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地牯牛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21 地牯牛的别名 22 来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3 蝼蛄科昆虫蝼蛄或大蝼蛄的干燥全体·《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31 地牯牛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使用注意 36 化学成分 4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的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41 拼音名 42 地牯牛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中华本草》·地牯牛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地牯牛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性味 510 归经 511 功能主治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513 各家论述 51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牯牛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牯牛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牯牛 1 拼音

dì gǔ niú

2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地牯牛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1]。

21 地牯牛的别名

蚁狮、沙谷牛、地拱[1]。

22 来源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Myrmeleon micans Mac Lachlan的幼虫[1]。

23 性味

辛、咸,温,有毒[1]。

24 功能主治

通窍,散结,截疟[1]。

①治砂淋,炒研末,加白糖开水调服;治疟疾,炒研末,于疟发前半小时,温开水或兑酒服,每次7至10个[1]。

②治瘰疬破烂,配硼砂、冰片捣敷;疔毒,捣敷[1]。

③治竹木刺及铁砂入肉,配南瓜瓤捣敷[1]。

3 蝼蛄科昆虫蝼蛄或大蝼蛄的干燥全体·《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地牯牛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蝼蛄之别名[1]。

31 地牯牛的别名

土狗、地狗、地牯牛、拉拉狗、拉蛄[2]。

32 来源及产地

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或大蝼蛄G.unispina Saussure的干燥全体[2]。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2]。

33 性味归经

咸,寒[2]。入胃、膀胱经[2]。

34 功能主治

利水退肿[2]。

1治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3~45g;或焙干研末,每次2g,日服三次。[2]

2治小儿脐风汁出,与甘草研末撒;竹、木刺入肉,与红糖捣敷伤口处[2]。

3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2]。

36 化学成分

蝼蛄睾丸、血淋巴及尿中含多种游离氨基酸[2]。

4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的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41 拼音名

Dì Gǔ Niú

42 地牯牛的别名

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

43 来源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鲜用。

44 性味

咸,凉。有毒。

45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1~2分。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敷患处。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中华本草》·地牯牛 51 出处

1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2《本草拾遗》:砂挼子,有毒,杀飞禽走兽,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虫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52 拼音名

Dì Gǔ Niú

53 英文名

antlion

54 地牯牛的别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56 原形态

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触角棒状黑色,柄节**。前胸**,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并有**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58 性状

性状鉴别,虫体呈圭**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59 性味

味辛;咸;性平;有毒

510 归经

膀胱经

511 功能主治

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513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514 摘录

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古代的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常常把地震的发生归因于拥有巨大力量的神灵在作怪,并产生很多传说,如前文提到的地牛翻身、日本的“地震鲶”等。当然,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都是不科学的。

早期的地震记载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顽强地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录资料,观察并记载了详细的地震前兆现象,积累了许多防震抗震的经验知识,在地震的预测和抗震方法的探索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关于地震的记录开始很早,晋代的《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时期“地坼及泉”、夏桀末年“社坼裂”,这些现象可能是关于地震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晚期(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季夏纪》里记载了“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我国地震记录中具体可靠的最早记载。此外,在《诗经》、《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并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按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

早期的地震预测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察来预测地震,这方面的记载非常丰富,并且成功地预报、预防了一些地震。例如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辽宁金县地区的人民根据地声预报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劳动人民预测预报地震,不只是限于个别地震前兆,他们还以综合的观点,对预报地震的前兆现象作了概括。例如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编写的《银川小志》,记载清初一位在官府做饭的炊事员和几位老乡共同总结出了预报地震的前兆,书中说,宁夏地震“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围吠,即防此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劳动群众除了认为宁夏地震发生的时间有春冬二季居多的特点外,更加重要的是,提出了井水变化、地声和动物异常跟地震的关系,已经有了综合多种前兆现象来预报地震的思想。

早期地震预测工具——地动仪

在地震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观测到地震发生方位的仪器。候风有候气的意思,古人认为地震是由地气所吊起的,因而以此为名。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见于《续汉书》(司马彪)、《后汉纪》(袁宏)、《后汉书》(范晔)三部史书。这些史料记述了地动仪的外观、内部结构、工作过程以及验震情况。

