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马、骑兵和盔甲的资料
昭陵六骏:白蹄乌(平薛仁臬所乘)、特勒骠(平宋金刚所乘)、飒露紫(征略洛阳所乘)、青骓(平窦建德所乘)、什伐赤(平王世充、窦建德所乘)、拳毛騧(平刘黑闼所乘)
周穆王八骏:《拾遗记》载:“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野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递而驾焉,按辔徐行,以匝天地之域。”《穆天子传》虽然也提及“八骏”,但是其名与《拾遗记》迥异:“(穆)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秦始皇帝七骏:《古今注》载:“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水注经》载:“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雷首:《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翠龙: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玉马:《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骕骦:《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沙丘:《列子说符》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楚骓:《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九逸:《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天马、乌孙、西极:《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宛天马: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萧稍:《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象龙:《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步景:《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黄门四骏:《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下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大骊: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赤兔:《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的卢:《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爪黄飞电:《三国演义》”曹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
绝影:《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白鹤:《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紫骍:《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惊帆:《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扬武:《晋安帝纪》: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荆州,加骓马扬武之号。
赭白:《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于鲍氏骢,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置之蓟城东掖门。
赤龙驹:梁武帝天监四年,禊饮华光殿,河南国献赤龙驹,能拜伏善舞。诏张率,周兴嗣为赋,帝以为工。
赤蛇:《灵鬼志》陈安为河间王颙给使,常乘骏马非常。后马死,双赤蛇出其鼻。
龙骧:《齐书》:齐太祖常乘所骑赤马入殿。及践祚号此马为龙骧将军。
闪电:《魏志》:突厥大畏长孙总管,见其马称为闪电。王曰:“将军威行域外,遂名其马为闪电。一何壮哉!”
青海骢:《隋书》: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狮子骢:《朝野佥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忽雷驳(呼雷豹、虎类豹):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决波瑜:《酉阳杂俎》:决波瑜善走,历门三限踬,太宗尤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辔。
唐太宗十骥:《唐书》: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黄骢骠:《东志》:唐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宫商也。
蹀马:《通典》:唐翔麟凤苑厮蹀马,俯仰腾跃皆合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太原异马:唐开元十二年,太原献异马驹,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无毛。
滑州龙子:唐开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类似马声,日行三百里,名曰龙子。
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名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上乃改名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命图于瑶光殿。
