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这本书,最适合针灸初学者看的是哪个版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针灸大成》这本书,最适合针灸初学者看的是哪个版本?,第1张

这个版本的好,和注释都很齐全,下载地址: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zhenjiudacheng/indexhtml

初学者从第五卷开始看比较好,学习针灸的次第:

①读《针灸大成》:先背诵五腧穴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②学《难经》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及泻南补北的原理,结合上面的五输穴歌,大部分的疾病就能治疗了。

③接下来是针灸手法,这方面的书推荐《金针梅花诗抄》,很详细,什么“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④上面三步结束,已经能够治疗大部分人了,再学习灵龟八法和子午流注针灸法,这方面记忆很繁琐,我至今还记不住,随身带着一个小纸片,正面是灵龟八法、反面是子午流注。

⑤学无止境,接下来还要系统学习从头到脚的穴位和奇穴。参考各门各派的独门秘籍,例如董氏奇穴针灸法,以治疗疑难病。

针灸书籍

针灸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因为针灸很容易排除掉干扰因素来做实验,而且针灸本身就倾向于治疗那种下针之后立竿见影的病症,也容易看到效果,所以针灸是一个较早通过临床验证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

但是这里面很有意思的是,针灸不好学,因为里面很多玄学的东西,比如说你怎么选择穴位呀,这里面就有一大套的理论,再比如说该如何下针啊,用多粗的针呀,这里面讲究非常多,很不好学。

注意间看图中右下角,回答的目录中的中医针灸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

针灸书籍目录: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看医学网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1 清朝共有(12)位皇帝。

2 入关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

3 清朝有名的太皇太后是(孝庄文太后)[写缢号](大玉儿)[写名字]

4 写出“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的词人是(康熙)皇帝年间,(纳兰名珠)的儿子,叫(纳兰性德)。

5 秘密立储的办法是(雍正)皇帝想的。

6 自封“十全老人”的是(乾隆)皇帝。

7 除掉和绅的是(嘉庆)皇帝。

8 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继位的是(同治)皇帝。

9 “文宗”指的是(咸丰)皇帝。

10 末代帝王是(宣统)皇帝。

11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2 (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13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宣统)

14 唐太宗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贞观盛世 )

15 著名的赵州桥是由隋朝工匠( 李春)建造的

16 在中国,被世界称为独一无二的医学疗法是( 针灸 )

17 (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

18 中国最早的书藉叫做(简册 )

19 目前,全国汉族姓氏中以(王 )最多

20 古代提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辩证思想的学派是(道家 )

21 目前,汉字以( 象形)的方法构字最多

22 ( 陶渊明)是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奠基者

23 武当山是(道教 )名山

24 孔子和( 孟子)被后世公认为万世师表的两位圣人

25 历史上,( 土葬)是汉族主要流行的葬俗习惯

26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是中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

27 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生活在(元代 )

28 古时,一般把安葬国君的坟墓称作( 陵寝)

29 ( 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馆

30 上海是中国第二大城市,其简称为( 申或沪)

31 历史上被尊为"画圣"的著名画家是(吴道子 )

32 清代时期,( 私塾)是民间广泛兴起的教育形式

33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发生在(明朝 )

34 (庄子 老子 墨子 韩非等 )不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5 古代的科举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最终在(清末 )时期终结

36 古代书藉经常被传抄,而好的版本通常称作( 善本)

37 与西方教育不同,中国古代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 道德)方面的培养

38 家喻户晓的八仙故事与(道教 )思想关系密切

39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族)

40 ( 辞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41 在古代,有"花中之王"之美称的是( 牡丹)

42 ( 武术)有"国术"之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43 春节,中秋节和(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

44 目前,中国有(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45 明清时期,院试是乡县级的基层科考,及格的人员俗称(秀才 )

46 著名的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应属于( 皇家)园林

47 (家谱 )是用来记载古时人们家族的承袭关系和变迁始末的典籍资料

48 在中国,红色代表吉祥和幸福,故传统( 婚礼)上都喜欢贴红双喜字

49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有"国酒"之称应是( 茅台)

50 (滕王阁、黄鹤楼 )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上游新闻记者 梁呈蔚 图由受访者提供)他是全国首届名中医,他推动中医在南非从“巫术”到合法,他培养出一批批医术过硬、医德良好的中医药人才,他就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郭剑华。坚持中医非药物疗法与中药内服外用综合治疗特色,药占比控制在5%以内,力求为患者开出药味少而效高的中药方。

专家名片:郭剑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协针灸、筋伤首席科普传播专家,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三、四、五、六届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导师、重庆市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名中医分会常务副会长。

临床56年,擅长治疗颈、肩、腰、膝痛,风湿性关节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症等病症。

出身中医世家 重视药内药外功夫

自幼在药香中长大的郭剑华,家中世代行医,清咸丰年间其曾祖父的祖父郭熙成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济世,距今有200多年 历史 ,代代相传的医术,到他这儿已是第六代。在祖辈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他14岁随父出诊,15岁考入原泸州医学专科学校(现西南医科大学)成为中医班的首届学生,17岁独立行医,2017年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筋伤学界为数不多的“全国名中医”。

行医五十六载,郭剑华先后从事了儿科、妇科、筋伤科,“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是用辨证的思维去治病,注重身体的整体性。”他告诉记者,身体各个器官的疾病都是阴阳失衡导致的,一位好中医,一定是位全科大夫,只有在整体上把握,才能从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

“中医有三宝:中药、针灸和推拿。”郭剑华讲解到,是药三分毒,虽然掌握好药量不会损伤身体,但许多人忘记了中医穴位的妙用,针灸、推拿、艾灸等等药外功夫同样能防病治病,药内药外两者相结合,治疗疾病才会有更好的疗效,同时达到中医大家巧用经方、开方药味少而效高的原则。