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壶,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当当”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仪器制成不久便测出顺帝永和三年二月初三在陇西发生的地震,可见仪器灵敏度相当高。但由于统治者对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不够重视,所以张衡在地震方面的研究和发明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地动仪创造出来以后,不仅没有得到推广使用,就连仪器本身也没能受到保护而留存下来。

中外学者经过研究,给予了张衡地动仪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它的基本构造符合物理学的原理,能探测地震波的首先主冲方向。近代的地震仪在公元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和外国相比,张衡地动仪要比西方类似仪器的出现早约1 700年。

知识点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目录 1 拼音 2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 21 地蚕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地蚕的用法用量 26 化学成分 3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 31 地蚕的别名 32 来源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地蚕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蚕 1 拼音

dì cán

2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蚕

地蚕为中药名,出自《日用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1]。

21 地蚕的别名

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2]。

2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的块茎或全草[2]。全国各地常有栽培[2]。

23 性味

甘,平[2]。

24 功能主治

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2]。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2]。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2]。

25 地蚕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26 化学成分

全草含水苏堿、胆堿、水苏糖等[2]。

3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的块茎·《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蚕 31 地蚕的别名

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

32 来源

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块茎入药。秋季采,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

33 性味

甘,平。

34 功能主治

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用于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

35 地蚕的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

36 摘录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地字怎么组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dì;de

 [dì]

 ①地球;地壳;陆地。

 ②土地;田地。

 ③地区;地点。

 ④所处的位置或环境。

 ⑤地步。

 ⑥路程。

 ⑦地方(相对于中央或军队而言)。

 [de]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地字组词

 ←地层 地道 地点 地方

 地壳 地球 地铁 地图

 地位 地下 地址 地砖

 →本地 草地 场地 荒地

 陆地 圣地 实地 异地

 带地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 惊天动地 弹丸之地 花天酒地 谢天谢地 欢天喜地 就地正法 阴曹地府

 无地自容 天长地久 天造地设 脚踏实地 顶天立地 画地为牢 天大地大 天诛地灭

 死心塌地 天高地厚 天崩地裂 人杰地灵 一席之地 肝脑涂地 天南地北 天经地义

 地老天荒 地主之谊 经天纬地 天堂地狱 肝胆涂地 天翻地覆 洞天福地 天昏地暗

 天旋地转 天地不容 地大物博 呼天抢地 闾阎扑地 春回大地 赤地千里 天摇地动

 旧地重游 云阶月地 昏天黑地 如履平地 就地取材 改天换地 天崩地坼 昏天暗地

 大地回春 坐地分赃 易地而处 天寒地冻 天公地道 江河行地 说地谈天 立足之地

 地广人稀 四战之地 海涵地负 立地书橱 天覆地载 地利人和 一箭之地 不留余地

 别有天地 天愁地惨 崛地而起 膏腴之地 天悬地隔 俯拾地芥 死心踏地 哭天喊地

 组词造句

 地层——煤炭是由远古时代埋在地层下的植物变成的`。

 地道——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地球——自从有了网络,世界各国的人随时可以交流信息,地球变成了小村庄。

 地铁——地铁是城市中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

 地位——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了。

 地动山摇——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

 “地”字在开头的组词

 地不爱宝 、地广人稀 、地广人众 、地广民稀 、地广民众 、地广人希 、地媪 、地板革 、地板蜡 、地板 、地阵板

 地磅 、地宝 、地保 、地堡 、地震预报 、地北天南 、地崩山摧 、地坼天崩 、地嫌势逼 、地比 、地边 、地狱变相

 地变 、地平坐标系 、地表水 、地表火 、地表 、地鳖虫 、地鳖 、地方病 、地波 、地震波 、地大物博 、地魄

 地鵏 、地球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 、地步 、地方部队 、地财 、地下采矿 、地方色彩 、地蚕 、地藏王

 地藏节 、地藏菩萨 、地藏 、地日草 、地图册 、地层学 、地层 、地区差价 、地产 、地阔天长 、地久天长

 地场 、地磁场 、地坼 、地面沉降 、地秤 、地平天成 、地重 、地狭人稠 、地丑力敌 、地丑德齐 、地处

 地平川 、地穿甲 、地磁极 、地磁 、地动山摧 、地球村 、地代 、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 、地带性 、地带

