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容易生病,该如何调理呢?
中医里有“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一说,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是否健康,决定了人的气血充足与否,如果气血不足,就会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历代的养生家眼里,养脾健胃都是必须要提倡的。
在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脾属于脏,藏精气而不外泻,胃属于腑,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在“伦理”关系中,脾胃并非来自同一个“家族”,一个是“脏族”,一个是“腑族”,而且他们的分工也不同。胃是接受食物并将之“腐熟”,而脾则是将营养输送到全身。但是两者之间又是“基友”,表里相合,受纳腐运精微,化生营卫气血,来润养全身。
在具体分工中,脾的作用都有哪些呢?
首先,脾主运化。所谓的运化,简单地说就相当于快递小哥,就是把吃进去的食物变化成气血再运往全身各处、充养四肢百骸。“运”就是运输、传送的意思。而“化”就是转变、变化。
我们经常说的营养和气血,就是中医中的“水谷精微”,脾的作用就是运输水谷精微。当食物被胃腐熟、经过初步的消化后,再由小肠进行“泌别清浊”,把没用的“糟粕”直接传给大肠排出体外。有用的“水谷精微”交给脾,由脾运往各个脏腑、皮肤和肌肉等,为其提供营养。
其次,脾主统血。“统”就是控制的意思。也就是说,脾能控制人身体里的血液,让其在血管里“静静地流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同时,脾的“化”功能,还能将水谷精微化生成血液。一方面化生血,一方面统治血,加起来就是“脾主血”。
还有就是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升发的意思。而“清”指的仍是水谷精微,也就是气血。脾之所以有“运化”的能力,就是源于它有“主升”的特点。脾先是把气血上升给心肺,再由心肺把气血给“送出去”,来充养全身。如果脾气虚弱,那么就不能升清,人就会出现头晕目眩等倦怠乏力的症状。
那么胃的具体功能又是什么呢?
我们再从《黄帝内经》中找线索,书中记载“胃主受纳、主腐熟”,也就是说胃的主要作用就是接受来自消化道的食物,然后将其腐熟,进行初步的“消化”后,将食物变成食糜,有利于运转和再吸收。然后再把“食糜”送给肠。胃就像一个大型中转站,接受上面来的大量食物,所以,胃又有“水谷之海”之称。
脾胃是消化食物、输送气血的重要器官,是气血之源,只有脾胃健康、气血充足,人才能抵抗力十足、少生疾病,所以说,冬季里健脾养胃是很重要的事。
那么,在日常养生中,该如何做好健脾养胃呢?
1、加强锻炼:保养脾胃的运动有很多,比如说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各种有氧运动,都可以达到健脾养胃的目的,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另外,给您介绍两种保养脾胃的保健操:
2,注意饮食的调理: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偏食(包括偏热或者是偏凉性的食物),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少去饭店等公共场所就餐。还有就是戒烟酒。
总之,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脾胃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冬季里,要做好养脾健胃的工作,健康的饮食,合理的睡眠有利于脾胃的保养,只有脾胃“好了”,气血充足了,才能充分地营养周身脏腑,人才能更健康、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古代育儿七不责最初是记载在《呻吟语》里,这是一本哲理著作,作者是明代晚期的著名学者吕坤。这里笔者来为大家介绍和分析,七不责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话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对众不责。这也就是说,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因为孩子虽然小,可是他们也和大人一样,是有自尊心的,在人多的地方责备他们,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愧悔不责。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没有取得好成绩,他已经产生悔意,感到后悔,并且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了自己的悔意,那么就不要再去责备他们。
3、暮夜不责。这就是指在孩子睡觉之前,不要去责备他们。否则孩子这晚会睡不好,睡不踏实,如果在入睡前责备孩子,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影响的,甚至会让他们做噩梦。
4、饮食不责。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们,否则他们就吃不好这顿饭,容易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脾胃虚弱等。
5、欢庆不责。在欢庆的日子里,在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们。因为人们在高兴的时候,身体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被责备,对身体是有影响的。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告诉大家欢庆不责的理由。
6、悲忧不责。在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们,否则就会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
7、疾病不责。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能去责备他们。因为生病的时候,孩子的体质较弱,需要父母的照料与呵护,而不是责备批评。
古代育儿七不责,是富有哲理的语录,是古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心得,对现代教育可以起到示范与警示作用。
在古代生活条件有限,平民百姓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的阶段,所以“ 养生 ”一词主要停留在“帝王将相”或者“达官贵族”的阶层。而时至今日生活条件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 健康 ,所以“ 养生 ”一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息息相关。
而 养生 的目的主要是两种,一是为了延年益寿;二是调整亚 健康 状态的预防。然而有一小部分人对 养生 的理解却进入了误区,认为“气血”最重要,这句话源自“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其实不仅如此。
在传统 养生 的基本理论中有句话叫做“以五脏为中心”,认为五脏是根基,气血虽然重要,能支撑整体的 健康 状态,但气血也是五脏的外在表现,五脏正常运转则气血充足,五脏失调则气血的运行就会出现偏差。
