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什么?,第1张

普通版本古籍的修复要求比较单纯,一般只要把破损之处修补完成,装订成册,便于经常翻阅即可。但对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要求就高得多。善本、珍本大多是年代较早而具有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书籍。为了妥善保持不同时代的善本、珍本的原来风貌,保存它在版刻和装帧方面的艺术特色,修复工作要尽可能按照这些古籍原来的式样进行。所以善本、珍本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整旧如旧”。

“整旧如旧”在修补和装帧技术上是很细致、复杂的。它不仅要求古籍修复工作者掌握精湛的修整技术,而且还要具备一些版本知识,并对我国历代古籍用纸和装帧特色等有所了解,以便在修复中做到心中有数。

在开展工作前,首先要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针对古籍破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修复方案,再根据方案做好工具和材料的准备,然后进行修复工作。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量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讲已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愈来愈少。所以文物10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造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1旦破坏,就永久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要切实坚定文化自信,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怎样统筹好文物保护工作

要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夯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要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切实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让文物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要建设好维护好利用好各类博物馆资源,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城市公共产品“金名片”。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203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一是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发掘研究和阐释,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等。

二是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重点是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三是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重点是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等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是统筹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五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点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是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重点是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旅游+”“+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为主”强调了文物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同时也要求文物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文物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首位,这是文物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文物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通则。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着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论研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管理体制、维修原则、基本方法的研究,深化对文物工作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抢救第一”表明了文物保护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社会经济还不甚发达、基本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是文物工作较为艰苦、任务最为艰巨的时期。强调把抢救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位,就是要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的高度重视,从而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同时也要求文物部门合理规划,统一部署,抓住重点,急事先办,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强调“抢救第一”的同时,应当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做好工作规划,抢救第一不是仓促行事、临时突击,而是要纳入到我们的工作规划当中,要理清工作中的轻重缓急,做好文物工作的各项规划,还要将这些规划纳入到当地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当中;二是要注意日常维护,不能片面强调大修而忽视岁修,岁修做得好,不仅可以节约有限的人力物力,还可以避免大修给文物带来的伤筋动骨,延缓文物的衰老。

“合理利用”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充分认识到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鉴古知今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要善于利用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把得到有效保护的各类文物向社会推出,充分发挥文物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的积极作用。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在确保文物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发挥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对于可移动文物,也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陈列展览供广大群众观赏。我们不赞成将文物“藏在深闺人未识”,进而造成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同时也不赞成过度开发、竭泽而渔的做法,在扩大开放、利用的同时,也要考虑文物的脆弱性,研究文物开放利用的合理方式并确定文物承受能力的界限,保证文物利用的合理、规范、有序。

“加强管理”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从当前的工作实际出发,“加强管理”的主要内涵,一是继续深化文物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文物保护的机构建设和职能配置;二是大力推进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政策研究,制订更加科学、合理、严密、完善的规章、制度、政策和规划,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工作机制;四是增加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手段,提高文物建档、保管、保护、展览、信息传播和科学研究水平;五是要积极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努力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新体制。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坚持文物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文物工作方针所阐述的科学内涵,既强调了文物工作的重点所在,又突出了文物工作各个方面的辩证关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文物工作的自身规律和客观实际,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坚实的理论依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