 地震带 、地球辐射带 、地胆 、地地导弹 、地空导弹 、地蛋 、地道战 、地道 、地地道道 、地下铁道

 地底 、地母 、地门 、地面 、地亩 、地貌 、地纽 、地盘 、地皮 、地痞 、地癖 、地平 、地凌、地毛

 地利 、地栗 、地量 、地埒 、地裂 、地邻 、地灵 、地龙 、地幔 、地垄 、地漏 、地庐 、地炉 、地箓

 地轮 、地罗 、地络 、地脉 、地坪 、地乳 、地入 、地涩 、地煞 、地上 、地神 、地声 、地师 、地市

 地事 、地势 、地室 、地首 、地数 、地球 、地铺 、地圻 、地祇 、地气 、地契 、地堑 、地枪 、地勤

 地热 、地区 、地权 、地券 、地力 、地讼 、地浆 、地籍 、地脊 、地记 、地纪 、地价 、地架 、地简

 地郊 、地椒 、地角 、地脚 、地窖 、地节 、地岊 、地芥 、地极 、地金 、地侯 、地棍 、地寒 、地核

 地纮 、地户 、地皇 、地黄 、地喙 、地火 、地机 、地鸡 、地积 、地基 、地界 、地锦 、地理 、地垒

 地塄 、地棱 、地楞 、地厘 、地梨 、地里 、地雷 、地禁 、地经 、地精 、地景 、地境 、地镜 、地炕

 地壳 、地客 、地窟 、地块 、地腊 、地籁 、地狼 、地牢 、地税 、地俗 、地光 、地速 、地戏 、地维

 地委 、地位 、地温 、地文 、地匣 、地峡 、地下 、地望 、地网 、地听 、地隧 、地台 、地摊 、地坛

 地毯 、地慝 、地体 、地铁 、地统 、地头 、地突 、地图 、地土 、地心 、地仙 、地险 、地线 、地形

 地货 、地官 、地狱 、地宜 、地埶 、地关 、地隐 、地螾 、地榆 、地舆 、地宇 、地衣 、地域 、地缘

 地约 、地灶 、地毡 、地一 、地穴 、地学 、地窑 、地窨 、地厌 、地堰 、地雁 、地羊 、地妖 、地垠

 地物 、地德 、地点 、地电 、地阁 、地符 、地府 、地傅 、地腹 、地膏 、地格 、地分 、地根 、地工

 地公 、地宫 、地贡 、地沟 、地骨 、地瓜 、地肤 、地丁 、地段 、地东 、地动 、地洞 、地豆 、地碓

 地耳 、地方 、地制 、地质 、地中 、地址 、地轴 、地胄 、地志 、地职 、地主 、地照 、地阵 、地震

 地脂 、地征 、地正 、地政 、地支 、地芝 、地烛 、地着 、地转 、地坐 、地砖 、地租 、地子 、地方时

 地势图 、地震区 、地土蛇 、地土牒 、地震学 、地图学 、地头蛇 、地头钱 、地头鬼 、地震仪 、地上茎

 地上河 、地热学 、地热能 、地球仪 、地震站 、地窝子 、地震计 、地祇坛 、地圆说 、地形图 、地形家

 地窨子 、地方税 、地行仙 、地心说 、地下水 、地下室 、地下热 、地掌柜 、地下郎 、地下茎 、地下街

 地下河 、地平线 、地滚球 、地雷战 、地老鼠 、地老虎 、地拉那 、地价税 、地级市 、地黄牛 、地雷阵

 地骨皮 、地动说 、地肤子 、地动仪 、地方志 、地方官 、地方剧 、地方戏 、地里鬼 、地质学 、地平面

 地拍鼠 、地中海 、地名学 、地面水 、地貌学 、地理家 、地论宗 、地沥青 、地理学 、地理图 、地理师

 地质力学 、地震震级 、地震前兆 、地震烈度 、地远山险 、地主之谊 、地主之仪 、地主阶级 、地质作用

 地质罗盘 、地域分工 、地学通论 、地瘠民贫 、地衣植物 、地球化学 、地覆天翻 、地负海涵 、地球椭球

 地方自治 、地方主义 、地热电站 、地上天宫 、地面温度 、地上天官 、地塌天荒 、地头地脑 、地网天罗

 地无遗利 、地下宫殿 、地下灌溉 、地下建筑 、地面气压 、地下水库 、地理模型 、地尽其利 、地壳运动

 地旷人稀 、地棘天荆 、地老天荒 、地老天昏 、地理环境 、地理数据 、地面灌溉 、地理位置 、地理系统