而五脏之中的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非常重要的脏腑,这其中的“后天”是与“先天”相对应,认为“先天”源自于父母,再往后的 健康 状态与脾胃息息相关,因为在 养生 的过程中很多人“内行人”更注重脾胃的调养。
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到白术,古人说它有八大 养生 益处,其中六项是有益于脾胃, 养生 有益脾胃被比喻为脾胃的“卫士”,既养脾胃又提高抵抗力,古籍《本草通玄》更是誉为“补脾胃之药,无出其右者”。“右”在古代是最大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白术养脾胃没有比它更好的。
植物白术属于菊科植物,入药部分是根茎,通常认为以“于术”这个品种为最佳。白术入药在最早的儒家经典书籍《尔雅》中就有“术”、“山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并有记载有“轻身延年”的 养生 之功;《别录》对它 养生 益处的记载是“消痰水,利要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后来唐代的《药性论》提出“开胃,驻颜去”。
至今认为描述最确切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出白术有八大 养生 益处,“温中(脾胃),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
这句话明确了白术的用处,它四气属温,五味属苦、甘,善于燥湿,与脾“喜燥而恶湿”的特点相结合,可以标本兼顾的调养脾胃,因此在《本草求真》中有“脾脏第一要药”的美誉,综合来说,白术 养生 有5大益处。
1白术 养生 调养脾胃之气。
脾胃的“气”可以说是它正常工作的“动力”,脾胃气虚不仅影响本身,还会减弱它“气血化生之源”化生气血的动力,因此常会表现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体倦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或经常拉肚子等亚 健康 状态。
白术善于补气健脾,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记载单用白术熬制后调养脾胃气虚的记载;还有白术与人参一同煎煮或泡水喝的方法;还有一种著名的搭配方式,古籍中以“四君子”为名,就是白术与人参、茯苓、灸甘草这四者。
如果是脾胃的气滞伴有消化不佳则适合白术搭档枳实;如果是脾虚伴有腹部胀的人适宜用白术搭档白术;如果是脾虚伴有经常腹泻的人 养生 适宜用白术搭档肉桂、丁香;如果是小孩子脾虚经常流口水,可以单用白术捣碎后与糖水蒸汁喝;如果是小孩子脾虚不喜欢吃饭,用白术搭档扁豆、砂仁、鸡内金可以健脾胃、消食。
2白术 养生 暖脾胃。
脾胃有“寒气”的人多数是“虚寒”,即使是受凉后腹部难受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的“寒气”与内部的“虚寒”相结合,如果没有“虚寒”则这种“受寒”的情况也不易发生。而用白术 养生 可以暖脾胃,如果与人参、干姜、灸甘草则温脾胃更佳;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同时“虚寒”,则用白术与人参、木香、柯子更佳。
3白术 养生 可改善便秘。
脾胃的运化减弱也会容易出现便秘,而白芷益气健脾,脾胃之气旺盛则肠胃运行通畅、肠胃动力更足。再因为在古籍《本草正义》中记载“白术多脂,虽燥而能润肠”,所以能改善脾胃虚弱的便秘,单用泡水喝即可,也可以煮水喝。
4白术 养生 除脾胃湿气。
白术能补气健脾,脾胃强盛则湿气自去,再者白术又能燥湿利水, 养生 很适合用以祛除脾胃湿气,在《伤寒论》中记载白术与茯苓、泽泻搭档除湿气;《伤寒论》还记载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的阳气不足而湿气重的人可用白术与附子、茯苓、生姜、芍药做搭档;如果是脾气虚弱伴有湿气的人可用白术与人参、茯苓、薏苡仁、砂仁搭档。
除此之外,白术增强脾胃则更加强“卫气”,从而提升抵抗力。白术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比如止虚汗、从根源祛除痰湿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术用量一般不宜过多,用6至12克便可,此外因为白术燥湿所以阴虚而燥的人、气滞而胀闷的人最好不要用它 养生 。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白术根据不同的“炮制”手法可分为生白术、土炒白术以及麸炒白术,生白术的挥发油含量高,“燥”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所以 养生 更适宜健脾燥湿;土炒白术的挥发油较少且颜色深,补脾益肠胃的 养生 之功更甚;麸炒白术相比更为缓和,泡水喝更适合单纯想健脾 养生 的人。
从中国的地理风貌上看,无论是空气,还是水源能称得上清净无污染的当属西北的青藏高原。古籍《性命圭旨》有云:“ 广成子谓黄帝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赫赫发乎地,肃肃出乎天。 ” 放到这个地理中讲,能称肃肃的地方就是西北高原地带,也就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因此这里是水与空气的总源头,我们必须而且一定要保证它们的绝对干净无污染。你看青藏高原有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烟稀少等,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是水源与空气清洁的重要保障。有了这些保障才能为内陆地带的人们带来好的空气和水源。
那为什么又说人的 健康 养生 与水和空气有何关联呢?看看《庄子》怎么回答:“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水、空气加上阳光是我们地球生命起源的三大基本条件啊, 你看中国的古人多厉害,几千年前就把现代人研究的科学问题给说透了 。那么对于人体,《内经》一直强调:“肺主气、清阳居上”等条文都说明人体后天之气居于肺。假若我们周围的空气环境被污染,那么意味着我们身体必受其害,好比有的人闻到辣椒味打喷嚏是一个道理,可见这种污染进入人体是多么的迅速(比如新家装修后的那种化学气味), 更可怕的是空气污染物很难从身体给排出去 ,肺之功能必也受其害。
同样水也是一样,“水善利万物”啊,你喝下去立马就进入身体参与循环,与空气可有一比。所以你看喝汤容易吸收就是因为水的缘故,但是这里被污染的水可含得不是营养物质而有害物质,脾胃是很难消化的,最终就像淤泥一样停于人体。
因此拙医认为好的 健康 养生 场所,就要找空气和水比较好的地方,例如农村、山区,树木茂密的地方,你会体会到很多惊人的效果。
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 ,金元四大家之一 。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张元素的弟子。临床上善用温补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为补土派。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辑录“东垣针法”一篇,推崇其在针灸学术上的见解和经验。李杲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李杲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十分喜爱读书。李杲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的名声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习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大得像西瓜一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鉆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
