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符笭有什么功效?是不是可以治疗失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4收藏

中药符笭有什么功效?是不是可以治疗失眠?,第1张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北、河南、云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米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的多种松树根上。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临床用名有茯苓、朱茯苓。

中医古籍论述

《本草纲目》:茯苓,本草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证,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可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

其赤者,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本草经疏》:茯苓生于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气而成质,故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利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并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长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者,补心脾,伐肾邪,除湿利窍之极功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别录》谓茯神平。总之,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样。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故主澼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劳魂魄,养精神。《药性论》又云:茯神君,味甘无毒。主惊痫,安神安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

简误: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本草蒙筌》:味甘、淡,气平。属金。降也,阳中阴也。无毒。忌酸物,恶白蔹,地榆、雄黄、秦艽、龟甲。种赤白主治略异,经上下行走自殊。赤茯苓入心脾小肠,属巳丙丁,泻利专主;白茯苓入膀胱肾肺,属辛壬癸,补益兼能。甘以助阳,淡而利窍。通便不走精气,功并车前;利血仅在腰脐,效同白术。为除湿行水圣药,生津液缓脾,驱痰火益肺。和魂炼魄,开胃厚肠。却惊痫,安胎孕。倘汗多阴虚者误煎,伤元夭寿;若小便素利者过服,助燥损明。暴病有余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凡须细察,不可妄投。茯神附结本根,因津泄少;谓既不离其本,故此为名。体比苓略松,皮与本须去。所忌畏恶,悉仿于前。志理心经,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除恚怒健忘。

谟按:茯苓为在天之阳,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泻下耶?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亦不离乎阳之本体,故入手足太阳经焉。丹溪又曰:茯苓、猪苓、泽泻各有行水之能,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诸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积陈垢,以为搬运之功也。

《本草乘雅》:岁寒不凋,原具仙骨。虽经残斫,神灵勿伤,其精英不发于枝叶,而返旋生气,吸伏于踵,所谓真人之息也。故茯取伏义,苓取令义。二拟未确,聊备博采云尔。芳香清气,潜藏根底。对待忿戾浊邪,冲逆胸胁。皓苓下居,彤丝上荟,对待夏愁怫逆,形诸颜面,摧残槎卉,俯就零落。对待刀圭地心,有怀怨恨,珍重深邃。对待惊骇气上,镇定不动。对待恐惧悸忡,形质块磊,气味清疏。对待晦滞立坚,心下结痛,神灵在躬。对待寒热外侮,幽静安闭。对待劳乱烦满,渗泄就下。对待水寒逆肺,清闲平淡。对待口焦舌干,转旋气化。对待小便闭癃,吸元归踵。对待游魂于天,恬澹虚无。对待神不内守,服气长生。对待饥渴夭龄,悉属象形,异以入之。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此其验也。

《药性解》:白茯苓,味淡,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小肠三经。主补脾气,利小便,止烦渴,定惊悸。赤者专主利水。抱根而生者名茯神,主补心安神,除惊悸,治健忘。恶白蔹,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醋及酸物。

按:茯苓色白,是西方肺金之象也;味淡,是太阳渗利之品也;微甘,是中央脾土之味也,故均入之。夫脾最恶湿,而小便利则湿自除,所以补脾。既能渗泄燥脾,似不能生津已,洁古何为称其止渴?良由色白属金,能培肺部,肺金得补,则自能生水,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诚以其上连于肺,得肺气以化之,津液从之出耳。《药性》所谓白者入壬癸,亦此意也。而渴有不止者乎。至于惊悸者,心经之症也,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既泻小肠,而心火亦为清矣,故能定之。丹溪曰阴虚未为相宜,盖虞其渗泄尔,然味尚甘,甘主缓,亦无大害,非若猪苓一于淡泄而大伤阴分也。《药性》云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与本功相反,未可轻信。赤者属丙丁,专入膀胱泻火,故利水之外无他长。茯神抱根,有依而附之之义,惊悸者魂不能除,健忘者神不能守,宜其治矣。《广志》云茯神松脂所作,胜茯苓;《衍义》曰气盛者泄外外,不抱本根,结为茯苓,有津气而不甚盛,不离其本,结为茯神。考兹两书,各相违悖,然《仙经》服食,多需茯苓,而其神不与焉,两说之是非,于是乎辨。

