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五里简介
五里: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3脉学名词。
详见百科词条:五里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2:03:04 共69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五里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眼胞见《脉经》。即眼睑。
眼睑中医称为胞睑、眼睑、眼胞(《脉经》)、目睥、目胞(《张氏医通》卷八),是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又称上胞、上睥)和下睑(又称下胞、下睥),有保护眼球的作用。见《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卷上:“胞者,上胞也,睑者,下睑也。”故又称上胞、下睑。
眼胞为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的软组织。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睁眼时,上睑缘可达角膜上缘下2毫米。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靠近鼻侧为内眦,靠近颞侧为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纵行皱褶,称半月皱襞。眼睑的边缘称睑缘,睑缘前唇有2~3行排列整齐的睫毛,后唇有睑板腺开口,前、后唇之间称唇间线或灰白线。
详见百科词条:眼胞 [ 最后修订于2017/11/13 0:16:45 共83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白睛(white of the eye)为中医眼科解剖名称,眼的部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轮、眼白。是指眼球外壁占外层5/6的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巩膜和其表面疏松透明的球结膜,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白睛前端与黑睛紧连,共组成眼珠外层。彼此病变常牵累。
白睛包括西医所称的球结膜与巩膜。
详见百科词条:白睛 [ 最后修订于2017/11/10 8:53:53 共60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西医·晕厥晕厥是又称昏厥。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以面色苍白、神志消失和突发性瘫倒为典型表现,多伴有头晕、眼花、恶心、软弱、出冷汗等先兆症状。实际上是一种脑贫血状态,主要因血压骤降、脑部缺血而引起氧气供应不足,或由于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如低血糖、堿中毒以及脑组织本身损伤所致。晕厥的分类晕厥有如下类型:①心原性晕厥。由心脏射血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动缓、心动过速)以及心跳骤停,为最严重的晕厥,可致猝死;②血管减压性晕厥。此类最常见,由外周血管突然扩张而造成血压急剧下降所致,多见于年轻体弱女性,因情绪紧张、悲伤、惊恐、疼痛、饥饿、疲劳、闷热拥挤、站立过久、看见出血等而发生;③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由蹲、卧位而直立时,因重力吸引而使大约300~800毫升血液滞留于下肢导致晕厥;④颈动脉窦性晕厥。发生于颈动脉窦反射过敏者。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在急剧转颈、低头、刮脸及衣领过紧时因血压骤降而晕厥;⑤排尿性晕厥。少数青壮年男性于睡眠中起床小便时,由于心率缓慢及 骤变,突发意识丧失而跌倒。有的人在吞咽冷、硬、酸、苦、咸、辣食物或剧烈咳嗽、大笑、哭泣时亦可出现晕厥。诊断病史提问晕厥常突然意识丧失、摔倒、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无抽搐及舌咬破和尿失禁,应询问晕厥前的情况、有无先兆、晕厥时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当时是否有面色苍白、脉搏缓慢、尿失禁及肢体抽动等;晕厥常有悲哀、恐惧、焦虑、晕针、见血、创伤、剧痛、闷热、疲劳等 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脱水也可为诱因;应了解发作时的 和头位,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多发生于头位突然转动时。体检发现心源性晕厥常有心脏瓣膜病、心律紊乱、心肌缺血等原因,心脏听诊可有心脏杂音和心律失常等;由颈、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晕厥,常发现一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闻及异常血管杂音以及转颈、仰头试
详见百科词条:晕厥 [ 最后修订于2017/3/15 22:46:03 共203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白扁豆
白扁豆为中药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扁豆之处方名。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白扁豆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扁豆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汉晋间引入我国。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淡苋白色或淡**,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白扁豆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3:00:05 共23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面正为经穴别名,即面王,是素髎的别名。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面王为经穴别名,即素髎。出《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称面正;《外台秘要》称面玉;《杨敬斋针灸全书》称面士。“正”“玉”“士”皆为“王”之误。
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 GV25,DU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针灸甲乙经》),面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鼻准(《奇效良方》),准头(《医宗金鉴》),面玉(《外台秘要》),面士(《杨敬斋针灸全书》)。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㖞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详见百科词条:面正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3:08:51 共24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4 01:44: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