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的主要论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刘跃进的主要论著,第1张

《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 《中州学刊》1986年4期

《朱骏声著目述略》 《清华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箧中集〉与杜甫》 《中州学刊》1987年11期

《新发现的一批严羽评李白诗资料摭谈》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

《通行本曲品校补》 载《文史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关于水经注校的评价与整理问题》 《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关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编撰方面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 《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

《南朝五史校点稽疑》 《出版工作》1990年第11期

《吴兴沈氏考略》 《浙江方志》1991年第4期

《士庶天隔 文心相通──刘勰 、沈约文学思想异同论》 《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

《八病四问》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周顒卒年新探》 《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谈起》《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论竟陵八友》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永明诗歌平议》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永明文学集团述论》 《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

《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 《中国诗学》第二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从沉寂走向活跃──中古文学史料出版与研究展望》 中华书局编《书品》1993年第1期

《“六义”与诗教──读毛诗序臆扎》 《杭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极摹世态炎凉 曲尽人情变态──从忧庵集窥探戴名世晚年心境》《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

《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转载

《全唐小说志疑》 《原学》第三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5年版

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23号1995年9月

《半生心血浇注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

《文选与“文选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3期

《玉台新咏杂识》 《中国诗学》第四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 《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有关上古、中古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创刊四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玉台新咏版本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 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4月版。又刊发在日本中国艺文研究会编《学林》第24号中。

《关于金楼子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四 辑中华书局

《道教在六朝的流传与江南民歌隐语》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七言诗渊源辑考》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 《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

《归于平淡后的思考》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陵年谱简编》 《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俞曲园批校〈水经注释〉初读琐记》 《书品》1999年第1期

《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古今乐录〉辑存》 《文学与文化》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关于袁宏道的佚文》 《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8日

《一桩未了的学术公案——钟嵘〈诗品〉“滋味”说理论来源的一个推测》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

《关羽目录》 《关羽、关公和关圣》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4期

《<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2002年5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

《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齐鲁学刊》2003年1期

《蔡邕行年考略》 《文史》2003年1期总62期

《贾谊<诗>学寻踪》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徘徊与突破——二十世纪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1期

《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9日

《秦汉文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 《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 《文学评论》2004年3期

《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1期

《<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 《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日“文学遗产”专刊

《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贾谊的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史哲》2006年第2期

《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

《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文史哲》2007年第5期

《“鲁学”解》 《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

《释“齐气”》 《文献》2008年第1期

《梁孝王集团的文学想象》 《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西谛书话的启迪》 《文学评论》第3期

《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略论》 《重庆社会科学》第2期

《中华古籍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意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

《贾谊所见书蠡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 《文史》2008年第2期

《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 《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

《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 《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

《<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展现五十年文学研究的整体风貌》 <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第4版

《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

《寂寥的文化老人和他的书-----读王伯祥<庋榢偶识>随感》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

<玉海·艺文>的特色及其价值》 《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

《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风则江大讲堂》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咸阳碑序》 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与江昌合撰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近年来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瞥》《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

《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尔来倏忽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 《人民政协报》2003年9月30日。

《<续修四库全书补编>刍议》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

《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南朝佛学与文学序》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序》 人民出版社2010 年5月版

《明小宛堂覆宋本<玉台新咏>影印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刘向<列女传>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在古代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徜徉──访康乃尔大学东亚系梅祖麟教授》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期待中的焦虑——关于古代文学研究几个问题》 《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敦煌的诗与诗的敦煌》 《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

《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文学研究所藏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制科一等一名刘纶试卷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

《楚歌声中的屈原(上)》 《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

《楚歌声中的屈原(下)》 《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

《画坛巨擘的心灵记录——读〈潘天寿诗存〉札记》 《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退潮之后读顾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10版