《药鉴》:气平,味甘淡,气味俱薄,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主治膈中痰火,驱水肿,除淋结。开胃腑,调脏气,伐肾邪。和中益气,利窍宁心。除湿之圣药也。经曰:赤者向丙丁,白者向壬癸。又曰: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补脾。是知赤者泻小肠之火,而利水矣,不知白者润肺生津,而能分利也。此剂皆主分利,但不如用白为良。大都淡能利窍,甘能助阳,《衍义》、《补遗》以为阴虚,未为相宜,以其淡渗也。孰知气重者主气,味重者助血,茯苓虽曰淡渗,然味尚甘美,于阴虚者,亦无妨也。臣升、芪而下行,固能补气,兼当归、枣仁,又养心血。佐参、术而不行,亦能补血,加枸杞、仙茅,又固肾气。四君汤用之以补气,地黄丸用之以补血。痘家灌浆之时禁用,恐水利而浆不能灌也。若见有水白泡,即取升麻汁制用,取其散表以利水也。若见有红紫泡,即取茜草汁制用,取其行血以利水也。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附: 1 古籍中的滋肾育胎丸 1 拼音

zī shèn yù tāi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Zishen Yutai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b008995

23 处方

菟丝子     砂仁      熟地黄      人参       桑寄生     阿胶(炒)    首乌       艾叶       巴戟天     白术      党参       鹿角霜       枸杞子     续断      杜仲

24 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包衣浓缩水蜜丸,除去包衣后,显深棕色;气微香,味微苦。

2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内种皮石细胞棕色或棕红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无色或灰白色白色骨组织,具疏松状不规则纹理。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0μm。石细胞淡**,纺缍形或长卵形圆形,有时一端渐尖,直径约30μm, 长约100μm,孔沟及胞腔明显,层纹隐约可见。非腺毛透明无色,壁薄,顶端较尖,常扭曲撕裂状。棕色或棕**半透明碎块,形状不规则,具棱或圆钝。

(2)取本品 10g,除去外衣,研碎,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甲醇,残渣加稀盐酸30ml,在水浴上溶解,放冷,用乙醚40ml提取,提取液蒸去乙醚,残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何首乌对照药材 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乙酯甲苯冰醋酸(8:1: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氢氧化钠溶液(1mol/L)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3)取本品 2g,除去外衣,加5%盐酸的70%乙醇液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去乙醇,加水2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氯仿30ml振摇提取,氯仿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挥尽氯仿,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党参对照药材 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 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4:4:05)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25%磷钼酸乙醇溶液,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

27 功能与主治

补肾健脾,益气培元,养血安胎,强壮身体。用于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所致的滑胎(防治习惯性流产、先兆性流产)。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5g,一日3次,淡盐水或蜂蜜水送服。

29 注意

孕妇禁房事。

210 规格

密闭,防潮。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滋肾育胎丸 《医述》:[卷十三·女科原旨]胎前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妊娠有漏胎、激经之分∶漏胎无时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9.寿胎丸

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本草备要》:[禽兽部]阿胶

平补而润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上卷种子]骨蒸夜热不孕(三十六)

妇人有骨蒸夜热,遍体火焦,口干舌燥,咳嗽吐沫,难于生子者。人以为阴虚火动也,谁知是骨髓内热乎!夫寒阴

《客尘医话》:[卷二]妇科述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51 组成 52 制法 53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54 功能主治 6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65 使用注意 66 出处 7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75 出处 8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艾附暖宫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85 出处 9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艾附暖宫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95 各家论述 96 出处 10 艾附暖宫丸的药典标准 101 品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性状 105 鉴别 106 检查 107 含量测定 10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0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0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74 测定法 108 功能与主治 109 用法与用量 1010 规格 1011 贮藏 1012 版本 11 艾附暖宫丸药品说明书 111 药品类型 112 药品名称 113 药品汉语拼音 114 药品英文名称 115 成份 116 性状 117 作用类别 118 适应症/功能主治 119 规格 1110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1111 禁忌 1112 艾附暖宫丸的不良反应 1113 注意事项 1114 艾附暖宫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115 艾附暖宫丸的药理作用 1116 备注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艾附暖宫丸 艾附暖宫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ài fù nuǎn gōng wán

