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全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全文,第1张

  一

  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

  照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了,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1976年春到宁波养病,住在我早年的老师盛钟健先生家。盛先生一直有心设法把我弄到天一阁里去看一段时间书,但按当时的情景,手续颇烦人,我也没有读书的心绪,只得作罢。后来情况好了,宁波市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总要定期邀我去讲点课,但我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始终没有去过天一阁。

  是啊,现在大批到宁波作几日游的普通上海市民回来都在大谈天一阁,而我这个经常钻研天一阁藏本重印书籍、对天一阁的变迁历史相当熟悉的人却从未进过阁,实在说不过去。直到1990年8月我再一次到宁波讲课,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这个要求。主人是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先生,天一阁正属他管辖,在对我的这个可怕缺漏大吃一惊之余立即决定,明天由他亲自陪同,进天一阁。

  但是,就在这天晚上,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城市都在柔弱地颤抖。第二天上午如约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洋。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

  看门的老人没想到文化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工人那里借来半高统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蹚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天一阁,我要靠近前去怎么这样难呢?明明已经到了跟前,还把风雨大水作为最后一道屏障来阻拦。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今天初次相见,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斯文,剥除参观式的悠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来到跟前。今天这里再也没有其他参观者,这一切岂不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安排?

  二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终年辛劳地以抄书、藏书为业,但清苦的读书人到底能藏多少书,而这些书又何以保证历几代而不流散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功名资财、良田巍楼尚且如此,更遑论区区几箱书?宫廷当然有不少书,但在清代之前,大多构不成整体文化意义上的藏书规格,又每每毁于改朝换代之际,是不能够去指望的。鉴于这种种情况,历史只能把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了。这种人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

  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

  这样的藏书家委实也是出过一些的,但没过几代,他们的事业都相继萎谢。他们的名字可以写出长长一串,但他们的藏书却早已流散得一本不剩了。那么,这些名字也就组合成了一种没有成果的努力,一种似乎实现过而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的悲剧性愿望。

  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上述种种苛刻的条件提升得更加苛刻,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

  这个人终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这就是说,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终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三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在文化资料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像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这一切,光有搜集的热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他内心隐潜着的轻重判断是这样,历史的宏观裁断也是这样。好像历史要当时的中国出一个藏书家,于是把他放在一个颠簸九州的官位上来成全他。

  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然而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那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当时在朝廷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因而遭到廷杖之罚,并下过监狱。后来在仕途上仍然耿直不阿,公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严世藩想加害于他,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顶撞的人,你参了他的官,反而会让他更出名。”结果严氏家族竟奈何范钦不得。我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藏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这一点我们不妨把范钦和他身边的其他藏书家作个比较。与范钦很要好的书法大师丰坊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字毫无疑问要比范钦写得好,一代书家董其昌曾非常钦佩地把他与文徵明并列,说他们两人是“墨池董狐”,可见在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他也是一个耀眼的星座。他在其他不少方面的学问也超过范钦,例如他的专著《五经世学》,就未必是范钦写得出来的。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学者艺术家,他太激动,太天真,太脱世,太不考虑前后左右,太随心所欲。起先他也曾狠下一条心变卖掉家里的千亩良田来换取书法名帖和其他书籍,在范钦的天一阁还未建立的时候他已构成了相当的藏书规模,但他实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口口声声尊他为师的门生们也可能是巧取豪夺之辈,更不懂得藏书楼防火的技术,结果他的全部藏书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一大部分毁于火灾,最后只得把剩余的书籍转售给范钦。

  范钦既没有丰坊的艺术才华,也没有丰坊的人格缺陷,因此,他以一种冷峻的理性提炼了丰坊也会有的文化良知,使之变成一种清醒的社会行为。相比之下,他的社会人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

  另一位可以与范钦构成对比的藏书家正是他的侄子范大澈。范大澈从小受叔父影响,不少方面很像范钦,例如他为官很有能力,多次出使国外,而内心又对书籍有一种强烈的癖好;他学问不错,对书籍也有文化价值上的裁断力,因此曾被他搜集到一些重要珍本。他藏书,既有叔父的正面感染,也有叔父的反面刺激。据说有一次他向范钦借书而范钦不甚爽快,便立志自建藏书楼来悄悄与叔父争胜,历数年努力而楼成,他就经常邀请叔父前去作客,还故意把一些珍贵秘本放在案上任叔父随意取阅。遇到这种情况,范钦总是淡淡的一笑而已。在这里,叔侄两位藏书家的差别就看出来了。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实际上,这也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严峻,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四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阁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于范钦死后。

  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

  活到八十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

  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们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不能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为什么他不把保存藏书的责任和万两白银都一分为二让两房一起来领受呢?为什么他要把权利和义务分割得如此彻底要后代选择呢?

  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他没有丝毫意思想讥诮或鄙薄要继承万两白银的那一房,诚实地承认自己没有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总比在老人病榻前不太诚实的信誓旦旦好得多。但是,毫无疑问,范钦更希望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听到自己企盼了几十年的声音。他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却不无恐惧地直视着后辈的眼睛。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接力赛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会有遗嘱,范大冲的儿子又会有遗嘱……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严格。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越远,而家族的繁衍却越来越大,怎么能使后代众多支脉的范氏世谱中每一家每一房都严格地恪守先祖范钦的规范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品味的艰难课题。在当时,一切有历史跨度的文化事业只能交付给家族传代系列,但家族传代本身却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后代的后代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指令,是十分违背生命的自在状态的;让几百年之后的后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也难免有许多憋气的地方。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是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思维习惯,人们会在高度评价范氏家族的丰功伟绩之余随之揣想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其实我可肯定此间埋藏着许多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后代子孙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好奇,楼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哪些书,能不能借来看看?亲戚朋友更会频频相问,作为你们家族世代供奉的这个秘府,能不能让我们看上一眼呢?

