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丹参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丹参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丹参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丹参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丹参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丹参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丹参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之丹参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丹参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能主治 10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之丹参散 111 方名 112 丹参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能主治 115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之丹参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妇人良方》卷二方之丹参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丹参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丹参散 丹参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ān shēn sǎn

2 概述

丹参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丹参散 31 组成

丹参、人参、苦参、雷丸、牛膝(酒浸)、防风、炮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各二两[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食前酒煎甘草放温调下[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丹参散主治风瘙,皮肤赤,瘾疹瘙痒,搔破生疮[1]。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丹参散 41 组成

丹参、黄芩、枳壳(去白,麸炒)、葛根、犀角各一分,麻黄(去根节)半两[1]。

42 制法

上药为末[1]。

43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加竹叶十片、竹茹半钱,水煎,不拘时服[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心热血凝,身上起丹,渐引颊上,口旁或眼下,赤如胭脂,皮肤皱剥[1]。

5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丹参散 51 处方

丹参1分,黄芩1分,麻黄半两(去根节),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葛根1分(锉),犀角屑1分。

52 制法

上为粗散。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心热血凝,身上有赤,引于颊上或口,傍眼下,赤如胭脂,面上皮即皱剥,渐渐引多。

5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竹叶10片,竹茹半分,煎至5分,去滓放温,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宜先以小刀子锋头镰破,令血出后服药。

5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

6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丹参散 61 处方

丹参半两,当归(微炒,锉)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艾叶(微炒)半两,阿胶(捣碎,炒令黄燥)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62 制法

上药为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丹参散主治妊娠三两月,伤寒头痛,壮热呕逆。

6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7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丹参散 71 处方

丹参2两,蒴藋根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秦艽1两(去苗),独活1两,牛蒡子1两,踯躅花半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1两(去苗)。

72 制法

上药为散。

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丹参散主治蝼蛄瘘,生于项间,肿硬疼痛。

7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服之。

7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

8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丹参散 81 处方

丹参1两,槟榔1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茴香子半两。

8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丹参散主治阴疼痛或肿胀。

8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8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

9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之丹参散 91 处方

丹参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桔梗(去芦头)1两,白术1两,赤芍药1两,槟榔1两,桂心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

92 制法

上为粗散。

9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之丹参散主治腹内气胀肠鸣,胸背切痛,不欲饮食。

9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10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丹参散 101 方名

丹参散

102 组成

丹参半两,鼠粪37枚(微炒)。

1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

10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浆水调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之丹参散 111 方名

丹参散

112 丹参散的别名

雷丸散

113 组成

丹参1两半,人参1两(去芦头),苦参1两(锉),雷丸1两,牛膝1两(去苗),防风1两(去芦头),白附子1两(炮裂),白花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

11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方之丹参散主治风瘙,皮肤瘾疹,赤腆瘙痒,随搔生疮;妇人血风,四肢走注疼痛者。

115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煎甘草酒放温调下。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7 附注

雷丸散(《圣济总录》卷十一)。

12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之丹参散 121 处方

丹参2两,桑皮2两,甘菊花1两,莽草1两。

122 制法

上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之丹参散主治小儿天火丹发遍身,赤如绛,痛痒甚。

12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匙,水3碗,煎2碗,避风浴。

125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三十五引张涣方

13 《妇人良方》卷二方之丹参散 131 方名

丹参散

132 组成

丹参不拘多少(去土,切)。

133 主治

《妇人良方》卷二方之丹参散主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

13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冷热劳,不拘时候服。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丹参散 141 方名

丹参散

142 组成

丹参1两(去苗),枳壳1两(麸炒,去瓤),石膏2两(研),白芍药3分,大黄1两(生锉)。

143 主治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丹参散主治大肠实热,头痛目眩,神志烦闷。

144 丹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同煎至7分,去滓,加沙糖1块,如枣大,再煎35沸,温服,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内装的香料通常是用白术、白芷、山奈、苍术、辛夷、香排草等植物的根茎碾碎混合制成的。