2 英文参考

Aifu Nuangong W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ifu nuangong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ifu nuangong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艾附暖宫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977 84 艾附暖宫丸 蜜丸 9g 丸 08 中成药部分 978 84 艾附暖宫丸 蜜丸 54g 瓶 42 中成药部分 979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6g 袋 096 中成药部分 980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45g 瓶 72 中成药部分 981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54g 瓶 86 中成药部分 982 84 艾附暖宫丸 水蜜丸 60g 瓶 96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艾附暖宫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艾附暖宫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1]。具有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的功效。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酸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5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51 组成

香附(醋制)六两,艾叶、当归(酒洗)各三两,黄芪、吴茱萸、川芎、白芍药(酒炒)各二两,地黄(酒蒸)一两,官桂五钱,续断一两半[2]。

52 制法

上药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2]。

53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淡醋汤送下[2]。

54 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功能温暖子宫,调经止痛[2]。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面色无泽,肚腹时痛,婚久不孕[2]。

6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61 处方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 香附子(去毛)180克(俱要合时采者,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白色软者)各60克 当归(酒洗)90克 续断(去芦)45克 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3两,香附(去毛)6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5升,以瓦罐煮1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2两,大川芎(雀胎者)2两,白芍药(用酒炒)2两,黄耆(取**、白色软者)2两,川椒(酒洗)3两,续断(去芦)1两5钱,生地黄(生用)1两(酒洗,焙干),官桂5钱。

62 制法

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方之艾附暖宫丸具有温经暖官,养血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6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

每服5070丸,食前淡醋汤送下。

65 使用注意

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戒恼怒、生冷。

66 出处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7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艾附暖宫丸 71 处方

南香附米1斤(4两醋浸,4两汤浸,4两童便浸,4两酒浸,各浸1宿,焙干),北艾叶(焙干,捣烂,去灰,醋浸,炒)4两,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酒炒)1两,熟地黄(姜汁炒)1两,玄胡索子(炒)2两,甘草(生用)8钱。

72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艾附暖宫丸主治妇人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7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心米汤送下;酒亦可。

75 出处

《万病回春》卷六

8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艾附暖宫丸 81 处方

艾叶、香附(四制)、玄胡、熟地、甘草。

82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艾附暖宫丸主治血癖;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8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80丸,米汤送下。

85 出处

《女科切要》卷二

9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艾附暖宫丸 91 处方

南香附子(去毛净)1斤(分4制:酒浸4两,醋浸4两,盐汤浸4两,童便浸4两,3日焙干,为细末),北艾叶(温水洗净、焙干,研烂,筛去灰,醋浸,炒干)2两,当归(酒洗)2两,川芎2两,白芍(酒洗)2两,熟地2两。

92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艾附暖宫丸具有理气补血,调经种子之功效。主治妇人百病;妇人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冷,不能孕育。

94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80丸,淡醋汤送下。

95 各家论述

1《医林纂要》:四物以荣肝血,艾、附以暖子宫,醋以敛之,使不妄行。要以温养子珠,而为生物之本。

2《成方便读》:凡妇人调经一法,首先理气,以气顺则血亦顺也。夫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难于生育,温则易于成孕。故方中以香附理气分,艾叶暖子宫,合四物而用,宜乎可治以上诸证也。

96 出处

《古今医鉴》卷十一

10 艾附暖宫丸的药典标准 101 品名

艾附暖宫丸

Aifu Nuangong Wan

102 处方

艾叶(炭)120g、醋香附240g、制吴茱萸80g、肉桂20g、当归120g、川芎80g、白芍(酒炒)80g、地黄40g、炙黄芪80g、续断60g

103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104 性状

本品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

10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T字形毛棕色或焦黑色,弯曲,柄2~4细胞(艾叶)。非腺毛2~6细胞,胞腔有的充满红棕色物;腺毛头部多细胞,椭圆形,含棕**至棕红色物,柄2~5细胞(制吴茱萸)。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醋香附)。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当归)。草酸钙簇晶直径约45μm,存在于淡棕**皱缩的薄壁细胞中,常数个排列成行(续断)。纤维直径15~35μm,壁厚,微木化,有大的圆形纹孔(白芍)。纤维成束或散离,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炙黄芪)。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壁一面菲薄(肉桂)。