  范钦和他的继承者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而且预料藏书楼就会因这种点滴可能而崩坍,因而已经预防在先。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在此,必须讲到那个我每次想起都很难过的事件了。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

  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那忧郁的目光。我几乎觉得这里可出一个文学作品了,不是写一般的婚姻悲剧,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主义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条小缝,终会裂成大隙。但是,永远地不准登楼,不准看书,这座藏书楼存在于世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

  范氏家族规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各房一致同意。阁门的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组成一环也不可缺少的连环,如果有一房不到是无法接触到任何藏书的。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决权,久而久之,每房也都产生了终极性的思考:被我们层层叠叠堵住了门的天一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大学者黄宗羲先生要想登楼看书!

  这对范家各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黄宗羲是“吾乡”余姚人,与范氏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照理是严禁登楼的,但无论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而受到全国思想学术界深深钦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闻。尽管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非常落后,但由于黄宗羲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奇崛响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间造成非凡的轰动效应。他的父亲本是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宦官集团所杀,后来宦官集团受审,十九岁的黄宗羲在廷质时竟义愤填膺地锥刺和痛殴漏网余党,后又追杀凶手,警告阮大铖,一时大快人心。清兵南下时他与两个弟弟在家乡组织数百人的子弟兵“世忠营”英勇抗清,抗清失败后便潜心学术,边著述边讲学,把民族道义、人格道德溶化在学问中启世迪人,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学和历史学家。他在治学过程中已经到绍兴钮氏“世学楼”和祁氏“淡生堂”去读过书,现在终于想来叩天一阁之门了。他深知范氏家族的森严规矩,但他还是来了,时间是康熙十二年,即1673牛。

  出乎意外,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楼上的全部藏书。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范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个验证。他们是藏书家,本身在思想学术界和社会政治领域都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们毕竟为一个人而不是为其他人,交出他们珍藏严守着的全部钥匙。

  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由此,这座藏书楼便与一位大学者的人格连结起来了。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建家族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着无可调和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看来像天一阁那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万余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三万七十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称乾隆下令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颇觉言之有过。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播,“藏”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的目的。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得不大幅度地动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扬,这证明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五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办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过营养。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终于失效。

  六

  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除了张元济先生外,还有大量的热心人想怒力保护好天一阁这座“危楼”,使它不要全然成为废墟。这在现代无疑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无济于事。幸好,本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处所。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孑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尽管在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很少有其他参观处所能使我像在这里一样心情既沉重又宁静。阁中一位年老的版本学家颤巍巍地捧出两个书函,让我翻阅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录,一部上海志,深深感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孤本,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侧面将杳无可寻。

  由此想到,保存这些历史的天一阁本身的历史,是否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呢?裴明海先生递给我一本徐季子、郑学溥、袁元龙先生写的《宁波史话》的小册子,内中有一篇介绍了天一阁的变迁,写得扎实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实。但在我看来,天一阁的历史是足以写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的。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

这是缠丝玛瑙,有几枚带眼的是「魅眼缠丝玛瑙」,产地应该是西藏,云南也生产。

缠丝玛瑙,藏人称为「琼」,以丝丝缠绕,亮丽透明,若琥珀色,中有天然形成的眼睛为上品。

藏人的缠丝玛瑙代代相传,贴身佩戴,视为天降神物,由於藏人独特的天降情结,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讲述中得到正确的缠丝玛瑙的来源,在今天我们只有理性的分析,依据史实的记载一点点的还原这些珠子的来龙去脉。

公元五世纪的西藏,疆土北抵回纥,西接大食,南邻天竺(波罗王朝),东联南诏。而神话里古代象雄的领域则西至耶路撒冷。如此广阔的疆土与多民族交融,让藏民族具有极为多样的文化来源,唐代吐蕃极盛时期,帝国富足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多次的对外征战,掠夺回大量的财富珠宝。还有人数众多的制作珠饰的工匠,在吐蕃时期藏人普遍佩戴珠饰,帝王与皇室则是高贵珠子的拥有者。

萨珊帝国(公元226年~公元630年)的玛瑙珠佩在很长的时间里由麝香之路流入西藏,汉人的史书记载里波斯商人被称为「波斯眼」,意为善於识别宝珠的奇人,可见当时珠佩是主要的商贸内容,宋代也一度禁止汉地商人用茶叶换取吐蕃人的珠饰,珠饰之路的最东端,应该是汉地了!在吐蕃与大食的战争期间,吐蕃军队频繁地掠夺了萨珊的珠饰宝物,我们可以想像,西藏的缠丝玛瑙,其主要来源当是西方的波斯,若再将视线放大,更西方的希腊与埃及,或是缠丝玛瑙的最源头。

今天依然可以在伊朗的鲁尔人、库德人地区见到当地工匠所制的与古代西藏缠丝玛瑙珠近似的珠子,其制作缠丝玛瑙的工艺一直没有间断,改变的只是制作工具,与制作者的心思。

还有人认为,缠丝玛瑙是盛唐时,文成公主带到藏地的。

吐蕃娶亲,文成公主进藏,珠子,若把这三个元素连接起来,倒是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唐朝的皇帝想考验吐蕃的请亲使者,拿出一颗奇怪的珠子来,让吐蕃的使者穿线,这颗珠子的特别之处是,它的孔道九转回肠,绳子无法穿过。聪明的吐蕃使者把线绑在一只小蚂蚁腿上,又把蚂蚁放在珠子的孔口,蚂蚁就带著线穿过了九转的孔道。

唐以前的玛瑙珠子,孔是对打的,开口大,到了珠子的中心,却细细的,而且,两个孔的对口还是错开的,遇到这样的古珠,很难把绳子串过去,我有好几次都把绳子断死在珠子中间,怎麼没有想到过利用小蚂蚁!

