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成书过程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
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佑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各位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作说明。 1,何谓“大事”,何谓“小节”。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治国平天下是大事。对一个学术界泰斗来说,研究和著述是大事,而对一个农民来说,安排活计,从事生产也是大事。因此,大事并非都是必须兴国,利民生的事情,也并非非大智慧,大气魄者不能担此责也。何谓“小节”,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说脏话,不乱扔乱丢,不恶语伤人是小节。学会礼貌用语,说文明话,做文明人,也是小节。 “小节”并非仅指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广,小到生活琐事,衣着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关之事,都可称之为“小节”。由此可见,“大事”与“小节”之间的界限非常广义,不同生活层面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个人小节从来就不是小事。古话说:“不矜细行,必累大德。”就是说,平时不注重小节,必将有损于品德修养,以至犯下大错误。古人这种警世之语有很多:“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妨于小,终亏在德”。“小节”问题不但具有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而且有可能由微恙而成大疾。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节做起,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才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高尚的品德修养;面对大事的时候才能立场坚定、临危不乱,妥善处理各种复杂事态。如果平常就放纵不羁、满不在乎,小事上反复无常、随便应对,大事上肯定也难有所作为。君岂不见刘备教育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 3,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其真正含义是说成大事者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不要在细微末节上纠缠,并不是说小事小节不重要。而正方却理解成为做大事的人不必关注小事小节, 其实是对这句话极大的曲解。岂不知注重小节与成大事、抓重点其实并不矛盾。小事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要分清责任,交给有关人去管。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小事小节的魅力。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 二辩 不拘小节终累大德。史书上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朝吕元膺在做东都留守时,一次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弈棋。当吕元膺抽身去处理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趁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赢得了这盘棋。吕元膺当时对此虽有察觉,但并未吭声。过了一段时间,吕元膺借故把此人调离身边,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而获罪。后来果然被言中!在赞叹吕元膺识人慧眼的同时,不禁由那位钱粮官的蜕变而想起一句古话:“不矜细行,必累大德。”意思是说,平时不注重小节,必将有损于道德修养,甚至犯下大错。 “小节”,通俗来讲,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指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小心眼、小动作、小贪心等等,就像那位钱粮官偷换棋子之类的小事。正因为其小,往往容易在思想上被忽视,在行为上不注意,所以就有了“小节无伤大雅,何必小题大作”、“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当然也就被某些人扩展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等说法。 时下,一些人嘴上抱怨“世风日下”,呼唤道德回归,私下却因“小节不影响大局”,做着有损道德的“小事”。有的管不住口,习惯于喝点“革命的小酒”、传播点灰色的“小段子”、挑拨点别人的“小是非”,有的管不住手,喜欢打点“小牌”、拿点“小回扣”、捎点单位的“小东西”、收点下级的“小礼品”,有的管不住眼,喜欢看点粗俗的“小碟子”,有的管不住脚,喜欢跑到舞厅跳点“小舞”、做点“小按摩”。这些“小节”问题,绝对够不上违反法律法规的条件,顶多也就安个“道德素质一般”的“罪名”,所以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人还乐此不疲。 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正如沈阳“慕马案”被查处后,贾永祥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自己的思想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对穿戴不太讲究,到羡慕并追求像私营老板那样穿戴名牌;由看不惯挥金如土,到自己也想那样做,琢磨如何想办法去赚钱……”这就是成了大事后不拘小节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犯罪行为,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是我国佛教中的一首著名偈语,它教导人们要经常清除思想上的“污垢”,检点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 平时疏于拂拭思想行为上的“尘埃”,它就难免积少成多,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中就会尘土满面,待到毁容伤体之日再去拂拭,往往积重难返。 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实践,才能成大事! 三辩 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刘备教育阿斗说“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子曰“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列宁说“要成就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比尔·盖茨说“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 SNT公司总裁亨利·赛德雷说“当重视小事成为一种习惯,当责任感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就会与胜任、优秀、成功同行”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惟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做好”。这些不都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典范吗。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之王康尼希尔顿就是一个注重“小事”的人。康尼希尔顿要求他的员工:“大家牢记,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饭店本身遭到何等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正是这小小的永远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统一公司要求员工有吃苦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凡来公司应聘者,公司会先给你一个拖把叫你去扫厕所。不接受此项工作或只把表面洗干净者均不予录用。他们认为一切利润都是从艰苦劳动中得来的,不敬业,就是隐藏在公司内部的“敌人”。 周恩来同志长期身居高位,但他强调的却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贯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许”的做法和语言。如果我们在思想上都有周总理的认识,就会有关心细节的自觉性,就会自觉克服“小节无害”的论调,抓好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任何需要签名的时候都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他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为第二董事长。 我们都看到了,真正成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小节做起,并将它做到最好。阿基勃特就是这样做了,很多成功的伟人也正是这样做了,并坚持把这些小事小节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们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们却成功了。 总结陈词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首先我要强调,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拘小节的社会,一个平凡小辈尚且能因一己小节而导致一个国家的的名誉受损,何况成大事者,他本身便代表了一个国家一定高度的阶层,如果连他也不拘小节,那么无论对个人还是事企单位,或是国家荣辱,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关于小节本身则会因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坚持“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一个关键。我们大家都知道主次矛盾在现实的实践进程中总是在一刻不停的进行转换,今天的一件大事,明天就已是昨日黄花,而昨天的一个小节,在今天则成为一件大事成败的关键。正方始终将小节视为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岂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所有小节一言以蔽之吗?正方辩友难道不知道今天的唯物主义学的关键就在于事物的相对性与其不断转化的进程。事物进程中一个环节疏漏也会导致整体的半途而废。 溯古及今,孔子言:“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两千年前我们伟大的先师便指出君子要注重礼节,对于成大事者来说,小节都是的重要因素,不可视之为无物。《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来就是大事。假如正方所言,生活琐事就是小节,请问正方辩友,如不注意生活小事小节,何以修身,无以修身,又何以齐家,无以齐家,那更从何而谈治国平天下呢。正方辩友不是正本清源,一定要将“小节”划定为无用小事吗?那么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留下的古籍宝典何其浩瀚繁絮,为何正方不去好好研究,融会贯通,而在此拘于一己之见,面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何其悲哉! 时至今日,回首已然。借前车之鉴,为后车之师。当今社会,百业振兴,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今日想在各个领域有所大图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然而,社会并没有因此而掀起一场如正方所言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空谈旋风,反而是如大家所见更加注重小节的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今天,21世纪啊,古人所言更甚当日。小节往往就能成就大事,通过小节也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什么在招聘面试的时候,考官要出像拾起扫帚这样的题来考验你的素质。我看未必是想聘请你做清洁员吧。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CE(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过:“没有什么小事,因细小而不值得你去挥汗。人家可是成大事的人吧,连他那样身份的人也呼吁小节的重要性必然有其重要的原因。 再回首,昔日英雄好汉历历在目,即使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韩信,史玉柱,威风盖世能一时,却也无法善始善终。而纵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之诸葛孔明,周恩来总理,不仅身为华夏,死为华夏。更况乎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岂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辈能望其项背乎。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中国传统美德有:
1、尊老爱幼:例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及带小孩的乘客让座,就属于传统美德的表现行为之一。
2、爱国:俗话说,先有国后有家,而后有个人,因此,爱国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传统美德。
3、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我国历史颇为悠久的传统美德,常见的有陌生人跳水拯救不慎落水的受难者等。
4、仁爱: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5、利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参考资料:
本文2023-08-09 13:20: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