(2)取本品9g,剪碎,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α香附酮对照品,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放置片刻,斑点渐变为橙红色。

(3)取本品45g,剪碎,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吴茱萸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9g,剪碎,加水5ml浸润,加水饱和的正丁醇30ml,摇匀,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9g,剪碎,加水5ml浸润,加水饱和的正丁醇30ml,摇匀,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3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0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10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0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2:8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0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0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小蜜丸,切碎,取2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剪碎,取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0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45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40mg。

108 功能与主治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酸痛。

109 用法与用量

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1010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1011 贮藏

密封。

10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1 艾附暖宫丸药品说明书 111 药品类型

中药

112 药品名称

艾附暖宫丸

113 药品汉语拼音 114 药品英文名称 115 成份 116 性状 117 作用类别 118 适应症/功能主治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酸痛。

119 规格 1110 艾附暖宫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3次。

1111 禁忌 1112 不良反应 1113 注意事项

1忌生冷食物,不宜洗凉水澡。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 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6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如有生育要求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后痛经不减轻,或重度痛经者,应去医院就诊。

8治疗月经不调,服药1个月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1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115 艾附暖宫丸的药理作用 1116 备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5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 51 方名 52 益元散的别名 53 组成 54 功效 55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56 加减 57 用药禁忌 58 益元散的药理作用 59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 510 各家论述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 61 益元散的别名 62 组成 63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64 功效与主治 7 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性状 75 鉴别 76 检查 77 含量测定 771 朱砂 772 甘草 7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24 测定法 78 功能与主治 79 用法与用量 710 贮藏 711 版本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益元散 益元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ì yuán sàn

2 英文参考

yiyuan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iyuan s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益元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首。

中成药益元散的主要成分为滑石、甘草、朱砂[1]。具有清暑利湿的功效。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4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 41 方名

益元散

42 组成

当归、川芎、黄芩、陈皮、香附、白芷、甘草。

43 功效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具有安胎之功效。

44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坐蓐之月服之。

45 加减

如虚,加人参。

5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 51 方名

益元散

52 益元散的别名

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

天水散(《伤寒标本》卷下)

六一散《伤寒标本》卷下)

神白散(《儒门事亲》卷十三)

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四)

本方加青黛,又名“若玉散”(见《证治准绳·类方》)。

53 组成

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2]。

桂府腻白滑石6两,甘草1两(炙)。

54 功效

《宣明论方》卷十之益元散具有利小便,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安魂定魄,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下乳催生;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之功效。主治身热,吐利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石淋,肠胃中积聚寒热,心躁,腹胀痛闷;内伤阴痿,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百药酒食邪毒,中外诸邪所伤,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产后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

益元散功能清暑利湿[2]。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2]。

55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日三次[2]。

上为细末。每服3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不用蜜亦得,日3次;欲饮冷者,新汲水调下;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

56 加减

加黄丹,名红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叶(末)1分,名鸡苏散。

57 用药禁忌

孕妇不宜服。

58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益元散具有利尿、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2]。

59 益元散的临床应用

①膀胱炎《福建中医药》(1965,6:2O):林某某,男,69岁。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频繁,量少,滴沥难下,小腹部灼痛,诊断为急性膀胱炎。唇口红甚,舌苔黄浊,脉数有力,给六一散2两,冲开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痊愈。②晕厥《山西中医》(1987;2:29):张某某,男,48岁,厨师。1977年5月14日初诊。患者1年前用鳍刺刺伤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适,低热,右肢剧痛,纳呆、恶心、晕厥,经强心输液复苏。此后常无规律晕厥。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侧均见大小不等之绀斑十余块,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质硬压痛,舌红有瘀点,诊为破伤中毒,毒瘀血分。遂予六一散200g,每次用绿豆水冲服10g,1日2次,10日后诸症缓解,又10日诸证痊愈。③泡疹《山西中医》(1987;2:30):雷姓女婴,8个月,因腹泄服西药后全身泛发泡疹,小豆样,疹周红润,伴咳嗽,低烧,舌红,指纹淡红浮现,小便淋沥不畅。遂予六一散30g,冲调徐徐凉饮,晚7时许服药,夜畅尿数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复正常。

