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中的霍乱疫区湄潭府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面纱》中的霍乱疫区湄潭府在哪里?,第1张

毛姆在小说《面纱》中,设置了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地:湄潭府。当时,湄潭府正在遭受五十年以来最严重的霍乱,每天因霍乱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人之多。小说女主角凯蒂的丈夫最后也死在了这里。那么,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吗?

其实,湄潭府不仅真实存在,且现在仍然存在。它就是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距遵义市区58公里处的湄潭县。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如果你和我一样感兴趣,就来了解一下吧。

毛姆到湄潭的时间大约在1920年,上推“十年前”正是光绪末年。 据湄潭县志记载:“霍乱,民国时期湄潭常有发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城及复兴场两地流行,死亡200人以上。1943年,全县霍乱又流行,住院患者107人,两天死亡8人。县政府曾在县城码头设漂白粉消毒站,取消冷饮摊贩,进行预防注射……”

旧时湄潭历来是霍乱爆发的重灾区,但民国初期疫情失载,唯有中后期记录在册,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和1985年也相继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霍乱,一度波及全县城乡。

毛姆中国之行正值北洋军阀争疆夺土,战乱、瘟疫等恣意在神州大地泛滥,谁还有闲思顾及黎民疾苦?加之医疗水平落后束手无策,由此他笔下霍乱肆虐的城市街景一片凄凉:

“城里的街道很窄,每一条都有许多弯儿,没过一会儿凯蒂就完全找不着方向了。很多商铺都是店门紧闭。来湄潭府的途中她早对中国城镇肮脏不堪的街道司空见惯了,但是这里的垃圾堆积如山,显然已经几个礼拜没人收拾过。从垃圾堆里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吓得凯蒂赶紧用手帕捂住鼻子。以前她在中国城镇里经过,街上的人们少不了要盯着她瞧,然而现在只是偶尔有人朝她漠然地瞥上一眼。街上也不再是人山人海,只有三三两两的人走动。他们似乎都在专心干自己手头上的事儿,然而一个个都不声不响,没精打采。偶尔经过几处房子,会听见里面传出敲锣的声音,同时有不知是什么乐器奏着尖利、悠长的哀伤曲调。看来在那些紧紧关闭的房门后面,有人刚刚死去。河的对岸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锣声,接着爆竹也劈劈啪啪地响了起来。在那里,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座城镇正处于惊恐之中;死亡随时会无情地光顾那些曲曲折折的街巷……”

狭窄弯曲的街道、肮脏的市容正是湄潭旧时老城的模样,清冷、漠然是瘟疫横行人人自危的写照,而敲锣的声音,尖利、悠长的哀伤曲调(海螺),劈劈啪啪的爆竹正是人死做道场特有的场景。

湄潭老照片

另外,还有一些人文景观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 “他们沿着堤道漫步到了山顶,那里矗立着那座为某位贞洁的寡妇建造的拱门。在凯蒂对这块地方的印象中,这座拱门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它是一座象征,但是到底象征了什么,她却琢磨不出来。她也不知道它在她看来为何具有讽刺意味。”

毛姆当初入湄潭应该是从遵义过三渡关入梭米孔一线而来,文中提及的“拱门”,即现今犹存的黄家坝大水井“王卢氏节孝坊”。

王卢氏节孝坊建于1906年,立于大水井公路右面的山坡上,巍峨壮观摄人心魄。从此段文字来看,活脱脱就是对此处景观的精准描述,至于“不祥的预感”,即是对沃尔特最终命丧霍乱、凯蒂惶然回香港作的铺垫。

王卢氏节孝坊

小说中还有一些集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描写:“这之后来了一群农民,他们身穿褪了色的蓝布褂子,头戴宽大的帽子,急急火火赶着到市场去。忽而又出现了一个女子,看不出是年轻还是年老,裹布的小脚一步一挪,踉踉跄跄地走着。他们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山上遍布着整整齐齐的稻田,农舍都是蛰居在竹林里,显得安逸而温馨。他们穿过粗陋的村落,途经人头攒动的城镇,这些城镇都拿围墙护起来,好像是弥撒书里面描述过的古城。初秋的阳光十分宜人,如果是在清晨,朦朦胧胧的晨光洒在整齐的稻田上,给人恍如仙境的感觉。”

“他没有回答,眼睛四下眺望着脚下的风景。辽阔的原野在欢快、明媚的晨光中蔓延,一眼望去使人心旷神怡。一块块整整齐齐的稻田铺展在原野上,望也望不到边。稻田里错落着一个个身着布衣的农民的身影,他们正手握镰刀辛勤地劳作着,真是一派祥和而温馨的场景。”

