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养殖骗局揭秘,蟾蜍养殖是骗人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蟾蜍养殖骗局揭秘,蟾蜍养殖是骗人吗,第1张

癞蛤蟆的药用价值

性味腥、温,有毒。

归经心经,

功效解毒、止痛、开窍等。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

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中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目前药用蟾蜍需求量较少,并不适合规模养殖。而且一些需求蟾蜍的药材单位、科研单位几乎都有自己的养殖基地,很少从外面收购。如果我们盲目进行养殖,到时候面临的情况可能就是养殖出来没有人要。

目前来看,养殖癞蛤蟆是一场骗局!

癞蛤蟆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需求量小,根本不适宜规模化养殖。一些人把养殖癞蛤蟆宣传成暴利行业,其实是别有目的的。这些人多为一些炒种单位,他们主要想要高价把种苗卖给你。

虽然也会给你签订一些回收合同,给的价格看似非常高,但是回收合同的要求根本很难达到。比如需要完整的蟾衣,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再小心蟾衣都会有一定的破损。其实蟾衣的药用价值和完整程度并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只是炒种单位不回收的借口。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对待癞蛤蟆养殖,不要被炒种单位的虚假宣传蒙蔽从而上当受骗。如果真要养殖,一定要事先了解好市场,找好收购单位,并且学习掌握癞蛤蟆养殖技术才可以。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梅花点舌丹的药理作用 5 功能主治 6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饲鹤亭集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洞天奥旨》卷十四 91 方名 92 梅花点舌丹的别名 93 组成 94 功效 95 主治 96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97 制备方法 98 用药禁忌 99 附注 10 《青囊秘传》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喉科紫珍集》卷下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16 用药禁忌 12 《奇方类编》卷下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主治 135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136 制备方法 13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梅花点舌丹 1 拼音

méi huā diǎn shé dān

2 处方

没药 硼砂 藤黄 熊胆 乳香 血竭 葶苈 大冰片 沉香各3克 蟾酥 麝香各6克 珍珠9克 朱砂 牛黄各6克

3 制法

上药各制为末,将蟾酥用人乳化开,入末和捣,为500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

4 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 《山西中医》1986(4):26,梅花点舌丹能显著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形成;这种增强作用不仅在动物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而且对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以及在荷瘤小鼠身上亦有明显增强作用。其抗癌作用有可能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激活巨噬细胞而实现。

5 功能主治

治疔毒恶疮,无名肿毒,红肿痈疖,乳蛾,咽喉肿痛。

6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凡红肿痈疖初起,取1丸,入葱白内打碎,用酒吞,盖暖取汗,六小时后,毒消而愈。

7 摘录

《外科全生集》

8 《饲鹤亭集方》 81 方名

梅花点舌丹

82 组成

熊胆1钱,珍珠1钱,麝香1钱,冰片1钱,血竭3钱,没药3钱,雄黄3钱,月石3钱,西黄2钱,蟾酥2钱,黄连2钱,沉香2钱,葶苈2钱,梅花瓣2钱。

83 主治

外疡肿毒,痈疽发背,疔疮恶症,红肿疼痛初起,山岚障气,时疫痧胀。

8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好酒化下。外治外敷。

85 制备方法

加人乳烊化为丸,金箔为衣。

9 《洞天奥旨》卷十四 91 方名

梅花点舌丹

92 梅花点舌丹的别名

梅花丸子、梅花点舌丸

93 组成

朱砂2钱,雄黄2钱,白硼2钱,血竭2钱,乳香(去油)1钱,没药(去油)2钱,蟾酥(人乳浸)1钱,牛黄1钱,苦葶苈2钱,冰片1钱,沉香1钱,麝香6分,珍珠6分(上白者佳),熊胆6分。

94 功效

解毒,消肿,镇痛。

95 主治

诸般无名肿毒,十三种红丝等疔,喉痹。无名肿毒,疔毒恶疮,外科热毒初起之时,发热恶冷,红肿疼痛,呕吐恶心,烦闷搅闹,起线走黄,喉蛾喉痹,肿闭不通,实火牙痛,口舌诸疮,龈腐起疳,小儿惊风,发热抽搐。