唐舞马:《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
九花虬:《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
照夜白: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宁远马:《续博物志》:千里马宁远所献。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
玉花骢:《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望云骓:《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驾还,饲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视之,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
黄骝:《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
玉逍遥:《闻见录》:仁宗御马名玉逍遥,色白,乘之如舆辇也。闱人云:“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节,御者行速,则以足阑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鸣不行,王怒还之。帝以配南城马铺,久之复御,其行如初。帝升遐,从葬之陵下,悲鸣不食而死。
碧云霞:《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
元佑三马: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三马者,西番骏马。
义瑜:《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寇顾曰良马,取献之。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军旗帜驰归,元弟就擒,瑜病伤不秣。
飞越峰:《一统志》:“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荻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学士宋濂为赞。
西域马:《方周杂录》: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颈与身等,昂举若凤。景泰末,西域进白马,高如之,颈亦类焉,后足胫节间有两距,毛中隐若鳞甲。天顺中,复见之御马监坊河道上,俱不受羁縻,不知日行几何也。
评书中出现的马匹、武器、盔甲名称
一、马:
花斑豹、黄骠马(铅顶干草黄)、闪电白龙驹、山后雪、紫电喷云兽、透骨银龙驹、浑红兽、虎类豹(呼雷豹)、万里烟云罩、追风逐日千里乌骓马、雪蹄青骢马、踢雪乌骓马、日月骕骦马、大肚卷毛蝈蝈兽、月照千里白、踏雪胭脂马、照夜红、照夜玉狮子、银色拳花马、一字板肋玉麒麟、照夜玉狻猊、千里赤、梨花白、火眼金睛兽、赤炭火龙驹、千里银河一点红
二、兵器:
刀: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象鼻古月刀、合扇板门刀、金背砍山刀、五虎断门刀、雁翎刀、九耳八环刀、锯齿飞镰大砍刀、绣鸾刀、九凤朝阳刀、秋水雁翎刀、碧玉七星刀、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
枪:沥泉神矛、八宝驼龙枪、梅花亮银枪、虎头錾金枪、吸水提炉枪、五钩神飞亮银枪、丈八蛇矛枪、六合枪、金攥提炉枪、镔铁点钢枪、蟠龙金枪、梨花枪、火尖枪、梅花枪
戟:方天画戟、画杆描金戟、三叉戟、困龙戟、丧门戟
斧:车轮板斧、金雀开山斧、宣化板斧、月牙斧
钩:虎头双钩、亮银护手钩
槊:熟铜钉钉狼牙槊、金顶枣阳槊、金顶达摩槊、独角铜人、金顶开山槊、禹王开山槊
棒:水火囚龙棒、金钉狼牙棒
鞭:水磨竹节钢鞭、豹尾钢鞭、虎眼钢鞭
锏:瓦面金装锏、四棱镔铁锏、凹面八楞金锏、熟铜锏
锤:擂鼓瓮金锤、八楞紫金锤、八卦亮银锤、八棱铜锤、镔铁轧油锤、龙头链子锤、八棱梅花亮银锤、
流星:走线流星锤、走线链子锤、走马流星锤
其他:凤翅镏金镋、三股托天叉、金顶开山钺、虎尾三节棍、浑铁棍、镔铁棍、齐眉棍、四明铲月牙方便连环铲、金炳龙头座、铌金大棍、日月方便连环铲、五行月牙方便铲、分水峨眉刺、镔铁判官笔
三、盔甲:、
八宝夜明盔、柳叶绵竹铠、束发紫金冠、束发亮银冠、鱼鳞铠、三叉帅字盔、亮银狮子盔、狻猊铠、束发紫金冠、亮银虎头盔、黄金甲、狼牙盔、月落红云甲、天王盔
---------------------------------------------------------------实在很难!
满清盔甲沿袭了明朝的布面甲。
早期没有自己的铠甲,穿的和明朝边军一样的盔甲,差别不大。
明军棉甲
明军臂铠布面甲
区别就是明军头盔是∩弹头型,满清是∧漏斗型。头上都插个小旗子。
打仗区分敌我,看旗帜,看辫子。还有明军里面的制服是贴里,满清里面穿厂字服。
电视剧里,乱七八糟的明朝戏服盔甲,别信。
其实两边穿的差不多,奴儿哈属于叛乱明军。
真实的明代盔甲,看古画 <出警入跸图> 和<平番得胜图>。还有明朝的狗,棒子的盔甲,也可以参考。
锦衣卫大汉将军会穿很华丽的山纹甲,不过那是仪仗盔甲,正规军不会穿那么华丽的。都是布面甲和棉甲和扎甲。
当然啦,满清入关以后,自己设计改造了一套自己的造型。
满清中后期,自己设计的盔甲
明朝军服堪称军服的时尚,已经不只有单一风格和配色了,主要还是红色但是配色有着十多种。明朝打仗也是不少的,所以还是用热血般的红色。明朝末年,颜色也是非常丰富。那些缎布、绵甲都放在了军服的制造上了,青色,**的盔甲,加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头巾,阅兵的时候可谓是壮观。
物极必反,满族人大概是无法理解汉人的思想,不然头发也不可能是那个样子了。他们的军服不谈,就是那种秃头加辫子的发型整个拉低了军人的威严性。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是有点时代进步了,在冷兵器时代盔甲肯定是刀枪不入的。但是明朝火器让这些盔甲反而成为死亡加速器,所以铁盔甲不是特别常用,都是那种布做的盔甲,色调单一,非常没有情调。
明代士兵当然有盔甲,只不过分级比较明显。明代士兵盔甲形制基本沿袭宋朝,北方还有类似蒙元时期的布面甲。当然,普通小兵的盔甲防护面积有限,二线部队如弓弩手,神机营(火枪火炮),着甲率更低甚至不披甲。
