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峰的古籍记载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玉女峰的古籍记载二,第1张

“真与峨眉争秀色,要从灌口觅源头”。有送人士立即进行探索研究,根据李冰治理岷江水患,分别在四川都江堰市和乐市各凿离堆一处。乐山的“卧佛”是男性,凿的是头部;都江堰发现的“卧佛”是女性,凿的是脚部。姊妹佛仙,一江相连,景观奇特,无独有偶。 “天生玉女降古堰,藏在深闺有人识”。我们从发现者摄下的照片上清晰看出“李冰与玉女心连心”、“伏龙观乃为李冰的冠冕”。文史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发现,她是把中断数十个世纪的“内在联系”接通,对后永世不会遗忘的再发现。“玉女”与“玉女房”同在一地,其内在联系是自古已然;凿山为穴的“玉女房”,只是标志“玉女”的地点,不是“玉女房”的全貌;“东汉李冰石像”的出土,重在点明“玉女”所在,“玉女”就是“玉女房”的主人,故早在晋朝《华阳国志》、《水经注》、《太平环宇记》、《溢州记》、《灌江备考》、《灌县志》等史书上均有记载(而晋人误记“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也作三石人立三水中“应予更正)。 战国后期秦楚两霸争天下,秦为实现一统天下大业,便将“得蜀则得楚,得蜀先治水”列为秦的根本国策。蜀居楚之上,水路不通,而都江堰“北旧无江”(汉书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水上运兵攻楚旦夕即至。秦出于政治目的,遂意派李冰治理岷江,所以“秦并六国,自蜀始”(见蜀鉴),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变水利,首要解决交通、灌溉,便凿开离堆,将岷江分流切址,外江为正流,内江为引流,离堆以下开二江于成都平原,离堆以上科学引水拥江作棚,最后必须同时再集中于离堆之下,开展生死攸关的“水下决战”,李冰不仅身先士卒,而且其女自告奋勇,替父深入“水下开水”,不幸捐躯长眠,恶噩传开,震撼天地,更加激发了当时修建都江堰的健男壮女争先恐后要当李冰的儿女,投入水下代“玉女”的替身,劳动人民的化身,传说(六月二十四),'玉女'便羽化成仙,神灵依附在玉垒江畔,日日夜夜守护着这千年古堰,受益的川西平原劳动人民更加怀念李冰父子,恩泽百性,建造了二王庙,寄托哀思。在封建社会几千年,女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上神龛,所以我们在二王庙里看到的只有李二朗和李冰夫妇的神便。列朝列代政界要员,文人墨客为悼念李冰父子均要到伏龙观、二王庙祭祀,留下了众多的诗画题记、玉雕碑铭,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贡献毕生精力。

中国古代文人书房可谓自成一个风雅的体系,令人艳羡和自豪。雅士们在一个属于自已的小天地里,闲倚床榻览古籍,挥毫泼墨绘丹青,或约上三五同好,齐聚雅斋,摩挲古鼎,品鉴古画,或抚琴弹奏清曲一首,逍遥自乐,以终天岁,不虚此生。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他们所追求的与世无争、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在今人眼里不禁容易遭人白眼:时代不同了,在注重商业和物质繁荣的当今社会,恐怕除了真正有福气的一小部分人以外,没有人敢发这般宏愿。

好好住@杨土土

梁秋实先生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我想是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给每个人留一片精神自留地。即使没有古人横溢才华挥洒墨宝,万贯家财去购置书房陈设,有个合适的地方能让自己经常在精神乐园里自由飞翔,这在任何年代都会引起共鸣的。

我想这篇文章讨论的不是如何通过堆砌文玩雅趣来复古明清书房,而是希望探讨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养分,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为自己布置一片风雅之地。

1 宜小聚气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对文人书房的家具陈设有这样的描写:书斋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堂可是一个小书房的典型例子。坐习惯了敞阔大殿的皇帝在仅约四点八平方米的书房中找到了片刻宁静。

明代归有光,在青年时代曾厮守于一间极为狭小的书斋,名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好好住@云行设计