《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教学工作  2001年7月至2004年12月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助教  2004年7月至现在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主要讲授课程:  古代汉语 中文工具书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  《金楼子》校译,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时间:2003年—2005年,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D级,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年9月——现在,本人为主持人;  古代汉语教材,E级,东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项目,时间:2003年—2005年,参与者前三位。  古代汉语网络教材,E级,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材项目,时间:2004年—2005年,参与者前三位。  古代汉语精品课,E级,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时间:2005年—2007年,参与者前三位  中国上古文化与先秦文学原始基因研究,D级,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间:2005年——2008年,参与者第一位;  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C级,国家民委项目办,2006—现在,参与者第五位;  《乐记》中的礼乐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培育,D级,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年——现在, 参与者第一位;  主要科研成果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新解,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2004(4)  《金楼子》的版本系统,北华大学学报,2004(4)  古代汉语(上、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6月,主编  《金楼子》校读札记几则,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金楼子·兴王》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2),  《金楼子》的辑佚问题,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2)  关于校雠学的几个问题——以《金楼子》为个案,宁波大学学报,2008(3)  近二十年《楚辞补注》研究综述,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边缘情境”下的屈原解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3) 屈洪同轨 视界融合,史学集刊,2009(4)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科技引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1/6/20

广告语言的语境,《中文自学指导》2002/1

《说文》的词例研究,《中文自学指导》2001/10

《说文解字》蕴涵的古代天文意识,《中文自学指导》/2001/2

《说文解字》里象用字考释,《中文自学指导》2001/4

广告语言的风格,《中文自学指导》2001/4

广告语言的风格(续),《中文自学指导》2001/6

《徐写本·木部》残卷与大徐本小篆比较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7/25

说文解字重文声符替换类型及其对应规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5

日藏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原件与大徐本小篆形讹字,《文史》2003/1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淄衣》引《诗》异文考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12 转载 1、《中韩通用汉字的字形比较》,《汉字研究》(韩)第四辑,2011年6月。

本文将中国通用汉字7000与韩国机用汉字4888、韩国一级考级用汉字3500、韩国教育用汉字1800的字量字种字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指出:中国7000字与韩国4888的共有字量是4387个字。4387个共有汉字中有336个字在字形上存在差异。字形差异情况归纳为以下几类:繁简、异体、新旧字形、古今字、正俗。韩国4888字有233个字未包含在中国7000字中。当前韩国汉字使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调整4888汉字字表,将中国的高频常用汉字而不见于4888字表的,尽快补进。明确教育用汉字字形选定的标准、尽快制定出考级用汉字统一字表。本部分还对中韩同形汉字词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2、《字典部首的传承与变化研究》,《汉字研究》(韩)第五辑,2011年12月。

3、《韩国考级汉字的共有字种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14辑,2011年3月。

目前对韩国现代汉字的字量、字种等方面,尚缺乏系统、微观、定量调查和资料统计,这是韩国汉字研究的一个缺憾,也是汉字文化圈内汉字研究的一个缺憾,应当引起汉字学界的重视。字种是汉字标准化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韩国8家汉字考级机构公布的汉字字表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得出韩国汉字考级共用汉字字种3382字。毫无疑问,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数据,将对韩国汉字考级用字表的标准化研究、对韩国考级用汉字基本字的提取、对汉字文化圈内通用汉字共通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4、《韩国写本俗字的类型及其特点》,《中国文字研究》第15辑,2011年12月。

俗字是汉字发展的一大特点。俗字伴随汉字产生发展传播过程的始终,《韩国俗字谱》中贮存的俗字,为我们研究韩国汉字的使用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对这些俗字进行归类、考源、对比等研究,无论是对汉字传播史的研究,还是对韩国汉字传承变异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韩国俗字谱》辑录的1712个正字之下的俗字为研究对象,从正字和俗字的构形差异入手,对该书所收俗字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分析。归纳出《韩国俗字谱》所收俗字类型,对其类型来源进行了考察,并对韩语俗字之特点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5、《<说文>与中国古代的医疗技术》,《人文学论丛》(韩)第25辑,2011年4月。

本文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特殊的科技文献,佐以先秦两汉典籍及后世之研究成果,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古代医学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归类、分析与论证。

