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一),第1张

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详解:

偏枯: 即半身不遂,为中风后遗症,故归入中风门。金元以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逐步地归到了类中风的范畴,张景岳则直接以非风名之。叶天士对中风特有发明,“强调了风者,阳气之变动。”,显示了其对肝阳化风的重视。在当代,中风虽然有现代医学抢救,后遗症也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张锡纯镇肝息风汤可用,但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二级预防,即既病防变,比如有高血压的病人,如何防范心脑肾并发症的问题。叶天士治疗中风,防重于治,平时重于发作时,膏方、丸方使用甚多,这些均与我们当前的情况是非常切合的。

在左: 对于半身不遂,古人有左血右气的说法,就是说左半身偏枯的,重在治血,右半身偏枯的,重在治气。这样理解的原因是,从脉像上看,左手主心,肝,心主血,肝藏血,所以左侧在血。而右手主脾肺,肺主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右侧在气。而双尺脉,左肾右命门,左水右火,水近于血,火近于气,也支持这个观点。

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此段有些费解,但只要抓住肝阴血亏虚的角度就可以理解了。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可见无论肝阴也好,肝血也好,二者有互相滋生的关系,血虚多见阴虚,阴虚也必然血虚。但阴虚则热,肝血虚却不一定会热,也有肝血虚寒的情况,如当归四逆汤证。但当归四逆汤的脉像为脉细欲绝,特点是细。而本证为脉左缓大,左则侯心、肝、肾,候血分。缓则非和缓之意,也不是指正常脉,而是指缓软,半身不遂之人,运动神经受损,血管张力下降,则会见缓软。此外,缓脉有时候也指热。而大,这里指阴血虚,阴分不足,不能恋阳于内,则阳气虽绝对不亢而相对却是亢的。此时,脉必然是轻按似大,而重按则虚。金匮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的“脉大“”就指这个。补中益气汤里的洪大脉,也是此意。所以,见到脉大,一定不要以为就是实热证,虚劳证也可表现为大脉。

本方组方也比较纯正,制首乌、 枸杞子、 归身、三角胡麻四味均是补血药,而且均是善于入肝肾的补血药,体现了滋阴以潜阳的思想。此为治本。病人已经存在阳亢化风之像,则已化之风当息,明天麻平内风, 黄甘菊清肝热, 石斛养阴除热而尤其善于治疗阴虚之肢体萎软无力,如地黄饮子之用石斛治疗足废不能用,也是此意。小黑豆皮色黑入肾,为补肾药,用此一味,以体现滋水涵木也。

原案没有疗效反馈,不过,此方想来,速效或许难,常服大有益,即使现代,我们治疗高血压,肾虚头晕,须发早白,头重脚轻,肝血虚四肢麻木,也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或许有人会问,叶天士为何不用一些搜剔通络之品,或参芪补益之剂以求速效呢,像这种四平八稳的治法得治到什么时候啊?其实,这种情况,用些这样的药,未必就不能加快疗效。但叶天士作为名动天下的医生,求其诊治一次非常不易,这次看完,下次就不知道何时了。这种情况下,唯有采取从本论治的方法,从根本上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使患者长期获益。若冒用温补或搜剔,患者出现情况又不能及时就诊,出现第二次脑血管意外的几率无疑是加大了。

本案总结到此。

三角胡麻即黑芝麻,色黑油润气香,色黑则入肝肾,油润则补阴液,且有润肠之功,气香则不碍脾。观炙甘草汤和麻子仁丸,用麻仁,一入心,一入脾,滋阴液同时有润肠之效。黑芝麻则入肝肾,润肠通便同时有乌须黑发之功。脑血管意外之后,大便多不通畅,使用润肠之药,有对症治疗的作用。而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梗后者,大便尤其不可干燥,这又是炙甘草汤用麻仁的用意。二者对照参看,可以明白。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环溪草堂医案 1 拼音

huán xī cǎo táng yī àn

2 注解

《环溪草堂医案》为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古籍中的环溪草堂医案 《退思集类方歌注》:序

。所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歌诀串解》《环溪草堂医案》诸书,均未梓行云。今医案经方君耕霞、柳君宝

《存存斋医话稿》:卷二

。慎弗误认为仙丹妙药。为其所惑。致祸发莫救。阅微草堂笔记云∶“艺花者培以硫黄。则冒寒吐蕊。然盛开之后

《杂病广要》:[内因类]痰涎

目录 1 拼音 2 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3 薛己内科医案 附: 1 古籍中的薛氏医案 1 拼音

xuē shì yī àn

2 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薛氏医案》为医学丛书。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明·薛己等撰,吴琯辑。初刊于明·万历年间。本书系薛己及其父亲薛铠所撰集校注的医书24种合刊而成。其中薛己所撰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妇科撮要》。所注疏有王纶《明医杂着》,陈自明《外科精要》及《妇人大全良方》,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保婴金镜录》;所校者有滑寿《难经本义》,倪维德《元机启微》,陶华《痈疽神秘验方》,朱震亨《平治荟萃》,马宗素《伤寒钤法》,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薛铠所集者有《保婴撮要》;所校者有徐彦纯《本草发挥》,滑寿《十四经发挥》,各详专条。此外本书还有《薛氏医案十六种》,《薛氏医案九种》等版本。

《内科摘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29/neikezhaiyao/indexs

《女科撮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30/nvkecuoyao/indexs

《外科枢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09/waikeshuyao/indexs

《疠疡机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74/yangjiyao/indexs

《正体类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43/zhengtileiyao/indexs

《口齿类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401/kouchileiyao/indexs

《小儿痘疹方论》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31/xiaoerdouzhenfanglun/indexs

《小儿药证直诀》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12/xiaoeryaozhengzhijue/indexs

3 薛己内科医案

《薛氏医案》指薛己内科医案。

古籍中的薛氏医案 《中国医籍考》:[卷五十八]方论(三十六)

〕医藏目录十卷未见〔内科摘要〕医藏目录二卷存〔薛氏医案〕一卷存〔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存四库全书提要曰。

《知医必辨》: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四条)

薛立斋独宗之。薛氏著书最多,如《十六种》,如《薛氏医案》,大旨以温补脾胃为主。张景岳最重薛氏,其偏于

《女科经纶》:[卷六产后证下]产后血崩分证用药

阴,须用仲景法。血脱益气,纯用血药无济也。观《薛氏医案》有妇人血崩如涌,以六君子加黑姜而愈,得其旨矣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云。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薛氏医案云。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

《伤科汇纂》:[正文]出血

郁病 (depression disease、depression)为病证名。又称郁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简称郁。是指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夜眠不安,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物堵塞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凡因七情所伤而致气郁、痰结、血滞、食积,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之。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及阴虚火旺等类型。肝气郁结者,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等;气郁化火者,情绪急躁、头痛目赤、胸闷虚烦、口苦口干等;痰气郁结者,亦称“梅核气”;阴血不足者,亦称“脏躁”症。

郁病日久可以耗伤心气营血,以致心神不安,脏腑阴阳失调。郁证可分虚实两大类,初起多实,无不以理气为主;久病多虚,则以养血滋阴,益气扶正为主。应注意理气药多为香燥之品,病久阴血暗耗,自当慎用。而香橼、佛手等,其性和平,理气而不伤阴,无论新恙久病,均可选用。

郁病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极为重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医者应关心病人的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解除思想顾虑,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实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如配合气功,太极拳等治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良好。

郁病可见于西医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也可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详见百科词条:郁病 [ 最后修订于2018/9/13 15:09:52 共93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