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如何跨过鸭绿江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高句丽是如何跨过鸭绿江的?,第1张

纵观东北亚地区的 历史 ,凡是强盛的大一统王朝, 几乎都有越过鸭绿江到朝鲜半岛作战的 历史 ,甚至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也多次南下进攻过朝鲜半岛。

而其中就有一个非朝鲜半岛政权,就因为跨过鸭绿江夺占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就被如今的韩国当做祖宗,拍了很多电视剧和**来渲染甚至是虚构它的强大。这个政权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句丽。

韩国人拍的电视剧,讲高句丽时代的 历史

那么高句丽这个中国东北部的地方政权,是如何越过鸭绿江进行扩张的呢?

高句丽是西汉后期(公元前37年),由东北濊貊、扶余人和部分汉人,在今天 辽宁省东北部的浑江流 域建立的政权。

它的民族构成,和今天朝鲜半岛上之朝鲜民族的祖先三韩部族完全不同。

韩国人据考古资料绘制的高句丽人卡通形象,实际上高句丽是中国地方政权,和今天的韩国完全不沾边

西汉时期,汉军越过鸭绿江,灭掉了当时旧燕国势力建立的卫氏朝鲜,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立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后合并为玄菟郡和乐浪郡。 初建的高句丽政权不是独立的,而是归属于玄菟郡管辖。

西汉时期的汉四郡

我们今天都知道,鸭绿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但是在一千多年前,鸭绿江不但和界河没有任何关系,还经常被其他政权当成争夺的对象。

壁画上的高句丽士兵

原因是鸭绿江流域地区地处长白山余脉,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临海的位置也便于海上贸易。

如果新兴的高句丽政权能够夺占鸭绿江流域,那么就可以获得一大片优秀的耕地和水源地,还能同中原地区和朝鲜半岛上的居民进行海上贸易,更有利于族群的发展兴盛。

李氏朝鲜时代的半岛地形图

从高句丽建国之初的国际形势来看,高句丽西部和西北部的辽东地区,常年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占据,它们武力强大,高句丽通常是惹不起的,只能向流寇一样抢一把就走而无法夺占。

北部和东北部的扶余人是高句丽的本家,高句丽本身就是扶余贵族南逃到浑江流域建立的政权。

仇敌在北,而且受到中原王朝的保护,自然也不方便再北上。只有南进鸭绿江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山岭,欺负一下濊貊、沃沮那群 “弱鸡”部族 比较靠谱。

这就好比赤壁之战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地盘都没法打,只有西进夺取巴蜀才能成三足鼎立之势。

综合自然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因素,往鸭绿江方向扩张,比较符合高句丽的发展需要。即便在后来中原地区发生战乱,高句丽人有机会夺取辽东地区时,其“南进”政策也没有放弃。

高句丽的都城和统治中心,也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一步步地从今日的辽宁转移到了鸭绿江以南的今朝鲜首都平壤地区。

公元前8年,朱蒙被西汉朝廷封为高句骊(丽)侯,相当于朝廷承认了高句丽政权的存在。

政权建立之初,虽然实力弱小,人口不多,远远不能称作一“国”,但是却赶上了一个有利于高句丽扩展生存空间的时候。

这时的西汉王朝政局混乱,外戚王莽篡权,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朝鲜半岛上的玄菟郡和乐浪郡的力量也遭到削弱,时常受到周边部族的侵扰。

而朝鲜半岛东北部山岭地区的濊貊族人更是菜得不行,一打就垮。所以高句丽人在“独汉以强亡”的两汉年间,却初步奠定了高句丽政权的基础。

王莽于公元9年篡位建立“新朝”,惹得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周边异族也开始叛乱。朱蒙也不甘寂寞,发起了反叛行动,不料实力太弱,很快就被王莽的将领严尤诛杀了,余下的高句丽人马上归降。

王莽直接将高句丽改名为 “下句骊(丽)” 。待到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高句丽人趁着中原大乱,诸侯逐鹿,开启了一段比较顺利的扩张进程。

