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玉玺被历朝传递千年,此无价之宝有着怎样的故事?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是命丞相李斯为其制作一方权力最高、威力最大、最精美的镇国宝玺,以保国富民强,这方印为丞相李斯所写小篆,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传后代,世世相传。李斯便请秦都咸阳最著名的玉工王孙寿篆刻。万事俱备就到选料了,他们寻找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为最佳印料,并开始篆刻……
说到‘和氏璧’还有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在一青石上。古人曾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为此石即是藏有宝玉的‘璞’。便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国国王楚厉王,经楚厉王的玉工辨识,认为这仅仅是一块普通石料。于是,楚厉王以卞和欺骗他的罪名被砍去了左脚。过了几年,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上璞玉(可能鉴定人还是楚厉王的玉工)仍以是石块而不是玉的罪名被砍去了右脚。
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几天几夜。楚文王知道后即命人将璞玉琢开,果然是一块非常精美的玉石,后又经过精工细雕成了玉璧,并以卞和执着、忠诚取名“和氏璧”。和氏璧在当时是楚国镇国之宝,后因相国昭阳灭赵、魏有功。楚威王便将和氏璧奖给了昭阳。
一日,昭阳招待百余客人游览赤山,在客人的邀请下,昭阳将和氏璧拿出传看,传说当时山下深潭有几米大的鱼和无数小鱼都争相跃出水面观看和氏璧,场面壮观,当然明显看出这就是个杜撰的故事,不过客散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
后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秦襄王得知后,便假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并无诚意却又畏俱秦国的强大。在进退两难时,蔺相如自告奋勇,受命持和氏璧去秦国完成使命,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使“完璧归赵’。几十年后,秦国占据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
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国丞相李斯将和氏璧打磨后改做始皇帝“传国玺”。最佳的玉质、最美篆文、最好的刻工,这象征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诞生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翻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失印复归,事实真假难辫,成为千古之谜。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当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降汉交出了传国玺,刘邦称帝后将传国玺代代相传了200多年,世人称“汉传国玺”。
西汉末,王莽篡权,汉末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在汉长乐宫太后处保管,王莽派其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王舜,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太后将传国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后经用黄金小心镶补也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暇痕。有人戏称也许是传国玺缺角的缺憾,王莽得到了不完整的传国玺,他的江山也没有坐长久。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后传国玺传入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170年后,传国玺在东汉又易11位主人。
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作乱,袁绍带兵入宫,汉少帝仓皇夜间逃出宫内,竟忘带传国玺,等回宫后传国玺已无踪迹了。
时隔不久,汉献帝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井中发现其中光彩四射,下井捞出一宫女,在其身上锦囊中发现了传国玺,大小四寸,上镌五龙钮,方形缺角处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得到传国玺,藏在其妻吴氏处。孙坚享命不长阵亡砚山后,袁术从孙坚妻吴氏处夺取了传国玺。
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 从袁术处得到传国玺,并得知汉献帝在许昌曹操处,便将传国玺献于曹操。三国时期传国玺属魏,三国归晋后,传国玺归晋。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就像被追逐的猎物,多易主人。东晋后,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唐朝繁荣昌盛传国玺传位19帝200余年。
▲史传传国玉玺图形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占有宝玺,后唐庄宗李存勖(923-926)平乱,传国玺又入于后唐,传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国家败落。936年,沙陀人石敬塘勾结契丹人攻城,末帝抱定玉碎决心。怀抱传国玺登玄武门楼上跳下自焚,从此以后,传国玺又一次失踪了。
传国玺从秦代开始传至唐末,共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皇帝大臣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实为罕见,令人叹息的是,传国玺于五代突然失踪,宋太祖少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真龙天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得到皇位的途径一是宗室继位,二是改朝换代,三是用强硬手段武力掠夺。所以传国玺是皇权自圆其说,愚弄大臣百姓最有力的工具,手捧“传国玺,言己“真天子”,有了“传国玺”就让人相信天下是执玺者的天下,能稳稳当当当皇帝,因此传国玺的失踪,就会出现真真假假的传国玺的复出,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的赝品不断问世,下面慢慢道来。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咸阳县河南乡刘银村的段义,在修建老屋时发现了一方古玉印,放在屋里还隐隐发光。段义哪敢大意,报官后遂层层上递给皇上,哲宗皇帝一天闲来无事将这方古玉印拿出赏玩,并请著名画家、鉴定家李公麟鉴定,经李公麟鉴定后认为其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小篆,这不是“传国玺’吗这下轰动朝廷和天下,举国欢欣鼓舞,天下同庆。传这方古玉印“传国玺”,相传800年,直到元代。
▲史载传国玉玺文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御史中丞崔彧听说已故老太师家中败落,并拿出一方古玉印换钱度日,便请古文学专家监察御史杨桓鉴定,杨桓确认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断定此玉印为秦朝传国玺,于是便献给了成宗皇帝,并展示群臣观看,引起满朝文武颂扬祝贺,全国上下为之轰动,不用说老太师后代也不愁衣食了。
有明一代,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陕西户县安道里人毛志学在河里洗澡,摸到一方古印,遂上交官府,因印章个头特大,毛志学想这最少是巡抚印,便送给陕西巡抚熊翀,熊翀认出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钮为螭龙,4寸见方,怀疑是“传国玺”。便送陕西都指挥使杨敬并上奏弘治皇帝,弘治皇帝让礼部尚书傅瀚鉴定,傅瀚认为传国玺应缺一角,而这方印很完整,不像是传国玺,遂写了一份鉴定书,平息了一场风波。
清代,乾隆三年(1738)江南河道总监高斌进贡传国玉玺一方,玉色黝黑,上刻鸟虫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皇帝也算见多识广,一看便知是假,遂收入宫中当一般古玩把玩,后发现此印是陶瓷烧制,所谓传国玺,现藏故宫博物院。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西安东南)”,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也是传国玉玺玉出蓝田的记载。
几千年来关于传国玺,众说纷纭,历史上也演绎了形形色色的宝玺复出、造假、献宝的人间闹剧,也许经过历史的变迁,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寻找到真正的传国玉玺。
西汉末王莽代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之后经过不断的改朝换代,玉玺被各方诸侯争来夺去,玉玺的最后一任主人是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扩展资料:
传国玉玺的前身,就是是著名的和氏璧。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把它献给楚厉王。不想楚厉王认为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山石,看都没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
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带着那块玉石前来进献,武王大怒又带着以前的破石头来欺君,二话不说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又来了,文王就觉得比较奇怪,暗叹这人这么执着,可能真是宝物,于是下令切开看看,刚切开一角,就发现里面异光闪烁,果然是稀世珍宝。
文王把它命名为“和氏璧”,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和氏璧,也成了“天下所共宝”,一直被收藏于楚国宫中。
三百年后和氏璧莫名其妙地流入赵国,落入赵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襄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但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时,秦昭襄王却食言;于是有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后来,秦始皇横扫天下,一统六合,和氏璧自然归于秦宫。秦始皇登基后,为显示皇权和空前的功绩,将和氏璧打造成了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表示自己当皇帝是受命于天!而玉玺也作为皇帝的象征,将一代代传下去!