510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②《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泄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滑降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 61 益元散的别名

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散[2]。

62 组成

滑石180g,甘草30g,朱砂9g[2]。

63 益元散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每服6g,温水送下[2]。

64 功效与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之益元散治暑热烦渴,惊悸多汗,小便不利[2]

7 益元散的药典标准 71 品名

益元散

Yiyuan San

72 处方

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

73 制法

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74 性状

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7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2g,加盐酸1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77 含量测定 771 朱砂

取本品25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10ml,摇匀,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硝酸溶液40ml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35~42mg。

772 甘草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7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7:5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7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流动相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相当于每1ml含甘草酸01959mg)。

7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称定重量,密塞,超声处理(功率180W,频率42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甘草以甘草酸(C42H62O16)计,不得少于27mg。

78 功能与主治

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79 用法与用量

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710 贮藏

密闭,防潮。

711 版本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3 脾肾两助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32 药品名称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39 规格 310 脾肾两助丸的用法用量 311 禁忌 312 脾肾两助丸的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314 脾肾两助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315 脾肾两助丸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脾肾两助丸 脾肾两助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pí shèn liǎng zhù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Pishen Liangzhu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65493

23 处方

党参 164g 白术(麸炒) 44g 鸡内金(炒) 45g 土鳖虫 45g 川芎 27g 山药(麸炒) 180g 熟地黄 340g 黄芪(蜜炙) 180g 白芍(酒炒) 180g 茯苓 90g 小茴香(盐炒) 180g 山茱萸(酒制) 180g 枸杞子 46g 杜仲(炭) 46g 补骨脂(盐炒) 46g 锁阳 46g 九节菖蒲 46g 郁金 46g 陈皮 46g 半夏(制) 46g 款冬花 46g 麦冬 46g 川贝母 46g 牵牛子(炒) 46g 牛膝 46g 肉苁蓉 46g 甘草(蜜炙) 46g 泽泻 180g 使君子仁 27g 当归 27g

24 制法

以上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13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酸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6 μm 。联结乳管直径12~15μm ,含细小颗粒状物。纤 维成束散离,多碎断,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纤维束周围薄 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薄 壁细胞纺狂锤形,壁厚,有极微细斜向交错纹理。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 成群。橡胶丝呈条状或扭曲成团,表面带颗粒性。花粉粒淡**,呈类球形,直径28~ 40μm ,具 3孔沟,外壁较厚,内外层明显,表面有尖刺,刺长至 6μm ,每裂片有 5 刺。种皮栅状细胞,无色或淡黄棕色,长48~80μm 。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 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肢体倦怠,气虚无力 不思饮食,胃脘痞闷,腰膝疲软,梦遗滑精,头晕耳鸣。

29 用法与用量

用淡盐水送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规格

每丸重 9g

211 贮藏

密封。

3 脾肾两助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中药

32 药品名称

脾肾两助丸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肢体倦怠,气虚无力,不思饮食,胃脘痞闷,腰痛腰困,腿膝疲软,头晕耳鸣。

39 规格

每丸重9克

310 脾肾两助丸的用法用量

用淡盐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11 禁忌

孕妇禁用。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

3本品宜饭前服用。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脾肾两助丸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脾肾两助丸 《辨证录》:[卷之十二]安胎门(十则)

动不安,如下坠之状,人以为带脉之无力也,谁知脾肾两亏乎。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于脾肾,二经亏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下卷妊娠]妊娠少腹疼(四十一)

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乎!方用安奠二天汤人参(一两,去芦)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一两,土炒)山药

《叶选医衡》:[卷下]虚劳论

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降,虚则上升,当敛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