公元1年的辽东和朝鲜半岛

此时高句丽的首领大武神王无恤,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东北的老邻居扶余人。

他之前做王子的时候,就曾在鹤盘岭之战中就曾击败过扶余人。继承了首领之位后,他于公元22年将东扶余王杀死,占领了一块地盘。

随后南进朝鲜半岛北部的山岭,收拾了一顿濊貊人和沃沮人,平定了他们所建立的盖马国、句茶国。

公元32年,无恤继续南进,先后越过鸭绿江和清川江(当时称“浿水”),进攻原乐浪郡地区的崔理割据政权,并在37年推翻它。

很明显,无恤就是想趁东汉政权尚未稳固在辽东的统治时,占领原汉朝乐浪郡的地盘,把生米煮成熟饭。

公元37年夺取乐浪郡后的高句丽

可是汉光武帝刘秀是何许人也,不可能等你把饭煮熟。公元44年,刘秀派兵东进朝鲜半岛,占领了原乐浪郡的大部分地区,重建乐浪郡,把高句丽人的势力驱逐出清川江以北。

公元49年,高句丽人壮着胆子入侵辽东地区,反而被辽东太守祭彤招降。

但是东汉王朝在历经两汉动乱后,国力远未恢复,且北匈奴势力重新崛起,给东汉王朝北境带来的威胁很大,所以刘秀权衡利弊,不再试图恢复西汉时期汉四郡之地,放弃了对岭东之地(即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今吉林省南部的山区)的直接管辖,而是让当地民族区域自治。

这就给了高句丽稳固自己在鸭绿江流域统治的机会。朝鲜半岛形成了鸭绿江下游地区到乐浪郡由东汉管辖,清川江以北和鸭绿江中上游地区由高句丽占领的局面。

古墓壁画上的高句丽人

扶余人摄于高句丽人的威势,主动抱东汉的大腿,让高句丽不敢对自己动手。

而高句丽摄于东汉之威,暂时不敢大规模地侵占岭东之地和入寇东汉州郡(史书称“寇钞”),同时也向东汉称臣纳贡。

但是它只要有机会,就会蚕食岭东地区,也多次联合鲜卑等游牧民族,去玄菟郡和辽东郡过过抢劫犯的瘾。

到了高句丽太祖大王时期,高句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岭东地区各部族的征服工作。到了东汉后期,高句丽在对中原王朝屡战屡败情况下,坚持斗争,终于算是在鸭绿江流域站稳了脚跟。

到了东汉末年,又是朽木为官,禽兽食禄,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的时代,高句丽以为自己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古籍上记载,高句丽人喜欢蹲着,这是韩国人据史料绘制的高句丽人

不料这时候的辽东郡出了一个猛人军阀家族——公孙度家族,再次阻截了高句丽的南进之路。

公孙度是玄菟郡小官吏出身,被把持朝政的董卓于公元190年任命为辽东郡太守。

公孙度及其子公孙康在辽东任职期间,通常避免参与中原争夺战,而是着力经营东北边境,处理与周边部族的关系。高句丽想要入侵玄菟郡、乐浪郡和辽东郡的地盘,结果被公孙家打的大败亏输,不得不臣服于公孙家。

公孙度父子除了武力打击高句丽人之外,还采用 政治 外交 两手锁死高句丽人的扩张之路。

在政治方面,公孙度将偌大的辽东郡拆分为辽东和辽西两郡,在乐浪郡南部地区设立新的带方郡,大力予以经济和军事建设,阻挡高句丽南进和西进之路。

在外交上,公孙度父子采用各种手段,拉拢高句丽人的劲敌扶余部落为自己所用,又分化鲜卑人和高句丽人的同盟关系,让高句丽的发展处处掣肘。终公孙家统治辽东四十余年,高句丽人也没翻出什么大浪来。