现代户型,利用空间有限的劣势,设计一个把自己包围在其中的小空间,可以静心凝神,仿佛外面的世界于自己无关,可谓是化劣势为优势。

一般来说,书房喜小不喜大,一般公认在12平米内比较合适。然而大小也是人的感觉而已,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虚(留白空间)实(放置家具)搭配不当,即使书房大小合适,也会显得狭小而局促不安。举个例子:上图两个书房空间大小格局都类似,一个看起来舒展开阔且聚气(左),另一个则看起来谈不上聚气,反而显得狭小局促(右)。原因是小空间不适合把书桌放置在中央。

另外,稍微大一些的空间不一定不聚气。把合适尺寸的书桌放置在房间中央,使空间所占用面积和留白面积相怡,书房则会有变小的感觉。再举一个例子:上图两个空间大小比例类似,一个看起来陈设合理,空间开阔而聚气(左);另一个看起来空荡荡的,伤目力(右)。原因是在稍大些的书房里,合适把书桌摆在中央。最终原则是在一定的合适面积基础上,使室内空间虚实相宜。

2 柔和光线

“书桌常都置于窗前迎光处,方便取阅”。杨耀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讲到:“书案一端也常临墙窗,墙窗敞开,檐际悬挂竹帘。”

好好住@盒子和默默

如果可以出租书房的不同角落,那么靠窗户的位置肯定是最值钱的。当午后的一缕金色阳光向室内袭来,泡一壶好茶,或是咖啡,翻开一本好书,静静享受一天中稍纵即逝的最诗意时光。

好好住@猪扑啦

面朝窗口,春暖花开。然而,不是任何窗口都适合去亲近的:窗的朝向会直接影响我们在窗边工作或阅读的体验。如果书桌朝向正好迎着阳光射进来的方向,则需要用柔和的窗帘做遮挡;或者改变书桌朝向,避开直射的阳光。

朝东的窗口,早晨的光照会特别刺眼;朝南的窗口一天中会有非常多阳光直晒的时间,用白色的布艺窗帘遮挡,空间柔和而浪漫;朝北的窗口没有阳光直射,在窗边放置书桌非常合适,桌面会充满柔和的散射光;朝西的书房,下午会有西晒,避免和阳光直射的角度相向而行,西晒才会变成墙面浪漫的投影。

至于光线遮挡神器,中式书房喜用竹帘;现代风格的室内适合简洁干练的百叶窗,蜂巢帘;日式日式障子纸窗尽显现代禅意。

3 家具摆设

古时饱学之士,一日之中必有静坐,坐必有茶,茶必吟诗,诗必写字,写字必于书斋。书房虽小,五脏俱全,其中必备之物便是书桌。在明清时期的书房中,书案作为书房之灵魂与心脏一般被放在中间。高大的书架、或成排的书箱常作为室内空间的隔断,置于书桌一侧。而榻作为读书小憩的家具置于书桌另一侧。更有香几焚香提神,花几怡情。家具摆放,高低错落。

明代文人经常在书房内召集文友,进行雅集活动。在文人聚会时,通常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琴,因为要携琴访友;一是茶炉,要烹茶待客。仇英的《临宋人画轴》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如此功能的一个书斋。在这样的书斋,更侧重于读书而非写字画画,床榻成为房间的中心。

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书房选择靠墙的隔板桌:隔板桌简洁,实用;能把家里的角角落落利用起来;占地少,适合小户型;而且符合当下现代装修风格的审美。

好好住@田午

而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我们的办公模式从纸张墨笔转变到了电脑互联网。一张隔板桌,即使长宽可按需求调节,最终进深是不如一张传统书桌的。隔板桌30cm就足够放下电脑,40cm就可以将胳膊放到桌面上实用电脑。宜家75cm进深的桌板才足够舒适放下写字画画用具。好好住友@田午的画桌进深70cm。他家的书房无疑是古典书房现代化的好例子。