所以郭剑华十分注重针灸推拿之法,在他所著的《筋伤证治精要》一书中,无论是治疗腰椎肩盘突出症、颈椎病还是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第一步都不是中药,而是药外的各种诊治手段,常常一针一推之间,就舒缓了患者大部分疼痛。

记者有幸看过他早年为一名患者进行推拿的视频,从头到脚,手法娴熟流畅,一招一式驰张有度,干净利落,不似推拿更似抚琴,在病体上优美地舞蹈,手到病除。在施针上他也同样要求美感,但这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要真正做到手法应从“心”而出,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好的疗效。

霸王灸、颈舒胶囊 中医大师里的“发明家”

电脑打字、学习影像学知识,掌握现代医学指标……古稀之年的郭剑华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是有益于治病开方的现代科学技术,他都会去了解、去专研。他常常告诉他的徒弟们,要能用核磁共振、CT、X线等片看影像,能查看患者的化验单,这是西医医生需要掌握的,同样也是中医需要学习的,这些都是现代 科技 发展的产物,应该成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手段的延伸。这些 科技 能帮助中医医者更准确地找到病灶,尽管古籍医书上没有,但中医医者应该做到“有”能看懂使用,“无”能依旧准确治疗。

郭剑华表示,中医延续至今除了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先辈们流传的古方药典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首先要有自己的辨证思维。”他告诉记者,姑母郭贞卿“药内药外结合”的学术思想使自己走上治疗筋伤疾病以及疑难病症的综合治疗之路。在此基础上,自己又总结创造出“有伤不治伤,治伤先治远端”的理论方法。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他发明了“中国霸王灸”和“神农塔灸”等灸具,研制颈舒胶囊、膝舒胶囊等注册院内制剂,为方便患者设计了多功能自动牵引床、多功能治疗椅、颈椎治疗椅等器械,获得国家专利4项。训古不泥、广博专一、传承创新,这是一代中医大师应有的风采,也是多年来郭剑华对自我的要求。

致力传播中医药文化 细心科普免费发放

如今,74岁的郭剑华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病人施针问药;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传承工作室,精心培养出5名学术经验继承人,其中3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优秀继承者;着眼于中医药发展大局,长期为宣传中医药,为改善中医药发展环境而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接旨后,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这铜人于天祯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赵祯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

针灸铜人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项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宋代医学针灸铜人的出现就是铁的佐证。王惟一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与此同时,在其主持下,铸成针灸铜人两具——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经络穴位形象化标准,堪称为价值连国的“国宝奇珍,医中神器。” 可惜宋代的“天圣铜人”已不复存在,就连明代“正统铜人”也流落海外,

北宋初年,政府发现当时的经络腧穴图多有错误,鉴于针灸之法,人命所系,于公元1026年(天圣四年)钦命翰林医官院尚药奉御王惟一“考名堂气穴经络之会,制铜人式,又纂旧闻,订正讹缪”。对北宋前的针灸经络腧穴进行订正、补充和规范。1027年,王惟一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卷,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王维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历任宋仁宗、英宗两朝的医官。1028年(天圣五年),在王惟一主持下,经过3年的努力,铸成针灸铜人两具——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经络穴位形象化标准。因针灸铜人在北宋天圣年间制成,故称其为“天圣铜人”。

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基本特征,一是“背面二器”——铜人前后可肢解为两片;二是五脏六腑无一不具——肢解后可见到脏腑;三是中空,外封黄腊可以注水(汞),以之考试医者时针入水(汞)出。因此,至少具备此三种基本特征,方可考虑其是否是宋代天圣针灸铜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针灸铜人,集宋朝之前腧穴经络之精华,使之形象化、规范化,作为国家级标准,供全国医者临床治疗取穴参考;作为针灸教学的规范供学生学习;用作对医生和学生进行考核的最标准的用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针灸铜人对宋以前的针刺法、灸法、配穴法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发明了“男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侧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腧穴方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657个(若计双穴为一穴,则有腧穴354个),在《针灸甲乙经》基础上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3个双穴和灵台、阳关两个单穴;在腧穴排列方法上,采用经络与局部分区相结合,既可使人系统了解经络,又便于临床按部位取穴的需求,至今为人所遵从。展示了中国在针灸学、解剖学上的成就,为后世针灸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末年在战火中丢失一具,另一具运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公元1232年后为元朝皇帝忽必烈所得,公元1277~1294年间将天圣铜人与图经碑石一起由汴京(今开封市)移至大都(今北京市)。至明代英宗皇帝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天圣铜人已历400余载,“石刻漫灭而不完,铜像昏暗而难辨”。于是下令仿之重新铸造了一具——史称正统铜人,并重刻《图经》碑石。宋代的图经碑石被劈毁填于城墙中,宋代天圣铜人此后无闻。

值得庆幸的是,1965年、1973年、1983年,北京市在拆除明代北京城墙的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宋天圣《新铸铜人腧穴图经》残石六方及石雕碑檐仿木结构斗拱残石一段,为针灸学术界所瞩目,亦为“宋天圣针灸铜人”的再现提供了依据。1985年,经过对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发掘和考证,经专家们的精心指导,经过三年艰苦努力,整理设计、论证修改,塑形定穴,铸造调试,1987年重新铸造成功。

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从造型到尺寸、从结构到功能、从经络到腧穴、从穴名字形到铸铜配方等均符合史料对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记载,通过国内专家的鉴定,得到认可,使这一泯灭的国宝重现于世。于1987年10月进行了有卫生部、河南省政府及开封市领导出席的隆重落成典礼,与开封市相国寺文物管理处合作建立了“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馆”,2006年针灸铜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