96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凡遇疮毒,用药1丸,压舌根底含化,随津咽下,药尽用酒葱白随量饮之,盖被卧之,出汗为度。

9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将人乳浸透蟾酥,研入诸药调匀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

98 用药禁忌

忌发物21日更妙;阴性疮疽,慢惊风症,阴虚白喉等均忌用,孕妇勿服。

99 附注

梅花丸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梅花点舌丸(《中国药典》一部)。《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外可用陈醋调敷患处。

10 《青囊秘传》 101 方名

梅花点舌丹

102 组成

轻粉1钱,梅片4分,蜈蚣10条(土炙),当门子3分,寒水石3钱,制乳香(去油)7钱,炙没药(去油)7钱,蟾酥(火酒浸,切片)2钱,雄黄5钱。

103 主治

无名肿毒。

10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入葱白内打碎,陈酒送下,取汗。无名肿毒,未成即消,已成即溃。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蟾酥(火酒浸烂)入药为丸,金箔2030张为衣,宜阴干,作500丸,蜡封。

11 《喉科紫珍集》卷下 111 方名

梅花点舌丹

112 组成

朱砂1钱,明雄1钱,梅片5分,牛黄1分,琥珀5分,苦葶苈5分,龙胆草2钱,乳香1钱,没药1钱,硼砂5分,沉香3分,血竭2分,蟾酥3分,苦参5分。

113 主治

咽喉口舌诸症。

11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与患者压舌底。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人乳为丸,金箔为衣。

116 用药禁忌

孕妇忌用。

12 《奇方类编》卷下 121 方名

梅花点舌丹

122 组成

乳香(去油)3钱,珍珠8分,没药(去油)2钱,京牛黄2钱,朱砂2钱,熊胆6分,硼砂2钱,苦葶苈2钱,片脑1钱,血竭2钱,沉香1两,麝香6分,雄黄2钱,蟾酥2钱(人乳拌)。

123 主治

疔毒及恶疮初起,天行瘟毒,咽喉等肿痛。

124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轻者2丸,重者4丸,先用无根水送下,次以1粒噙于舌下化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人参汁为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

13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31 方名

梅花点舌丹

132 组成

乳香(炙)30两,雄黄30两,沉香15两,蟾酥(酒化)60两,没药(炙)30两,血竭30两,白梅花150两,朱砂30两,硼砂30两,葶苈子30两,生石决明18两。

133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134 主治

疔毒恶疮,痈疽发背,疮疖红肿。

135 梅花点舌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3丸,每日2次,黄酒送下,温开水亦可。外敷用醋化开,敷患处。

1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每453两细末兑入牛黄15两,珍珠粉(豆腐炙)9两,冰片15两,麝香9两,熊胆9两,研极细末,混合均匀,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每两分为400丸,用金箔为衣。每两用金箔5张。

137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古籍中的梅花点舌丹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杂治]痈毒诸方

其自落为妙。或用包银朱乌金纸亦可,其功稍缓。梅花点舌丹∶治疔疮及红肿痈疖,一切无名热毒初起,并实火

《瑞竹堂经验方》:提要

,已详著之,至疮科所载返魂丹,与今世疡医所用梅花点舌丹、夺命丹相类,内托千金散以治痈毒,亦见殊功,

《经验丹方汇编》:[经验丹方汇编]疔疮

,可用蜗牛连壳捣烂敷之;或家菊花根捣敷,内服梅花点舌丹或蟾酥丸一、二服,俱用菊根汁和热酒下,出须用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下,尽醉为度,被盖出汗。孕妇忌服,体虚禁用。梅花点舌丹(临济超真大和尚)白梅花(阴干,一钱二分)冰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内消部

各类财神的起源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1、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凡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文帝问太史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灾福?”张居仁奏曰:“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张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于是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亿万数,周行于人间。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伯元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民性命,枉夭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敬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更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2、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为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两家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

  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3、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

  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4、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财进宝的偏财神