好好住@龙之芥/@ 郑佳圆圆

对于酷爱纸质书的朋友来说,坐榻则成了书房的中心。好好住友@龙之芥打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养眼的飘窗榻。而@郑佳圆圆则革新了老家具,在老式榻上定制了现代的坐垫。对她来说,书房就是在榻上看书。另外,她还在书房设计了喝茶的角落,榻上躺累了,就移步至窗口,好不享受。

好好住@昔所长

喝茶角落做得更加有韵味的是昔物所主理人在工作室做的榻榻米茶区。在整个侘寂风格笼罩下,主人用非常低的预算,云淡风轻得用老木板在飘窗处搭了个茶席,还真有点仇英《临宋人画轴》里的调调。

好好住@川行设计

@川行设计的书房外形简约现代,可功能上则是富有古意。不大的空间既有书桌办公功能,飘窗读书休憩功能,还兼顾喝茶会友功能。

好好住@天马设计-史鹏巍

而汗牛充栋的藏书,需要客厅开阔的气场来接应。书柜前置一张同样宽大的茶席,可看书,可喝茶,可会客,也很有古意。

4 素静风格

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书房简陋,但精神世界却是最令人享受的。这样的朴素的审美观一直流传并影响后世。明代文震亨认为书房的布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古朴雅致,方便舒适,具有情趣意味,不以价格贵重,流于俗式。

好好住@云行设计

雅和俗,本是很主观的标准。可我想还是有一些共识的,比如@云行设计的这个作品,线条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材质却散发着低调的高级感。这个书房没有不切实际的企图,舒适,实用,反而非常雅静。

再来一个反例子,抹去了工作室的名字,不想以一己之评价而害了其声誉。这个书房处处用料高级,比如大理石,书架中刺眼的灯带,家具看来也都是高档商品。相反,书架中基本没有什么书,书桌也很小。风雅是基本全无,反而有炫富之嫌。

5 情趣植物

关于书斋的处所,古人们可是挑剔至极:“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即使不在山中,许多文人也会在书房周边植树种花,以衬清幽。总之,书斋外的环境要极富有诗情画意,雅气十足,令人洗尽俗肠。

在住宅面积无法满足庭院要求的现代,我们只能把眼光投向案头清供。清供是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等,为书房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

好好住@田午

中式清供有一套独特的体系,且清供植物和中式家具有着千丝万缕的审美联系。把中式植物,比如上图的文竹,放置在不合适的现代风格室内,如果搭配不当,美感直降100个百分点。

好好住@夏小西

有意思的是,蹩脚现代家具不行,而具有老旧感的西方田园风格竟然能撑得起东方韵味。好好住友@夏小西用老榆木门板做了一块隔板桌,配上西式田园风格的藤椅,靠窗而居,点缀前景和后景中的春意盎然还真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好好住@插画师西朴SYPO

搭配现代风格的室内,可以选择风格属性模糊的植物。搭配合理,不乏禅意,或仙境一般的氛围。别忘了,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诗情画意,荡尽俗肠的精神世界,具体是带着什么样貌,其实也不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让人快速和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脱离,进入到单纯愉悦的精神世界。而布置书房的意义不过如此。

文中多张来源于好好住多位住友,封面来自好好住@夏小西

内容由好好住用户浮生杂志提供,更多问题来好好住APP和屋主直接交流吧~

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是在——乾清宫!!!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

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

2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3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有巢氏

  生活年代:距今约20万——5万年前。

  出生地: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

  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

  年号:巢皇。

  简介: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原始巢居的发明: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记载: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诸城县,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隋代苏元明的《太清石壁记》记载:“又造丹炉法:其炉下须安铁镣,可十二三条,长一尺。四方厚四分,布其堑上,相去可二分,镣下悬虚,去地二寸,中开阔四寸半,前后通门,拟通风来去,其镣上着火,其火为风气所扇,极理快然,此法为要。”宋人张君房在公元1022年完成的《云笈七签》中说:“夫炉者,是鼎之城郭。如无城郭,为邪气所侵。高象有蓬壶,横象五岳,有三层,炉有八门。”元代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记载:“炉面周围约一尺二寸,明心横有一尺。立唇环匝二寸,唇厚二寸。炉口偃开锅釜,又如仰月状,故名偃月炉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