说实话,受不了。这里面我们假设的情景是穿着厚重铠甲的武士,考虑到大部分士兵其实是很难装备上全部铠甲的,但是我们仍然还是做一个假设情景吧。穿着厚重铠甲,基本上就会有以下几种事情发生。
一、 士兵体力劳损过大,损耗战斗力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所穿的盔甲都不太一样,其穿在身上的感觉应该也不太一样,例如说其中有布甲、皮甲、铁甲、指甲、藤甲等,因为其材质不一样,穿在身上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是我想了一下,这些铠甲穿在身上,应该都是重、热、累。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步兵穿着步人甲,步人甲由铁制甲叶用牛皮和铆钉做成,重量有多重呢?据说一件步兵甲上有1825枚铁片,重量高达29公斤。
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公斤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公斤;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公斤。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
这么重的铠甲,防御性一定很好,但是也非常笨重,恐怕士兵会活活累死。这种笨重的铠甲,非常重要的作用便是结成长枪方阵来对抗北方胡族的骑兵。士兵的铁甲极重,搭配上长枪,那就是一个个的“铁甲乌龟”,这样接成方阵便可以用来对抗胡族骑兵。
但是在实际战争之中,这种方阵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一般来说面对着宋军的铁甲方阵,骑兵都不会主动攻击,而是采用小股部队不断骚扰,让步兵方阵不得安生,然后大部队进行休息。因为装备实在是太沉了,导致了步兵部队难以主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守,接连几轮防守战下来,士兵就是因为身上沉重的铠甲而疲惫不堪,这个时候骑兵再趁机进攻,步兵方阵便不攻自破了。
在《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作者曾经描写戚家军进攻倭寇的场景,其中作者这样写到:
明代士兵身上的盔甲装备是十五公斤中,戚家军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强悍精锐的部队,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戚家军一样非常疲惫,我们可想而知铁甲对于士兵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了。
因此综上来看,穿着铠甲很热也很累,士兵们真的受不了。
二、 大将最怕得病:卸甲风
我们接着上面来说,穿上铠甲之后非常热,打仗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活动,运动量巨大,然后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士兵就会疯狂出汗。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在剧烈运动出汗之后不能马上脱衣服或者是洗凉水澡或者是喝冰饮料,不然很容易“闪着”,就是被冷风一激,就会得病。在古代,也有这种病,被人称为“卸甲风”,说的就是卸了铠甲之后受到风寒,最终得病。
卸甲风有中医与西医的解释: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按照西医的说法,由于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在各种古代的小说、传说之中得了卸甲风而死的大将真不少,例如说在传说之中,大将李存孝一日大战二十八将,斩杀十五人,之后回到军营之中,脱掉铠甲,饮了满满三大杯冷酒,之后便得了卸甲风,差点死掉。在里面,李存孝脱掉了铠甲,受到了冷风吹,而且还喝冰凉的酒水,这些对于身体伤害都是很大的。(这让我想到了温酒斩华雄,可能温酒的举动也是为了避免关羽直接喝冷酒而损伤身体吧)
另外一人即大明开国大将常遇春,常遇春在史书记载中是在征讨完蒙古人之后在返回途中暴亡,年仅四十岁。在民间传说之中,常遇春打完仗后返回军营,因为太热便卸下了铠甲,结果被草原上的冷风一吹,便一病不起,之后就得了卸甲风而死。
其实穿盔甲,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铁甲一波就完事了。穿盔甲的时候,一般都是里面穿个内衣,外面穿个袄,然后再披上铠甲,有着袄里面甚至是棉花,你想想这穿上去多热啊,因此卸甲风也是这么来的。
我们可见在很多史籍记载中,很多大将都是在打完某一仗后便一病不起或者是没了记载,究其原因,很可能便是卸甲风在作祟。
肯定会受影响的,蒙古当时可是代表了世界,一个打通欧亚大陆后的集大成者大土豪。比如十二件明制头盔, 有四件深受蒙古影响,三件受中东影响,其余才是中国本土风格。 还有锁子甲,这个早在世界普及几个世纪的东西,在元以前,还是靠进口和朝贡获得,只有将领级别才有的穿。 比如那副明朝皇帝出巡图,铠甲是对领,这是蒙古的风格,臂铠也是蒙古的风格。或者说,是蒙古打通欧亚后的升级配置。早期,蒙古远征的时候穿的还是标准的东方特色。
别被垃圾电视剧和**骗了。中国古代军队装备很精良的,头盔铠甲全是精铁打造的。宋代装备最好。明代因为火器发展,所以铠甲有轻型化的趋势,内层是环锁甲,外层套皮甲,头盔和蒙古人有些相像。
呵呵,建议你先查查宋明时期一副盔甲的价格,在看看当时人的收入水平,就知道当时铠甲到底是精铁的还是纸的了。
算了,我还是贴给你吧。南宋初,1副全装甲价值38贯200文,1副马甲40贯100文,1张弓2贯800文,1把提刀3贯300文,1枝弓箭,74文,1枝弩箭65文。
米价,北宋两浙地区的平均米价是在每石500文左右浮动,南宋时则在2贯上下浮动。湖广地区,北宋时每石400文以下,岭南地区则更便宜。南宋时则为每石1贯-1贯500文。 绢价,北宋时在每匹500文-1000文之间,南宋时则是每匹3贯700文-4贯左右,最低也在2贯200文左右。按照上边的价格,南宋一般老百姓一年的收入也就是40贯左右。
一副铠甲的价格顶一个人一年的收入,你觉的会是纸做的吗?
本文2023-08-09 12:50: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