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孔子在《论语》中唯一提到的蔬菜,为什么孔子对姜特别钟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2收藏

姜是孔子在《论语》中唯一提到的蔬菜,为什么孔子对姜特别钟爱?,第1张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不撤姜食,不多食。

每顿饭都吃点姜,姜不多吃。

这句话很好翻译,但不好解释,从养生的角度解释才更准确,更容易理解。

孔子很重视姜的养生作用,中医也很重视姜,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近一半药方用到生姜。

有句老话:男人不可一日无姜。

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姜的谚语:

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

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中医的药方大多都有姜,民间利用姜治病的偏方数不清楚。

姜就是传说中的还魂草。姜名字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神农尝百草,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苏东坡对养生也有很深的研究,对姜也有记载, 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见主持年过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

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

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并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

在民间故事《白蛇传》里面有一段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的情节,白娘子盗的“仙草”就是生姜芽,姜汤就叫做“还魂汤”,可见“生姜”看似普通,却是很不平凡。

孔子对姜特别钟爱,姜也是孔子在《论语》中唯一提到的要经常吃的蔬菜。

科学证明姜有六大保健功效:一,抗氧化、抑制肿瘤。二,开胃健脾、促进食欲。三,杀菌解毒。四,防晕车、止恶心呕吐。五,促进血液循环、驱寒邪。六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佛教戒荤腥,荤包括葱、蒜、香菜、韭菜、洋葱,腥是指所有肉类。人们一般会把姜列为辛辣类食物,佛教的戒律中禁吃辛辣食物,但是姜不在禁止之列。

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孔子的养生之道,每天都要吃点姜,姜虽好也不能多吃,再好的食物吃多了对健康都是有害的。

很难给出准确时间,我国利用及有意识的种植生姜,有文字记载的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约在春秋时期。

《论语》中已有“不撤姜食”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和之姜者,有杨仆之姜”的记载。另外《史记》、《齐民要术》中都有专门记载。

  生姜

  古老的大汶河久负盛名,据《泰山大全》记载:“大汶河是我国名川之一,故称汶水,俗称汶河,是自东向西流经整个泰山山脉之阳的大河……”。古老的莱芜大地,是汶河的发源地,世世代代莱芜人在汶河两岸繁衍生息。莱芜生姜又名黄姜、大姜,为山东名产。主要集中在莱芜西部汶河江河两岸。莱芜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在春秋时期已盛行栽培。

  姜姓

  姜姓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中的炎帝,号烈氏(也作厉山氏),一说即神农氏。 相传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以水命姓为姜。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 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复赐以族姓姜,以接续炎帝香火。另外,酱姓还有一些分支,分别建立有申,许,齐等诸侯国。其中,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之间,宣王时一部分迁至南南阳;许国建于西周初,开国君主是伯夷裔孙姜文叔,在今河南许昌东;齐国建于西周初,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的临淄北。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至齐康公,于公元前391年被田和放逐到海上。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吕尚的后代分散,或姓吕,或姓姜。对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述为:“姜姓 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子孙普易他姓。尧遭洪水。共工之从孙佐禹治水。为四岳之官,以其主四岳之祭,尊之,故称曰‘大岳’, 命为侯伯,复赐以祖姓曰姜,以续炎帝之后。裔孙太公望封刘,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宋人邓名世<古今 姓氏书辨证)在“姜”条补充道:“夏商以来,分为齐,申 许,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文中的“甫”即吕。

而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奥,“内”主要是调整内在的脏腑、经络等,增强自身;“外”是尽量避免外部的“外邪”伤害自身,不仅包括容易让人生病的东西,还有防火、防灾等避免危险的事情;“动”是说的是适量而有度的运动;“静”就是调整自身的心态,虽说不能做到处事不惊,但也尽量避免大喜大悲。

能很好地理解这四个字才是 养生 的根本,而在厨房中就有一物,它兼顾了“内”与“外”两个 养生 诀窍,它就是很多人不以为然的生姜,但是李时珍曾提出生姜可以“御百邪”, 养生 在“内”可以温脾胃、散风寒,在“外”可以应急用于解多种毒素,尤其是误食草药或者饮食中毒。

生姜入药的 历史 比较悠久,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生姜“能强御百邪,解食野禽中毒”、“生用发散,熟用和中”,其中“和中”的意思就是调理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出生姜“益脾胃,散风寒”。