最惨淡的时光晃荡在湄潭,最靓丽的风景也定格在湄潭,这是一幅幅典型的山乡美画图,这是一幕幕最难忘的精彩镜头,作者如椽之笔信手写来,敏锐聚焦生动传神。

蓝布褂子,头戴宽大的帽子(实际上是包的白帕子),是对湄邑乡民昔日穿着打扮的真实写照,一度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还流行;裹布的小脚一步一挪,透出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幽灵“三寸金莲”的惊诧和审视;稻田、农舍、竹林、村落、城镇、围墙(城墙,湄潭的城墙是解放后才拆除的)、晨光、原野、布衣、镰刀在眼前晃来荡去,谁见不醉?

幽静的山乡、迷人的田园、淳朴的乡风交替叠闪于读者面前。作者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这十万大山腹地的湄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别具一格的异域风情。 毛姆湄潭之行成就了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杰作。

霍乱霍乱由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周身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低钾综合征等。若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甚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容量性休克、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若能及时、足量、正确地补充液体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则即使是重型患者,预后亦很好。由于起病急,传播快,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正常交往,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其余两种为鼠疫和黄热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霍乱可分两型。长期以来由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被称为霍乱,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称为副霍乱。这两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基本相同,1962年5月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后,国际上即不再用既往习惯命名方式,而分别称之为霍乱(古典型)和霍乱(埃尔托型)。前6次大流行于世界的是霍乱(古典型),而1961年始流行(所谓世界第7次霍乱大流行)的则是霍乱(埃尔托型);此型目前已波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和数以万计甚至十几万的人发病。此型霍乱在中国历史上无记载,1961年首次出现于广东沿海,迄今已陆续波及2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病原学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属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菌体短小,弧形或逗点状,运动活泼。能发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胶糖,皆与霍乱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对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最适酸碱度为pH72~74,最适生长温度为37℃。由于对酸非常敏感而对碱耐受性大,可与其他不易在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肠道菌相鉴别。两个生物型有相同的抗原结构,均属OI群霍弧菌,可分为小川(Ogawa)、稻叶(Inaba)和彦岛(Hikojima)等三个不同的血清型。既往流行的两型菌株中,总以小川血清型占绝对优势,但20世纪末稻叶血清型却明显增多。本菌能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可引起患者剧烈腹泻。自然突变也是本菌的特性之一,埃尔托生型表现尤为明显。古典生物型的致病性一般强于埃尔托生物型。本菌对各种常用消毒药品比较敏感,一般易于杀灭。霍乱弧菌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饮食由口腔经胃到小肠。此菌对胃酸十分敏感,因而多数被胃酸杀死,只有那些通过胃酸屏障而进入小肠碱性环境的少数弧菌,在穿过小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之后,才粘附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并在这里繁殖,同时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结果出现剧烈的腹泻和反射性呕吐。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湿霍乱 4 感受暑热引发之霍乱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暑霍乱的穴位 2 治疗暑霍乱的方剂 3 治疗暑霍乱的中成药 4 暑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暑霍乱 1 拼音

shǔ huò luàn

2 概述

暑霍乱为病名[1]。

3 湿霍乱

暑霍乱即湿霍乱[1]。见李梴《医学入门·霍乱》。指饮食生冷,或感受湿、寒、暑邪,发病时有吐利、腹痛、转筋等症,与干霍乱之欲吐泻不得、病情较重者有别。《医林绳墨·霍乱》:“若吐利并行而腹中绞痛,坐卧不安,甚则转筋,名之曰湿霍乱也。”多因饮食生冷,或感受寒、湿、暑邪所致。本病较干霍乱之欲吐泻而不得者有别。亦有以干霍乱较湿霍乱为重之说。《伤寒明理论·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治宜六和半夏汤、藿香正气散、木瓜汤等方加减。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胃肠炎、霍乱等病。

4 感受暑热引发之霍乱

暑霍乱指感受暑热引发之霍乱[1]。因感受暑热所致[2]。症见身热烦渴,气粗喘闷,上吐下泻,神情躁扰等;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2]。治宜急救回生丹、解毒活血汤等;轻者可选用香薷饮冷服,或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方[2]。

5

霍乱历史上爆发几次 

在抗击霍乱的历史上,人类经历了七次霍乱大流行。 其中,第七次霍乱疫情中检测到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具有传播力强的特点,但由于现代科学的进步,死亡率较高。 前几集霍乱流行率很低。