古代缠丝玛瑙珠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云南,西部甘肃宁夏新疆一带,这一区域恰是吐蕃的疆域和属国,在中国河西走廊,东北与韩半岛的古墓中都有缠丝玛瑙的出土,是历史上契丹党项鲜卑民族佩戴缠丝的明证。

古人制珠,有天地的灵气,研磨凿孔,非百日难以成珠,玛瑙的硬度与钢铁相近,古人取自然纹理漂亮的玛瑙石,剖石磨制,用铁钻细细凿孔,再用皮子抛光,一珠之价值,胜过千金,有富贵如王侯者方有资格佩戴,只有那时的贵族与工匠才能将美细腻到视觉的末梢,制作出通灵的神之珠佩,岁月流淌,做珠子的人与戴珠子的人,都已是历史长河下的白骨,只留下美珠颗颗与我们欣赏,一颗古珠遗之荒原几番周转颠沛,能看到或得到,都是很大的缘分!

金刚乘古籍上说,缠丝玛瑙无垢凝乳般的纯洁,如甘露的明亮光芒,象徵大乐、无量、永生之眼。

古人对邪恶之眼的惧怕被称为邪眼意识,从古代希腊到西藏,邪眼意识普遍存在而对应的则是神眼珠子的护身,用有眼睛图案的珠佩来抵御邪灵的侵害,这是以眼还眼的由来,西藏人在神眼珠的佩戴上与希腊罗马印度一致,或许喜马拉雅古文化圈容纳了欧亚大陆所有的文明。

缠丝玛瑙的自然纹理有著不同的象徵意义,黑色的眼睛是赞巴拉之眼,传说里赞巴拉和菩萨斗法,被菩萨用金刚杵敲伤了头,所以要用凉水每天浇珠子,来缓解赞巴拉的头痛,这样他才可以给予我们财源。西藏的神灵故事生动有趣,神灵如凡人般有性格的缺陷,感性的情绪。

还有乳白的中间是水晶眼睛的缠丝,被称为男女爱情的神眼,佩戴可以让人得到美妙的爱情!

缠丝玛瑙分传世、入土、火供三种状态。

传世的缠丝玛瑙油润透明,色泽极美,有琥珀般的茶色,还有漆黑、深红、乳白。

入土缠丝玛瑙由於土沁,珠子呈现灰白的钙化色,表面会有生坑古玉的白皮,古珠爱好者将这种缠丝长时间泡在清水中,使其吐浆,而後贴身佩戴,慢慢的表面的灰皮会退去,珠子渐渐复原到传世的品相,看著自己佩戴的珠子越来越润美,也是玩珠的乐趣。

火供,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祈祷仪轨,僧人用新鲜的树枝燃烧供奉神灵,其间会在火焰中放入供奉者奉献给神灵的礼物。火供缠丝就是经过火烧後的珠子,呈现灰色的钙化,有如中原的火烧玉,火供缠丝呈不透明的石灰石状态,珠子表面有细微的裂痕,这类珠子在价格上要低於传世珠子很多,资深的玩珠者知道,火供珠子也有其特别的沧桑之美,又有宗教的祈福寓意且价格低,故有爱者做专题的收藏。

藏人的缠丝贴身佩戴,与活佛赐予的护身经咒一起用绳子拴在脖子上,在西藏我们会遇到断为两半的缠丝,这多是一个家族兄弟分家时,用斧锯切开的。

古代西藏人认为玛瑙类珠子是天神的饰品。由於天界的战争而遗落人间这神话源於公元前的希腊多神教,藏人在得到这些珠子後会在珠子上砸个小坑,因为神佩戴过的珠子福报太大凡人不可享受,只有让珠子有了一点残损凡人才可佩戴。这段内容采访於郎依法王,为何西藏古代玛瑙珠子上多有砸痕这是最正确的解释。

在今天的西藏牧区,已经很难看到古老的缠丝,在几年的西藏珠佩热後,藏地的老缠丝已经接近灭迹,曾经是藏人神圣之珠的缠丝,在今天也是内地藏珠收藏者的爱宠,这种物与人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轮回。

《晶珠本草》中记载缠丝玛瑙为贵重药类,用来制作具有神通力的药丸。

在西藏与尼泊尔,高级别佛像法器铸造也会加入缠丝玛瑙的粉末,这就是藏地尼玛铜佛像的神秘配方之一。

缠丝玛瑙在藏密仪轨中也被用於对唐卡的开光,一些有明显磨痕切面的缠丝,被认为是寺庙千百年来用来给唐卡开光的珠子,这类珠子多由藏密高僧传承,市不多见。

四五年前,在拉萨的冲赛康,一颗缠丝玛瑙价值几百元,去年六月,一位业者在玉树牧区以十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颗有眼睛图案的缠丝玛瑙,之後这颗玛瑙珠在北京以近百万的价格交易,成为某娱乐明星的饰品。

西藏古代缠丝玛瑙珠的市场价格在数年里涨了近百倍,普通者,每颗数千元,形状规矩,正中有眼睛,对称纹路,色泽如琥珀,有蓝色沁,且黑白分明的缠丝,几十万也不为奇。

目前收藏市场上的西藏古代缠丝玛瑙,多有仿制,仿品多来自中亚国家还有巴西玛瑙料的国内加工,有业者以此类珠子冒充藏地缠丝出售,价值几百元一颗,仿制品与真品之间云泥之分,不可同语。

真伪鉴定方法:

1、看珠型,西藏缠丝为桶圆,形状饱满,西亚是枣核型,细长。

2、看皮壳包浆,西藏的缠丝皮壳光亮,油润熟美,在阳光下宝光闪耀,仿品乾涩,是机器抛光,与人的肌肤毫无亲近感!

