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北京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哪些?,第1张

北京市首批就有33家公立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现在应该超过33家了。我知道的有:

1、首都博物馆:

需提前一周预约,每天接待3000人,周一闭馆;

2、中国军事博物馆:现场凭证件领票,每天接待30000人,周一闭馆;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团体观众须提前电话预约,零散观众现场领票,每天接待5000人,周一闭馆;

4、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提前预约,现场领票,每天接待1000人,周一、二闭馆;

5、北京自然博物馆:

团体提前一周预约,零散观众现场领票,每天接待3000人,周一闭馆;

6、徐悲鸿纪念馆:

团体提前预约,零散观众现场领票,每天接待500人,周一闭馆;

7、李大钊烈士陵园:

团体提前预约,零散观众随到随参观,周二闭馆;

8、团城演武厅:

随到随参观,每天接待500人,周一闭馆;

9、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零散观众现场零票,每天接待800人,周一闭馆;

10、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随到随参观,每天接待600,周一闭馆;

11、辽金城垣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每天接待200人,周一闭馆;

12、老舍纪念馆:

提前一天预约,每天接待300人,周一闭馆;

13、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

随到随参观,每天接待2000人;

14、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每天接待400人,周三、日及寒暑假、春节闭馆;

15、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

现场领票,每天接待400人,周一闭馆;

16、中国**博物馆:

提前三天预约,凭证件领票(团体凭介绍信),每天接待2000人,周一闭馆;

17、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

凭证件现场登记参观,周一闭馆;

18、中国长城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个人凭证件现场领票,每天接待3000人,周一闭馆;

19、密云县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每天接待1000人,周一闭馆;

20、昌平区博物馆:

电话预约,每天接待300人,周一闭馆;

21、上宅文化陈列馆:

现场零票,每天接待500人,周一闭馆;

22、门头沟区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个人现场领票,每天接待2000人,周一闭馆;

23、海淀区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每天接待500人,周一闭馆;

24、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

电话预约,现场领票,每天接待800人;

25、宣南文化博物馆:

团体提前预约,每天接待500人,周一闭馆;

26、香山双清别墅:

随到随参观,每天接待5000人;

27、郭守敬纪念馆:

每天接待2000人;

28、曹雪芹纪念馆:

团体提前预约,馆内超过500人时,现场领票参观,每天接待5000人,周一闭馆;

29、平西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

现场领票,每天接待5000人,周一闭馆;

30、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电话预约,分时接待,每天接待1000人;

31、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随到随参观,每天接待400人;

32、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团体提前预约,零散观众现场领票,每天接待2000人,周一闭馆;

33、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电话预约,每天接待1500人,周三闭馆;

34、房山区霞云岭乡《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

电话预约,现场领票,每天接待2000人。

除上述常年免费博物馆外,还有下列定时免费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每周三各提供200个免费名额):

1、智化寺、

2、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3、万寿寺、

4、五塔寺、

5、白塔寺、

6、大觉寺、

7、孔庙和国子监、

8、正阳门、

9、古代建筑博物馆、

10、古代钱币展览馆。

新疆图书馆在50年代藏书仅为9万余册,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积累,藏书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煤炭、农业、畜牧、轻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以少数民族文献及新疆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截止1999年底,共有藏书114万余册,其中汉文图书188万种75万余册,民文图书(维、哈、蒙、克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文)15万种10万余册,外文图书(俄英、日文)23万种11万余册,古籍6万册,中文期刊连续种数5216种、4万余册,中文报纸连续种数473种、8万余册,地方文献3千6百种、1万余册。

新疆图书馆成立于三十年代,至新疆解放时藏书仅一万八千余册,后因故损失,所剩图书寥寥无几。建国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13年,新疆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30万册,其中:

1、纸型文献资源(110余万件册);汉文普通图书70万册、民文图书12万册、外文图书21万册、古籍图书8万余册、少儿图书10余万册。汉文报纸315种、期刊2050种;民文报纸41种;期刊101种;少儿报纸115种、期刊225种;海外(中文、外文)报纸22种、期刊38种。每年新增韩文图书6000余种、少数民族图书1000余种。

2、电子文献: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库2005、2006年资源,包含理工、农业、医卫、电子与信息、文史哲、政治军事法律、政治与管理、教育社科类等2654678篇文章。资源共享网上资源分为农村版和社区版。农村版资源包括:缤纷舞台22部视频舞台艺术;小戏集锦包括70多部视频地方小戏;名家讲坛包括20多部视频讲座;网上期刊包括20多种全文期刊。社区版资源包括:缤纷舞台22部视频舞台艺术;名家讲坛包括40多个视频讲座;网上书箱包括社会公益捐赠图书493部;社会机构提供图书1886部;老**包括6部抗战影片。电子图书20万册。

有一个叫 古籍阁  的专门下载古籍的地方,里面全部原古籍是高清扫描版或者手抄本古籍高清扫描制作的电子书,差不多有二十多万册,大部分古籍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也是我目前见过古籍种类最齐全,内容最丰富的古籍网站

针灸电子书|中医针灸减肥马其江|中医脐疗的文献研究贾红玲 免费下载

s9aj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农历牛年大年初一(2月12日)晚8点,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正式首播。古今两代读书人伏生和撒贝宁跨越数千年识读《尚书》 。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开年创新力作,一经播出,就以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直指人心 。

**级别的穿越题材戏剧全网刷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是传播主流价值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创优的示范田,这两年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主持人大赛》《开学第一课》等多档节目,成为代表总台出品的原创精品与业界标杆。

**级质感

节目在舞美、服装、道具尤其是表演上呈现出**级质感,观众大有在电视上看了一场**级的顶尖话剧的酣畅体验。

一部戏穿越九个朝代

到惊喜的是,节目里撒贝宁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数个朝代,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对话,更有“今穿古”“古穿今”双向穿越。

倪大红让《尚书》“活”起来了

倪大红用不显山露水的表演惊艳无数年轻网友,他在举手投足间将2000多年前倾尽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老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古今穿越,对话先贤,《尚书》“活”起来了!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破题点,《典籍里的中国》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文化之链”

《典籍里的中国》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足够有兴奋度的。

节目播出后,片中提及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满招损谦受益”等经典名句,观众们看懂了,记住了,而且这些精辟有力、耐人寻味的句子能在脑海中反复回荡;

从“华夏自古一体”的文化溯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承发展,思想的珍珠被串联成“文化之链”,努力构建着文明的脉络和历史的图谱。“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的最新文化力作,彰显着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期待《典籍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上一篇:医述简介下一篇:中国古代传统符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