公孙家族统治辽东时期的朝鲜半岛

但是到了公孙渊这一代, 公孙家开始把主意打到了逐鹿中原上,想要联合孙权干一干曹魏,结果却惹来了司马懿的大军,兵败身死,基业归人。

高句丽人也参与了这次行动,趁机瓜分了部分公孙家的资产。曹魏灭完公孙家后又忙着去应对吴蜀的挑战,辽东出现了一个军力空窗期,高句丽野心膨胀起来,于公元242年集合军力击破辽东的西安平地区。

事实证明,高句丽人再一次打错了算盘。曹魏闻之消息震怒: 收拾不了吴蜀,我还收拾不了你高句丽? 曹魏于公元244年派大将毋丘俭率领步骑数万人,一路平推碾压高句丽人,直接摧毁了高句丽经营多年的首都丸都城(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地区)。

毋丘俭充分发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一路追高句丽东川王追到位于今天黑龙江省境内的沃沮北境,看到了日本海的日出才返回。

高句丽政权这回算是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包括鸭绿江流域在内的所有地盘都丢掉了。

为什么汉末三国如此混乱,周边部族依旧无法入侵中原?公孙家和毋丘俭就提供了一份标准答案。

等到西晋政权建立,不久之后又爆发了“五胡乱华”事件,高句丽人重新聚集回血,重建了丸都城。这时的中原比起汉末时期更加混乱不堪,高句丽人觉得自己又行了。不料辽东地区这时迎来了新的强人势力——鲜卑人慕容廆建立的前燕政权。

开始时,慕容廆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两次进攻高句丽都被击退,说明高句丽此时已经恢复了一定的实力,但也与前燕政权重心在参与中原争夺有关。

高句丽虽然击退了进攻,也多次试图寇钞玄菟郡和辽东郡,但是在面对前燕政权时依旧是劣势局面。

于是高句丽美川王玩了一手转进,于公元313年和314年南下,先后越过鸭绿江、清川江和大同江,偷袭乐浪郡和带方郡这两位一两百岁、久病缠身的“老同志”, 这次是着实得把两郡拿在了手中,和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两位小兄弟接洽上了。

高句丽这一手,正是为了防止慕容家变成另一个公孙家,再次压制自己数十年而实施的,属于战略上的妙棋。

高句丽甚至向东晋称臣纳贡,想要联合东晋的力量一起对付前燕。但问题是,前燕的下一任元首慕容皝是一个狠角色,他很清楚的认识到高句丽人势力的发展对自己的威胁,自己有必要以毋丘俭为榜样,再对高句丽人来一次“犁庭扫穴”。

慕容皝(297—348)

公元342年,慕容皝亲率4万精锐从南陕进发,讨伐高句丽,又派慕容翰和慕容家最能打仗的慕容垂率领一万五千军队,从北置进发。

两把尖刀直插高句丽的心脏,慕容垂初战便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将高句丽王的军队轻松拿下,追亡逐北,高句丽王仅以身免。慕容皝的亲军也像毋丘俭一样攻破丸都城,把高句丽先王的尸体和国王家眷都一股脑带走。

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丸都城)遗址

这是高句丽再次遭遇的一场毁灭性打击,不过前燕军队忙于搜索国王残部,没有去重新收取乐浪和带方郡。

高句丽人也被慕容皝吓得畏畏缩缩十几年,不敢提南进和寇钞之事。不过从战果来说,慕容皝没有取得彻底消灭高句丽的战果,高句丽恢复实力也比曹魏时期快得多。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尽管遭到多次重大打击,但是已经占领鸭绿江中上游流域很长时间了。

而在接下来的 历史 阶段,高句丽将要彻底拿下包括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三江流域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甚至要南进汉江,与百济和新罗两位“年轻人”比试一下。

慕容皝的继任者慕容儁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但是他在位期间着力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和东晋作战,没有继续削弱高句丽。

