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古代文献中有哪些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关于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古代文献中有哪些记载,第1张

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方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如晋却缺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他曾在赵国批驳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使公孙龙被绌。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后汉书·刘瑜传》“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李贤注说:“《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列子·汤问》载,“邹子吹律。”张湛注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衍的学说

  邹衍跟儒家的关系密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盐铁论·论儒》引御史的话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率以显名。”这是说,他先是儒家,以后成为阴阳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终始说,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进一步演化而来。

  邹衍的学说体系“闳大不经”,包括天论、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邹衍的天论,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的自然、历史的变化发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天论在当时很著名,被称颂为“谈天衍”。

  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有《主运》一书。“主运”的意义和“五行”相当。《史记·封禅书》说:“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话说:“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深观阴阳消息”有得的理论,也是他显名于当时的主张。五行说有相生和相胜的两种说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用五行来配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为土没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这种五行相生说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到了邹衍把相生说改为相胜说,把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作“五德”(德是属性的意思),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政权兴衰,“递兴废,胜者用事。就是五德终始说。所谓五行柏胜,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邹衍的五德终始,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顺序,“终始”循环“转移”。他从五行相克出发,说明历史是依五行运转而有王者代兴。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天的机样,就必须定出相应的制度,所谓“载其祥制度”。他说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黄(或青、白、赤、黑),其事则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史记·封禅书》载,“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中庸》所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的具体表述。

  邹衍的学说,从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指出的,“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乃仅凭臆测推想立说,他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论。依五德终始说,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变化过程不是发展,而是循环。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五行相胜,是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他的学说到两汉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渊薮。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我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差距事物五行归属见下表:

自 然 界 五行 人 体

方位 气候 发展过程 五色 五味 时令 脏 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东 风 生 青 酸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南 暑 长 赤 苦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血脉 喜

西 湿 化 黄 甘 长爰 土 脾 胃 口 肌肉 思

北 燥 收 白 辛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中 寒 藏 黑 咸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模式。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

  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在相克的两个方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

  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所有部分的状态,同时也受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在其任何二“行”之间,由于存在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总是处于不平衡的运动之中。然而从五行整体来看,生和克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平衡。五行学说,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运动如四时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运行,动植物的生长壮老已,都在直观形式上大量呈现周期循环。古人认识到“循环”是自然界普遍法则,把事物内部结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看成循环性运动,综合模拟成一个(如图)循环式动态平衡规律。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平衡协调下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生克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制化”关系。它推动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如果失去协调,便会引起事物的反常状态。相克的反常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相生的反常称为“子母相及(子母相犯)”,包括“母及子”,和“子及母”两种。

  相乘属于过度的相克,有乘虚侵犯的意思。相侮属于反方向的克制,有恃强凌弱的意思,是反过来克制“克我者”。子及母也与相生的方向相反。

最近一直看到道家哲学出现有阴阳两字,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在家没事时,查了好多书,也听了好多音频,我想把自己理解的道家讲的阴阳含义写出来,肯定有很多幼稚的地方,我只写我懂的我理解的部分。其实,这样的知识真的静下心来看,确实很有意思。知道了这些知识,能让我们的身心和天地变得如鱼得水、和谐共振,让心平静,世界安静下来了,世界只剩下鸟语花香和潺潺流水。很美。

阴阳,到底是什么?阴,就是天气阴了,就是有乌云,就是“暗”,没有亮光;阳,就是天气晴朗,天上有太阳,就是光亮。阴阳就是“黑暗”和“光明”。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的产物。

阴和阳,不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阴和阳是同一种本体生化出的两种现象。阴阳理论是一元论,而不是二元论或者多元论。阴和阳是一种东西,阳不够了就变成阴,阴是阳缺少的部分,阴和阳本是同一种物质。

阴阳的本质是能量,能量聚集了,能量增强了,就是“阳”;能量消失了,能量分散了,就是“阴”。阴去则阳生,阳去则阴生。阳就是能明显感觉到的现象,就是显露出来的,呈现出来的现象和感觉;而阴,就是隐藏起来的、潜伏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显露出来,而显露出来的也可以转化为隐藏起来,也就是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的。阴和阳是两种抽象的概念。

阴阳统一于“太素”,“太极”。太素就是无限小,太极就是本源,太极就是天地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太素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这里普及一下这个“五太”,便于了解“太素”和“太极”,道家哲学中把从无极过度到天地诞生的五个阶段,称为“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易指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太初指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qi)——就是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太始指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太素指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也就是质的起始和尚未成型的阶段,太极指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表与里两面,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和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道,作为中国的哲学,起源于天道,就是天体运行的轨道,古代哲人先是从天文轨道的周期性、秩序性、可重复性上认识了宇宙万物现象之间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理念。在表面无序的现象下面,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超级理念。这种理性,被古人称为“天道”,即天体运行的轨道。道教的真实意思就是天道教,即天文道教,起源于上古崇拜太阳和能看懂北斗的天文学家(古代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季节)。道家和道教都是起源于对天道的观察和研究。

说到这里,还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教的历史只有两千多年,而道家的历史溯源很早,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都是道家的传承,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创始人是老子,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创始人是张道陵。在道教内,老子被奉为太清道德天尊,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魏晋以后,道家渐渐没落,道教兴盛了。道家的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唯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话以提高其知名度,有一系列宗教仪式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重要典籍是《道藏》。虽然说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就是道家。

道家之所以没有完全湮(yan)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借助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思想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因而必然包含道家。近年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也使得道教得到了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家的哲学思想,但是远远不能够代表道家的哲学精神,远远不能够传达老子、庄子的思想,因此,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1 文言文望岳中“阴阳”的解释

文言文望岳中“阴阳”的解释是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1阴的更多解释: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可乎?”

