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儿中提的明朝第一人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儿中提的明朝第一人是谁?,第1张

明朝那些事儿中提的明朝第一人是谁?

《明朝那些事儿》中提到的明朝第一人是:王阳明。简单地说他的心学影响了整个明朝,在军事上也是一位天才。明朝中期,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学术崩颓,社会动荡不安。随着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的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对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提出质疑。

这就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解决社会矛盾。此时,王阳明异军突起,门徒遍天下,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朝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他的心学风靡一时,影响深远,是曾国藩、梁启超、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以阳明心学为利器,也都博得了精彩人生,成就了一番事业。

扩展资料

王阳明是明代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同时也是心学的始祖。王阳明的父亲是状元出身,所以他从小就生在一个书香名门,而且又是官宦世家,背景还是比较显赫的。王阳明这个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他心里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抱负。

他从小就立志做圣贤,觉得科举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所以考试屡次不中,考了三次才得到二甲。当时程朱理学盛行,王阳明为了理解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竟然“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却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大病一场,从此以后他放下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自己的心学。

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领悟到不少道理,先是龙场悟道,而后又天泉证道,悟出"知行合一"。

——明朝那些事儿

——王阳明

《明朝那些事儿》讲的是什么?

第一部: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二部:

内容自永乐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 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

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怀天下力争求良。但随着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各种荒诞事情层出不穷,大明帝国岌岌可危……

第四部: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

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作者也详细地讲述了戚继光抗倭寇的传奇事迹。

第五部: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

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

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

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努尔哈赤部落除外),成为一代枭雄,但却因努尔哈赤讨好他,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对整个明朝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

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扩展资料:

整部书都在讲权力斗争的事,皇帝与大臣的斗争,大臣与太监的斗争,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皇帝走了一个,又换一个,大臣也总会很快有人接手,继续做着相同的事。

在这个权力的构架里,一个又一个的别具一格的皇帝,掌管着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如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本着凡事要么不做,要不做绝的方针,一个个的将开国功臣玩死。

读书之后,会对朱元璋心服口服,这个人夺取天下真不是偶然的,朱元璋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既是一个很会打仗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个会治国的政治家。

为了长远利益很能忍耐,为了废除丞相制度,纵容但是的宰相胡惟庸犯案,最终将权力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所以即使后面权臣的权力再大,太监再怎么擅权,还是皇帝最大。

自从朱棣设立了内阁之后,内阁首府就像以前的宰相,这个百官之首,是所有当官的人的最高追求,位极人臣,治理国家,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不是泛泛之辈,之所以明朝那几个昏庸皇帝在位时,国家机器还能照常运作,就是因为还有个干实事的内阁在撑着,能进内阁的人也都是经过层层磨练后才光荣入选的。

这使得内阁很少有混饭的,才出了杨廷和、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一个又一个治世的能臣,也才使得明朝统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另一个权力的分配者就是太监。

最开始分给太监权力的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为了制衡大臣,就开始让太监学习文化,然后让他们代替自己批改大臣送来的奏章,这个好皇帝没想到这个开端最终断送了大明朝。

对皇帝来说这些太监不坏,因为就是明朝那些出了名的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都很听皇帝的话,所以就算皇帝知道他们贪污纳贿也包庇他们,因为太监是皇帝对内阁的一种手段。

历史是一个舞台,是一个争夺权力的游戏,各个演员为了相同的目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组成了这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

古人为了留名于世,各色牛人纷纷加入了这个权利斗争的行列中,历史只会记住那些演绎历史进程的人,而决定历史进程的人则是那些掌握权利的人,普通的贫民注定了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当中,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参与到了权利的争斗当中,他们的故事,成了历史的故事,他们的智慧成了历史的智慧。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当时各色精英上演着一幕幕的精彩画面,这当中有喜欢的人,都敬畏的人,还有讨厌的人,懦弱的人可以从这些人身上找到勇气,愚笨的人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学到智慧,他们的生活百态已经结束,我们的生活故事还在继续。

变得只是演员,内容都不会差的太多,我们故事也会成为历史,读史明智,此言不虚,读吧才心虚的说一句,“小子,要学的还多着呢”。

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好看,是因为作者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讲古人的故事,作者对明朝的历史了如指掌,信手捏来,最要的是作者不光知道了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对每个角色的性格、品德、能力都一清二楚,对故事中的每个重要人物都做了全面的分析。

于谦的刚正不阿、尽职尽责,王振的求权心切,放下自尊直走捷径,小人得志后狂妄自大,读过后那才子佳人,不畏强权的忠义之士,都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站在了你的面前,这是一本人情味十足的书。

作者还对明朝出现极具创造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做了深度的剖析,如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作者将其一生现象在我们面前,对他的学术做了解读,对他的一生做了肯定。

总之,在帝王朝下,权力争斗的主题下,各个牛人演员的表演下,组成了这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虽然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尽最大努力尊重历史,但是永远没有百分百真实的历史,只有百分百的历史故事,这本是让你读着不会觉得枯燥的历史故事书。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内容

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

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扩展资料:

作者以一个“看客”的身份来叙述这段历史,以客观的态度对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没有对历史中的贤臣极尽的粉饰,也没有对奸臣极尽的诋毁。对有些历史人物的写作甚至是颠覆了以往历史中的形象,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了他们,使读者更客观看待历史的同时也拉近和历史人物的关系。

本书用“讲故事、说道理”的表现形式述说悠悠历史,是受众领悟历史文化知识和学问的最有效的方式。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读者面对的选择太多,耐心减少,知识背景参差不齐。