6、《韩国考级用汉字基本字研究》,《人文学论丛》(韩)第26辑,2011年6月。

本文对韩国8家汉字考级机构用汉字字表的字量字种字形的调查;韩国考级用汉字基本字的研制。字量、字种、字形等是汉字考级标准化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韩国目前8家汉字考级机构公布的汉字字表建成数据库,通过对8家考级机构公布的考级汉字资料的整理,首次将这种源于考级字表的汉字资料与数据库字量字种字形字频统计相结合,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论指出,韩国8家考级机构所公布的汉字字表中有4家字表的字量与实际不符合。8张字表的共有字种为3382,这个数据可以成为韩国各汉字考级机制定统一考级用汉字字表的基础标准。根据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从3382个共有字种中提取的478个基本字,该资料为汉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材料,在中韩汉字教学领域填补了空白。

7、《说文研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中心王平教授新著《〈说文〉研读》已于2011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王平教授多年从事《说文解字》教学及研究的总结。《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其课程一直是高校文科的重要课程之一。本书为高校文科专业学习《说文解字》提供了一种教学用书,也可供文科硕士博士研究学习使用。

著书  1.古文観止译注(共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2.鹤林玉露(単著)中华书局 1983年  3.宋宰辅编年録校补(単著)中华书局 1986年  4.中国歴代名君(共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  5.中国文化概覧(共著)东方出版社 1988年  6.全宋文(共著)巴蜀书社 1990年  7.全宋诗(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  8.白话二十五史精选(共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全注全訳史记(共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年  10.宋史选挙志訳注(2)(共著)东洋文库 1996年  11.宋史选挙志訳注(3)(共著)东洋文库 2000年  12.宋代の皇帝権力と士大夫政治(単著)汲古书院 2001年  13.郷土中国訳注(共著)学习院大学 2001年  14.中国语急就篇(単著)白帝社 2002年  15.中国史略(単著)DTP出版 2006年  16朝野类要(附:朝野类要研究)(単著) 中华书局 2007年  17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单著) 中华书局 2010年  18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単著) 中华书局 2010年   19宋史宰辅表考证(単著) 中华书局 2012年  20隆平集校证(単著) 中华书局 2012年  21范仲淹集(『儒蔵』204册) (点校、単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论文  史学  1.『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経考 1982年  『学林漫録』 五集  2.『宋会要辑稿』证误 1984年  『史学月刊』 第5号  3.岳珂生平考述 1984年  『文史』 第23辑  4.『史记』辩误 1985年 『北京师院学报』 第1号  5.论宋代相権 1985年 『歴史研究』 第2号  6.昭君名キョウ考辩1985年 『江汉论坛』 第9号  7.赵抃『御试官日记』考釈――兼论北宋殿试制度的演変 1986年 『东北师大学报』 第4号  8.略论宋太宗 1987年 『社会科学戦线』 第4号  9.蘇颂论 1988年 『浙江学刊』 第4号  10.试论宋祁 1988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4号  11.论宋代皇権 1989年 『歴史研究』 第1号  12.试论导致庆暦新政失败的一个因素  1990年 『学术月刊』 第9号  13.『続资治通鉴』证误 1990年 『安徽史学』 第3号   14.「烛影斧声」事件新解1991年 『中国史研究』 第2号  15.范仲淹三至杭州考実 1992年 『浙江学刊』 第2号  16 北宋党争与庆暦新政 1992年 『歴史』 第52期(台湾)  17.皇帝権力に関する再论――あわせて富田孔明氏の反论に答える 1999年 『东洋文化研究』 第1号 (创刊号)  (再録:『中国関系论说资料』第42号)  18.「圣相」李沆――君臣関系のケース・スタディー(1) 2000年 『中国社会と文化』 第15号  (中国语訳は中国の『文史』第52号に掲载)  19.「平世の良相」王旦――君臣関系のケース・スタディー(2) 2000年 『东洋文化研究』 第2号  (中国语訳は台湾大学歴史学系编『転変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研讨会论文集』に掲载)  20. 皇帝権力に関する再论(その2)――思想史の视点からの展开 2001年 『东洋文化研究』 第3号  (再録:『中国関系论说资料』第45号)  21.「倭」の本义考――あわせてその意味変迁を论ずる 2001年 『「つくる会」の歴史教科书を斩る』、日本侨报社  22.王安石の新法――「祖宗法るに足らず」 2002年 月刊『しにか』第13巻第1号  23.代王言者――以宋真宗朝翰林学士为中心的考察 2002年『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  24.『鹤林玉露』著者罗大経に関する再考 2004年 『东洋文化研究』 第6号  25.『宋史・宰辅表』辨误  2004年 『文史』 第66辑   26.徽宗と蔡京――権力の络み合い―― 2004年 『アジア游学』 第64号 特集「徽宗とその时代」  27.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 2005年 『宋史研究论丛』 第6辑   28.