在他死后,前燕政权也开始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被新兴的前秦苻坚政权灭亡。

高句丽又是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期,巩固自己在乐浪、带方二郡的统治后,从带方郡继续南下,与试图北伐的百济和新罗展开了一系列遭遇战。

前秦与东晋对峙的同时,高句丽与百济对峙

百济和新罗政权由三韩民族组成,之前也曾试图北进攻取带方郡和乐浪郡。

从公元369年开始,百济人和高句丽人就乐浪和带方的所有权问题,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事冲突与对峙。

百济的近肖古王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对内修齐庶政、整军经武,使得国力迅速强大,在与高句丽人的作战中多次击败对方,甚至杀死过高句丽国王,把战线推到了礼成江流域,一度进攻平壤城。

高句丽和百济分别朝贡前秦和东晋,也是想借大国力量制约对方。

而新罗就比较鸡贼了,在高句丽和百济争战不休时,闷声发大财,兼并了周边的三韩部落。

高句丽和百济都派出使者拉拢新罗,新罗权衡利弊后,觉得高句丽更有发展前途,于是加入了高句丽一方共同对付百济。

而百济也拉拢倭国(日本)和作为自己的盟友,对抗高句丽和新罗联盟。

前期的冲突中,百济对高句丽占上风

公元383年,东晋在与前秦的淝水之战中取胜,使得朝鲜半岛各国纷纷改抱东晋的大腿。

历经小兽林王和好太王两代君主的大力经营,高句丽的实力有了质的提升,战争天平也由此打破。

公元391年,好太王整顿数万精锐部队,发动了对百济的征伐,一鼓作气夺取了汉江以北的十几个城镇。

百济人想要找回场子,多次对高句丽发动反击,不料每次都大败,惹得国内震动,被迫召唤倭国和伽耶部落盟军前来帮场。

公元400年,好太王面对百济-倭国联盟,同新罗军一起发动了庚子之役,将倭国人追杀得哭爹喊娘。

倭国人在吃败仗后又做了一次努力,于404年入侵带方郡,结果又被好太王狠狠削了一顿,被迫退出了朝鲜半岛。高句丽通过对百济和倭国、伽耶的一系列征战,把国土扩张到了临津江一线。

高句丽好太王(374—412)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在辽东建立了后燕政权,于参合陂一战中击败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但是在慕容垂死后,后燕在面对新兴的北魏政权时处于下风,被连连击败,导致对辽东的统治空虚。

好太王抓住这个机会,于公元407年偷袭辽东郡,终于实现了高句丽人三百余年攻取辽东的梦想。好太王顺便还把北部边境新诞生的契丹和库莫奚部族也教训了一顿。

好太王碑(公元411年)的拓片

虽然夺取了辽东,但是高句丽人仍然十分害怕强大的中原政权前来攻打自己,再次上演当初两次被攻破丸都城的惨剧,于是在 一边加紧西部防御的同时,一边开始做统治中心难移的工作,指导思想是离中原王朝越远越好。

于是在高句丽长寿王时期,鉴于对百济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高句丽首都于公元427年南迁越过鸭绿江,搬到了今天的朝鲜首都平壤城。

到了5世纪后期,高句丽连着对百济和新罗一通揍,不过没有灭亡它们。这时的高句丽国力和版图都处于鼎盛时期,朝鲜半岛北部的三江地区以及汉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稳稳地抓在自己手里了。

纵观高句丽越过鸭绿江,南下朝鲜半岛的 历史 ,可谓是一波三折、不屈不挠了。

645年,唐朝与高句丽战争的行动线路图

韩国很多人把高句丽人认作祖宗,可能也是因为它是朝鲜半岛上出现过的最强势的政权了吧。毕竟能够让隋唐两朝集四代君王之力才灭掉,也确实有两把刷子的。

隋朝士兵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实际二者并无继承关系。高丽有来源于论语“山高水丽”的附会。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实际上,“Goryeo”和“Goguryeo”均是唐代传入新罗的汉字音读,来源于中国历史古籍。

