华,及培养救世济民的情怀及举动,因此:

(一)首先心中要培养一个中心思想,契合信仰的方向和目标。

(二)发一个大愿,铭记在心,愿力会引导善行,造福人类社会。

(三)时刻反观内明,息灭贪瞋痴,以净化心灵,这就是智慧光明。

(四)生活回归俭朴,向往大自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救度生命。

(五)亲近良师益友,接受善知识的言行教化,行善利生。

(六)常怀欢喜心,关怀别人,乐善布施,积极投入社会工作。

(七)每日静坐片刻,保持心灵平安清净,胸襟始得逐渐开阔。

(八)佛教徒更应常常忏悔往昔所造之一切恶业,始能清净三业,重新趋善向吉。

宗教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曾说:“信仰能产生力量。”宗教信仰为人类带来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力量,突破困境,化解厄难。在这个道德不彰的时代,宗教家的心态也必须调整,使心胸更包容、更开阔,对不同的信仰,不可心怀蔑视,应相互尊重,异中求同。各宗教的基本教义,或许不尽相同,但宗教要具备超越世俗的观念,重视一切人类的需要,对于一切人皆寄予同情关怀。

宗教也不应流于世俗而妥协,信仰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扬佛教大无畏的菩萨精神,积极入世,净化社会人心,以大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

是佛教的。秦东魁是佛教的人物,主要在中国唐代的初唐时期活跃,他被视为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之一,出生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举家信佛,年轻时曾到南方拜访名师学佛,后来回到中原地区传授佛法,被尊称为戒律祖师,他强调持戒行善和守戒发愿的重要性,对佛教的戒律规定有深入研究。秦东魁虽然是佛教人物,但他对道家也有所涉猎,在其著作《修行要诀》中不仅收录了佛经论著,也包括了一些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一位思想开阔、博学多才的大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