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历届获奖者名单(部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历届获奖者名单(部分),第1张

第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将者名单

博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叁等奖: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李德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卢新宁(北京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宏义(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孙智昌(北京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七一(陕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壹等奖:刘宁(北京大学)

贰等奖:张爽(杭州大学) 顾永新(北京大学)庞剑峰

(南京师范大学)

叁等奖;徐进(北京大学) 徐萍(南京师范大学)

丁斌(南京师范大学)柳明晔(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9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三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49年生,现南开大学博导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廖名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邵毅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胡长青(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晓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三等奖 杨海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张小乐(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 晓(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伍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胡必强(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许铭(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徐昕(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萤(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海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李海燕(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竺嘉政(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9年生,现浙江大学博导

二等奖 廖名春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6年生,现清华大学博导

三等奖 邵毅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7年生,现复旦大学博导 第五届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审会及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金学评审会于1998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小组成员黄天骥(召集人)、孙钦善、严佐之、李修生、赵伯雄、费振刚、袁世硕、黄永年、龚延明出席会议,裘锡圭(召集人)、范能船、葛兆光、曾枣庄因事请假。会议经过严格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获奖学生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杭州大学

李无未 吉林大学

李敏辞北京大学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

徐光星 杭州大学

张玉春北京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祝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杨新勋 北京师范大学

沈林 西南师范大学

三等奖 李成甲 陕西师范大学

王鸿雁 南开大学

黄安靖 华东师范大学

魏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小红 四川联合大学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李二民 北京大学

乐怡 上海师范大学

金素芳 杭州大学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薄 茹 北京大学

刘 汾 上海师范大学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

马月华 北京大学

黄 芳 杭州大学

杨 波 南京师范大学

叶纪勇 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 杭州大学,1964年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博导

李无未吉林大学,196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李敏辞北京大学,1957年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1970年生,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导

徐光星 杭州大学,1967年生,现浙江中医学院博导

张玉春 北京大学,1952年生,现暨南大学博导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举行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于2000年5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经与会专家组成员公正、认真的评审,共评选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本科生13名,共28名获奖同学。具体名单如下: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陈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冯胜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王德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业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谷 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甘 露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李二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胡新华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美慧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潘艺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杨 阳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罗 绛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本科生:

一等奖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二等奖 夏凌霞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 勇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三等奖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吴冰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周美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杏林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孙 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丁晓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丁 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薄 茹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陈 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2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二等奖 王承略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6年生,现山东大学博导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三等奖 冯胜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7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王德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5年生,现浙江大学教授

陈业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67年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第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古委会系统25家教学科研单位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评选活动2002年4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评奖委员会议由裘锡圭、黄天骥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评奖委员有方一新、朱易安、黄永年、董洪利、裘锡圭教授,古委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古委会秘书长杨忠教授、副秘书长曹亦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届评选活动,共有十九家教学科研单位推荐了20名博士生,44名博士生,40名本科生。经过评奖委员会正认真的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8名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博士生

一等奖:董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文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张福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峻岫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朱大星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周焕卿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勤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王仕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 燕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叶 菲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汤鸣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小琴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陈舟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杨英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孙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程大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辛晓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程佳羽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曾 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赵 庸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冯凌蓉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醒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雅婷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现北京大学副教授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4年生,现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3年生,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王文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57年生,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

2000级 李玲玲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4年4月 2001级 刘旭锦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4年4月2001级 焦磊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博士生

二等奖 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凤凰出版社编审。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现上海图书馆工作。

三等奖 陈文源暨南大学,1964年生,现暨南大学硕导。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2006年,部分)

浙江大学:

2003级 邱进春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2002级 周玉瑶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2级 盛林忠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来敏毓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李月嬿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史丽君

硕士生 二等奖 李吉光

博士生

二等奖:于淑健 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

三等奖 程水龙 华东师范大学,1968年生,现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玲获得博士生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李志杰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王雪玲陕西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导

南京大学:丁延峰,1963年10月生,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周录祥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复旦大学:叶晔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华中师范大学:肖海燕 博士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樊波获硕士奖学金一等奖;

2006级博士研究生陈玺获博士生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炳瑞硕士组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2004级方姗本科生中唯一的最高奖一等奖

虞俊洁、王燕红、季文婷、季怡菁获得本科生三等奖

刘丽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文龙、硕士生聂溦萌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袁敏 硕士生: 二等奖:王振华 三等奖:施贤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刘万华(导师曹旭)获博士生三等奖,李丽静(导师徐时仪)获硕士生二等奖,朱韵洁、顾毓敏获本科生二等奖,骆芸婷、黄丹艺、赵珏、邵琪恩获本科生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一项(苏芃),硕士生一项以及本科生五项。本科生获奖名单中,张沛林和张学谦同学获本科生二等奖,高中正、臧永杰、宋雨婷同学获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涂耀威二等奖、硕士生陈冬冬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清虎二等奖

山东大学:硕士生宁莉莉三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王燕飞三等奖 博士生

一等奖

张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鄢国盛 南开大学

汤志波 复旦大学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李春桃 吉林大学

秦桦林 浙江大学

三等奖

马昕 北京大学

仇利萍 四川大学

施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

赵庶洋 南京大学

和继全 西南大学

陈锦春 山东大学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陈冬冬 华中师范大学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