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的青瓷制作手艺精湛。

高丽是称呼朝鲜的。

高丽是朝鲜半岛历史政权,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

高丽都城为开京,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

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吉州一线。

扩展资料:

高丽从建国到统一后三国,再到北拓及与契丹的战争,疆域于11世纪初基本定型。1034年到1044年,高丽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

1105年,高丽正式在耽罗设置郡县,纳入版图。1117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改称义州,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

1258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

1273年元丽联军攻陷济州后,元朝攫取了济州的主权,为高丽统一后疆域最小的时期。1290年和1294年,元朝应高丽要求,分别归还了西北面和济州。

1356年恭愍王摆脱元朝控制,同年发兵北拓,不仅占领了过去失陷于蒙古的东北面,还占领了千里长城之外的合兰府及江界、泥城,高丽疆域大幅扩展,为朝鲜王朝时期进一步将疆域开拓至图们江沿岸奠定基础。

—高丽

鲁迅有篇文章,说一户人家生了孩子,亲友去道贺,有的说,这孩子能当官,有的说,这孩子能发财。家人很高兴。有个人说,这孩子迟早会死的。被扁了一顿。你要既不想说假话,又不想说实话,那你就说这孩子,啊哈啊哈啊哈啊哈啊哈哈哈哈哈哈。

和李世民比较起来,杨广并不坏,和古中国的许多帝五比过来,杨广更不坏。杨广是个苦孩子,因为他遇到了表侄李世民了。杨广口碑越坏,声名越狼藉,越能说明历史的虚伪和丑恶。胡适比较文雅,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更像一个婊子,有时甚至还不如。分析杨广和李世民,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同时,顺便可以了解一下历史是如何被强权宽衣解带轮奸蹂躏的。

第一,从做好事的角度看,杨广比李世民多

从政绩看,李世民除了早期出征以及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外加一些听得魏征意见以显英明的故事外,其它没有什么建树,而杨广呢?结束了从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实现周秦以来第二次天下大统一;他复开学校,创置了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为后世提供招贤纳士的经验,科举制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三原色之一;他整理古籍、经通西域、抚御外患、宽减刑罚,功不可没。特别是用6年时间完成了开凿运河,全长5000华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为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给运输和水利带来无限便利,润泽后世,时至今日不竭。

杨广顶着滚滚骂名干了一件大事,我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说过咬牙也要搞,因为对子孙后世有好处之类的话,但他出发点绝对不会像有的人想的那样,为了到扬州看琼花方便。杨广干这件事,对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它谤毁自身,苦难当代,利润的是千秋后世,包括李世民都是受益者,一边得到了坐江山的种种实惠和便利,一家歪曲事实修史骂人家不是东西,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有失厚道。要论胸怀气度和目光,杨广更胜一筹。我们不能因为役民辛苦甚至累死,就全盘否定决策者。时至今日,修路架桥还有事故还有人不幸遇难呢,何况是有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第二,从干坏事的角度看,杨广比李世民少

说杨广为了当太子,虚伪矫饰,处心积虑,这未免有点求全责备,站着说话不腰疼。选拔知县知府的科举考试,还得寒窗苦读若干年,竞争还那么激烈呢。何况是当太子,谁不想坐江山,作些努力做些手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杨广是这样,李世民也是这样,而且杨广夺嫡的酷烈程度远不及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

说杨广弑父,正史上没有记据。《隋书》是李家王朝编的,有骆驼绝对不说成马,该书都没有说他弑父。司马光根据野史的记载,在《资治通鉴》里面说杨广夺嫡很血腥,目的是警示后人,事实不一定如此。为增强教化效果而歪曲基本事实的事情并不少见,倒也没必要太较真。

杨广杀了大哥杨勇,而对几个弟弟并没有下刀子,小弟杨谅起兵谋反,按律当斩,被他打败后也不过把他幽禁起来,并没有杀死。看看李世民呢,玄武门兵变,用箭射死了大哥和三弟,不仅如此,将年幼的侄子也喀嚓了,李渊“两子十孙同日并命,不得己而禅位”。

杨广三征高丽、三幸江都、两巡塞北、三临涿郡、一游河右,还亲自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好大喜功,消耗民财,破坏生产,人民痛苦不堪。李世民也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两次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在第三次出征筹备中身亡。史书没有关生产破坏人民痛苦的记载,但估计不能少,难道李世民打仗的成本会比杨广大幅度降低?