科擧停废的歴史――立足於元代的考察 2006年 『科擧制的终结与科擧学的兴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9左右天子为大忠――君臣関系个案研究之三 2007年 『「さんずい+亶」渊之盟新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30『朝野类要』编撰者赵升考 2007年4月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9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31『宋史・宰辅表』考证(补正篇) 2007年12月 『宋史研究论丛』 第8辑   32走向象徴性的皇権 2008年7月 『宋史研究论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33佞臣如何左右皇权:以北宋王钦若为例 2008年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第48期 香港中文大学   34「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柱斧考) 2008年 『文史知识』第12期 中华书局  35超越:一个「贰臣」的贡献――索隠歴史尘埃中的细节 2008年 『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 中华书局  36宋代権相第一人(上)――君臣関系箇案研究之五:丁谓论 2009年『河南大学学报』第4期  37宋代権相第一人(下)――君臣関系箇案研究之五:丁谓论 2009年『河南大学学报』第5期  38范仲淹生平事迹记载考辨――『范文正公年谱抉误』 2009年 『范仲淹研究文集(五)』 北京大学出版社  39『宋季三朝政要』考述 2009年『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 人民出版社  40金榜题名後:「破白」と「合尖」――宋元変革论実证研究挙隅之一 2009年『国际社会科学雑志』第26巻第3期  41皇权再论 2010年 『史学集刊』第1期   42崔与之事迹系年补考 2010年7月 『崔与之与岭南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  43「百世闻之尚激昂」――读菊坡诗 2010年7月 『崔与之与岭南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  44醉翁之意不在酒――漫谈宋太祖与酒 2011年2月 『文史知识』第2期  45配享功臣:盖棺未必论定――略说宋朝官方的歴史人物评価操作 2011年10月  『史学集刊』第5期  46「宁鸣而死,不黙而生」――范仲淹『霊乌赋』发覆2011年11月 『文史知识』第11期  47写意黄公望――由宋入元:一个人折射的大时代 2011年『国际社会科学雑志』第28巻第4期  48「内擧不避亲」――以杨万里为个案的宋元変革论実证研究 2012年3月 『北京大学学报』第49巻第2期  49「范仲淹」问世――文正帰宗更名考实 2012年6月『文史知识』第6期  50『宋季三朝政要』辨误 2012年6月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4辑  51『隆平集』释疑 2012年6月 台湾『辅仁歴史学报』 第28期  52李元昊七娶 2012年11月『文史知识』第11期  53范吕解仇公案再探讨 2013年3月 『歴史研究』第1期  54「镜古孰非殷监呈」:『銭塘遗事』考述 2013年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40巻第4期  55『隆平集・夏国传』笺证 2013年11月 『呉天[土+犀]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56小官僚,大投射:罗大経仕履考析――――宋元変革论実证研究挙隅之三 2014年1月 『文史哲』第1期   思想史  1.孔子天命観新探 1982年 『哲学研究』 第2号  2.譲歩政策理论渊源初探1982年 『史学月刊』第4号  3.中国経学史漫谈 1988年 『歴史教学』 第5号  4.宋代士大夫の精神世界の一侧面――范仲淹を中心に 2000年 『东洋学报』 第82巻第2号  5 『论语』开篇发覆 2008年 『现代哲学』第5期   6 将错就错:宋代士大夫「原道」略说 2009年 『学术月刊』第4号  文献学(书志学)  1.『鹤林玉露』版本源流考1985年 『艺文志』 第3集  2『宋宰辅编年録』考述 1986年 『古籍整理与研究』 创刊号  3『建炎以来繋年要録』略论 1987年 『史学月刊』 第2号  4 漫说『宋史』  1987年 『书品』 第2号  5『続资治通鉴长编』佚文辑考 1988年 『宋史研究通讯』 第1号  6 二十四史汇刊本述略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 188号  7『呉郡図経続记』考述  1988年 『蘇州大学学报』 第4号  8『宋景文集』版本源流考 1988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第4号  9『宋朝事実类苑』雑考 1990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第5号  10 宋代玉牒考 1991年 『文献』 第4号  11 日本东洋文库所蔵『四库全书』文源阁本『草庐集』考述 1994年 『中国书目季刊』 28巻第2号(台湾)  12『范仲淹集』版本问题考辩 1996年 『国家図书馆馆刊』 第85巻第1号(台湾)  13『黄帝内経素问』版本源流考 1997年 『国家図书馆馆刊』 第86巻第1号(台湾)  14『朝野类要』(附:朝野类要研究)前言 『书品』第1号 2008年第1号  15略述『朝野类要』的成书与流传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9年第1号 (北京大学)  16流出海外的『清实録』――记日本东洋文库所藏「大红绫本」 『书品』 2009年第3号  17『朝野类要』现存版本考述 2010年4月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辑  18「礼失われて诸を野に求む」――実例で和刻本汉籍の価値を试论 2009年3月 『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中国语版:「礼失而求诸野」――従自身研究経歴看和刻本汉籍の価値 2011年6月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3期)  19略述明清时代文献対『朝野类要』的徴引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年第3号 (北京大学)  20「尽信书不如无书」:透过『朝野类要』看『四库全书』对文献的改窜『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及集刊』第11辑2011年12月  校勘学  1 略谈古籍校勘底本的选択1986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65号  2 古籍校勘与音韵 1987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第4号  3 略论古籍校勘的范囲 1987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77号  4 典章制度与古籍校勘 1987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78号  5 略谈古籍的校勘记 1987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80号  6 歴史年代与古籍校勘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86号  7 略谈他校的取材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87号  8 略谈本校的両个问题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88号  9 歴史地理与古籍校勘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91号  10 略谈古籍的校改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93号  11 略谈古籍点校本的失校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94号  12 関於古籍校勘中脱文的処理1989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205号  13 略谈古籍引文的校勘 1989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207号  14 略谈古籍校勘中的辩伪问题 1989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215号  15 関於推算歴史人物生卒年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 1989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15号  16 说版本校  1990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 221号  17 略谈古籍的「点校说明」 1990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227号  18「襄王枕上元无梦」――略谈理校1990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229号  19 略谈古籍校勘2008年2月『古籍整理与出版専家论古籍整理与出版』、凤凰出版伝媒集団  20 汉籍の版本调査と鉴定について――その常识と非常识―― 2011年12月 『东アジア书志学への招待』第1巻 东方书店  文学  1.试论『诗経・ヒン风・七月』作者的阶级地位――兼谈对『七月』研究的一点看法 1979年『教学与进修』 第2号  2.歴史上的岳飞与小说中的岳飞 1981年 『文史知识』 创刊号  3.岳飞诗词辑考  1988年『岳飞研究』 1集  4.「范成大交游考略」补正  1991年  『文学遗产増刊』 第17集  5. 断语不可軽下――也谈岳飞「満江红」词的真伪 1981年 『宁夏大学学报』 第4号  6. 范仲淹与北宋古文运动 1997年 『大陆雑志』 第94巻4号(台湾)  7.二宋年谱 2008年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第10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8.闲话「野水无人渡」 2012年8月 『文史知识』第8期  9.「子道自能久」――读欧阳修『重读徂徕集』诗 2013年8月 『文史知识』第11期  10哈哈镜的真实――歴史与文学漫谈 2014年3月 『文史知识』第3期   言语学  1中国语における指示代名词の性格について 1996年 『ク沫集』 第9号  2会话场について――言语场论(その1) 2001年『千叶工业大学研究报告』 人文编 第38号  (再録:『中国関系论说资料』 第45号)  3中国语指示代词に関する再论 2003年 『千叶商大纪要』第41巻第1・2合并号  4ニュアンスをどう捉えるか――中国语教学现场からの研究覚书(1)―― 2005年 『庆应义塾 外国语教育研究』 创刊号  その他  翻訳  1.日本五代宋元史研究近况(近藤一成原著) 1985年 『宋史研究通讯』 第4号  2.论宋代官制的発展(梅原郁原著) 1986年 『宋史研究通讯』 第5号  3.日本五代宋元史研究近况(木田知生原著) 1989年 『宋史研究通讯』 第1号  4.日本五代宋元史研究近况(本田治原著) 1990年 『中国史研究动态』 第3号  5.「文明」的悲剧(稲畑耕一郎原著) 1990年 『思与言』 第28巻(台湾)  6.日本五代宋元史研究近况(大岛立子原著)1991年 『中国史研究动态』 第1号  7.英国的中国学(上)(近藤一成原著) 1993年 『汉学研究通讯』 第12巻3号  8.英国的中国学(下)(近藤一成原著) 1993年 『汉学研究通讯』 第12巻4号  书评  1.史学名家的労瘁之作――『世说新语笺疏』述评 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 第4号  2.『元豊九域志』点校本述评 1985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41号  3.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评『三国志选注』 1985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41号  4.拓荒者的耕耘――评『唐代仓廪制度初探』1986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63号  5.