  制作步骤:http://wwwqyxnccn/Info/NetQY/Cul/200704/Info_20070424180514html

  一、材料::1,将宽约05-7公分的4种颜色丝带(如红、绿、蓝、黄)各剪10小段,每段长4-5公分。

  2,先用厚纸制成直径约4公分的园块,作为模具,将模具纸板放在布上,用笔画、剪出两块,布块对折两次,确定中心,用笔在中心画一个点。

  3,薄绸子(色不拘)剪成斜条,宽约15公分,长约15公分。

  4,固体胶、剪刀、针、线。

  二、步骤:先做一个。

  1,将4种颜色的丝带,各取1根,头尾相压用固体胶贴在布的中部,成田字,田字中心就是布的中心点。此为第一层。以后各层颜色的顺序均同第一层

  2,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外围平行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距离相等。此为第二层。

  3,将4色丝带在田字的直角外与田字垂直贴一方框,同色相邻,首尾相压,此为第三层。。

  4,与2同。丝带与第三层平行,粘贴时保留相同 的距离,四种颜色丝带仍成方形。此为第四层。

  5,与3同。丝带与第四层方块的直角垂直,与第三层平行,方法同上。此为第五层。至此粘贴完毕。四种颜色形成由内螺旋状向外扩展的图案。

  6,将布块翻面,边缘剪齐,未粘好部位补胶。

  7,用斜绸条滚一面边。

  按照做香囊大小大概比例是每种中药2-3克,三个手指捏一撮为1克左右,下面都是仙剑有的,一般比较大的中药店都可以买到,您只要写好名称交付药店人员说做香包用,一般都可以买到,只是像没药之类比较贵。所以您要先让他们帮您估计下价格再选定。

  没药×1

  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野生或栽培。至次年,采集由树皮裂缝处渗出于空气中变成红棕色坚块的油胶树脂。拣去杂质,打成碎块生用,内服多制用,清炒或醋炙

  药性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没药的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治疗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痛证。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证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医学入门》:此药推陈出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

  2《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3《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能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之药,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丁香×1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我国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用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茄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古籍摘要

  《日华子本草》: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广藿香×1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切段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湿温。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青木香×1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药性辛、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应用

  1.胸胁、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经,能行气疏肝,和中止痛。治疗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单味服用即有效,或与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泻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辟秽,味辛行气止痛。可取鲜品捣汁服或干品研末服,或与葛根、黄连、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饮食不洁,暑湿内阻所致泻痢腹痛。

  3.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治疔疮肿毒,可单味研末,水蜜调敷,或以鲜品捣敷;若治皮肤湿疮,可取本品煎水外洗,并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矾、五倍子、炉甘石等;治毒蛇咬伤,则每与白芷配伍,内服并外用,或与穿心莲、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鉴别用药木香与青木香均有行气止痛之功,均可用治脘腹胁肋胀痛,泄泻或呕吐,以及泻痢、里急后重等症。但二者行气的特点不同:木香辛散苦降,芳香温通,主入脾胃,通理三焦,而尤擅调中宣滞,脾胃气滞而有寒者用之最宜,并可用治黄疸,疝气疼痛等症;青木香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肝胃,兼能解毒消肿祛湿,肝胃气滞而兼热者用之最宜,尤善治夏季饮食不洁所致的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

  《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脯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龙脑香×1

  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树的树干、树枝切碎,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应用

  1.闭证神昏。本品味辛气香,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功似麝香但力较弱,二者常相须为用。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更宜用于热病神昏。治疗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惊风等热闭证,常与牛黄、麝香、黄连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闭证属寒,常与苏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温开药配伍,如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治疗目赤肿痛,单用点眼即效,也可与炉甘石、硼砂、熊胆等制成点眼药水,如八宝眼药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硼砂、朱砂、玄明粉共研细末,吹敷患处,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治疗风热喉痹,以冰片与灯心草、黄柏、白矾共为末,吹患处取效(《濒湖集简方》)。

  3.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本品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热消肿、生肌敛疮方中均用冰片。治疮疡溃后日久不敛,可配伍牛黄、珍珠、炉甘石等,如八宝丹(《疡医大全》),或与象皮、血竭、乳香等同用,如生肌散(《经验方》);治水火烫伤,可用本品与银朱、香油制成药膏外用(《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本品搅溶于核桃油中滴耳。

  此外,本品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及齿痛,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鸢尾香×1

  别名乌园、乌鸢、紫蝴蝶、蓝蝴蝶、老鸦扇、扁竹叶、九把刀、燕子花、扁竹兰、扁竹、蒲扇风、老君扇、扁柄草、铁扁担、交剪七、鲤鱼尾等,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药材基源为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

  药性: 辛;苦;凉;有毒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应用

  咽喉肿痛;肝炎;肝肿大;膀胱炎;风湿痛;跌打肿痛;疮疖;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 体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功效分类 消食药;解毒药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名医别录》:疗头眩