3、看风化纹,老缠丝的分化纹自然分布,新的为人工敲击而成,生硬难看。

4、看孔道,老的孔道光亮,无磨钻痕迹,孔口为水滴形状,这是数千年佩戴的勒痕,新品的孔道有电钻的钻孔痕迹,孔口规整无佩戴痕迹,即便模仿了水滴口,也是用电钻人为做出的不自然。

5、看价格,真品的价格高,仿品的价格低,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辨别方式,目前的藏族珠佩商人都很懂市场价格,完全不可能低於市场价出售真品。

缠丝玛瑙串要看长度和珠子的保存良好度、是否染色优化过为估价依据,您的珠串不知尺寸和是否处理过,很难定价。

忍术,又名隐术,即隐身术,为日本古代武道中一颗隐秘武技的明珠。忍术同空手道、柔道、少林寺拳法等日本武技一样,最初是由中国武术传到日本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日本特殊武功。忍者家族世代秘传,外界则很难知其详貌。

忍术是在日本一种用来进行间谍活动的技术。忍术包括了战斗、制造混乱和收集情报。忍术的训练包括伪装、逃跑、隐藏、格斗、暴破、地理、医学和爆破。忍术受中国武术和孙子兵法的影响,其发源地为伊贺地区。根据考查,当时有一位自中国而来的僧人,至该地旅行,询问当地武士是否愿意学习一种融合了身心的武术,而这就成了忍术的起源。忍术不同于日本神道中的忍法,忍术一般为军事而使用。

忍术依流派分为不同的技术

[编辑本段]

五车之术

怒车之术

哀车之术

乐车之术

恐车之术

循术

火循之术

水循之术

木循之术

金循之术

土循之术

风循之术

雷循之术

虫兽循之术

天唾之术

狮子身中之术

忍者八门(忍者必修之术,与流派无关)

骨法

气合

剑术

棒术

火术

枪术

游艺

教门

忍术的发源

[编辑本段]

忍术的理论基础是由中国传来日本的孙子兵法而来,之后再加上修练道,以及在山中的伏击技巧发展而成在平安时代时,由于武士阶级兴起,在山中伏击的兵法就由武士去发展在源平时代,学会在山中伏击的源义经成功的使用了山中伏击的技巧,完成了攻击面战法的理论在南北朝时代,楠木正成发展出防御面的兵法,在此同时,忍术跟武术才分开成不同的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忍术逐渐失传。据传说,忍术的老祖宗是我国的《孙子兵法》,这就有待历史学家们考证了

在战乱的战国时代,大名们需要大量的刺探敌军情报和对敌人城市开展破坏活动,所以忍术在这一时代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忍术发达的地区有以下几处:武藏、甲斐、越后、信浓、伊贺、甲贺、纪伊等地区,其中伊贺、甲贺的忍术在日本是最为发达的。伊贺与甲贺离京都很近,地势都属于重山险阻围绕的封闭小盆地。虽然贫瘠,但是在战略上的位置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它们靠近日本的中央近畿地带。在战国时代在伊贺与甲贺的弹丸之地上先后崛起了六十多家土豪(每家的最大兵力不超过50个人,按中国的算法他们充其量就是小股的土匪武装而已)。地盘虽小,这里的竞争却是是超乎外人想象的激烈。土豪们彼此虚情假意的结盟,暗中互相刺探一旦抓住机会就予以对手无情的打击。这两块充满了残忍、狡诈的血腥山地逐渐演化成忍术发展的大本营。伊贺跟甲贺对忍者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对忍术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作出了系统化,编出了一本忍者的修炼宝典——《万川集海》。虽然流派不同,忍者们修练的经典都是《万川集海》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教导忍者如何施行忍术的一切理论基础与技能指导.在德川家族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时代的延宝4年(1676年),甲贺的隐士藤林保武结合中国和日本历代名将的思想与武学精华,参照《六韬》和《孙子兵法》的内容写成了集忍道、忍术、忍器于一体的忍者究极修行指南。并参照中国古籍《文选·左思·吴都赋》中的“百川派别,归海而汇”思想,将书命名为《万川集海》。正如书名所示《万川集海》就是海纳百川取各流派精髓的意思.万川集海》由正心、将知、阴忍、阳忍、天时、忍器六部分组成。此书成为了后来忍者修行的必读教材。《六韬》和《孙子兵法》是对《万川集海》及忍术整体发展影响较深的两部古代着作,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古代的军事武学思想为以后日本忍术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忍术最早的确源于中国的明证,可以说《万川集海》是日本人学习中国古代军事精华和密术玄学修炼之道后的概括总结。

忍术的流派

[编辑本段]

在战国时代,忍术开始有长足的进步,因为这个时代非常需要忍术,武术和兵法

但是和兵法,武术不同的是,忍术有他的独特性忍术发达的地区有以下几处忍术的流派也就是用以下的地名当作流派的名称:武藏,甲斐,越后,信浓,等四州

忍术在日本共有49个流派,其中甲贺与伊贺知名度最高。在古代,各个流派在各个地域为了不用的主君而奋斗着,当然他们的所做所为从来都是秘密

日本全国忍术流派一览:

奈良楠流、蒲生流、九州流、秀乡流、飞鸟流

长野 伊藤流、青木流、芥川流、户隐流。

山形 羽黑流。新泻 加治流、上衫流。

和歌山 纪州流、根来流、奈贺流、新楠流、名取流。

广岛 福岛流。

三重泽流、泷野流、内川流、义森流、泷流、服部流、迁一务流、理极流、伊贺流。

爱知 全流、秋叶流。

山梨 忍甲流、忍光流、松田流、武田流、甲阳流。

枥木 松本流、福智流。

冈山 备前流。滋贺 甲贺流。

福井 义经流。

神奈川 北条流。

青森 中川流。 众多流派在经历了多年历史长河与战火的洗礼后,绝大部分流派已经失传,至今剩下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流派仍在延续着这门独特的战争艺术,不过另人感到欣慰的是,现今为数不多的流派中,已有流派抛弃原本不外传的门户之见,在为忍术成为世界的忍术而不懈努力着。

伊贺,甲贺,纪伊,等叁州

其中后叁州的忍术在日本是最为发达的。

忍术教科书《万川集海》

原本在大和民族东征之前,伊贺跟甲贺两地是不分的,这里都被称作IGA。

后来因为在室町与战国时代,这两百年间地名分开,所以流派也慢慢分开啦!