②昏暗。《岳阳楼记》:“朝晖夕~,气象万千。”

③事物的影子。《察今》:“故审堂下之~,而知日月之行。”

④阴冷;寒。《岳阳楼记》:“~风怒号,浊浪排空。”

⑤暗地里;秘密地。《张衡传》:“~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阴德暗中做好事。

阴权暗地谋划的策略。

阴事秘密之事。

2阳的更多解释

①太阳;阳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暴以秋~,威以夏日。”

②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汶水西流。”

③温暖。《长歌行》:“~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④装作;假装。《记王忠隶公翱事》:“皆~应曰:‘诺’。”

⑤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2 古文阴是什么意思

1、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

阴,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东汉·许慎《说文》

阴山背后(偏僻冷落的地方);阴木(山北的树木。一说秋冬生长的树木);阴竹(生长于山北的竹子);阴滨(江河的南岸);阴麓(山的北麓);阴坡(北坡)。

2、泛指北面

又如:阴窗(北窗);阴欍(北窗);阴隅(西北方);阴列(最北边的一条山脉)

3、背阳为阴 [in the shade;shady]

又如:阴干(放在背阳处吹干);阴崖(背阳的山崖);阴地(背阳地);阴阳瓦陇(瓦房顶的瓦是按一行凸面朝下一行凹面朝上交错铺排的。凸面为阳,凹面为阴。凸凹相间的行列叫瓦陇)

扩展资料:

相关词语:

阴暗

拼音:yīn àn

解释:[dark;gloomy] 缺乏光亮;光线不足;不明。

举例:像窗户紧闭的房间那样阴暗的黄昏。

阴暗面

拼音:yīn àn miàn

解释:[the dark side of things] 社会、道德、生活的消极方面。

拼音:yīn bù

解释[pudendum;private parts of human body] 人类的外生殖器。

阴曹

拼音:yīn cáo

解释:[of the her world] 阴间,位于地下供死者继续生存之地(迷信)。

3 形容阴阳的词语

颠倒阴阳 犹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燮理阴阳 燮:调和;理:治理。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

阴阳怪气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调和阴阳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调理阴阳 犹言调和阴阳。

阴阳惨舒 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意为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

阴阳交错 指把阴和阳搞差了。后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阴阳易位 阴和阳交换位置。比喻君弱臣强,君为臣所制

阴阳两面 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两面手法

阴阳之变 早晚和季节的变化

4 “阴”在古文里的意思

(1) (会意)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鸣鹤在阴。——《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

壜上张赤挛阴羽。——《周书·王会》

相其阴阳。——《诗·大雅·公刘》

阴竹之管。——《周礼·大司乐》

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柞氏》

达于汉阴(汉水南岸)。——《列子·汤问》

洞庭之阴。—— 唐· 李朝威《柳毅传》

阴谷皆入济。——清· 姚鼐《登泰山记》

其阴,济水东流。(阴:泰山的北面。)——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泛指北面

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唐· 李质《宿日观东房诗》

(3)背阳为阴

阴崖积雪犹含冻,远树浮烟已带春。——《西游记》

(4)指秋冬季节

月是夜秋镜,寒为寂寞资。——唐· 元稹《初寒夜寄卢子蒙》

(5)日影;阴影

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绿杨阴里白沙堤。——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树林阴翳。——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雨

日西则景朝多阴。——《周礼·大司徒》。疏:“即雨也。”

(7)水

阴池幽流,玄泉冽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8)月亮

日为阳,月为阴。——《素问》

(9) 妇人

弼佐王风,克柔阴化。——隋· 江总《为陈六宫谢章》

(10) 坟,墓

琢文阴壤,庶永后希。——宋· 苏舜钦《广陵郡太君志铭》

(11) 天空中十分之八以上的部分被中低云量占住叫做阴

天阴雨湿。——唐· 杜甫《兵车行》

天阴黑。——《资治通鉴·唐纪》

朝晖夕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12)云块

阴犹沉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凌曙注:“ 蔡邕《月令章句》曰:‘阴者,密云也;沉者,云之重也。’”

(13) 鬼怪

群山四渎,暮天晴、挥斥阴魔潜伏。——金· 丘处机《无俗念·述怀》

(14)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

阴阳和而万物得。——《礼记·郊特性》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天论》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扩展资料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它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的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阴阳离决(divorce of yinyang)为病机。是指阴阳分离,失其维系,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详见百科词条:阴阳离决 [ 最后修订于2016/8/27 20:29:30 共19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阴阳离决如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