 地理先生 、地理信息 、地理要素 、地利人和 、地灵人杰 、地面辐射 、地方分权 、地下修文 、地心引力

 地动山摇 、地角天涯 、地学夏令营 、地方性植物 、地主制经济 、地中海气候 、地方性法规 、地球物理学

 地下建筑物 、地下水回灌 、地理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球资源卫星 、地方民族主义 、地理环境决定

 “地”字在中间的词语

 海岸地貌 、暗地里 、暗射地图 、黑暗地狱 、天昏地暗 、白地款 、白地栗 、白地钱 、白地文 、白地将军

 露地白牛 、露白地牛 、拼花地板 、背地里 、背地厮说 、北极地区 、天南地北 、本地人 、本地风光

 天崩地坍 、天崩地坼 、天崩地解 、天崩地裂 、天崩地塌 、天崩地陷 、山崩地陷 、山崩地塌 、山崩地裂

 山崩地坼 、货币地租 、天凝地闭 、辟地开天 、天地开辟 、天开地辟 、生地壁画 、天灾地变 、遍地开花

 掩地表亩 、冰川地貌 、兵挫地削 、兵要地志 、平地波澜 、平地风波 、踣地呼天 、缩地补天 、不习地土

 不欺地下 、负地矜才 、掷地之材 、就地取材 、天昏地惨 、天愁地惨 、阴曹地府 、测地线 、测地卫星

 大地测量 、天差地远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 、铲地皮 、天地长久 、天长地远 、天长地老

 天长地久 、炒地皮 、寸地尺天 、天坼地裂 、天裂地坼 、割地称臣 、落地秤 、唾地成文 、天成地平

 画地成图 、画地成牢 、立地成佛 、天平地成 、掠地攻城 、立吃地陷 、赤地千里 、重力地貌 、故地重游

 旧地重游 、出生地主义 、扫地出门 、立地书厨 、立地书橱 、无地自处 、易地而处 、触地号天 、甘地传

 落地窗 、怆地呼天 、垂直地带性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土地祠 、天摧地塌 、无地自厝 、达地知根

 大地艺术 、真空地带 、中立地带 、火地岛 、择地而蹈 、道道地地 、天公地道 、地地道道 、极地轨道

 地头地脑 、没地里 、落地灯 、拓地钱 、买地券 、缩地经 、攀地龙 、就地里 、突地吼 、缩地术 、猛地里

 可地延 、括地皮 、天地折 、天地桌 、扫地夫 、天地主 、天地根 、天地头 、天地会 、露地牛 、近地点

 平地机 、天地母 、平地木 、皇地祇 、卷地皮 、拾地芥 、蓦地里 、毛地黄 、踏地菘 、生地狱 、陆地水

 铺地锦 、陆地莲 、铺地钱 、活地图 、活地狱 、魆地里 、魆地闲 、遥地里 、瞻地者 、舆地书 、二地主

 延地里 、一地里 、印地语 、洋地黄 、舆地图 、阵地战 、兀地奴 、炙地卧 、告地状 、炙地眠 、相地家

 刮地风 、刮地皮 、下地幔 、黑地里 、土地爷 、土地堂 、土地税 、土地神 、土地证 、坐地虎 、土地庙

 坐地户 、拖地锦 、在地户 、转入地下 、遮地盖天 、热地蚰蜒 、扫地尽矣 、人杰地灵 、人地生疏

 人间地狱 、坐地分脏 、社会地位 、坐地分赃 、坐地贩子 、遮地漫天 、吁地呼天 、扫地以尽

 扫地而尽 、扫地焚香 、扫地无余 、扫地无遗 、扫地俱尽 、月地云阶 、掷地有声 、掷地金声

 掷地赋声 、山摇地动 、知地知天 、如拾地芥 、入地无门 、砂岩地貌 、天老地荒 、实物地租

 天地诛戮 、天地诛灭 、天翻地覆 、纬地经天 、席地而坐 、天覆地载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高地下 、天高地远 、天荒地老 、无间地狱 、天地剖判 、天冠地屦 、天寒地冻 、天地不容