不过虽然流派分开,可是忍者修练的经典却是同一本书,这本书我们叫做《万川集海》。这本书有着教导忍者如何施行忍术的一切理论基础与技能。

(注明:“战国美少女斩断云空”,还有“忍者乱太郎”中提到的忍者教科书就是这本啦。)

为何伊贺与甲贺的忍术如此发达呢?

伊贺与甲贺离京都跟名古屋算是很近,而且位在重山险阻围绕的封闭小盆地里,自成一个小天地。可是在战略上的位置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靠近日本的中央近畿地带,所以受到京都的文化影响蛮深的神社,寺院,庄园都很多在后来庄园制度崩坏的时候,土豪们就一个个崛起在战国时代,这么小的土地居然有60个土豪,但是因为土地都很小,所以大家都想夺取对方的土地,于是每家人家大概都会养个30-40个兵,以便对付“敌国”(这非常类似台湾当年开垦土地时代,闽南人各村庄之间的为土地而械斗的情形,也有些类似闽客互斗)这里的竞争是超乎外人想象的激烈,土豪们互相结盟,互相探查敌情,也互相屠戮,被打击的土豪一但垮了,就很难再爬起,也难怪这种有山地,征战又激烈的地方,会成为忍术发展的大本营时间久了,各土豪之间就慢慢发展出一种平衡,然后忍术也开始冠于全国。

忍术的理论由来

[编辑本段]

忍者的出身多半来自农民,而不是出身高贵的武士

忍术的山中伏击技巧、来自住在大和、吉野、鞍马、根来、伊贺的山地战经验。

京都则是忍术中使用的法术(阴阳道)发祥地、因为不远处有比??、高野等佛教密宗的本山。

忍术的武芸面来自柳生流剑派、宝藏院流枪术。

中国,韩国的移民与忍者

[编辑本段]

因为大和朝廷非常欢迎外地拥有技术的人来日本定居所以中国跟朝鲜就有大量的人过来例如制造陶器,盔甲,服装的师傅,有很多人就是由中国与朝鲜搬到日本这些人通常都定居京都,然后也有些人就搬到附近的伊贺或甲贺去工作

此外,这里的异民族和归化人(外地人落籍日本,变成日本人,改姓日本姓氏)很多

例如德川幕府初期,因为服部半藏跟随家康工作,就有许多伊贺,甲贺的人跟着服部搬到江户去住笄町,就是伊贺,甲贺町的转化在那里还留有半藏门(服部半藏住过的老房子)的地名据说服部半藏就是转化人他的家族本是中国人,姓秦,后来因为定居日本,为了跟当地合而为一,就改了个日本姓,改姓服部,从此服部一家就此诞生

外地工艺师傅的影响

[编辑本段]

此外,外地人传入的科技,例如火药在此生根,所以这里是日本很早就有的火药制造地其他的工艺人也在此生根,例如制造工艺品的师傅,耍玩偶的师傅各种艺人都来啦因此造成伊贺,甲贺地区有许多这样的人,造成日后忍者可以以许多民间卖艺工艺身份的技能去从事谍报工作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这种人的身份并不高尚(在他们的故乡中国与朝鲜,这些人的身份也不高,商人是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当然日本也分士农工商阶级,可是士指的是士大夫,也就是武士)

最爱用忍者的武将--武田信玄

[编辑本段]

因为信玄非常讨厌自己国家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所以喜欢训练忍者

他最爱驱使自己培养的忍者(他叫他们为“乱波”,还有“叁者”(这也是武田家叫忍者的一种称呼)“乱波”的由来是来自于甲,信,越叁地的流浪无业游民,或是强盗集团把他们组织化,教以山地战还有其他的战斗技巧,于是这样就成为忍者啦此外,“叁者”是“间见”,“见方”,还有“目付”的总称,这些人是斥候和间谍的专家信玄派富田乡左卫门去统驭“叁者”这些忍者

羽柴秀吉与蜂须贺小六

[编辑本段]

大家都知道,羽柴秀吉在无路可走时,曾经投靠蜂须贺小六,在他家里吃白饭。

蜂须贺小六是在美浓地区活跃的“夜盗”(强盗,好听一点叫做野武士,没有找到雇用他们的主子的军队,难听一点就说是趁着夜色出没抢钱的山大王)反正干强盗集团的人通常不穷,所以也就可以好客让一些没饭吃的人投靠他,到他家吃饭后来这些人因为帮助秀吉??了墨股城,所以化为官军,总算洗脱强盗污名,可是由于信长非常讨厌军纪差的烂军队,所以蜂须贺小六从此跟他的强盗集团再也不干杀人越货的事情,可是他们在强盗时期所训练出来的一身偷鸡摸狗好本领却成为当忍者的好条件,于是那些人就转为当成羽柴秀吉军队的忍者而且在各大战役都有杰出的表现

忍者的传说

[编辑本段]