  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间的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其中的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各位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请财神喝酒。届时,主人手持香烛,分别到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堂接财神,五位财神接齐后,挂起财神纸马,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拜罢,将财神纸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们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清代蔡云《吴觎》中有生动描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所谓“抢路头”即抢接五路财神,人们个个争早放头通鞭炮,以此祈盼发家致富。

  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说是地地道道的偏财神。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5、刘海蟾——撒钱济贫的文财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刘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准财神。

  刘海蟾,原名刘海,五代时人,祖籍陕西西安户县曲抱村,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此人素习“黄老之学”。

  《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一日,有自称正阳子(吕洞宾)的道士来见,刘海以礼相待,道士为其演习“清净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索积蛋十枚,金钱十枚,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成塔状。刘海惊道:“太险!”道士答道:“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海顿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得到成仙,云游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以此看来,刘海是个悟后弃富的道士,本与财神无缘,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们所崇拜。《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刘海是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作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据说,刘海用计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为此,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 6、钟馗——赐福镇宅的武财神 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财神”人们又尊称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户县石井镇阿姑泉西安欢乐谷),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在唐玄宗(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登基(唐先开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712年古历10月1日),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抗辩无果,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皇用状元官职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正妒贤之罪,发配卢杞至岭外。有一年春天,唐明皇讲武骊山后久病不愈,一日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上窜下跳,绕殿而奔。这时,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将小鬼撕扯一番,囫囵吞食,他对唐明皇说:“吾乃终南山下阿福泉进士钟馗也,貌异状元落选愤亡,因念皇恩,今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邪。”唐明皇梦醒后很快病愈,遂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钟馗送财图》封钟馗为“武财神赐福镇宅圣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悬钟馗像,以护福积财。民间盛传: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馗;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护福积财,钟馗真神!

蟾蜍耳下腺及皮肤腺内含有的有毒白色浆液。吃蟾酥过理,伤口直接接触其毒,被其毒污染食物以及食用含毒的蟾酥都可引起中毒。 意见建议:排毒可催吐,早期病人呕吐对排毒有利,不必止叶;也可大量饮茶水绿豆水。中毒甚者速送医院急救。喷出来的“毒液”学名叫作“蟾酥”,蟾酥是蟾蜍皮肤腺的分泌物,在医药上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作解毒、消肿、止痛等,主治痈疮、咽喉肿痛,外治风火牙痛,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

这个东西对人体没有太大的伤害,也没有剧毒,除非进入眼睛,因为它对神经(直接接触)有点毒性。一旦不小心进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或用紫草挤汁洗、点,或找医生治疗。不然眼睛可能先肿后盲。其耳下腺、皮肤腺内含有蟾蜍毒素的白色浆液,这种白色乳汁的分泌物,内含类似毛地黄和肾上腺素等成分,叫做后急救措施一旦发现不适,应立即饮浓茶或温开水,然后诱导催吐;眼部、皮肤染毒后可用温开水或紫草汁冲洗;休克者应取平卧位,保温;呼吸抑制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但是毒液没有遇到皮肤的伤口处是不会中毒的,癞蛤蟆的毒素只和血液,黏膜液遇到后才会中毒。

蟾蜍的胆汁成分,可分为高级胆汁酸与胆汁醇两部分高级胆汁酸部分中有: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烯酸,三羟基异甾族胆烯酸,Δ23-3α,7α,12α-三羟基粪甾烯酸,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烷酸;胆汁醇部分有:四羟基降蟾蜍烷,五羟基蟾蜍烷,四羟基胆烷及异三羟基胆烯日本产蟾蜍胆汁中含蟾蜍胆酸I;此外还含蟾蜍二羟基胆烷酸1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2升压作用,本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

吃癞蛤蟆要剥皮,捉它还要小心喷出毒液。若只是吃的问题,只要你能嚼,能咽,能消化的东皮,然后加工成蟾衣。一只癞蛤蟆只能加工成一张干蟾衣,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且费事费时。采用现在的新技术,使癞哈蟆象蛇一样,年年可脱皮,而且每年可脱3-4次,并且丝毫不影响癞哈蟆的健康生长。据《本草纲目》等记载,蟾皮是一种能治恶肿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特别能抵制癌细胞扩散,抑制癌细胞生长。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拜神祭祖贡品)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等古老传统节日一样,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节庆食品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41]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这些龙船平时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龙船安放在陆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护的。每年的端午前择吉日,龙船就下水或从水底浮起,水手开始训练,直训练到端午参加比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凤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粤闽地区,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有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其挂艾草、熏艾、菖蒲、药水浴等习俗内涵是相通的。