据史料记载,治乱共发生过7次大流行病。 1817年在印度尼西亚流行并被发现。1961年5月至今,不到4年时间已传播到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自1964年以来,它已渗透到亚洲内部。 1970年传入非洲大陆及欧洲少数国家。 1973年传入北美洲和大洋洲。直到1991年霍乱席卷拉丁美洲,一年内就有40万例病例和4000人死亡,仅秘鲁一国经济损失就达77亿美元。

中国还有天花和霍乱吗

霍乱属于消化道传播疾病,在我国一直有零星出现。近期,武汉大学就出现了一例霍乱病例,经核实,病例为武汉大学研究生,住工学院八楼,既往有肠胃炎病史。 7月8日5:00左右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7月8日10:00到武汉大学医院就诊,因腹泻3次以上转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目前,该学生已按相关要求转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天花已经不存在。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我国在196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天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并停止种痘。

天花和霍乱哪个强

1、天花人传人更强,霍乱污染性更强,但天花可以接种疫苗,而且现在天花也停止接种了。

2、天花更厉害。但是疫苗可说从天花开始,对它有防御手段。霍乱也很厉害,但现在医疗下的致死率不高。鼠疫才是真的dio,就算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几乎都能高过霍乱的生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霍乱转筋的病因病机 5 霍乱转筋的症状 6 关于霍乱 61 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霍乱 611 病因病机 612 症状 613 治疗 62 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霍乱 621 病因病机 622 分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转筋霍乱的穴位 2 治疗转筋霍乱的方剂 3 治疗转筋霍乱的中成药 4 转筋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转筋霍乱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霍乱转筋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霍乱转筋 已经自动替换为 转筋霍乱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zhuǎn jīn huò luàn

2 英文参考

cholera with muscular sp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转筋霍乱(cholera with muscular spa [1])为病证名[2]。又名霍乱转筋[2]。指霍乱吐利后筋脉挛急者[2]。

4 转筋霍乱的病因病机

多因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血气亏损,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2]。

《诸病源候论·转筋霍乱候》:“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趾;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

《圣济总录·霍乱门》:“转筋霍乱,缘风冷伤于三焦,传于脾胃,得冷则阳气不得宣行,致四肢筋络不得舒缓,此盖中下不足。其候冒闷不安,胫筋挛结,挛肉紧痛,反急于上,盖足阳明之经虚,膀胱之脉寒也。”

5 转筋霍乱的症状

《罗氏会约医镜·论霍乱》:“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霍乱转筋,正反折筋急之病。”

治疗可选用理中丸、胡椒汤、木瓜汤、金苓露、鸡舌香散等[2]。并可配合灸法施治。

6 关于霍乱

霍乱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俗称触恶[2]。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2]。

《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由于缺乏病因鉴定方法,在“霍乱”病名之下,包括了以下两方面内容[2]。可见于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嗜盐菌性胃肠炎等疾患,也可见于某些食物中毒[2]。现代中医病名已逐步将霍乱限定于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2]。

61 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霍乱

霍乱(cholera[1][3])为病名[2]。是指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1][3]。

611 病因病机

《伤寒溯源集·霍乱证治》:“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或为诸寒湿之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且尤于阴晴风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里之内,或阖境皆然,乃时行寒湿也。”

612 症状

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2]。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2]。

613 治疗

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2]。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2]。危重时宜中西两法结合抢救[2]。

62 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霍乱

霍乱指严重吐泻,心腹绞痛的病证[2]。

621 病因病机

多因暑天感湿,或饮食失节所致[2]。《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饮食不节,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轻者止日吐利,重者挥霍扰乱,乃曰霍乱。”

622 分类

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2]。

7

在霍乱第三次大流行于1862年在世界各地先后熄灭后的第二年,1863年又由印度将本病传至阿拉伯各国,通过伊斯兰教徒到麦加圣地朝圣,一次集会9万人都受霍乱感染。这些受感染者回归各国,沿途继续散播传染;同时又经其他陆海途径由印度将霍乱病传至亚、非、欧及南北美洲。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寒霍乱的病因病机 4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 5 寒霍乱轻证 51 症状 52 证候分析 53 治法 54 寒霍乱轻证的方药治疗 6 寒霍乱重证 61 症状 62 证候分析 63 治法 64 寒霍乱重证的方药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寒霍乱的穴位 2 治疗寒霍乱的方剂 3 治疗寒霍乱的中成药 4 寒霍乱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寒霍乱 1 拼音

hán huò luàn

2 概述

寒霍乱为病名[1]。见《症因脉治·霍乱》。又称寒气霍乱[1]。因阳气素虚,中气不足,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所致[1]。症见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脉多沉迟等[1]。治宜温运[1]。方用理中汤、补中汤、四逆汤[1]。内有积滞者用治中汤[1]。