《血证论》:[卷四]崩带

。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谨按。带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秦艽汤 21 秦艽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妇科玉尺》卷四:秦艽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性病》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6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附注 7 《保命集》卷下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普济方》卷三四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9 《准绳·疡医》卷五 91 方名 92 秦艽汤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96 用药禁忌 97 附注 10 《郑氏女科万金方》卷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加减 105 附注 11 《医略六书》卷三十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15 各家论述 12 《金鉴》卷六十九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3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不知医必要》卷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加减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麻症集成》卷四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8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 181 方名 182 秦艽汤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主治 1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86 附注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十一 231 方名 232 秦艽汤的别名 233 组成 234 主治 23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36 制备方法 237 附注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功效 244 主治 245 加减 246 用药禁忌 247 各家论述 25 《普济方》卷二九二引《圣惠》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外台》卷三引《近效方》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76 附注 28 《外台》卷三十七引《古今录验》 281 方名 282 秦艽汤的别名 283 组成 284 主治 2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86 用药禁忌 287 附注 29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291 方名 292 秦艽汤的别名 293 组成 294 主治 2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296 制备方法 297 用药禁忌 298 附注 3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圣济总录》卷一○七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功效 324 主治 3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26 制备方法 33 《圣济总录》卷—一六 331 方名 332 组成 333 主治 3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35 制备方法 3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341 方名 342 组成 343 主治 3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3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汤 1 拼音

qín jiāo tāng

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秦艽汤

21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蒡汤(《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22 处方

秦艽(去芦)30克、 防风(去芦)黄芩 麻黄(去节)甘草(炙)玄参(去芦)犀角屑 牛蒡子(炒)枳壳(去瓤,麸炒)川升麻各22克

23 制法

上药哎咀。

24 功能主治

疏风凉血,清热解毒。治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疙瘩,形知豆瓣,堆累成片,皮肤瘙痒。

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 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3 《妇科玉尺》卷四:秦艽汤

31 处方

秦艽 石膏各3克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熟地 茯苓各15克 生地18克 白芷21克 细辛09克

32 功能主治

养血祛风。治产后血虚,外感风热而成之头痛。

33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冬加生姜,春、夏加知母。

34 摘录

《妇科玉尺》卷四

4 《性病》 41 方名

秦艽汤

42 组成

秦艽1钱5分,甘草(炙)8分,川芎8分,当归8分,芍药8分,生地8分,熟地(自制)8分,茯苓8分,羌活8分,独活8分,白术8分,黄芩8分。

43 主治

阴肿,又名蚌疽, 忽然肿而作痛者。

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

秦艽汤

52 组成

秦艽、防风、柴胡、黄芩、广皮、白芍药、甘草。

53 主治

外感筋挛,湿热伤于少阳者。

6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61 方名

秦艽汤

62 组成

秦艽(去苗)1两,鳖甲(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竹茹1分,甘草(炙)1分。

63 主治

小儿寒热往来。

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加葱白2寸,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6 附注

《奇效良方》有柴胡、槟榔。

7 《保命集》卷下 71 方名

秦艽汤

72 组成

秦艽8钱,人参3钱,防风4钱半,芍药半两,柴胡8钱,黄芩4钱半,半夏3钱,甘草4钱(炙)。

73 功效

祛风。

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7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普济方》卷三四五 81 方名

秦艽汤

82 组成

熟地黄3分,当归1分半,白芍药1分半,秦艽1分半,柴胡1分半,甘草1分半,地骨皮1分半。

83 主治

偶伤风恶寒,浑身疼痛。

8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上计1两2钱,挑5钱,水1盏半,煎至8分服,日3次。热退住服。

9 《准绳·疡医》卷五 91 方名

秦艽汤

9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蒡汤

93 组成

秦艽(去芦)1两,防风(去芦)7钱半,黄芩7钱半,麻黄(去节)7钱半,甘草(炙)7钱半,玄参(去芦)7钱半,犀角屑7钱半,牛蒡子(炒)7钱半,枳壳(去瓤,麸炒)7钱半,川升麻7钱半。

94 主治

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生(疒咅)(疒畾)如麻豆。

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中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6 用药禁忌

