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蒙古族:礼仪及禁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中国风俗:蒙古族:礼仪及禁忌,第1张

一 婚嫁

察哈尔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婚嫁礼俗。蒙古族男子到了成婚年龄,家长要向物色好的姑娘提亲时,一般邀请一位与女方家深有交情、明事理的人来做媒。媒人带上男方的哈达等礼物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将带来的哈达敬献在供奉的神佛前,表示庄重,然后告辞。如女方确实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在7~8天之内退回提亲哈达。倘若同意就不退哈达,而等待媒人的再次到来。联姻的这个最初步骤称“献提亲哈达”。

献过提亲哈达,根据女方不退哈达的意向,男方托媒人再次登门向女方父母等长辈们一一敬献哈达,表示订婚。这时女方家长则根据女儿的叔、伯、姑、舅等亲属人数提出还需要各类哈达数目。这个过程叫“下订亲哈达”。女方把议定的哈达如数接收之后,便邀请一人到女儿的姑舅等亲友家奉送哈达,以示女儿已经订亲。

订婚后,男方家请先生根据两个孩子的生辰日期,择定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和迎亲者到达的时辰。然后将写好婚礼日期和迎亲者到达时辰的红纸,托媒人带上哈达和礼物,交给姑娘的父亲。女方父母如没有意见,就开始商定迎亲者人数等事宜。迎亲者人数必须为偶数。

婚礼的日期要在完婚前几个月内确定,男女双方父母按照婚礼日期,发送请柬、筹办酒席、准备新婚礼仪所需的物品。特别是女方家准备嫁妆的针线活更多,因为有媳妇过门后3年内 婆家衣服、鞋袜的习俗。

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设宴(卯宴席)招待应聘来的迎亲者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女方在这一天要举行由女方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请同乡亲朋的姑娘们来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一同坐席(卯宴席)。席间,亲友献上陪嫁物品,女方的母亲端一碗鲜奶让众姑娘尝过,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这时,姑娘们唱着“姑娘宴歌”,用歌词嘱咐将要出嫁的姑娘,倾诉离别之情。

新郎在迎亲前要举行起行宴。请率领迎亲队伍的正副亲家代表和随行人员入席。由新郎父母和新郎本人向大家一一敬酒款待。迎亲队伍出发时,将新郎按礼俗打扮一新。当给新郎佩带弓箭撒袋时,祝颂人高声祝福。乘马的迎亲队伍向女方家进发时,还要牵一匹毛色与新娘的生辰天干相符的鞍辔齐全的骏马,作为新娘的骑乘。迎亲的人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女方驻地去迎娶新娘。

当迎亲人马到女方居所的附近时,众迎亲者便翻身下马围坐在一起,并派2名有经验的人去向女方报讯请安。请安人一到,女方立即设宴,做好迎接迎亲者的准备。双方进行一番礼俗对答后,便邀请迎亲的人们进屋。双方嫂子上前解下新郎的弓箭撒带,双方的亲家代表互相请安,行过对举哈达、交换鼻烟壶的礼节后才一一入座。此时,新郎要向女方的灶神和其他供神叩头、敬献哈达、供品,并向新娘的长辈亲属行磕头礼,依次给席上的人们敬酒。敬酒完毕,新郎入整羊席就坐。司酒者从整羊的羊背两侧各切下一条肉,左右交换位置后请客人食用,以示尊敬。这时新郎的随从人员便趁机抢走羊胫骨,迅速剥下羊踝骨,包在哈达里塞入自己的右靴腰里。羊踝骨是万不可被姑娘们抢走的,倘若不慎被抢走,就得向抢去羊踝骨的姑娘敬酒、献哈达,甚至磕头行礼才能要回。接着让新郎卸羊寰椎,当新郎在众目睽睽下为卸开寰椎而作难时,众姑娘还要借机奚落新郎。整羊宴结束时,女方家要给新郎穿衣,众嫂子在为新郎系腰带时不免也开个小玩笑,将腰带系得铁桶一般,使新郎喘不过气来才肯罢休。然后给新郎穿靴子。整羊宴一结束,众嫂子为新郎佩带弓箭,并报请新娘上马。过时,迎新者牵着新郎、新娘的乘马让新娘上马后在院内绕3圈方可起行。