由来及组织

忍者及他们身怀的绝技----忍术,是十七世纪左右日本幕府时代的产物,德川幕府时发展到顶峰。忍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后来逐渐形成各种流派,较著名的有伊贺派、古贺派等。

忍术是由忍者的家族世代相传的。在各流派中,也有类似我国青、洪帮内那种森严的等级。最高地位的忍者称“上忍”,统帅一个派别或充当一方的霸主。在他的属下有很多的“中忍”,每个中忍管理一个由三四十名“下忍”组成的小团体。中忍负责将上忍的命令传达下去,将下忍的情况向上忍汇报,起到桥梁的作用。下忍是忍者中最底层的人员,专门执行任务。

超人的忍术

[编辑本段]

忍者技艺超人,擅长使用剑、钩等各种兵器与飞镖等暗器;他们能飞檐走壁,在沙地上飞跑不发出一点声响;在水中屏息可长达五分钟,如用特殊器具可在水底待上一天一夜;他们善于在水面和水底搏斗,甚至能潜到船底,偷听船上人的对话

忍者这种超人的本领是从小经过艰苦的特殊训练获得的。忍者家庭的小孩不论男女,都必须继承祖先的职业传统,一般从五岁开始就接受训练。训练的种类有五种,即平衡、灵敏、力量、持久及特殊技巧。

平衡训练从走竹竿开始,当能够在滚圆的竹竿上行走而不滑下,就将竹竿逐渐升高,最终要升到三四十尺高,达到奔跑跳跃如履平地的境界,这样就能在树上、屋顶及墙头上下攀援,行走如飞。

灵敏的训练也是如此跳过插着刀片的绳子,在布满利刃、枪尖的狭道中拐弯抹角急速穿行。

持久及力量的训练最为艰苦,如双手挂在树上,支持全身,下面放满暗器,不容你松手跳下,以恐惧来激发体内的潜能作长久的支持。长跑更是忍者的基本功,要求连续跑上五十公里路而不停下来休息,日行百里是家常便饭。

至于特殊技巧训练就更令人吃惊。除了上述说过的,还有徒手搏斗,投毒解毒等。化装术更是忍者的特长,他们能制造人皮假脸,改换性别。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一个忍者在人群中穿行,由几个人在一旁辨认,结果各人所见都不相同,高矮胖瘦,不一而足,忍者真可为“千面人”。还有隐匿术,本文开头说到忍者在光天化日之下突然消失就是一种,那个忍者在林中事先挖好一个地洞,洞里铺上草灰,洞外盖上枯草,当他窜入小树林后,一跃遁入地洞,无声无息。追捕者失去目标,还以为真有“隐身术”呢。

秘籍

[编辑本段]

幕府时代,忍者们干出的离奇惊险、令人咋舌的事件举不胜举,熊野寺秘籍被毁一事,可窥一斑。

熊野寺的主持拥有一本中国武功的秘籍,从不示人,一个名叫上野守直的武士千方百计想得到它。忍者堀川奉令行动,他打听出秘籍收藏在寺内一间小建筑里,寺庙戒备森严,无法进入。于是他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挖了一条地道通到小建筑底下,这时才发现,该屋建在一块大石头上,根本无法挖通。可熊野寺主持已经发现有人在挖地道想盗秘籍,他派人在地道口突然用火攻,将堀川活活烧死。上野又派了另一名忍者八郎去盗秘籍。八郎长得年轻貌美,且能歌善舞,他被当作侍童招进寺里,心术不正的僧侣将他打扮一番,当作同性恋的泄欲对象。八郎终于引起了熊野寺主持的兴趣,两人也勾搭上了,八郎巧妙地利用副主持的嫉妒,打听出主持是是半夜躲在密室用很幽暗的灯光来读秘籍的。一天晚上,当主持在密室幽光下读秘籍时,八郎象猫一样潜入密室,勒死主持,将秘籍收入圆筒,立时飞遁回去复命。

迫不及待的上野守直从八郎手中抢过秘籍,根本不理睬八郎向他讲述熊野寺主持在密室暗灯下阅读秘籍这一重要细节,自顾自走进房间,把秘籍从金属筒内取出,摊在阳光明亮的小桌上阅读。奇怪的事发生了,还不等他看完第一段,整个秘籍的文字就开始褪色,这第一段讲的正是说明该秘籍是用一种一见光就消失的特殊墨汁书写的。告诫秘籍的主人不要让它见光,否则文字会全部隐形消失。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秘籍就这样被毁掉了,但忍者们在盗秘籍中所采取的各种非常手段却使人难以忘怀。

忍者的下场

[编辑本段]

由于忍者们干的大都是涉及到上层权力争斗的秘密事件,而且危险性相当大,因此他们的结局往往十分可悲。

危险首先来自雇主。这些阴险毒辣的社会头面人物在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后,怕事情内幕泄露,往往将执行任务的忍者杀死灭口。

忍者虽然本领超人,但难免有失算的时候,有一个忍者冒着夏日的酷暑,潜入一个诸侯住宅的地板后,一动不动准备偷听诸侯内宅的密谈。但在傍晚时分,被一个卫士察觉,卫士用长矛刺穿地板,将藏匿在下面的忍者杀死。原来夏日的蚊子围着忍者叮咬,忍者虽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但嗡嗡叫的蚊子却暴露了他的行踪。

