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常说的“河东、河西、河内、河套”指的都是哪些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0收藏

古籍中常说的“河东、河西、河内、河套”指的都是哪些地方?,第1张

上次说了“关”――古籍中常说的“关内、关外、关中、关东”指的都是哪些地方?,这次我们来说说“河”。其实在先前小编的这篇文章两山,两河,两湖,两广中的“山河湖广”分别指的是什么当中已经讲到了一点儿,这次把它拿出来单说。

河,在古代一般特指黄河,而其他的江河一般都称之为水,例如渭水、漳水等。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764df6c78c94a4c27c1e257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黄河

河东、河西

对比河南、河北,简单的理解也就是泛指黄河以东、西。但它们的意思在古代有过变化。

河东,恐怕各位第一想到的就是“河东狮吼”吧,因为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姓柳,而河东正是柳氏的郡望,所以以此代称。这就和韩愈被称作“韩昌黎”是一个道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31b0ef41bd5ad6e740173228acb39dbb7fd3c7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东狮吼》剧照

秦汉时期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明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出生在山西,所以世人又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621c2f0bdcca7bcb0b46d4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东郡

河西,在春秋战国时,指的是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

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时期在凉州设置的河西节度使管辖就是这一片区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7246b600c338744f7ea39b45a0fd9f9d62aa0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西郡

另外在历史或地理书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个词――河西走廊。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b90f603738da977e3d791e3bb51f8198718e37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西走廊

它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重地。

河内

这个河内当然不是越南那个城市,越南的河指的是中越两国的跨境水系红河。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所以河东、河南、河南并称“三河”,为天下之中,亦是“中原”的代名词。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2deb48f8c5494ee97b018d126f5e0fe98257e6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三河”地区

当然,“三河”都有广义狭义之分。河内在广义上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另外补充一点:在我国古代,阴阳可以用来指代方位,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为阴。比如沁阳,即沁水之北。

原因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山的南面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fdda3cc7cd98d104dfb1af92a3fb80e7aec90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山阳与山阴

水是因为由于地球引力和地势的关系,河水水流的侵彻力使得南岸容易被侵蚀,变得相对“潮湿”,所以水的南边被称为阴。这一说法后来逐渐传开扩大到个整个中国。这也反映了古人对温度和湿度的认知。

河套

始于明代,指的是被黄河呈“几”字形套入其中的整个鄂尔多斯高原和部分黄土高原。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明史》对其的描述是“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71ea8d3fd1f413410a512b62e1f95cad0c85e6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河套地区

历阳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东,濠滁环其北,为“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古籍记载,长江下游渡口有二。一是瓜州渡:京口(今镇江)与对江广陵(今扬州)通道。二是横江古渡:历阳与对江采石通道。长江流向由西向东至境改为南北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故名横江。凡自淮西来者,必趋渡江,进取京陵。南略北地,亦由采石渡江而西。南北起事发难,历阳当其要冲。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为逃杀身之祸,弃楚奔吴,出昭关(今含山西北小岘山),至江,问道于浣纱女,求渡于渔父。历阳有伍员坊,浣纱祠,渔邱古渡等胜迹,《历阳典录》对伍员途经历阳,逃楚奔吴的史事,作了详尽的记述。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吴伐楚战长岸(今和县西梁山),吴败,楚获吴先王宝船“余皇”,“置于岸,环堑而困之”。后吴将公子光施骄兵之计,将宝船夺回。史称此战为“长岸之战”。后楚在西梁山天然洞窟处,依山筑阁,名日“怒吴阁”,命困船之所为“余皇坑”。今洞窟依旧窕然险峰,惜阁体不存,余皇坑亦不为后人所见。