娶亲的队伍要赶在送亲者前面回到新郎家里。待送亲的人们到达后,男方的男女亲家代表以及众亲友们都要热情做好进新房前的一切准备。这时,新娘临近新郎院落时立即下马,然后,有人将新娘扶上原来的骑乘进入院中。新娘下马时连人带鞍一起抱下。接着由请来的喇嘛,为站立着的新娘行净手洁面的洗礼仪式。婆婆为新娘尝奶后,让新娘暂时到专门准备的账蓬或房间里等候新婚礼仪。

拜天地的时辰一到,由新郎新娘的梳头母亲或梳头父亲在供桌前主持拜天地仪式。拜天地时,主持人让新郎新娘跪在自己的左右两侧,将新郎的双手和自己的一只手伸进专门制作的白布袋里,面对喜神方向磕头行礼。然后由梳头父亲或母亲把新娘的头发披在新郎的肩上,为其梳头结发。此时,女方来的嫂子端着盛有食物的盘子见新娘的婆婆,示意向婆婆来取新娘的头戴,婆婆将为新娘准备好的全部头戴首饰放入盘中,让新娘嫂子送去。这项礼仪结束后,新娘方可进入新房。新娘入新房时,要由梳头母亲或父亲带其迈过门口横放着拴哈达的有杈树枝,踏着门槛上铺好的羊皮进门。

新娘进入新房后,由梳头母亲或父亲扶着蒙脸的新娘先给新郎家的灶神磕头。然后,婆婆给儿媳妇尝奶。这时,新郎用系哈达的神箭,掀起新娘的蒙面纱。众嫂子给新娘重新梳理头发,戴好全部头戴首饰。新娘梳妆完毕,在众嫂子的带领下,向公、婆、叔、伯、姥爷、舅舅等长辈们一一敬酒、献哈达和礼物,并施磕头礼。磕头时,要从长辈往下依次排列,一直到哥嫂,姐姐,姐夫等。接受新媳妇磕头的人,都要回赠礼物。

磕头仪式结束后,婚礼宴会正式开始,男女双方的亲属和来宾们入席后,新郎新娘依次向亲属、来宾敬酒施礼。敬酒间,由专门请来的年轻人和歌手献宴酒歌。唱宴酒歌时,在每段的间歇,客人们都要举杯饮酒。当婚宴的主管人宣布可以唱情歌时才能唱上一些情歌。隆重热烈的婚宴结束后,送亲的人中除了探望女儿的几个人留下外,其余人都应该当即回去。即使路远而当日不能返家者,也得上马绕一圈后,再借宿于左邻右舍。

送亲的人走后,留下来探望姑娘的人,以娘家来探望姑娘者的身份,到新房里做客。探望人向女儿、女婿及女儿的公、婆都要一一赠送礼物。傍晚时分,婆家把探望姑娘的客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请到新房入座,设宴招待。探望姑娘宴(也称回礼宴)一般人家都要在婚宴结束的当晚进行,只有官宦贵人家才在第二天举行。其隆重热烈的程度不比婚礼大宴逊色。宴后,即入洞房。

入洞房时,嫂子们为新郎、新娘铺垫被褥。从娘家来的嫂子检查整理好新郎、新娘的床铺后,为新郎、新娘的献茶和做新婚共枕的准备(摘卸新娘的头戴等)。在新郎、新娘喝茶时,新郎的弟妹、姐夫等一边以要糖,让其戴花,猜谜等耍笑新娘,一边趁喧嚷热闹之际,把新郎带出去藏起来。新郎一旦被抢出去,就会被藏到使人很难找的地方。有时折腾到深夜,但不得闹到通宵。

婚后3~5天,新娘和新郎在婆婆(母亲)的带领下回娘家施亲家之礼。回门时,要带整羊等礼物。娘家为亲家母和女儿、女婿设宴招待时,要请自己的亲属和女儿先前要好的非亲属姊妹们一同坐席。新郎和新娘向岳父(父亲)岳母(母亲)和其它长辈们献哈达施礼后,他们便作为最尊贵的客人被安排在正座。席间敬酒时,要先给女儿、女婿敬酒。女儿恭谨地接过酒杯转敬给婆婆,婆婆尝过德吉后,媳妇才把自己的酒杯放在前面。然后,女儿、女婿向入席的人们按照辈份顺序一一敬酒回礼,席间仍然要唱歌,奏曲助兴。