 席地幕天 、乡土地理 、天地经纬 、天地良心 、危地马拉 、天转地转 、无地可容 、天诛地灭

 土地入股 、土地菩萨 、土地规划 、土地公公 、天值地值 、天昏地黑 、天旋地转 、天奇地怪

 天生地设 、天头地角 、天悬地隔 、天涯地角 、无地自容 、天摇地动 、天遥地远 、天灾地孽

 天灾地妖 、天造地设 、天震地骇 、天知地知 、土地改革 、说地谈天 、岩溶地貌 、太阳地儿

 天罗地网 、异地相逢 、死地求生 、因地制宜 、一地胡拿 、页岩地貌 、天宽地窄 、心地正直

 心地善良 、天授地设 、亚太地区 、随地随时 、天文地理 、天塌地陷 、天荆地棘 、天坍地陷

 天堂地狱 、天经地纬 、天经地义 、人地两生 、坐地自划 、黑地昏天 、撼地摇天 、黑沙地狱

 古地理学 、伏地圣人 、腹里地面 、盖地而来 、割地求和 、关东地方 、构造地震 、画地而趋

 画地刻木 、画地为牢 、画地为狱 、画地自限 、画地作狱 、环境地学 、划地为牢 、际地蟠天

 黄花地丁 、击落地球 、棘地荆天 、黄土地貌 、海涵地负 、海蚀地貌 、伏地扣子 、刮地以去

 福地洞天 、俯拾地芥 、覆地翻天 、动地惊天 、冻土地貌 、二路地主 、封建地租 、火山地震

 极地爬天 、俛拾地芥 、昧地瞒天 、昧地谩天 、流水地貌 、极地气候 、落地生根 、漫地漫天

 陆地神仙 、裂地分茅 、迁地为良 、抢地呼天 、圈地运动 、扑地掀天 、平地楼台 、南极地区

 平地登云 、平地风雷 、平均地权 、平地起家 、平地起雷 、平地青云 、颉地颃空 、酒地花天

 金星地鳝 、酒食地狱 、局地扣天 、局地吁天 、局地钥天 、涤地无类 、蹐地局天 、蹐地跼天

 加沙地区 、久坐地厚 、接地电阻 、揭地掀天 、类地行星 、就地正法 、立地生根 、克罗地亚

 立地金刚 、立地擎天 、马拉地人 、梨形地球 、劳役地租 、绝地天通 、崛地而起 、掘地寻天

 地的同音字组词

 厑 、 吖 、 呵 、 啊 、 嗄 、 嬶 、 腌 、 锕 、 锕 、 阿 、 伌 、 佁 、 僾 、 凒

 呆 、 哀 、 哎 、 唉 、 啀 、 嗌 、 嗳 、 嘊 、 噫 、 嗳 、 埃 、 堨 、 塧 、 壒

 娭 、 娾 、 嫒 、 嫒 、 嵦 、 爱 、 懓、 叆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也。从土也声。墬,籒文地从。徒内切。注:埊、、嶳、埅,亦古文地。

 说文解字注

 (地)元气初分,轻淸昜为天,重浊侌为地。元者,始也。阴阳大论曰:黄帝问於岐伯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黄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按地之重浊而包举乎轻淸之气中,是以不坠,万物所敶列也。敶各本作陈,今正。攴部曰:敶者,列也。凡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者。如万虫,终古叚借为千万。虽唐人必用万字,不可从也。若本有其字。如叚陈国为敶列。在他书可,而许书不可。地与敶以双声为训,从土。地以土生物,故从土,也声。坤道成女,玄牝之门,为天地根,故其字从也。或云从土乙力,其可笑有如此者。徒四切。古音在十七部。汉书或叚为第但也之第。

 (墬)籒文地。从土,彖声。从小徐本。惟彖字小徐作彖,非其声也。今正,作彖。从,言其高者也。从土,言其平者也。彖见豕部。蠡墬皆以为声。在古音十六部。地字古音本闲於十六十七部也。若大徐作从,部音徒玩切,其缪愈难纠矣。汉人多用墬字者,传写皆误少一画。