《方舆考评》载:东汉末年,孙策自历阳横江浦渡江,占有江东,建立东吴王朝。《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时吴景尚在丹杨,(孙)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晋书·王睿传》载:晋太康元年(公元280),晋武帝命王睿讨伐东吴。睿以高大战船组成水师,顺江而下,直指金陵。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天门山(东为当涂博望,西为历阳梁山)激流中暗置铁锥,并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企图以断楼船通行。结果王睿一鼓作气,越天门,过三山,直捣石头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遂成亡国之君。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历阳太守苏峻起兵反晋,自横江济牛渚,攻取建康(今南京),后为晋军陶侃所杀。南朝宋大明七年(公元463),孝武帝刘骏亲临历阳梁山,检视水师。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南梁,北齐协和于历阳,改历阳为和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和州刺史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一举灭南陈。唐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攻占和州,自称历阳大总管。成通九年(公元868),起义军首领庞勋率部相继攻占乌江、历阳。广明元年(公元880),黄巢攻取滁、和二州,进占历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二月,周主柴荣攻克淮南十四州,以江为界,与南唐分庭抗礼,南唐失和州,侨置太平州(今当涂),称新和州。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赵匡胤遣樊若水假扮渔人测量横江水面,后以船相联为浮桥,分毫不爽,直通采石。大兵渡江,如履平地,南唐随之而亡。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金兀术率兵二次犯和州,宋将守城防御使李俦以城降,金兵占据历阳。进士赵霖率乡勇收复和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金主完颜亮率师侵占历阳,济江灭宋。南宋参赞军事虞允文指挥若定,破敌于半渡,并乘机袭击历阳之杨林渡,烧毁金军战船,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维护了南宋半壁江山。诗人张孝祥(历阳乌江人)悉采石大捷,欣然命笔,填成“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的壮丽词章(《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记述并歌颂了历阳百姓保卫家乡,捍卫和平的英雄壮举。朱元璋称帝前,驻师和州,以历阳为依托,屯兵蓄锐,以求进兵江南,夺取金陵,进而统一全国。他采用谋士朱升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赢得了军心和民心,为打败劲敌陈友谅,扫除元军残余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史·礼志》记载:太祖登基以后,在鸡笼山建“功臣庙”表彰开国功勋,并封是山为“凤台山”。

孙武

[1]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52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人,汉族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胡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胡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胡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527年,年仅25岁的孙武完成旷世圣书——《孙子兵法》。

跨有荆益不如跨有荆凉?

近读方诗铭教授《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庞统、法正与刘备>,谈到孔明「跨有荆益」的主张和刘备、庞统的矛盾。分歧点不在益州,而在诸葛亮看重的荆州,在庞统眼中是残破的,尤其和益州相比;而刘备也有意放弃荆州,跨有益、凉(凉州)。方教授由此更推衍出既然荆州无足轻重,何必因关羽之死攻打孙吴?因为要做样子给人家看,刘备恨不得趾高气扬的关羽早死早好。而能看出刘备内心的只有法正,所以诸葛亮才叹息如果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云云。

这些推论很大胆,值得推敲,但不得不谨慎。

益州的重要,无庸置疑,夺取益州这个安定富庶的天府之国,应该是蜀、吴有识之士觊觎的共同目标: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隆中对>

.「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法正对刘备献策;<法正传>)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庞统游说刘备;<庞统传>注引《九州岛春秋》)

这是蜀国内部的讨论,在吴国,周瑜、甘宁劝孙权攻取益州,孙权乃约刘备共同起事取益州:「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刘备传>注引《献帝春秋》)

但刘备想独吞益州,不要和孙权公家,回说:「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

从以上说词可知,益州之重要,除了「殷富」,还有「险阻」、「险塞」的地理条件,这些优势让刘备认为一旦入主,实力再弱也「足以自守」。

相对于益州,在庞统眼中,立足荆州却很难鼎足,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计。」(<庞统传>注引《九州岛春秋》)更不用说荆州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国」(<隆中对>语)。

说到这里,方教授认为「这是明显的对<隆中对>的挑战,不但显示了庞统与诸葛亮的分歧,更显示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歧。」

更进一步讲,荆州后来在刘备心目中已居于次要位置,因此不惜用把荆州给与孙权,只要刘备取得凉州。但凉州尚未得手,孙权便派吕蒙袭取长沙等三郡,刘备不惜一战。(这就是《三国志.刘备传》讲的:「(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后来刘备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群臣为刘备称王一事上表给献帝时称「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也就是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等郡为封国,咦,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无足轻重,准备送给孙权了?

方教授判断,「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即是说,刘备准备放弃荆州,在益州“自守”。...诸葛亮<隆中对>所提“跨有荆益”的策画,早被刘备置诸脑后了。」

刘备要得到凉州,这点没问题,凉州和益州关系密切,而且和蜀地咽喉汉中接壤,可直接威胁汉中,进而威胁益州。但是说刘备「准备放弃荆州」是同意庞统所说的「荆州荒残」吗?这点颇有疑问,这样讲得好像荆州是垃圾一样,既然垃圾又怎么这多人要?或者是因为太多人抢,不如远离是非之地,图个清净,在凉州、益州、汉中自保再说?换言之,刘备即使真的不要荆州了,被动放弃的客观意义,恐怕远大于荆州荒残的主观想法。这点必须考虑。

如果这样,那么实在谈不上什么刘备和诸葛亮的分歧。而是形势逆转后的转进策略。不过诸葛亮在<隆中对>没提到占领凉州为腹地,倒是真的,但荆州失守后诸葛亮北伐指向凉州,显然凉州之重要,诸葛亮不是不知道。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后面的怎么全部复制了我的答案,日。太不厚道了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