杨广杀高颎,李世民毁魏征墓碑,赐刘洎自杀;杨广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李世民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因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提出要用童子的骨髓入药,杨广大怒,立即将其处死,李世民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杨广的孙子被李渊拥立为恭帝,不久篡位。李世民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却被小老婆武媚所篡。

在奢侈程度上,李世民比杨广也好不到哪去。杨广迁都洛阳,不是单纯为了享乐,有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原因,开凿运河同样如此。如果是爱下江南是为了看琼花纳美女,可他还去了山东,还去了塞北,还去了辽东,难道也是为了旅游观光?李世民呢,他干预史官修史,后人看不到太多他的劣迹。但屡偶也能窥见一斑,贞观二十二年,他快死了,对太子李治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人即将死,其心也善,其言也切呀。

第三,从个人能力素质看,杨广比李世民强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排行老二,都是从兄长那里夺嫡当了太子。立长子为太子,是祖制和习俗,隋唐也不例外。但后面事情有变,不管是皇帝老子改变主意,还是其他皇子威逼改弦更张,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其他兄弟才能和实力超过了长子,而且超出许多,不仅是奥迪和奥拓的差别,甚至是汽车和骡车的分水。李家老大和杨家老大当太子时,他俩岁数都不大。年纪小,阅历少,谁高谁下还看不出来。随着岁月流逝,诸皇子逐渐长大成人,高下就分出来了。

李世民有列土开疆的万丈雄心,杨广难道没有?李世民有显赫军功,先后平定了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塔、萧铣、薛仁杲等武装集团,杨广难道没有?李唐的人有目光,发现李老二比李老大出色,杨隋的人就是瞎子聋子 哑子外加傻子,放着现成的太子不拜,吃饱撑的非要冒风险把杨老二架弄成太子?

其实道理很简单:

当隋唐中国达到鼎盛的时候,高句丽也达到鼎盛。

隋文帝、隋炀帝PK的是高句丽一代名将乙支文德将军。唐太宗PK的又是高句丽的一代名将苏文盖渊将军。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就是次要原因。次要原因:1隋文帝出奇兵走海道进攻高句丽,结果遇到大风暴。2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简直是闹剧。行军摆开一字长蛇阵。每军之间相隔40里各自相互不知对方发生什么事。根本无法相互支援。隋炀帝的诏书把自己的排兵布阵、兵力多少全部公布天下尽知。随军人员居然包括妇女、和尚、道士和戏子、艺人还有各国使节文武百官。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遇到杨玄感造反。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隋朝全国到处都在造反。这是隋炀帝。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太宗根本不听部将的意见一意孤行用重兵攻坚城。既不断敌粮道又不围城困敌。而是死打硬拼。唐太宗还美其名曰叫王师之战。根据《朝鲜通史》记载唐太宗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被乱矢射中一只眼睛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这点我个人不敢苟同。但说明唐军损失很大这是事实。

隋朝、唐朝对高句丽之战是不义的侵略战争,高句丽抗击隋唐是正义的保家卫国战争。道义上高句丽占据制高点。政治上、舆论上高句丽得到人民支持。

综上所述因此隋唐讨伐高句丽很难取胜。

其实高丽、韩国只不过是朝鲜半岛不同时期的政权名称罢了,就像是清朝是不是中国这样的问题而已。根据我国的文献,可以考证,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朝鲜侯一统朝鲜称王,是为朝鲜之始。考古籍可知,朝鲜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最早出现在《管子》、《史记》等著作之中。