 康熙字典

 〔古文〕埊埅嶳

 《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隂为地,万物所陈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艸木为之毛,土为之肉。

 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

 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愼,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箇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闲耳。本作坔。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 21 拼音名 22 蜣螂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蜣螂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蜣螂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蜣螂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蜣螂的药理作用 311 鉴别 312 炮制 313 性味 314 归经 315 功能主治 316 蜣螂的用法用量 317 注意 318 附方 319 各家论述 320 蜣螂的临床应用 32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蜣螂 1 拼音

qiāng lá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

21 拼音名

Qiānɡ Lánɡ

22 蜣螂的别名

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

23 来源

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的干燥全虫。一般6~8月间捕捉,捉回后置沸水中烫死,烘干即得。

24 性味

咸,寒。有毒。

25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通便。用于疮疡肿毒,痔漏,便秘。

26 蜣螂的用法用量

05~1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或油调搽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蜣螂

31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蜣螂,生长沙池泽。五月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庄子》云:'螂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摧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3《本草衍义》: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

32 拼音名

Qiānɡ Lánɡ

33 英文名

dung beetle

34 蜣螂的别名

天社、转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车客、天水牛、推屎虫、黑牛儿、铁甲将军、大乌壳硬虫、夜游将军、屎蜣螂、滚屎虫、车屎客、牛屎虫、推车虫、大将军、触角牛、粪球虫、铁角牛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金龟子科动物屎壳螂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36 原形态

屎壳螂,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栖息于草原和农村中牛、马、驴的粪堆下,掘土穴局面。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虫体呈椭圆形,长34cm,宽183cm,黑褐色,有光泽。雄虫较雌虫稍大,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关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的1/2,为翅覆盖。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体壁碎片浅**\**或深棕**,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刚毛已脱落,散有毛窝,毛窝附近有星芒状的色素颗粒;有的边缘增厚,密布棘状物,有的着生和三粗刚毛或少数细长刚毛②刚毛**或黄棕色,细长,先端锐尖,表面具疣状突起,长6020μm,基部直径715μm,壁厚13μm。③横纹肌纤维众多,近无色或淡**,半透明,多数断裂成薄片状,表同有紧密排列的曲折状或水波状的明暗带,纹理较清晰。④碳酸钙结晶众多,形状不规则,大小在2105μm之间。

39 化学成份

含有毒成分约1%(蜣螂毒素);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100℃加热,经30min也被破坏。

310 药理作用

1对呼吸作用:蜣螂毒素。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2对心脏作用: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3对平滑肌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311 鉴别

理化鉴别(10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过滤,溶液浓缩至5ml,将浓缩液滴在滤纸上,喷05%茚三酮溶液或02%吲哚醒丙酮溶液,然后在110℃下烘烤,可见黑色斑点。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l,加入三氯化铁试剂12滴,溶液呈墨绿色。

312 炮制

去杂质,或去足、翅。切制:焙干,研粉既得

313 性味

味咸;性寒;有毒

314 归经

肝;胃;大肠经

315 功能主治

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主症瘕;惊痫;噎膈反胃;腹胀便秘;痔漏;疔肿;恶疮

316 蜣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研末,12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捣烂敷。

317 注意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服。

318 附方

①治小儿惊风,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烂,以水小盏,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滓饮之。(《纲目》)②治膈气吐食: 地牛儿二个,推屎虫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虫食尽牛儿,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陈皮二钱,以巴豆同炒过,去豆,将陈皮及虫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孙天仁集效方》)③治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 推车客七个,士狗七个。新瓦焙,研未,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 (《本事方》推车散)④治小便血淋: 蜣螂研水服。(《鲍氏小儿方》)⑤治疳:蜣螂裹烧熟,与儿食。(《韩氏医通》)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 黑牛儿烧研,每服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酒服。(李延寿)⑦治痔漏出水: 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纲目》) ⑧治一切疗疮: 地上新粪内泥堆中大乌壳硬虫, 活者取来,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煅灰,用好醋调敷上。先用针火上烧过,待冷,拨损疮头。 (《普济方》)⑨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 蜣螂一十枚。纳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单裹筒口,令密,纳厕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干,入麝香少许,同细研为散,涂痛肉上。 《圣惠方》⑩治小儿重舌:烧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录》)(11)治大肠脱肛:烧蜣螂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肛上,托之即入。(《医学集成》)(12)治附骨疽及鱼眼疮: 烧娜七枚。和大麦面,烂捣封之。(〈圣惠方>(13)治疠疡: 途中先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之。(〈千金方》>(14)治针灸疮血出不止: 死蜣螂末猪脂涂之。 (《千金方》)