《明朝那些事儿》以轻松调侃的笔墨、现世的眼光、直白的网络化语句、日韩漫画或**的分镜头式的描写,无不暗合了网络读者的这种特点。总之,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是适应了时代和人们阅读需求的产物,同时也为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带来了相应的价值。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本的概括

《明朝那些事儿1·洪武大帝》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扩展资料:

1、《明朝那些事2·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 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2、《明朝那些事3·妖孽宫廷》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

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怀天下力争求良。但随着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各种荒诞事情层出不穷,大明帝国岌岌可危。

3、《明朝那些事4·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

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作者也详细地讲述了戚继光抗倭寇的传奇事迹。

4《明朝那些事5·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

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明朝那些事儿内容简介(100字左右)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

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明朝那些事儿》源自历史记载书籍《明史》。当年明月在反复研究《明史》等正史史料的基础上,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等历史真相并使用现代的方式阐述了明朝发生的事,它结合着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等,以各地发现的墓志而论对历史的空白进行填充。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男,顺德海关公务员,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拓者。

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一千万册,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只知道一本,回到明朝当王爷,很多人看过,说好看

阴差阳错间,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

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既有京师八虎的邪恶,又有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还有大儒王阳明的心学,再加上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浑浑噩噩中踏进这个世界的主角,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周旋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

东厂、西厂、内厂、外廷之间的纷争;代天巡狩清除贪官的故事;剿倭寇、驱鞑靼、灭都掌蛮、大战佛郎机;开海禁、移民西伯利亚……,精彩的故事纷至沓来……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就象历史长河中的一条船,因为他的意外出现,这艘原本注定驶向没落的巨轮,会不会偏移它的方向呢?

当然有,我们都知道统治者通常都会将不同于自己政见的书籍、舆论封杀,其实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正常的情况。统治者都希望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永乐大典就像上面网友说的那样子曾经封杀过很多书籍。最明显的要数《四库全书》了。中学课本上都写了,乾隆派遣大臣编修《四库全书》曾经寻找过《永乐大典》希望成为其借鉴,可是在最后却找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于是他们便到民间去寻访借书抄录,与此同时文字狱不是大兴么?然后就可以找借口将不符合清朝人的口味的书封杀,将以明代年号纪年的书封杀。后来《四库全书》成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但是它的弊端就是毁了很多书,改了很多书,就致使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书或者现代的书失真,失去了本来的样子。

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这我们都知道,但是《红》原始稿是手抄本,有人从藏书的人那里借走原稿,有的进行抄录,有的就直接不还了,在抄录的过程中又发生错误,众所周知的通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产生了书籍的错误和损毁。

由此中国古代著作在明朝,清朝遭到过损毁,以致现在的著作有些不是当时的真品,这个现象是很正常的,不仅是藏书者的照顾不周,也是阅书者保护书籍的意识薄弱所造成的。

此剧也是一部经典的历史题材剧,剧中大量采用了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将整部影视剧更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但改稻为桑和毁堤淹田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改稻为桑只不过是剧情需要而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就好像三国演义一样,这类参考历史撰写出来的东西,不能说它绝对脱离了历史的基础架构,但其中一些细节的故事情节就不要太认真了。简单的说就是它参考了大的历史框架,剧中大的历史方向还是差不多,但某些故事情节的虚构主要是反映当时现实的历史环境。

全剧开篇前大半部分都在围绕改稻为桑这个主线发展,这个故事情节开始就将此剧推向高潮,这样开门红的手法紧紧的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历史上明时期也并不能说就没有改稻为桑的影子,那时候对于土地较多的家庭朝廷还是有些要求,比如家中土地总和超过多少规定面积,就要将一定比例的田地拿出来种经济作物,但需要强制改种的比例很低,这就好像有点改桑的意思了。这样的要求也主要是平衡农作物种植,但并没有像剧中那样强硬性的要求改桑,更多的是部分农民尝到种经济作物甜头而自发改种。

改稻为桑这个事件的虚构,主要是影射嘉靖中后期朝政腐败,自上而下官员之间微妙的关系及层层贪腐的现象。像剧中那么荒诞的改稻为桑事件,嘉靖帝那么聪明一个人,这么明显的弊端他是不会同意的。还有官员主动毁堤淹田,虽然明中后期地方官员不靠谱,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不会有人做的,就算有那贼心估计也没那贼胆付诸实际行动。还有策划和日本鬼子私通之事,那都是没有影的事,在民族大义面前,但凡还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做那样的事,也没有人有胆子去策划这样犯大忌讳的事情。

最后简单说一下嘉靖皇帝这个人吧!整部剧都在说嘉靖帝在位期间的事,嘉靖帝其实是一个草根皇帝,在机缘巧合下捡了个皇帝当,但嘉庆帝绝对是没基础没底子的主子。嘉庆帝上台后面对复杂的朝局抽丝剥茧,慢慢理清了挡在自己前面的几座大山,逐步掌握了朝政大局。嘉靖帝控制住局势后,就开始了一系列有利于大明王朝发展的改革,并不是一直就沉迷于道教的,当时嘉靖帝还是做出来点成绩。只不过后来嘉靖帝越来越颓废,直至沉迷道教不再用心朝政,大兴土木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国库更雪上加霜。但就算这样嘉靖帝也能用他研究出来的内阁把控大局,没有使其在任期间的明朝完全失控,所以也不能将嘉靖帝一棍子打死。

说实话,明朝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非常强大的王朝,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朝的皇帝有的喜欢木匠,有的喜欢种地,大多数的皇帝都不务正业,但是人家懂得放权吖,而且大臣很是厉害,从小生活在一个正直的环境中,虽然行为荒诞,但是作为一个人本质却不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