3 寒霍乱的病因病机

霍乱的致病原因,不外感受时邪和饮食不慎等两个方面。由于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最易使外界秽浊之气得以乘虚而入;外界之寒热湿邪困脾,则中气不健,也易导致饮食内伤。若中阳素亏,脾不健运,或重感寒湿,或畏热贪凉,过食生冷瓜果,则病从寒化而成为寒霍乱。[2]

4 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

霍乱证型分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三类。寒、热霍乱,皆以吐泻交作为主证,但寒霍乱之吐泻较缓,以吐泻物不甚臭秽,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微弱为辨证特点;而热霍乱之吐泻较急,以呕吐如喷,吐泻物臭秽难闻,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脉象濡数为辨证特点;干霍乱,是以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绞痛,烦躁闷乱为辨证特点。三类证型,各有特征,临床是不难分辨的。[2]

5 寒霍乱轻证 51 症状

暴起呕吐下利,初起时所下带有稀粪,继则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腹痛或不痛,胸膈痞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2]

52 证候分析

寒湿秽浊之气,壅滞中焦,阳气受遏,以致清浊不分,升降悖逆,上吐下泻。寒气偏胜,水不运行,下走肠间,故下利清稀,或如米泔而不甚臭秽。邪正相争,气机逆乱故腹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清冷。寒湿困于中焦,故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为寒湿偏性,中阳被困之征。[2]

53 治法

散寒燥湿,芳香化浊。[2]

54 寒霍乱轻证的方药治疗

藿香正气散[备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合纯阳正气丸[备注]纯阳正气丸(成药):陈皮、丁香、茯苓、茅术、白术、藿香、姜半夏、肉桂、青木香、花椒叶、红灵丹加减。方中藿香辛温,芳得化浊,辟秽止呕;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半夏和胃降逆;茯苓、甘草、厚朴和中祛湿。合纯阳正气丸加强温中散寒,燥湿化浊的作用。在汤药未备时,可先吞服纯阳正气丸,或吞服辟瘟丹[备注]辟瘟丹(验方):羚羊角、朴硝、牙皂、广木香、黄柏、茅术、茜草、黄芩、姜半夏、文蛤、银花、川连、犀角、川朴、川乌、玳瑁、大黄、藿香、玄精石、郁金、茯苓、香附、桂心、赤小豆、降香、鬼箭羽、朱砂、毛茨茹、大枣、甘遂、大戟、桑皮、千金霜、桃仁霜、槟榔、蓬莪术、胡椒、葶苈子、牛黄、巴豆霜、细辛、白芍、公丁香、当归、禹余粮、滑石、山豆根、麻黄、麝香、菖蒲、水安息、干姜、蒲黄、丹参、天麻、升麻、柴胡、紫苏、川芎、草河车、檀香、桔梗、白芷、紫菀、芫花、雌黄、琥珀、冰片、陈皮、腰黄、斑蝥、蜈蚣、石龙子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或来复丹[备注]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杜先生方):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助阳化浊,理气和中,以图急救。[2]

6 寒霍乱重证

寒霍乱重症,一经吐泻,肌肉脱削,身冷厥逆,汗多烦躁,口渴得饮即吐,不得误为热证,关键在舌质淡润,得饮即吐,为无热之征。[2]

61 症状

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面色苍白,眼眶凹陷,指螺皱瘪,手足厥冷,头面出汗,筋脉挛急,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2]

62 证候分析

中阳不运,清浊混淆,以致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吐泻之后,津液大伤,无以濡润充盈肢体,故眼眶凹陷,指螺皱瘪。脾肾阳虚,阴寒所胜,则手足厥冷。阴盛格阳,则头面汗出。寒性凝滞,气血不能温煦筋脉,筋失所养,故筋脉挛急。舌淡,苔白,脉沉微细,均为阳虚寒盛之象。[2]

63 治法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2]

64 寒霍乱重证的方药治疗

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为主方。方中附子辛温以回阳救逆;党参、白术、炮姜、甘草以健脾温中。仓卒之间,汤药不及,可急用食盐填满脐中,取大艾柱灸之,借以温通阳气。并用行军散[备注]行军散(《霍乱论》):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雄黄、火硝、金箔一至二分,开水送服,以辟秽开窍,亦可搐鼻取嚏以宣通窍络。如证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声音嘶哑,拘急转筋,脉细欲绝,乃属阴津枯竭,阴阳离决,危在顷刻,若骤与大剂辛温回阳,则虑其津液愈涸,此时应使用反佐从治之法,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备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炙甘草、干姜、生附子、猪胆汁为主方,亦可在前方中加姜汁炒川连,使辛苦相济,调和阴阳。[2]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