忍者最可怕的敌人是武士。武士在明处,忍者在暗处,防不胜防,故武士最憎恨忍者,忍者一旦被武士捕获,必然受到最残酷的刑罚处死。活剥皮就是酷刑的一种,皮肤被一片片剥下来,极其痛苦,而又不能立即死掉。所以忍者是绝对不肯让武士活捉的。这里讲述一位最富有传奇性的忍者的遭遇。这位忍者名叫猿飞,因为他有象猿猴一样在树上攀援飞跃的本领,来去无踪;同时他徒手格斗的武功也很好,人们根本无法捕捉他。有一次他被派去侦察住在某城堡中的一个将军,偷听到将军和一位大臣的密谈。可当他离开城堡时被守卫发现,他立即跃上城墙,巧妙地避开了追赶的人,但当他跳落花园时,踩上了一只暗设的捕熊钢夹,将他的腿紧紧夹住。这时将军手下的卫士围了上来,猿飞见状,一刀将夹住的腿砍断,单脚逃了很长一段距离。可终因失血过多,难以支持。猿飞见卫士越来越近,知道自己没有希望逃脱,便索性站定、大声辱骂了追赶他的卫士,用剑毁掉自己的面容,使人无法辨认,然后挥剑砍断自己的的脖子。一个闻名遐迩的忍者就这样可悲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忍者的修炼之路

[编辑本段]

忍术在日本战国时代盛行一时是因为其极强的实用性。忍术是古代日本忍者所掌握的整套完善的间谍情报技术体系,包括有:追踪、侦察、谍报、保镖、暗杀等多方面的内容。忍者技艺超人,擅长使用剑、钩等各种兵器与飞镖等暗器;他们能飞檐走壁,在沙地上飞跑不发出一点声响;在水中屏息可长达五分钟,如用特殊器具可在水底待上一天一夜;他们善于在水面和水底搏斗,甚至能潜到船底,偷听船上人的对话这种种的超人技能是通过非人的磨练才能习得的。

精神修炼:忍术和其他武术流派强调体质训练不同,它尤其强调精神上的修炼,并将其整个的训练体系,建立在超乎想象的精神修炼基础上。因为忍者所执行的大多是一去不回的高风险性任务,独自一人在敌人的巢穴中完成任务要克服对死亡、孤独、黑暗乃至于饥饿、寒冷、伤病等诸多困难,所以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忍术之所以无坚不摧的真正原因。作为一名忍者家族的后代,一经降生就必须接受残酷的命运现实——或者成为忍者,或者死。忍者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被灌输以对主人绝对忠诚的思想:除了自己的主人,任何人命令都不会听哪怕是日本天皇也不行。通过从小开始这种精神洗脑而打造出的忍者比任何的宗教信徒都更加狂热,更加无所畏惧。不过忍者也不是像邪教徒一样的僵尸般的战士,它有着一套切实可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的训练方法。这种技术才是忍术的秘中之秘,它就是东密的修行。东密和我国的藏密,印度的杂密一样,是佛教中密宗的一个支派,而且东密对于人体念力的开发,向来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在密教界一直以显着快捷着称,忍者通过通过东密秘法的修习,锤炼自己的意志,精神变得无比纯粹和坚韧,体内的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可以完全除去心灵的迷惑和恐惧,全神贯注的投入战斗。此外密宗认为人的身体有许多奥秘和潜能,只要通过密宗法门的不懈努力就能使修行者发挥全部潜力,让身体与宇宙沟通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这和忍者追求的极限体术不谋而合。密宗视大日如来为万物之主,极力推崇传承、真言和密咒。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漫画中经常可以见到忍者做出许多古怪的手势,那便是在表述东密主要修法之一的“九字秘印”:“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九字真言。

技能训练:忍者家族的小孩不论男女,都必须继承祖先的职业传统,一般从五岁开始就接受训练。训练的种类有五种,即平衡、灵敏、力量、持久及特殊技巧。平衡训练从走竹竿开始,当能够在滚圆的竹竿上行走而不滑下,就将竹竿逐渐升高,最终要升到三四十尺高,达到奔跑跳跃如履平地的境界,这样就能在树上、屋顶及墙头上下攀援,行走如飞。灵敏的训练也是如此跳过插着刀片的绳子,在布满利刃、枪尖的狭道中拐弯抹角急速穿行。持久及力量的训练最为艰苦,如双手挂在树上,支持全身,下面放满暗器,不容你松手跳下,以恐惧来激发体内的潜能作长久的支持。长跑更是忍者的基本功,要求连续跑上五十公里路而不停下来休息,日行百里是家常便饭。至于特殊技巧训练就更令人吃惊。除了上述说过的,还有徒手搏斗,投毒解毒等。化装术更是忍者的特长,他们能制造人皮假脸,改换性别。让一个忍者在人群中穿行,由几个人在一旁辨认,结果各人所见都不相同,高矮胖瘦,不一而足,真可谓“千面人”。还有隐身术,文章开头说到美国忍者在烟雾中突然消失就是一种,那是忍者事先挖好一个地洞,然后趁着烟雾掩护跳入地洞,令追捕者失去目标,以为真有“隐身术”(不过一般这样的洞都是挖在树林等便于遮掩躲藏的地方,像**里那样在水泥地上消失也太夸张了)。

体质训练:忍术对于身体训练的强度也是非常残忍的。忍术所包括的内容,每一项忍者都必须精通。并且每项训练,都全是死亡淘汰赛,无法承受的人是不允许生存的。除了常规训练外,忍术还包括多种“怪力训练”,忍者通过它进一步磨练意志,忍耐力,生存能力等等。这种怪力训练诸如连续数天不食不动,杀死自己的同伴,以及与猛兽搏斗等,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通过这些死亡率极高毫无人性的修行,忍者从精神到肉体都实现了超人的飞越。获得了超越常人的毅力、耐力、战斗力。通过忍术的训练而幸存的忍者,个个都是一部绝对可靠的全功率战斗机器。

忍者与武士

[编辑本段]