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实际上,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可能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有关,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54-55] 

放纸鸢

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汉末《大戴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南宋《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二“合诸药”条引《琐碎录》“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是说端午时所合之药的药效会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药以菖蒲酒、艾酒、雄黄酒较为普及。

打午时水

打午时水(3张)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台南有取午时水打铁的传统,利用午时水的至阳之气,可让各项铁具更坚固耐用。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闽南民间谚语说,“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新抱手艺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

送灾难

送灾难,是古时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该民俗主旨是驱邪、消灾。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另有形式为,从社境庙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4]  

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67-68] 

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画额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佩豆娘

佩豆娘是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避五毒

古代北方人心目中的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

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目录 1 拼音 2 牙痛一粒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61 三氧化二砷 262 重量差异 263 其他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213 版本 附: 1 古籍中的牙痛一粒丸 1 拼音

yá tòng yī lì wán

2 牙痛一粒丸药典标准 21 品名

牙痛一粒丸

Yatong Yili Wan

22 处方

蟾酥240g、朱砂50g、雄黄60g、甘草240g

23 制法

以上四味,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蟾酥、甘草分别粉碎成细粉,将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成小丸,干燥,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辛、有麻舌感。

25 鉴别

(1)取本品01g,研细,加水湿润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振摇,放冷,离心,取上清液,加氯化钡试液05ml,摇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离心,弃去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

(2)取本品02g,研碎,加稀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50m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05g,研碎,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70ml,加热回流2小时,提取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脂蟾毒配基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丙酮(4: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条斑。

26 检查 261 三氧化二砷

取本品适量,研细,精密称取185g,加稀盐酸20ml,搅拌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残渣用稀盐酸洗涤2次,每次10ml,搅拌10分钟,离心,合并上清液,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加盐酸5ml与水21ml,照砷盐检查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F第一法)检查,所显砷斑颜色不得深于标准砷斑。

262 重量差异

取供试品125丸为1份,照丸剂重量差异项下第二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检查,应符合规定。

263 其他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6nm。理论板数按华蟾酥毒基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华蟾酥毒基对照品、脂蟾毒配基对照品各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各5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研细,取约75m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蟾酥以华蟾酥毒基(C26H34O6)和脂蟾毒配基(C24H32O4)的总量计,不得少于195mg。

28 功能与主治

解毒消肿,杀虫止痛。用于火毒内盛所致的牙龈肿痛、龋齿疼痛。

29 用法与用量

每次取1~2丸,填人龋齿洞内或肿痛的齿缝处,外塞一块消毒棉花,防止药丸滑脱。

210 注意

将含药后渗出的唾液吐出,不可咽下。

211 规格

每125丸重03g

212 贮藏

密封。

2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古籍中的牙痛一粒丸 《孙文垣医案》:[卷四新都治验]昆池太学内人牙痛一晚晕厥三次

昆池太学内人患牙痛。一晚晕厥三次,次日两腮红肿,痛不可支,且洒淅恶寒,寝食废。以清胃汤加石膏为君,白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六方脉齿病合参]擦牙散

治之药擦之。荜茇川椒薄荷荆芥细辛樟脑青盐为末,擦牙痛患处,拔出热涎。一方神治牙痛。芹艾(一两)大蜂窝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六]松节二百七十五

。治历节风痛,疗脚弱痛痹。燥血中之湿寒,漱风蛀之牙痛。一切筋痛,松节一两,乳香一钱,细火炒焦,为末。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一]唇牙部六十二

五,验方二。)唇肿(桑皮三百十四,验方四。)风虫牙痛(独活三十三,验方三。)风虫牙痛(蛇床四十八,验

《古今医鉴》:[卷之九]牙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