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代表作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徐悲鸿的代表作有哪些?,第1张

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

群马

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珍妮**画像》

  《珍妮**画像》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这幅肖像是其男友——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事勃兰嘉,委托徐悲鸿所作。画中珍

妮**栩栩如生,身着白色立领旗袍,安然的坐在南洋特有的藤椅上,画面定格在她回眸的一瞬,面容恬静,温婉典雅,时髦的卷发和她手中的书本还有她的坐姿,无不充分展现了珍妮**作为海外华侨女性的时尚、优雅和自信的美。这幅作品不动声色的融合了西方油画的写生和中国传统水墨的渲染、白描技法于一体,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东西界限,极具艺术特色和感染力。据记载,此画完成后得到众人赞赏,勃兰嘉为徐悲鸿的才华赞叹不已,曾专门举办了盛大的画作揭幕仪式,珍妮**也是喜爱有加,在作品完成后慷慨解囊,尽一己之力捐款救国。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

九方皋

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 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

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诞生于1940年。其构思、创作和流传,充满传奇地记载了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与收藏的经历,使之成为一幅永可纪念的史迹。 

1939年12月6日,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经新加坡、仰光、加尔各达,抵达圣地尼克坦。

1940年2月,甘地访问尼克坦,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徐悲鸿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数十幅。5月,《愚公移山》的构思,臻于成熟。 

1940年8月24日下午1时,徐悲鸿开始绘《愚公移山》。此前已先后作草稿30余幅。11月,先后完成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与油画《愚公移山》的创作。旅印期间,徐悲鸿创作的水墨《愚公移山》、《泰戈尔》、《群马》、《奔马》、油画《愚公移山》以及《甘地》、《喜马拉雅山》、《息难教长老》等速写、素描,美术史定位为“徐悲鸿艺术创作之顶峰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是徐悲鸿艺术丰碑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1940年11月,徐悲鸿告别泰戈尔,返回新加坡。1941年4月,美国援华联合会及林语堂、赛珍珠盛邀徐悲鸿赴美举办画展。11月,画展目录、参展照片寄往美国的同时,数百幅参展画作,交船运公司先期运往美国,其余大部装箱待运。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日凌晨4时,新加坡遭日机空袭,15日,槟城陷落,日军兵临狮城。进退两难的徐悲鸿,将收藏的百余箱绘画创作及古代书画、近代名家书画、文玩、陶瓷、古籍缮本等,分藏于韩槐准的红毛丹园和黄曼士的百扇斋。 

1942年12月,为避日机轰炸,徐悲鸿迁至罗弄泉的崇文学校。该校由福建安溪会馆创办,校长钟青海善书法,与徐相识。眼见狮城危在旦夕,徐与黄曼士等人商议,连夜将藏于百扇斋的绘画、书籍、碑帖、文玩、印章以及包括《愚公移山》在内的几十幅油画,运至罗弄泉,埋于一枯井之内。

1942年1月,徐悲鸿携1000幅作品,登上沦陷前最后一班开往印度的轮船,离开新加坡。

1945年9月,黄曼士、林金升、钟青海三人将藏于枯井书画珍玩,一一起出,并致函徐悲鸿。徐回信表示:为感谢钟校长冒日寇杀害的危险,保护枯井所藏三年又八个月,请任选取一件藏画。钟青海挑选了油画《愚公移山》。 

1953年徐悲鸿病逝。次年2月,新加坡中国华美术研究会与南洋美专、南洋学会、中国学会在维多利亚纪念堂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展出了浩劫幸存于新加坡的油画《愚公移山》等80余幅徐悲鸿遗作。

1985年,《徐悲鸿藏宝记》一文发表,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美术界引起轰动,然而,在星洲收藏了半个世纪的《愚公移山》、《喜马拉雅山》、《放下你的鞭子》等,相继流出境外。 

1992年《愚公移山》首次出现于艺术品拍卖市场上。

1999年10月香港的苏富比台北“现代中国油画、素描、水彩”专场拍卖会上,《愚公移山》作为封面拍品,再次推出。台湾收藏家萧先生经过几番竞争买到了这件珍宝。

2000年11月,这件国宝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

徐悲鸿的代表作品有:《奔马图》、《群马》、《珍妮**画像》、《九方皋》、《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图》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奔马图》

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2、《愚公移山图》

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3、《群马》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4、《珍妮**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

画中女子珍妮**,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5、《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徐悲鸿

一、在油画方面,徐悲鸿非常成功的代表作包括《田横五壮士》、《珍妮**画像》、《系我后》、《愚公移山》、《奴隶与狮》等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非常有名的。

二、徐悲鸿还擅长用素描来画人物画像,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自画像》、《鲁迅与翟秋白》、《徐悲鸿夫人像》、《陈散原像》等等,不过其中有很多画像在后来抗日战争的过程中,由于战乱和故居的拆迁,有很多都再也找不到了。

三、在中国画方面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九方皋》、《巴人汲水》、《风雨鸡鸣》、《日暮倚修竹》、《船夫》等等,其中《九方皋》也是徐悲鸿的有名的巨幅代表作品之一,包括《奔马图》和《群马》这两部作品。

扩展资料:

徐悲鸿,我国现代非常著名的绘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在国际上也享誉盛名。他原来的名字叫徐寿康,出生于1895年,与1953年离世,享年58岁。他曾在法国留学,就读于国际知名的美术大学,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并且被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达仰收为徒弟。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

徐悲鸿画过的题材有八骏图、珍妮**画像、晚秋栖霞图轴、春山十骏图。

八骏图:

八匹骏马身姿矫健,自然灵动,无拘无束飞驰于草地上,这幅画是徐悲鸿画马的经典力作,通过画也能够展现出徐悲鸿先生内心的精神世界。

珍妮**画像:

珍妮**自画像,它创作于徐悲鸿44岁,这幅画融合了西方油画的写生和中华传统水墨的渲染、白描技法,中西结合让传统肖像画创作得到了创新,更具艺术特色和感染力。

晚秋栖霞图轴:

晚秋栖霞图轴是徐悲鸿先生非常出名的风景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树木以自己的绿装红叶装点着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鸿则以生动的笔墨创作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为栖霞山的绚丽风景增辉生色。

春山十骏图:

春山十骏图是徐悲鸿先生非常出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十匹马画的栩栩如生,马神态各异,备受内外界一致好评,这幅画曾在拍卖会被国内买家以高价所获,现成为莞城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徐悲鸿简介:

1、时间经历。

徐悲鸿于1919年2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创作了很多作品,1953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2、创作特点。

徐悲鸿先生投身美术创作和教育直至终生,他提倡“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提高全面学养,求真求美,他提出“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理念,他的艺术从中国画起步,因此对中国画的历史和价值有自己的评价。

3、画风特点。

徐悲鸿长于素描、油画、中国画。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将中国绘画的“线描造型”和西方的“明暗结构”有机结合,展现出中国造型艺术的神韵,在油画和中国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他观察分析色彩极为严谨,在色调处理上注重冷暖对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