宜避风凉。

97 附注

秦艽牛蒡汤(《金鉴》卷七十四)。

10 《郑氏女科万金方》卷五 101 方名

秦艽汤

102 组成

人参、白芷、羌活、独活、防风、白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细辛、黄芩、甘草。

103 主治

妇人中风,汗出不止,大便秘结。

104 加减

遇天阴,加生姜7片;痞,加枳实。

105 附注

本方名秦艽汤,但方中无秦艽,疑脱。

11 《医略六书》卷三十 111 方名

秦艽汤

112 组成

秦艽2钱,人参1钱半,防风1钱半,当归3钱(酒炒),川芎1钱,黄耆3钱(酒炙),炙草1钱半。

113 主治

产后瘛疭,脉浮虚数者。

1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入竹沥1杯,姜汁1匙,温服。

115 各家论述

产后血气两虚,风邪留恋于经络,故筋脉失养,瘛疭不休焉。熟地补阴滋血,人参补气扶元,黄耆补中益卫气,当归养血荣筋脉,川芎入血海以行血气,白芍敛营阴以和血脉,防风疏风于表,炙草益胃于里,秦艽活血祛风以舒筋脉也。水煎,入竹沥、姜汁,使血气内充,则输精于元府,而风邪自散,四肢得禀血气于胃,无不屈伸如度,何瘛疭之有哉。

12 《金鉴》卷六十九 121 方名

秦艽汤

122 组成

秦艽6钱,石菖蒲3钱,当归3钱,葱白5个。

123 主治

妇人阴疮。

1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1钟,食远服。

13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31 方名

秦艽汤

13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玄参1两,芍药1两,艾叶(炙)1两半,白芷1两半,续断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

133 主治

产后恶露不断。

1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不知医必要》卷一 141 方名

秦艽汤

142 组成

羌活1钱5分,当归2钱,川芎1钱,熟地3钱,秦艽1钱5分,白芍(酒炒)1钱5分,独活1钱5分。

143 主治

风中经络而痛。

144 加减

如有热,加防己1钱,黄芩1钱5分;有寒,加制附子1钱,肉桂4分。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51 方名

秦艽汤

1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乌梅(去核,炒)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青蒿子1两,常山1两,柴胡(去苗)1两,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大黄(炮,锉)1两,当归(切,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153 主治

产后疟,先寒后热,头疼发渴,骨节痛。

1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当未发前服,欲发时再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161 方名

秦艽汤

16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柴胡(去苗)1两,知母1两,甘草(锉,炙)1两。

163 主治

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

1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 《麻症集成》卷四 171 方名

秦艽汤

172 组成

秦艽、知母、黄芩、防风、僵蚕、尖生、当归、元红、苏荷、甘草。

173 主治

手足不能运掉,舌大不语,口开手撒,头摇目合,鼻干吐沫。

18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 181 方名

秦艽汤

18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散

183 组成

秦艽1两(去苗)。

184 主治

小便难,蜘蛛螫伤。小便难,胀满闷。由草中花蜘蛛螫伤,仍被露水所搭而致的天蛇疮,肌肤似癞非癞。痘67日,热不退。

1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取7分,去滓,食前分为2服。

186 附注

秦艽散(《治痘全书》卷十三)。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91 方名

秦艽汤

192 组成

秦艽不拘多少(去苗土)。

193 主治

胞转、肠风脱肛、痘热不退。

胞转不得小便。肠胃湿热及有风而脱肛不止。痘67日热不退。

19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并服以愈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01 方名

秦艽汤

20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分,柴胡(去苗)半分,常山1分,乌梅肉3枚,糯米1撮。

203 主治

山岚瘴气如疟。

2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2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2服,未发前服之。取吐利。

205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1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211 方名

秦艽汤

21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通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玄参半两,芍药1两,桔梗(炒)1两,吴蓝1两,山栀子仁1两,枇杷叶3分(拭去毛,姜汁炙)。

213 主治

阳毒伤寒,心躁闷乱,烦热狂语,口干不止。

2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21 方名

秦艽汤

22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菖蒲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蔓荆实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龙骨3分,赤石脂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白芍药3分,芎藭3分,防已3分。

223 主治

心痹。邪气乘虚,恍惚不乐,身体强直,面目变色。

2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25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3 《圣济总录》卷十一 231 方名

