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是国内哪的特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槟榔是国内哪的特产?,第1张

槟榔原产地是马来西亚,中国海南、台湾、湖南等地也有槟榔产销。槟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亚洲热带地区、东非及欧洲部分区域。

太平洋地区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瓦努阿图以及密克罗尼西亚,零星分布在皮纳佩岛、美属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

扩展资料:

槟榔的药用价值

我国古代关于槟榔的记载至少始于汉代。第一部有关槟榔的专著《槟榔谱》刊刻于道光初年。因为其药用价值,食用槟榔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槟榔具有消化健胃、驱虫去瘴与提神止泻的疗效。八大唐宋家之一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因水土不服染上瘴病,于是当地的百姓拿出槟榔相赠,韩愈吃了之后不仅神清气爽,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高兴之余,韩愈开始大力倡导种植和食用槟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槟榔业的发展,因此也被尊为槟榔祖师。

槟榔是热带植物,在不宜种植的北方便成为珍稀之物。晋朝嵇含在《南方草木状》写道“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由此可见槟榔之贵气。即使是到了清朝,槟榔依旧是满清贵族才能享用之物,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存有一个乾隆御用的槟榔玉盒。

-槟榔

分类: 生活 >> 美食/烹饪

问题描述:

最早在我们国家有吗?还是从别处传来的?

解析: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大凡上了年纪的傣族老人,闲暇时常以嚼食槟榔果为乐。傣族为什么如此喜爱槟榔呢?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傣族老两口被不孝的儿子和媳妇气出了胃病。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箩,风吹树摇,一大串成熟的槟榔果掉了下来,口干舌燥的老两口顺手摘了一颗放在嘴里嚼,觉得甘甜清凉,生津可口,略带一点涩味。到了晚上,老两口都感到胃里异常舒服,接着吃了几天槟榔果,老两口的胃病居然痊愈了。据说,从此以后,傣族有了嚼食槟榔的习惯。

槟榔为棕榈科乔木,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以印度栽培最多。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和油棕、贝叶棕等同属一科,但它们却形态迥异,风格不同,油棕、贝叶棕高大魁伟,枝叶修长,堪称高大英俊、潇洒雄健的伟男子;槟榔则窈窕秀气,亭亭玉立,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高而细,在民间还有其传说:不知是在什么年代,一位傣族男青年因自己心爱的姑娘不见了而爬山涉水到处寻找,艰难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槟榔树,可当他满怀希望请问槟榔树可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儿时,谁知槟榔树却傲慢地高抬着头,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令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万分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诅咒:我要让你高高地站着,永远也不会粗壮。岁月一年年地过去了,至今,槟榔树还是细细高高,始终也长不粗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果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古时候曾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同时又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到姑娘家上门,义务地服三年劳役,但如果在恋爱期间小伙子能够爬上高高的槟榔树采到槟榔果送给心爱的人,那就可以免去这三年劳役,并把姑娘领回家。

据科学研究表明,槟榔果还是一种常用的南药。除了象傣族民间传说中有健胃的功用外,槟榔果是保护人体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的许多傣族老人牙齿很好,就是常食槟榔果的缘故。此外,槟榔果还能驱虫、治腹胀、驱风、消水肿等。

1、中国湖南槟榔的起源与印度、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海南的食用槟榔起源完全不同,因此其加工制作,吃用习惯与其它地方也完全不同,具有独特的湖南湘潭特色。据湘潭县志记载,湘潭食用槟榔的起源与发展,在湘潭的历史中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0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但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湘潭槟榔从开始至现在一直都是食用槟榔外壳为主的,从来不吃核,也不添加蒌叶或烟草。或许是由于湘潭槟榔的起源与其它地方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竖一帜的食用方法

2、湖南咀嚼槟榔习惯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只是用传统的食品工业加工方法对带壳的槟榔干果进行加工,并包装成产品,不会咀嚼槟榔核,不吞食槟榔且不含烟草、蒌叶的成份。有关的毒理学实验证明槟榔干果无毒,槟榔加工过程所使用的食品调料(饴糖、明胶、香精、香料等)圴符合国家标准《GB-2760》所允许的范围。国内一些学者提出“湖南槟榔咀嚼块中含生物碱,这些生物碱通过亚硝基化作用变成亚硝酸胺,进而使湖南槟榔也致癌”的观点

  嚼食槟榔块是一种相当古老的习惯,广泛地流行在东方世界--如孟加拉、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巴布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台湾、中国、印度及泰国,这种习惯同时亦曾兴于斐济、肯亚、模里西斯、南非、乌干达及坦桑尼亚等地的东印度人社区中。

  历史上槟榔块的首次记载于文献,可以回溯至公元前504年以梵文(Pali)所撰的斯里兰卡史籍“Mahawamsa”一书,曾提及斯兰卡公主以槟榔为礼物赠予照顾她的护士。另有一则故事溯及大约在公元56年,兰宰相的妻子,学习反制其丈夫赠送槟榔的阴谋等,由于咀嚼不含石灰的槟榔,为了寻找此丧失的成分,而可以逃过危险的命运。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的Benares时代,Sushruta Sambita所著梵文手稿,亦曾述及槟榔的嚼食;梵文中荖叶的名字即称之为“tam-bula”。公元916年,来自巴格达的旅游者游记中,描述阿拉伯海沿岸、甚至远及叶门、麦加均流行嚼食槟榔。欧洲人一直到马可波罗所著「东方见闻录」描述印度人将荖叶含于口中,才知道道亚洲人有嚼食槟榔的风俗。公元1664年荷兰文献记载由印度输入马来西亚麻六甲的槟榔曾课以税金,而于公元1703年颁布禁止槟榔进口,这种措施乃是要保护当地种植者,而非要杜绝深根蒂固的嚼食槟榔习惯。「嚼食槟榔可谓印度大陆特有的风俗」,常被欧洲的旅游者,成当地居民将此习性公开的表露出来。「红色的唾液毁土地及衣物染色」,引述自公元1860年Tennent之描述「斯里兰卡的人民,嚼食含红灰及荖叶的槟榔块与其它国家烟草有相似的习惯,三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时,唾液呈现红色,并且唇部似牙齿看起来似血液所涵盖,虽然此种现象为大众所厌恶,不分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年经人,自早上至晚上皆沉迷于奢侈浮华之习俗」 。

  我国对于槟榔记载据,李时珍本草钢目别录记载,「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而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甚取于此,北宋哲宗年苏东坡以岭南人嗜食槟榔,以此敬客,东坡先生亦曾嗜食而云:「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着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妩媚」。台湾各地,沿习至今的风俗,在迎娶婚嫁之时有谢篮盛装,此饕宾客之礼,流风不减,今日更盛;已由台湾地区南部及山地,逐渐北移。风行至今,嚼食者年龄层逐渐提早出现在青少年,市街到处林立的槟榔摊及槟榔一物难以为生的地步。海峡两岸在此不谋而合;对岸的海南岛,民众亦有嚼食槟榔的风俗。日来两岸交流更加频繁,「台湾槟榔」的兜售也出现在对岸的风景胜地,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嚼食槟榔与口腔癌发生的相关性,最早是在公元1860年Tennet的文献,在其注解中描述歌伦布发现许多发生于颊部之癌症为嚼食槟榔者所具共有特性,而命为「嚼槟榔者之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