秦始皇死后,秦朝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传国玉玺自此传给汉朝。这方传国玺自此后就成了承天受命的象征,得之者欣喜若狂,以为“天命在朕躬”,就洋洋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正宗皇帝。
自称皇帝而没有得到它,就会自惭形秽,心里发虚,甚至被认为是冒牌货,充其量也只是“白板天子”。“传国玉玺”还有另一面,在创业者手里,被视为得天命的神圣之物,而到了末代子孙那里却又无一例外地成了国亡身死的不祥之物。
它的辗转流传,易手换主,甚至成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标志。据《汉书·元后传》记载,王莽撺汉,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
再后来,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中,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最后落入曹操手中,而后曹氏魏国没落归于晋。从这以后传国玺不断易主。
一直到唐代,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而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的皇帝就是李从珂。公元936年,当李从珂和后妃登玄武楼积薪自焚后,神秘的传国玉玺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此之后,无论是宋朝,元朝,明朝,都不曾放弃对传国玉玺的寻找。传国玉玺作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也成为无数人寻找的目标,堪称华夏第一国宝。
拥有传国玉玺,则意味着是正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否则,就不能大张旗鼓的自称正统。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
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认为玉玺是伪造。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在街市叫卖,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
而乾隆时,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历经千年,传国玉玺经历风雨无数,伴随着封建皇朝的灭亡,玉玺也随之消失了。
——玉玺
秦始皇玉玺去向成迷,不过关于秦始皇玉玺的传说却有不少。据说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做的,但是有人提出质疑,从玉玺的厚度和和氏璧的厚度来看,它们之间好像没有多少联系,难不成秦始皇还有多个玉玺不成?
有人说秦始皇玉玺是和氏璧做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根据《秦代传国玉玺揭秘》中专家介绍说,秦始皇的玉玺可能不只有一个,很可能有两枚,一枚是和氏璧所制,另一枚由蓝田玉所制。
秦始皇的第一枚玉玺是在完成六国统一之后由和氏璧所制,当时李斯在上面书写“受命于天,既受永昌”的字样,从此之后世间不再有和氏璧,而是传国玉玺。
秦二十八年,秦始皇巡游天下,在洞庭湖遇到风浪,当时情况危机,身边大臣建议将玉玺抛在湖中,以此来震慑妖魔,当秦始皇将玉玺抛到湖中之后,湖面风平浪静,秦始皇等人保住了生命,从此之后玉玺不再有。
玉玺是一个国家皇权的象征,不可能没有,第一枚丢了之后于是命人用蓝田玉雕刻了一枚,这便是秦始皇的第二枚玉玺。这枚玉玺上面的刻字和第一枚不同,这枚上面写着“受之天命,皇帝寿昌”。不过有人根据玺文,认为这枚玉玺是司马家族的人伪造出来的,至于真假不好判定。
秦始皇第二枚玉玺的命运就比较的波折了,秦始皇去世之后玉玺到了胡亥手中,之后又到了子婴手中。刘邦攻入咸阳之后子婴献出玉玺给刘邦。刘邦延续秦国的制度,将玉玺作为正统皇权的象征。有了这枚玉玺便名正言顺的坐在皇位上。后来王莽篡权拿到了玉玺,但被王太后摔掉了一个角,王莽命人用金补上,从此之后玉玺变成了金镶玉。
唐朝末年,李从珂带领全家和玉玺登楼自焚之后,玉玺从此不见了踪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皇后之玺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出土于陕西咸阳汉高祖陵园的一条地沟边,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
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其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汉代册立皇后,都要授予玺印,它是皇后合法身份的凭证。据东汉卫宏《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皇后之玺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
皇后之玺属西汉遗物,在学术界已无异议,但其具体时代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吕后的佩印,多数学者根据印文篆体及印面设计,推断其时代属文景至西汉中后期。
汉代皇后玺印的质地和纽式,两汉书未见记载,《汉旧仪》记皇后玺的质地又前后矛盾,“皇后之玺”的出土,解决了一千多年存疑的问题。
本文2023-08-09 11:47: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