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商朝亡国后,箕子对武王的周朝自然心怀不满,却也不像鲁迅笔下的叔齐、伯夷一样饿死首阳山,而是退到了朝鲜,《汉书》曾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武王对其风骨倒也敬佩,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关于朝鲜一词的含义,在《东国舆地胜览》中解释道:“国在东方,先朝朝日之光辉,帮名朝鲜。”这个解释,为人们普遍接受。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此时的高句丽史称“高氏高丽”。

处于中日俄三国交界之处,地缘政治差得无与伦比的韩国,现在终于靠着美国的支持“抖”了起来。有了成就,自然要衣锦还乡,告祭先祖。但是,上数几千年居然一直当小弟,这自然不能忍,于是,找一个强大的祖宗并证明自己祖上也“阔”过,就成了韩国当务之急。因此,韩国相中了曾在东北建国并击败隋、唐两朝的小强高句丽。

韩国人幻想的地图

然而,高句丽终究只是东北地方政权而已,显然无法匹配韩国如今宇宙大国的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创造性”的韩国人就将高句丽的地图圈住了大半个中国,上海也成为了高句丽地盘。但是显然,画地图的韩国人还是笔下留情了。堂堂大韩民国,明明富有宇宙才对,区区半个中国算得了什么?

而且有趣的是,大韩民国也从来不孤单,在中国南方,还有一个嘴上丝毫不弱于它的国家,那就是越南。在越南的历史认知里,他们的国家一度富有长江以南的中国,所以,你就会发现,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在朝鲜和越南的眼里,其实是发源于长江。

韩国的脑补地图

然而尴尬的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被韩国人认为先祖的高句丽,其实与朝鲜并没有什么关系,高句丽是建国于中国东北地区在一个中国地方割据政权,它的主体民族高句丽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与当今朝鲜和韩国起源的三韩并没有什么关系。高句丽政权与韩国的唯一关系,除了地域相近之外,就是与高丽王国有一字之差了。

高句丽最早起源于夫余,在中国史书上也被称为夫余别种,因为,最早建立高句丽政权的是出身夫余国的朱蒙。朱蒙本是扶余王庶子,由于夫余国的内乱,朱蒙带领一部分支持自己的人离开了夫余国,并到沸流水边的卒本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王国,由于来历和所在之地,当时也被称为卒本扶余。

高句丽

卒本扶余将国号改为高句丽,还要在朱蒙之子琉璃明王在位之时。随着卒本扶余的不断壮大,在占据原属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之地后,卒本扶余将国号更为此地的名字——高句丽。而很显然,原属于西汉玄菟郡直辖的高句丽县,当然生活了许多汉人。

高句丽从建国之初,民族的成分就十分的复杂。除了朱蒙建国时从扶余带来的夫余人之外,建国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吞并的部族,也成为高句丽的一部分,再加上原生活于东北地区的汉人,最终形成的高句丽民族,其实是由汉人、夫余人、貊系部族、秽系部族共同杂居、融合而成。

高句丽

显然,高句丽民族与生活在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仍处于部落时代韩国祖先三韩部族,并没有什么关系。相反,随着高勾丽政权的不断壮大,三韩成为高句丽政权征讨的目标,真正的祖先不断的被欺负,不知道在韩国人的心目中,算不算高句丽与现代韩国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高句丽分为五部,分别为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消奴部、灌奴部。从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建国开始,高句丽政权横跨了西汉、东汉、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等数十个王朝,一直到唐朝时期,才被彻底灭亡,存在时间长达705年之久。高句丽政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存世时间最久,最为长寿的政权之一。

朝鲜半岛在古代称高丽,韩国属于南朝鲜。

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岛回军掌握实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让王自立,建立了朝鲜王朝。

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北方从大同江不断拓展,到12世纪时达到鸭绿江沿岸。

佛教是王氏高丽的国教。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阿拉伯商人将高丽的名称传播到欧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单词的原型。高丽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统一的国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