蒙古族对梳头父母的尊重和婚后的交往均不亚于近亲,作为梳头父母对待儿子女儿的深切关心,频繁探望亦如亲生父母。所以婚礼完毕后,新郎、新娘回门前带整羊肉,果盒,酒等礼品到梳头父母家探望,梳头父母设宴盛况如婚宴。新婚夫妇在梳头父母家小住1日,及时返回进行回门礼节。所以这些礼仪依次进行完毕,婚礼才告结束。

新中国建立后,境内蒙古族婚嫁礼俗逐渐从简,近年来与汉族渐同。

二 丧葬

蒙古民族在丧葬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礼俗。蒙古民族因以游牧为主,早先,对死者主要采用野葬(也称天葬,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民族习俗的影响,丧葬习俗也有所改变,由野葬逐步改为土葬或火葬。

人死之后,蒙古族的习俗不急于更衣入殓,而是要请一位喇嘛念经引魂指路。入殓时不一定在当天,几天都可以,但要按时辰入殓。人死之后不在外边设灵棚祭奠,而是入殓后仍停在原来的家里,用帘幕遮着遗体,待埋葬时才移动送葬。送葬前,白天喇嘛整天念经,晚上俗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通宵轮流念“玛呢经”以超度死者。并在供桌上点燃佛灯和柱香,木碗里盘放一串念珠,还将死者生前使用的衣服、鞋帽、烟具、首饰等物陈放在遗体前祭祀。这几天的茶饭要格外丰盛。夜间还有夜餐,茶点连续不断。

新中国建立之后,那种把尸体抛在野外的野葬方式已经绝迹,多数同汉族一样采取了装棺入殓埋葬的方式。出殡时死者的子女及其他后裔列队跪着从棺材下钻过去,才走向葬地。下葬返回后,设宴招待大家。

居丧期间,喝酒、请安、设宴、赴会均为禁忌,男的不修胡须,不理发;女的不戴首饰, 红挂绿。居丧的那年春节,门窗不贴红绿纸,春节拜年也不用哈达,只用鼻烟壶回礼。

三 奉茶敬酒

客来敬茶是蒙古族一种传统礼仪,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它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首先主人要为宴客斟上一碗奶茶,然后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

斟酒敬客,也是蒙古族一种传统礼仪,蒙古民族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传统的敬酒歌,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宾客应随即接住酒,用无名指醮酒向天、地、眉头各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祖先,不会喝酒也不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友谊。

四 献哈达

此礼节也是蒙古族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的特有习俗。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对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五 禁忌

蒙古族家中有人上山挑柴时,家里人无论家事多忙,都要去途中接。家中的神位,外人不得随意触摸,更不能在神台上摆放东西。某家有产妇,要在大门悬挂一顶篾帽,生男孩篾帽挂在左边,生女孩挂在右边。一个月内,谢绝外人到家中。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 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那达慕三艺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

1、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o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录》云:"布裤者,专诸角力,胜败以仆地为定"。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2、赛马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及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1)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2)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3)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3、射箭

  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静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静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 蒙古族服饰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阿巴嘎蒙古族服饰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一梦醒来,是谁还在耳边嘶鸣,面前还是由血色凝聚的长长护城河,搅乱着你身心荡漾,迷乱的眼眸诱惑着麻木思想,世界是一片无风的沉寂,没有任何声响。零落的星光照不亮前进方向,暗夜里迷失自我,谁来触碰疼痛思念的翅膀,发不出嗡鸣,深陷迷惘,构陷起无边空旷。任由挥霍,奔跑,却也越不出梦境里的屏障。嘴角浮出一丝凄美的绝望,视死如归的眼神足以杀死曾经过往。

高高的城墙上面,坐落着无数人的欲望,烟熏着火急火燎,怒吼,咆哮的狰狞面孔幽灵般的影子飘荡,缠绕着寻觅的信息,陌生冰冷阵容似霜花一样冰冷绝美,绽放着唯美。荼毒着每一位爱美的双眼,焦灼,灼伤你最柔软的胸膛。令你猝不及防,无孔不入的妖冶力量,惑乱着心智,令你失去了以往神采,有着邪恶的思想,做着自己都不知晓令人鄙夷的勾当。只会让自己更加讨厌自己,于是只好沉沦,麻痹着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会在暗夜里缅怀过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