详见百科词条:李杲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5:29:03 共130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见《脾胃论》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消痞丸等方。参见痞、心下痞:痞为病证名。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心下痞为病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
详见百科词条:心下痞满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7:45:08 共9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3 参苓健脾胃颗粒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32 药品名称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39 规格 310 参苓健脾胃颗粒的用法用量 311 禁忌 312 参苓健脾胃颗粒的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314 参苓健脾胃颗粒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315 参苓健脾胃颗粒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参苓健脾胃颗粒 参苓健脾胃颗粒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shēn líng jiàn pí wèi kē lì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Shenling Jianpiwei Keli
22 标准编号WS3B292298
23 处方北沙参 113g 山药(炒) 94g 薏苡仁(炒) 63g 茯苓 94g 砂仁(盐炙) 63g 扁豆(炒) 94g 甘草 63g 陈皮 63g 白术 125g 莲子 94g
24 制法以上十味,薏苡仁、山药粉碎成细粉;砂仁用60%的乙醇蒸馏提取挥发 油;其余七味加水煎煮15小时,加入砂仁渣,再煎煮二次,每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 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4的稠膏。将上述细粉、稠膏、糖粉、砂仁挥发 油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为浅棕**颗粒;气芳香,味甜。
26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单粒扁园形、类园形、三角状卵形 或矩园形,直径8~35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草酸钙 针晶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约240μm,直径2~5μm。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多面形,直 径2~20μm脐点星状,加碘试液显棕红色。
(2)取本品 10g,研细,加石油醚20ml,浸渍20分钟,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于蒸 发皿中,挥干,残渣加入10%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显玫瑰红色继变紫色。
(3)取本品 10g,研细,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 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 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制备 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开约5cm,取出, 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距10cm,取 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105℃烘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 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7 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C)。
28 功能与主治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 瘦色萎,神疲乏力。
29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 10g,一日2次。
210 规格每袋装 10g(相当于原生药 10g)
211 贮藏密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3 参苓健脾胃颗粒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中药
32 药品名称参苓健脾胃颗粒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39 规格每袋装10克(相当于原生药10克)
310 参苓健脾胃颗粒的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克,一日2次。
311 禁忌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本品宜饭前服用。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4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参苓健脾胃颗粒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参苓健脾胃颗粒 《疡医大全》:[卷三内景图说(上)]胃经常多气多血。又曰∶辰时气血注于胃。又曰∶胃为水谷之海。《灵枢》曰∶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
《本草新编》:[卷之五(羽集)]石膏沉降也。阴中之阳,无毒。生用为佳,火不灵。入肺、胃、三焦。能出汗解肌,上理头痛,缓脾止渴。风邪伤阳
《普济方》:[卷三十五胃腑门]胃虚冷(附论)夫胃合于脾。足阳明是其经也。为水谷之海。凡五味五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则肠实而心目中急。足胫寒。不
《针经指南》:定八穴所在间取之是。合照海。公孙穴主治二十七证∶九种心痛心胃痰膈涎闷心胃脐腹痛并胀三焦胃胁肋疼痛心脾产后血迷
《伤寒指掌》:[卷三伤寒变症]呕吐(新法兼参叶案)本文2023-08-09 12:59: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