战国时代中,虽然同为大名服务,不过忍者和武士的身份分别可谓天上地下,形象一点说就是忍者是家奴,武士是家臣。由于忍者们干的大都是涉及到上层权力争斗的秘密事件,而且危险性相当大,因此他们的结局往往十分可悲。危险首先来自雇主。这些阴险毒辣的社会头面人物在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后,怕事情内幕泄露,往往将执行任务的忍者杀死灭口。忍者虽然本领超人,但执行任务中也经常有失算的时候。有一个忍者冒着夏日的酷暑,潜入一个诸侯住宅行刺。为了不发出声响他硬是用手在土中挖洞,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才潜入室内的榻榻米之下。就在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他身上的汗臭找来了苍蝇和蚊子,昆虫的嗡嗡叫声引起一个卫士的怀疑,于是卫士抽刀向下刺穿地板,将藏匿在下面的忍者杀死。忍者最可怕的敌人是武士。武士在明处,忍者在暗处,防不胜防,故武士最憎恨忍者,忍者一旦被武士捕获,必然受到最残酷的刑罚处死。活剥皮就是酷刑的一种,皮肤被一片片剥下来,极其痛苦,而又不能立即死掉。所以忍者是绝对不肯让武士活捉的。这里讲述一位最富有传奇性的忍者的遭遇。这位忍者名叫猿飞,因为他有象猿猴一样在树上攀援飞跃的本领,来去无踪;同时他徒手格斗的武功也很好,人们根本无法捕捉他。有一次他被派去侦察住在某城堡中的一个将军,偷听到将军和一位大臣的密谈。可当他离开城堡时被守卫发现,他立即跃上城墙,巧妙地避开了追赶的人,但当他跳落花园时,踩上了一只暗设的捕熊钢夹,将他的腿紧紧夹住。这时将军手下的卫士围了上来,猿飞见状,一刀将夹住的腿砍断,单脚逃了很长一段距离。可终因失血过多,难以支持。猿飞见卫士越来越近,知道自己没有希望逃脱,便索性站定、大声辱骂了追赶他的卫士,用剑毁掉自己的面容,使人无法辨认,然后挥剑砍断自己的的脖子。一个闻名遐迩的忍者就这样可悲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那些幸存下来的忍者也往往很寂寞的了却残生。侍奉德川家康多年的“鬼半藏”可谓黑白道俱通的忍者,他身为德川家康信任,无数次的拯救过德川家康的性命,还多次挥戈上阵参加三河军团的征战,他的一生可谓是忍者最辉煌的典型了,临死时的俸禄也只是八千石而已,只是同等功勋武士出身将领待遇的零头

为何伊贺与甲贺的忍术如此发达呢? 伊贺与甲贺离京都跟名古屋算是很近,而且位在重山险阻围绕的封闭小盆地里,自成一个小天地。可是在战略上的位置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靠日本的中央近畿地带,所以受到京都的文化影响蛮深的。神社,寺院,庄园都很多。在后来庄园制度崩坏的时候,土豪们就一个个崛起。在战国时代,这么小的土地居然有60个土豪,但是因为土地都很小,所以大家都想夺取对方的土地,于是每家人家大概都会养个30-40个兵,以便对付“敌国”,忍者就成为了重要的力量。

最爱用忍者的武将--武田信玄因为信玄非常讨厌自己国家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所以喜欢训练忍者他最爱驱使自己培养的忍者(他叫他们为“乱波”,还有“叁者”(这也是武田家叫忍者的一种称呼)“乱波”的由来是来自于甲,信,越叁地的流浪无业游民,或是强盗集团把他们组织化,教以山地战还有其他的战斗技巧,于是这样就成为忍者啦此外,“叁者”是“间见”,“见方”,还有“目付”的总称,这些人是斥候和间谍的专家信玄派富田乡左卫门去统驭“叁者”这些忍者

著名忍者一览

[编辑本段]

百地三太夫,又名百地丹波。是一个以伊贺上野为驻点的土豪、乃伊贺上忍三大家之一。在鬼瘤砦击退了织田信雄的伊贺平定军。终身与织田家抗战到底的传奇式忍者。

石川五右卫门,伊贺忍者。作为百地三太夫的部下,曾经潜入大坂城想刺杀丰臣秀吉。可惜由于不慎触动宝物“千鸟的香炉”而被发现,后被丰臣秀吉处死。

风魔小太郎,相州乱波的首领。侍奉了北条家五代家主。为北条家收集战时情报和进行破坏敌国的活动。传说风魔小太郎身高七尺二寸,据说在北条家灭亡后在江户城组织盗贼集团。他所率领的“风魔党”是活跃于黑道上的忍者集团,在日本民间流传着甚多的传说。

铃木佐大夫,杂贺众的头领。杂贺众是一个以铁炮(火枪)作为主要武器的佣兵集团。由于当时铁炮珍贵,所以杂贺众的战力自然不容忽视。与本愿寺勾结抗击织田信长。后来在与丰臣秀吉的战斗中被杀!

武术和忍术我想是各有千秋吧

不要因为日本的什么都源于中国而骄傲

就算源于中国传到现在

和我们这代人也只是师兄弟不是师徒

在战乱的战国时代,大名们需要大量的刺探敌军情报和对敌人城市开展破坏活动,所以忍术在这一时代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忍术发达的地区有以下几处:武藏、甲斐、越后、信浓、伊贺、甲贺、纪伊等地区,其中伊贺、甲贺的忍术在日本是最为发达的。伊贺与甲贺离京都很近,地势都属于重山险阻围绕的封闭小盆地。虽然贫瘠,但是在战略上的位置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它们靠近日本的中央近畿地带。在战国时代在伊贺与甲贺的弹丸之地上先后崛起了六十多家土豪(每家的最大兵力不超过50个人,按中国的算法他们充其量就是小股的土匪武装而

已)。地盘虽小,这里的竞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