考源校譌,语林増辉――评『唐语林校证』 1988年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89号  6.近藤一成教授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 2010年『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1号(创刊号)  辞书编纂等  1 出版词典(共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担当执笔部分:『册府元亀』の条)(図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  3世界のなかの江戸・日本(担当执笔部分:汉籍解说) 江戸东京博物馆 1994年  4 宋会要辑稿食货索引(共编)(职官编) 东洋文库 1995年  5 古汉语知识辞典(共编・担当执笔部分:文献学) 中华书局 1996年、再版2004年  エッセイ  1.治史尤応専 1987年6月17日付 『光明日报』史学面  2.中国の正月今昔谈 2002年 月刊『アジア游学』第46号  3.外来语 优れた表记の伝统复活を 『朝日新闻』「私の视点」(2004年7月17日付き)  4.遣唐使井真成の墓志 作者は中国人なのか 『毎日新闻』夕刊 8面 (2005年9月1日付き)  5.歴史教科书 东アジア共通を目指せ 『朝日新闻』「私の视点」(2007年2月27日付き)  6.中国における皇帝権力の実态再考(讲演记録) 2007年 『学习院史学』第45号  7.なぜ东アジア共通歴史教科书づくりなのか 『理戦』季刊志第88号(2007年5月夏号)  8.「此情可待成追忆」――追忆日本宋史学者中嶋敏先生 『中国史研究动态』第2号(2008年2月)  9.「中国」考(讲演记録) 『东洋文化研究』第10号(2008年3月)  10 无声の革命 『かけはし』第17巻90号(2009年2月)  11 赵匡胤 五代十国を终结させ文治时代を开く 『歴史読本』2009年10月号  12『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権力场』前言 『书品』 2010年第 2 号   13范仲淹『题叶氏巻』诗当属伪作 『中国文物报』 2011年3月9日  14琉球与日本:江蘇省文物保护単位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说明文字指瑕 『中国文物报』 2011年7月13日  15此东京非彼东京――読久保田和男『宋代东京研究』 『文汇読书周报』(2011年10月23日付き)  16「汉语」和「汉学」表述商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18日付き)  17『宋史宰辅表考证』前言 『书品』 2012年第6号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

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

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

√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

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

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

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

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

√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1;

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

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

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

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

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

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

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

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

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

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

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

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

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

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

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

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

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

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

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

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

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

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

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

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