  乳香×1

  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将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使树脂渗出,数天后凝成固体,即可采收。可打碎生用,内服多炒用。

  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

  1.跌打损伤、疮疡痈肿。乳香辛香走窜,入心、肝经。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治跌打损伤,常配没药、血竭、红花等药同用,如七厘散(《良方集液》);配没药、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治痈疽、瘰疬、痰核,肿块坚硬不消,可配没药、麝香、雄黄以解毒消痈散结,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常配没药研末外用以生肌敛疮,如海浮散(《疮疡经验全书》)。

  2.气滞血瘀之痛证。本品辛散走窜,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珍珠囊》谓其能“定诸经之痛。”治胃脘疼痛,可与没药、延胡索、香附等同用,如手拈散(《医学心悟》);若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等药用;治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常配伍当归、丹参、没药等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疼痛,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

  《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治妇人难产,折伤。”“乳香香窜,能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耳。”

  《本草汇言》:“乳香,活血祛风,舒筋止痛之药也。……又跌仆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

摘要:丹参根外表为赤紫色,因为形状像参所以得名,丹参别名也叫红根、血参根,丹参中药饮片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呢?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和养血安神等功效,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以及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等疾病症状的治疗。下面为大家介绍丹参中药饮片的功效与禁忌,以及丹参中药饮片服用方法。一、丹参中药饮片泡水喝的功效

1、调经止痛

对于女性而言,丹参具有祛瘀的功效。在中医当中,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均属于血瘀所引起,所以女性经常喝点白花丹参茶,能有效的益气补血,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活血作用

丹参茶可以调理血液迅速的缓解胸闷,心悸,心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血栓等得到缓解,全面保护心脑健康,预防心梗,脑梗,中风,偏瘫等现象的发生。药理研究显示,丹参中含有的丹参酮成分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因而临床上可改善血管微循环,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3、养护心脏

丹参本身就是养护心脏的中药,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肌缺血,心脏早搏等,都与血瘀有关系,常喝丹参茶,都能有效的预防及调理这类病症,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从根本上达到养护心脏,改善心脏活力的作用。

4、护肝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丹参具有一定的促进肝再生作用,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加强肝再生内在因素的作用而实现,因而,丹参在肝脏损伤的修复中有一定的作用。

5、抗肿瘤作用

药理实验显示,丹参在抑制癌细胞活性方面显示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具体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

二、丹参中药饮片怎么服用

丹参中药饮片服用方法是用水煎服,和其他中药材搭配喝效果更好,那么丹参可以和什么一起泡?

1、丹参和山楂

丹参山楂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很强大的,经常喝点丹参山楂茶能有效地改善心烦失眠症状,还能有效地治疗心绞痛,尤其是与否脑缺血疾病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对于中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都是有不错的治疗功效。

2、丹参和三七

将丹参中药饮片和三七一块磨成粉末,然后将这些食材放入到茶包当中放入到茶壶就可以导入沸水冲泡来喝了,加上盖之后焖个20分钟就可以倒出饮用了,还需要加入适量的白糖调匀,代茶来饮用。丹参三七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的功效,而且对于止痛痛经也是有好的作用的。

3、丹参和绿茶

绿茶当中含有的绿茶咖啡碱成分,这种成分有助于扩张血管,还能增强机体的毛细血管的功能的,尤其是含有的多酚类的物质具有很好的讲学之还有降糖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还有胆固醇的降低都是有好处的。

4、丹参和枸杞

枸杞具有很好的滋补肝肾的功效,枸杞多糖也可以帮助抑制体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的,对于提高胰岛素的细胞抗氧化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5、丹参和灵芝

丹参灵芝一块服用具有很强的滋补功效,护心脏也挺好,而且也是目前来说唯一的能够入肾、肝、心、脾、还有肺经的药物。

三、丹参泡水喝的禁忌

丹参泡水忌与醋等酸性食物同食,醋味甘酸、性温,凡酸味之物,多属温热之性,而丹参性微寒,能活血化淤,扩张血管,二者功用不和,故忌同食。丹参忌与羊肝同食,羊肝中的铁、钙、镁等离子可与丹参分子中的酮基氧、羟基氧发生反应而形成络合物,从而使药效降低,故服丹参时忌食羊肝。丹参也忌与葱、藜芦、牛奶同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