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谁写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易经》是谁写的?,第1张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研究它的作者将会对易学的研究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企盼有志于此的学者专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解谜定案。

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史之悠久、发行量之大、版本之多、争议解释之繁杂者,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了。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必修的经典。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很多人都知道易经有起卦算卦的一个学术分稍,但是有些人总认为这是不科学、应该被摒弃的。周易是国学的基础,发展出来的占卜预测之类只是周易应用的一个方面。

周易的古籍

甚至更有人问:《易经》如果真的那么神,为何晚清被西方欺负?是周易不灵了吗?

为什么把《易经》说的厉害,什么都能算出来,却算不出近代要被西方欺负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个女人称之为红颜祸水,把一个国家的兴亡都赖在女人头上一样。

纳粹首领希特勒,同样相信占星,,难道说二战时期纳粹的觉醒,是由于他占星的缘故吗?并不是。

换到周易,因为近代我们吃过败仗,难道也要说我们的文明、成就都不值得一提?

不是周易不灵,而是当时闭关锁国,“片甲不得出海”,再加上清朝的无能统治,盲目自大,才导致了这个下场。

有些人对占卜、占星、命理,很反感。

因为他们没有去了解,就盲目地过份相信现代科学而轻率地排斥传统文化。

占卜也好,占星也好,命理也罢,实际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与天文学。它有很深的历史沉淀,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相当具备合理性的。

占卜行为,并非中国人独有:在西方,生命密码、塔罗和星座并列为三大神秘学。

任何文明,都有对预测的研究:

比如现代科学中的统计模型预测、决策树图式;

什么金融分析、股票分析,**预测,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等等,不是在预测吗?

人类,对预测的渴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应该是人类的本能。

这是一种好奇心和生存欲求驱动的本能。正是这样的本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前进。

而中国古老的占卜,不过也是本能驱动的罢了。

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追求预测。

中国古老的占卜是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的产物,并非胡编乱造。

虽然并没有高度发达,但它的价值不容小觑。

《周易》是哲学,是思想的源泉,但是思想只有和行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撰《明夷待访录》一书, 提倡民权,反对君主专政专权,一直影响了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

《明夷待访录》中的“,明夷”,是《周易》的第三十六卦,卦象坤上离下,孔颖达疏:“夷者,伤也”,意思是光明受到了挫折和压制。

《序卦》又说:“明夷,利艰贞”,是说君子在面对明夷的境况之时,应当“知艰难而不失其贞正”(程颐《伊川易传》)。“待访”的说法则来源于周武王访问殷商遗臣箕子,箕子陈述了治国的方略而为武王所接受。

黄宗羲

黄宗羲把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

而黄宗羲的思想主义,上承周易,下接三民主义,以一己之力,于华夏文明最黑暗的时间段给后来人点亮火炬,从而掀起中国人爱国救亡抵抗侵略的新的一页,最后经历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壮烈牺牲,我们才得以重整河山,最后建立新中国,踏上华夏文明伟大复兴的历程。

这一切,不是深谙《周易》精神的人,又怎么能理解?

而《周易》最大的价值,还是在它的思想哲学对人的激励上

看看周易的卦辞,哪个不是大实话?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周易的易,就是变通的意思。万事万物都在变易之中,所以变才是唯一的不变。事情到了一定的阶段,都是会有瓶颈的,我们的工作,生活同样如此。

遇到了瓶颈,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出改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易经》的道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周易》里讲:君子应该跟天(自然)一样努力,每天都要努力奋斗,不可懈怠。

而君子也要和大地一样,用宽厚的胸膛去装载万物,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周易》

六十四卦里面有一卦,是唯一的一个六爻皆吉的卦,那就是“谦卦”,周易里面说,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者,补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者,充实谦虚者;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有些卑微,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不趾高气昂。

满招损,谦受益。

狂妄自大者,人人讨厌;高调炫耀者,人人反感。唯有低调不张扬,谦虚不自夸,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这就是《周易》的大道理,是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大智慧

很多人想读《周易》,但是觉得周易都是文言文,读起来十分的麻烦,晦涩难懂怎么办?

给大家推荐这本《易经的智慧》,它是通过图解、注释、译文以及分析、结果、取舍之道等等教你,全面的解析易经。

整本书厚厚一大摞,每一卦都是有详细的注释、解释,即使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朋友,也能轻松阅读、理解。

如果您想购买这本书的话,想了解更多的周易文化知识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的人(175)易经(3)周易(1)

《易经》是姬昌写的。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相关信息: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

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

易筋经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