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与中医哪个更早些?
因为历史的原因(西藏的文字出现较晚)所以藏医出现的确切年代不详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宇妥·云丹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宇妥·云丹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从此,藏医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所以中医早于藏医
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
雍仲本教的第一本“医典”记载敦巴辛饶一生娶了9个部落主的女儿做妻子,并生有8个子女。其中一个姓翟的妃子为他在藏历木猴年生了杰布楚西。杰布楚西后来成为敦巴辛饶的医学继承人,并将他父亲的医学论著编纂命名为《多个梦移》。这部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
它的后记记载了从杰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纪所有继承人的历史。敦巴辛饶将《干酪药九显论》传承给了本教主要继承人杰布楚西,后来由姆扎扎嘿、色拖杰江、东青吐青、杰察马琼依次相传下来。
《象雄大藏经》中记载有关藏医学的内容时说:象雄时代已经发明了外科手术术后愈合无需拆线,即在手术中使用动物的筋作为缝合线这样先进的手术方法。 。
2020年7月27日,星期一,第21课,“悲哀”。
今天的章节里面援引了许多的古文、古诗词等,此书内容当年发表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网络,所依靠的是平时知识储备,作者的古文功底在此可见一斑;当然现在即便网络方便,搜索时起码也得知道关键字和一定的甄别能力,所以学好中医还是需要先学好古文哈。且摘抄部分:
“悲”不仅是形声字,而且还是会意字。其中“非”在金文作“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表示违背,所以“非”本义是违背、不合。比如《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说出来的道,就违背了永恒的道,也就不是道了。其他的词汇还有“非礼”、“非法”等等,都是违背的意思。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是、违背自然为非,后来的“非”也就有了不、不是、不对、错误的意思。
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遭受违背心愿的事情以后人的心理感受。所愿不得、所欲不遂,往往让人产生悲的情绪。
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分离时人的心理、情绪。古人以聚合为喜为欢,以离别为悲为哀,所以“人有悲欢离合”。中药有百合、合欢,可以治疗悲苦的情绪。佛曰人有七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悲。
后来悲也被演绎成了怜悯、慈爱,所谓悲天悯人、出家人慈悲为怀、大悲咒,等等。
“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哀是欲爱而不能、欲爱而不得的意思,由此派生出了怜惜、怜悯、悲伤、遗憾、不快的意思,也就是佛门七苦中求不得的感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其中的哀,就不乏为之遗憾、觉得可惜的意思。
哀和愁都是面对无奈,无能为力的心态,不同的是,愁是还在较劲,而哀是放弃、示弱、可怜的心态。唉声叹气就是这种表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悲和哀都有伤痛的意思。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苦,而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满足而痛苦,一实一虚,感觉不同。悲有肃杀、割裂的意思,所以在五行之中归类于金,应秋气属肺志,以哭泣能缓解,以宣散清降肺气能治愈。而哀是虚证,心气足则能爱,心气虚则只能示哀,看见什么都可怜、遗憾、伤感,日子久了则为疚,治疗需要静养心神、补足心气。
《本草纲目》
本草学是中药资源研究的基础,本草学研究是以中药经典典籍为重心。
《神农本草经》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
(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
(1)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
(2)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850种。
学术价值:
(1)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4)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1)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2)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1)序例部分队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
(2)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4)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 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1)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2)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1)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
(2)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
(3)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及傣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藏藏医学院创建于1989年,是西藏三大高校之一,属国家二类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学院主要由院党委和院委统一领导,下设藏医药系、科技研究所、教务处、教学药厂等七个县级单位,机构设置齐全、人员精干,是目前国内外最具办学实力的藏医药高等学府。自创建以来,先后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培养和输送了1000多名藏医药骨干人才,并正在培养藏医药博士和硕士生,为继承和振兴传统藏医药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藏医药是中华医药学宝库和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38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典籍浩瀚,是中国第二民族医药学,亦是西藏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的一大优势。西藏是藏医药的发祥地,在藏医药38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历代藏医学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典籍,这些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又是丰富和促进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主要原素。但随着藏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藏医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很多藏医药名老专家、学者相继谢世,藏医药高层次人才出现断层;许多珍贵的藏医药文物、资料散落在民间和相关单位,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和管理,藏医药文物、资料毁坏丢失现象严重,再加由于历史年代跨度长,许多流散在民间的重要文献典籍和医疗器械很难进行准确定性和科学鉴别,这对藏医药及天文星算文物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并对藏医药文化的继承构成了严重威胁。
西藏藏医学院作为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国家独立设置的最具办学实力的藏医药高等学府,既是培养藏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又是藏医药学术研究、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基地,也是向世人宣传和展示藏民族优秀文化的窗口。为了体现西藏藏医学院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西藏藏医学院在挖掘、抢救、继承、发展传统藏医药和天文星算方面的特殊作用,结合目前藏医药事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现状,学院于2003年开始了筹建“西藏藏医学院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工作,西藏藏医学院博物馆已初具规模,现已制作完成了藏医始祖宇拓•宁玛云丹贡布等九尊大型镏金铜制藏医历史人物塑像和现代著名藏医药学家措如•才朗等七尊小型人物塑像;完成了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天文星算学巨著《时轮本注》等十几部古籍的金汁刻写工作;策划和完成了藏医史和天文星算史各100多幅唐卡的近一半的绘制工作;搜集和整理了《四部医典》的各类版本和《蓝琉璃》等十几部藏医古籍文献资料;完成了50多种藏医外科器械和80副藏医彩色系列挂图的复制等前期的文物收集、订制工作,并从社会各界先后募集到700多万元资金,做了大量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为西藏藏医学院博物馆的顺利建成创造了条件。
总之,西藏藏医学院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心相助和西藏藏医学院全体员工的团结努力下,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文物的收集、整理和订制等前期工作,基本形成了“特色明显、文物齐全、管理科学”的专业博物馆,这对进一步加强藏医药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和提高藏医药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将产生积极作用,并对反驳西方-势力鼓吹“西藏文化毁灭论”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
本文2023-08-09 08:14: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