王宣标 中山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

潘妍艳 北京大学

于洪涛 吉林大学

罗志 陕西师范大学

赵永磊 南开大学

李振聚 山东大学

潘超 浙江大学

张崇依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罗琴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敏 南京大学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汪舒旋 四川大学

赵庆淼 南开大学

蔡燕梅 复旦大学

郭洪义 西南大学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尉侯凯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

郭桂坤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吴 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二等奖

都轶伦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王传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开升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白军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黄沚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轶伦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何 灿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贾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 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广宽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燕飞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克冬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赵铁锌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侯印国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虞思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韦胤宗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关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林振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晓娟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马 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沈 畅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赵 凯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杨大卫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刘 洋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晓永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丁雅诵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 坤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周丹杰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王诗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董方奇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二等奖

庞若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侯 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向晓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胡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张峥毅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刘 佳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高虹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凌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翟迈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佳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思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高 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石冰洁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任建行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胡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戚圆圆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林青荻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同馆编1967·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

『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

『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

『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

『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

『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

『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

『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

『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

『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

『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

『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

『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

『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

『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

『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

『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

『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 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

吉林大学古籍所

东北师大古籍所

黑龙江大学古籍所

大连大学文学院古籍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天津师大古文献研究所

河北大学古籍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山东师大古籍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

陕西师大古籍所

西北大学古籍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所

西北师大古籍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

四川大学古籍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省历史文献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古籍所

华东师大古籍所

上海师大古籍所

华东政法古籍所

厦门大学古籍所

福建师大古籍所

浙江大学古籍所

安徽大学古籍所

安徽师大古籍所

南昌大学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

郑州大学古籍所

武汉大学古籍所

湖北大学古籍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西大学古籍所

嗯,都是百度来的,有些可能已经合并在某些专门研究中心里面了。还有很多大学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挂靠在文史科系。

很多人喜欢国学,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都是宣传国学的,他们在一些文化类节目中出彩,让大家记住了她们,但是,她们在一些场合中有不一样的见解,让大家觉得她们名不符实。最终,她们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一、从红极一时到形象崩塌

于丹,北师大的教授,她擅长的是主持,而不是文化解读。但是,她却凭着解读《论语》火了,于丹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解读了《论语》,让大家耳目一新。

这个感觉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古籍典章,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愿意品读下去。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惊艳四座。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让于丹老师感受到火。她不仅出书,还四处演讲,这些费用,远远超过她当老师。可能也是这种经历,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不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一位商人。

作为商人,就要谋利,到北大演讲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些鸡汤,引发学生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在商业环境下,可以说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觉得,这样的解读,没有问题。

让她备受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的时候,她对酒店不满意,就要求换一家,换了好几家以后,她生气了,骂了助理和翻译,这个事情,被曝光了。

很多人没有想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竟然会当众骂人,哪怕是助理做错了,也不能当面骂,因为这会让助理很丢脸。

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如此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他被传与王梦婷有关系,虽然这个事情被王梦婷辟谣了,但郭德纲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幅字:大年初五,捏小人嘴。

面对别人的诽谤,他无意争辩,也不愿多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

于丹老师是一位文化人,但她的行为却没有文化。可能当时很生气,但这样做的结果却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于丹老师没有在公众场合解释这个事情,可能还会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她的做法,与《论语》中的谨言慎行相违背。

不仅是她,还有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她在《百家讲坛》里讲课,是问题导入式的,再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答,引起共鸣。

二、从解读者到跌落神坛

蒙曼老师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从小也颇有文化修为,每年都给自己开了个50本书的书单,对于经典的书籍,也不会放过。

也是这些阅读,让她沉淀了文化素养,也是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讲坛》里,她先讲的是武则天,抛出各种问题,再加以解读,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

因为《百家讲坛》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播开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当她讲课的时候,几乎是座无虚席。她成为《百家讲坛》的名讲师,也让她火出圈了。很多节目请她到现场点评,这其中就有《中国诗词大会》。

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同时,还欣赏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

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是作者对天下的关怀之情,这种情怀,是比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刘禹锡身处的环境,不是社会变革,而是时逢乱世。他主要表达的是旧时豪门随着人事的变迁而湮灭的过程,与变革有关,但不是变革之家。

大家对蒙曼老师的崇敬之情减少了,觉得她对诗词的解读,口水化了。文化解读,是不是可以口语化?可以的,但是过于口语化了,就有点烂俗了。

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文化解读,因人而异。不能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审美趣味,就以为大众也是这样的审美。她们的行为,被人唾弃,是可以想见的。

三、对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问题,可能是她们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对她们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瑕疵。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无法容忍,最终她们跌落神坛。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例如马未都曾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马扎。这让很多人疑惑,难道当时的老师,是骗自己的吗?

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司马光砸缸,很多人认为,这个缸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但是,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现,北宋出现的,应该是瓮。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

这些知识,需要相当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但是,不等于我们不知道,就不能自主理解。虽说于丹和蒙曼等文化人对文化有自己的解读,但千人千面,自己也愿意解读文化知识。

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望文生义。错了不害怕,更不丢人,大家指出来,自己改正,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要是于丹和蒙曼老师能够好好解读文化,让我们雅俗共赏,也是不错的。

但是,她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还说了一些不大对的知识,这样就有点误导大家了。至于她们私下里会不会道歉,那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她们应该有虔诚之心学习文化知识,踏实的心进行宣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气,希望她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写在最后:

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一,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懂文化,学知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当文化小丑,大家觉得呢?

198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助教

1988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

199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2004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200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