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起源于什么时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胭脂起源于什么时代,第1张

胭脂起源于汉代。

在我国,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又名红花,为我国汉代以来频繁记载和经常使用的药物、染料和美容化妆品原料。

红蓝花原产埃及,约在汉代经中亚传入我国,此花色泽红润鲜美,故匈奴人采之制作颜料,并用作妇人美容品。“胭脂”二字也是红蓝话的匈奴语称呼的译音和演变(匈奴人称妇女为“阏氏”,生长有红蓝花的山名为“焉支山”。

使用方法

1、应根据肤色、肤质、服饰、气质及妆面要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胭脂制品。

2、使用者可根据各种需求,混配使用各种颜色的胭脂。

3、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妆感过重,生硬不自然。

4、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海绵和腮红刷,可使上妆容易。

5、及时彻底卸妆,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导语:在古代,女性们化妆用的东西叫胭脂,不过,现在我们仍能看到化妆品中有胭脂的存在。那么,你知道古代女性化妆用的胭脂得名于什么吗?到底古代胭脂这个名字起源于啥呢?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女性化妆用的胭脂得名于什么

 地名。据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燕支二山之后,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红花。匈奴嫁女时,必采其花,榨其汁,使它凝为脂,以此作为饰品。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脂。

 胭脂,也称腮红,属于美容化妆品。涂抹在面颊,尤其是腮上,使脸色看上去更明亮、红润有血色,且通过画阴影使面颊具有立体感,增加美观与健康感。

 胭脂也和粉底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一般使用的是固体状、膏状和液态。

 不同国家的胭脂:

 中国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又名红花,为中国汉代以来频繁记载和经常使用的药物、染料和美容化妆品原料。

 红蓝花原产埃及,约在汉代经中亚传入中国,此花色泽红润鲜美,故匈奴人采之制作颜料,并用作妇人美容品。“胭脂”二字也是红蓝花的匈奴语称呼的译音和演变(匈奴人称妇女为“阏氏”,生长有红蓝花的山名为“焉支山”。

 魏晋以后,红蓝花被广泛种植。《齐民要术》中专列一篇论述红蓝花的栽培技术及胭脂的制造工艺方法。据说这种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锦燕支”;另一种是加工而成小而薄的花片,名“金花燕支”。

 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字便有了真正的意义。

 欧洲

 古罗马时海藻使苍白面颊呈玫瑰红色,古代赫梯人利用辰砂、古希腊人利用植物根部使得面颊着色。

 在现代颜料出现之前,用于胭脂和其他化妆品的红色主要使用天然、动物、矿物颜料中获得的。现代胭脂所用的着色剂主要是一些无机颜料和药品及化妆品允许使用的色淀。

 用法:

 1、应根据肤色、肤质、服饰、气质及妆面要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胭脂制品。

 2、使用者可根据各种需求,混配使用各种颜色的胭脂。

 3、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妆感过重,生硬不自然。

 4、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海绵和腮红刷,可使上妆容易。

 5、及时彻底卸妆,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女人们就以悦已者为容,而梳妆打扮。在唐代有名的风流公子元稹也描述过早晨女子了抹胭脂的美好画面。可想而知古时候的女子和现在的女人们一样,都很喜欢化妆。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女子们涂脂抹粉的情形。古代的胭脂是当时张骞出使匈奴时带来的物品。它在传入中原后,在汉朝最为流行。

一、胭脂的由来

在中国的古代,胭脂也叫做口脂,它可以用于脸部和唇部。对于胭脂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商朝燕国的女子会用红蓝花的叶子榨出来的汁,来制作成可以化妆的脂。因为是在燕国发明的,所以取名为胭脂;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汉武帝派张骞去西域的时候,他从匈奴那儿将胭脂带回到了中原。因为匈奴称胭脂为“阏氏”,所以胭脂一词就从这演化而来。在古书也有对于此事的记载。但是商朝制作胭脂的水平还不成熟,所以应该是从匈奴传入中原的。

二、胭脂的鼎盛时期

自从胭脂从匈奴流入了中原之后,就受到了中原女子的广泛喜欢。于是人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油脂加入到胭脂当中来修饰自己的妆容。每个时代都有个流行的趋势,当时汉朝最流行的就是“红妆”。我们从汉朝时期文人的诗词当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上到王宫贵族,下到普通女子,人人都以红妆来装饰自己。因此在汉朝推动了胭脂的鼎盛时代。

自古以来,爱美是人们的天性。当胭脂从匈奴传入到了中原之后,就引起了汉朝女子的“红妆”热潮流,可以说当时整个朝代的女子都以红妆为美,推动了胭脂的广泛流行和使用。而平民和贵族的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无论哪个阶层都有着爱美之心,但是她们所用的胭脂的质量和色润却有着天壤之别。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