319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小儿惊痫,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2《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3《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4《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6《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7《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

320 蜣螂的临床应用

1治疗膀胱、尿道结石:蜣螂法头;置于新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g,每日2次。临床观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

2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蜣螂7只;黑白丑3钱,石菖蒲3钱。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至大便畅通为止。临床试治3例,均愈。

321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蜣螂丸

:qiānglángwán《圣惠》卷六十:方名:蜣螂丸组成:蜣螂7枚(5月5日收,去足翅,微炙,捣末

蜣螂膏

音:qiānglánggāo《痈疽验方》:方名:蜣螂膏组成:蜣螂3个(肚白者佳),黄麻虫10个。主治

蜣螂散

:qiānglángsǎn《仙拈集》卷一:方名:蜣螂散组成:屎蜣螂不拘多少(洗净,用新瓦焙干,不可太

铁甲散

ějiǎsǎn《慈航集》卷下:方名:铁甲散组成:蜣螂(即推粪虫,又名屎壳郎)4两(炙脆),南山楂4两

牛黄豚血汤

血4分,牛黄4分,当归4分,大黄4分,人参4分,蜣螂3枚,蚱蝉3枚(炙),川芎8分,黄芩8分,葛根1

更多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阿魏化痞膏

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用代用品)、木鳖子、蜣螂、胡黄连、大黄、蓖麻子、乳香、没药、芦荟、血竭、

镇江膏药

独活当归醉仙桃血余马钱子麻黄巴豆白芷红花三棱桃仁蜣螂虫[制法]以上十六味,碎断,用植物油50kg浸泡

参鳖甲煎丸

桂枝150g瞿麦(炒)120g厚朴(制)150g蜣螂虫180g银硝360g土鳖虫(炒)150g凌霄花

和络舒肝片

虫100g柴胡40g制何首乌100g凌霄花20g蜣螂20g五灵脂60g黑豆100g半边莲60g制法:

鳖甲煎丸

),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具有消症化积的功效,治疟母

更多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蜣螂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蜣螂

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集解《别录》曰∶蜣螂生长沙池泽。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蜣螂

蜣螂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

《普济方》:[卷三百二金疮门]箭镞金刃入肉

雄黄丸(出杨氏家藏方)治骨中箭头方。雄黄(一分)蜣螂(一分研)不灰木(一分以牛粪火烧赤色)威灵仙(一

《幼幼新书》:[卷第十二]惊痫第二

参(各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蝉(一枚,去翅,炙)蜣螂(三枚,炙)上九味捣、筛。以好蜜和薄泔,著铜钵于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箭头入肉

莆田名字的由来:“蒲田”二字,后代几乎都是写作“莆田”。改写原因很多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莆田这个地方在古时是一片大海,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逐渐形成平原,但其地蒲草从生,水患频繁,农田难以耕作,所以将“蒲”字删去三点水写为“莆”。

另一种解释是“莆”“蒲”二字古籍中本来就通用,写作“莆”只是更简易罢了。当然还有其他解释,如认为黄石旧时称为莆田里,“莆田”只是置县时最初治所在莆田里的缘故。但不管怎样,莆田的命名与海有关、与“蒲”有关,也与“田”有关。

扩展资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福建省份为8个专区及福州、厦门两市。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区更名为晋江专区。至1970年5月,莆、仙两县隶属不变。

1970年6月,莆田、仙游两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同时把闽侯专区机关从闽侯螺洲迁至莆田城厢。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5月,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闽清、福清、平潭、长乐、闽侯、永泰8县。

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原辖属的福清、闽清、平潭、长乐、永泰5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