秦艽汤

232 秦艽汤的别名

升麻汤

233 组成

秦艽(去土)半两,连翘半两,升麻半两,芍药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羚羊角(镑屑)半两,木香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薏苡仁半两。

234 主治

荣气虚为不仁,皮肤搔之如隔衣状。

23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以水2盏,加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缓缓温服。

2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分为6服。

237 附注

升麻汤(《普济方》卷九十五)。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241 方名

秦艽汤

242 组成

秦艽、杜仲、川断、艾叶、地榆、香附、陈皮、前胡、阿胶、防风、黄耆、白术、黄芩、川芎、白芍、葱白。

243 功效

止血安胎。

244 主治

妊娠每下血似月信至者,或孕妇血盛气衰,或营分受风则经血妄动。

245 加减

血盛者,加生地、麦冬,倍黄芩、白芍。

246 用药禁忌

血盛者,不宜服此汤;艽、防、芎、前不可过用。

247 各家论述

卫主气,营主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血属阴,风属阳,风伤营血则肝火动而魂不藏,风热相搏,阴血消烁则血下行而胎不安。是方秦艽、防风、川芎皆风药也。秦艽益肝胆二经血而能祛风;川芎能引诸血药入厥明血分,上至髓海,下入丹田;防风通行十二经。加以地榆(炒黑)、黄芩(酒炒凉血)、杜、断、艾、芍安胎养血,耆、术益气,附、陈行气,清以前胡,引以葱白,立方之旨尽矣。

25 《普济方》卷二九二引《圣惠》 251 方名

秦艽汤

2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连翘半两,青橘皮(去白,焙)半两,槟榔(煨)半两,犀角(镑)3分。

253 主治

风毒久不愈,搏于筋脉,因成瘰疬结核生项腋。

2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木通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261 方名

秦艽汤

26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鹿角胶(炙燥)半两,地榆(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芷半两,人参半两,芎藭半两。

263 主治

妊娠胎动下血,身体烦热倦怠。

2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糯米50粒,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外台》卷三引《近效方》 271 方名

秦艽汤

272 组成

秦艽1两,紫草1两,白鲜皮1两,黄芩1两,栀子1两。

273 主治

天行3日外,忽觉心上妨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

2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升半,牛乳1大升,煮取7合,分为2服。老小以意量之,1剂不愈,更吃1剂。

275 制备方法

上切。

276 附注

《圣济总录》有大黄。

28 《外台》卷三十七引《古今录验》 281 方名

秦艽汤

28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乳二味汤、秦艽煮散、秦艽煎

283 组成

秦艽3两(细切)。

284 主治

服石药后饮酒,热盛充满经络,心腹少胀,欲心下(疒畐)(疒畐)不消,或时聚如坚,随复消者;或发黄,小便赤,心坚痛者。伤寒心神烦躁,口干烦渴。

2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牛乳1大升,煮取1小升。去滓,顿服之,得利即愈。若老弱可量气力进之。热气散后,**纵彻皮肤,是愈候,勿怪;热散后,栗栗寒颤,若困颤,黄复出外者,是谓余热欲散也,勿厚覆,但使饥肤中少寒颤即止。

286 用药禁忌

饮食宜清冷,不得浊热。

287 附注

秦艽牛乳二味汤(《外台》卷四引许仁则方)、秦艽煮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秦艽煎(《卫生总微》卷七)。

29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291 方名

秦艽汤

292 秦艽汤的别名

桂心汤

293 组成

桂心1两,防风1两,黄芩1两,干姜1两,茱萸1两,秦艽1两,甘草1两。

294 主治

贼风入腹抢心,拘急,四肢不随,腹满欲死者。

2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半,分再服,汤令热。不愈,更作。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96 制备方法

上切。

29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

298 附注

桂心汤(《圣济总录》卷十七)。

3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301 方名

秦艽汤

302 组成

秦艽(去苗土)4两,青蒿子(用童便浸1宿,洗,滤干,焙)2两,知母(焙)2两,贝母(去心)2两,常山(洗,焙)2两,甘草(盐水浸,炙黄)2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柴胡(去苗)4两,半夏(汤洗后,用姜汁浸1宿,晒干)4两,陈橘皮(去白,焙)4两,肉桂(去粗皮)4两。

303 主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