生姜的品种不必多说,大家都了解,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大家都关心的几个问题。用生姜 养生 有别于干姜,两者之间看似是同一物但 养生 之功不同,不能混淆;正统教学的书上说生姜以“块大、质嫩”的为佳,也有人说以老姜为佳,其实区别在于老姜发散力风寒之力更强,根据需要各自有不同的最佳选择。

此外有人说生姜皮属寒凉,用时需要去皮,其实这句话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说的,原话是“留皮则冷,去皮则热”,但是紧接着下一句才是重点,这句话是“留皮则行表而去热,去皮则守中热存也”。由此可见 养生 用生姜如果去皮则“太热”,容易“内热积聚”,因此不建议去皮。

生姜入药被称作“呕家圣药”,对于突然呕吐的人,古籍记载“嚼生姜两三片可止”。这可以说是生姜的药用价值中的一种,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对证”,而生姜的 养生 作用可以分为4类。

俗话说“不可百日无姜”,生姜是发散风寒的常用药材,也是预防感冒的常用 养生 之物,李时珍说它“去邪防恶”就是说的它祛除风寒之气的预防作用。在古籍记载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生姜、紫苏、菊花涂抹在鼻孔周围或者鼻翼两侧;另一种是比较常用的,就是几片生姜与适量红糖泡水喝。

生姜被称作“呕家圣药”,最适宜的就是胃寒而呕吐的人,如果与白豆蔻搭档则更佳;如果与藿香搭档可用于夏季伤暑呕吐;与黄连搭档可用于湿热呕吐。但生姜最擅长的还是温脾胃,古籍《类证本草》就记载“生姜去湿,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也”。

对于饮食生冷而脾胃寒气重的人可用生姜与大枣 养生 ;如果是脾胃虚弱而寒气重的人可用生姜、人参、白术 养生 ;如果是阳气弱而湿寒之气充盛的人,可用生姜与高良姜、胡椒等 养生 ;如果脾胃寒气重,古籍中还有生姜、党参、白芍的搭配方式。

生姜 养生 可以“温肺化饮”,很多人只知道生姜温脾胃却不知道它“温肺、化痰、散风寒”之功,其主要的机理是“脾胃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气”,温脾胃则遏制住“生痰之源”,生姜还发散风寒,因此 养生 有利于肺脏。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生姜汁与蜂蜜 养生 可以调养长年的咳而不止;除此之外还有生姜与甘草、人参、大枣一同搭配养益肺脏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生姜与半夏是很好的搭档,古籍中多有记载,但是半夏有毒,不建议 养生 用。

在历代的本草类书籍中均有生姜解半夏、天南星等药材之毒,也解野禽、菌蕈之毒,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诸药毒、食竹鸡、鹧鸪之毒”可用生姜汁解毒;孙思邈也记录下吃鱼蟹中毒可用生姜、紫苏叶、甘草等。

但用生姜 养生 必须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生姜的弊端,《本草纲目》中记载“食姜久,积热患目,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由此可见生姜不能吃太多,尤其是喝酒时不要过多吃姜。除此之外,生姜辛热而助火,虽然能祛寒气,但也有助于“火邪”、“热邪”,所以热盛的人和阴虚的人最好不要吃。

生姜是常见的食材,也是很好的 养生 之物,俗话说“早上吃姜赛人参”,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适宜多吃生姜,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只有了解生姜才能合理地用它 养生 ,如果你感觉本文对你有用,请给予支持,笔者以后还继续努力创作。

生姜又名黄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生姜原产于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约于公元一世纪传入地中海地区,3世纪传入英格兰1585年传到美洲,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亚洲和非洲为主。

中国栽培生姜历史悠久,在湖北江陵战国墓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86年)等陪葬物中均有姜块。史书中也有许多生姜的记载。王安石在《字说》中写道;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论语》说;每食不撤姜,说明早在春秋时期,生姜便进入我国人民食谱。《吕氏春秋》还对姜的美味作过较高的评价。和之美者,有扬朴之姜。

到了汉代,有人因大量种姜而发财致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就记载: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候等,足见在距今2000年前的汉代,生姜已成为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蔬今2000年前的汉代,生萎已成为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蔬菜了。

明代以后生姜的种植范围开始向北方扩展,清代北方已普遍栽培.现除东北、西北寒冷地区外,中部、南部诸省均有栽培,广东、浙江为主产区。

干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苦微辣。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消痰下气的功能。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炮姜味苦、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干姜 [ 最后修订于2017/4/17 12:12:05 共59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