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北京和南京后,为何没对明十三陵和明孝陵进行破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日军占领北京和南京后,为何没对明十三陵和明孝陵进行破坏?,第1张

因为日本除了掠夺文物以外对于文化古迹还是有保护的。因为日本本来就想着长期占领中国的,通过奴化教育同化中国人并且还有可能迁都到中国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中国当时投降的话)。毕竟日本本土多火山地震要么就是台风海啸不如中国内地生存条件好。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到了十四年抗战时期。北平在东北沦陷之后也成为了中国抵御日本南下的最重要的城市。在日军的威胁一步步加深的国难时期,故宫博物院内的文物搬迁也逐渐开始。 一、抗日狼烟下的故宫博物院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制造「 ”柳条湖”事件后迅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几个月之后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军全数撤退至华北地区,至此华北成为抗日的第一线,而北平也成为华北地区抵御日军的最为重要的城市。 在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1931年12月3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请示南京行政院,请求在故宫内设立临时警卫处,加强对故宫博物院的警备力量,以防止文物遭受损失。15日行政院批准了易培基的请求,至此故宫博物院在日军的威胁下开始了其保护文物的漫长历史。 组织故宫文物南迁的时任院长易培基 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 ”一·二八事变”,对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发动袭击,在战争中,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以及各大高校都遭到了日军的猛烈轰炸,一时间中国同时遭受到日本南北双重夹击之势,情势十分危急,而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大量的古籍文物更是有了商务印书馆的前车之鉴。在这种情况下,2月易培基便开始着手令工作人员将展列在紫禁城各宫殿的文物撤下并开始对古籍文物进行编号、整理以及将其装箱保存。 在战争中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 日军在攻陷东北后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并时常对华北地区进行袭扰,1932年8月日军进攻热河,平津地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此时的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始考虑故宫文物的搬迁问题,易培基向行政院致函,请求将故宫文物中的一部分搬迁至东交民巷以及上海等地的租界进行保护,同时还请求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设立分院,将文物搬迁至南京进行保护。 二、故宫搬迁之争 故宫博物院内包含着大量的中国古籍文物,其中的四库全书等更是无价之宝,可称为中国的「 ”国宝”。对其的保护关乎到中华文明的千年文脉是否能够保存,而关于其是否迁移也引起了各界的讨论。 有人给故宫博物院致函,认为日军已经攻占东北和热河,平津地区一定是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平津一失,华北必然沦陷,所以故宫的文物必须南迁,只有迁移才能保护「 ”数千年遗下之国粹”。但是也有人认为大战在即,应该集全国之力以抵御日本,应当将故宫的文物进行拍卖以购买军火武装军队,但这种观点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故宫文物南迁 而在北平当地,有许多本地人士发出了反对文物迁移的声音,他们认为故宫博物院是北平的重要文物,而博物院内的文物更是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根本所在,他们坚决反对将文物搬出北平并组建了北平市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坚决 文物南迁。 1933年3月10日热河战役结束,热河省沦陷于日本之手,长城抗战开始,平津地区面临最为严重的威胁。早在1月份,故宫博物院便召开会议决定从博物院中挑选重要文物先行南下,根据行政院的指示,这一批重点文物将会到达上海,2月6日,第一批故宫文物共2118箱自故宫内运出前往火车站,不久之后到达南京浦口。 准备南迁的文物 而就在文物到达浦口之时,关于这第一批文物到底迁移至何处,行政院与中政会发生了矛盾,前者坚持要将文物运往上海进行保护,但是后者却主张将文物搬迁至洛阳与开封进行保护。关于文物存放在哪的争论使得文物只能暂时停留在浦口火车站等待下一步安排,直到3月宋子文回到南京召开会议才最终决定将文物运往上海。此后一直到五月份,故宫博物院又分五批将13427箱文物南迁至上海进行妥善保管。 坚持故宫文物迁至上海的宋子文 迁往上海的文物由于气候较为潮湿容易被损坏,而此时故宫博物院也打算在南京建立博物院南京分院以保管文物。1936年9月26日,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库落成,蔡元培等参加了落成仪式。分院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建造,能够使文物保存在温度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是当时首都南京的现代化建筑之一,对于保护文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36年12月,存放在上海的诸多文物开始迁往南京,1937年元旦,南京分院正式落成,文物也搬迁完毕。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 三、七七事变之后的文物迁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留存在北平的大量文物古籍遭到破坏,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以及首都南京也面临巨大的威胁,此时留存在南京的文物也不再安全,文物搬迁再一次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七七事变照片 在战争的威胁下,中央 下令将存放在南京的文物装箱沿长江西进,8月14日,第一批文物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护送下离开南京前往长沙,12月安全抵达长沙并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室内。11月份第二批文物搬离南京开始西迁,此次文物搬迁为火车搬运,最终北上至宝鸡停留下来,在经过清点后南下入四川最终至峨眉山地区,此后第三批文物也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四川乐山。 故宫文物南迁、西迁简图 至此故宫文物历经五次南迁,三次西迁,终于在日寇来临前安全的迁往大后方地区,使得中华文明的文脉得以保留下来。而参与这场搬迁的各行各界的人虽未在战场上杀敌报国,但其行为一样可以彰显于天地间,其英雄事迹亦可以传之后世,流芳千古。 文史君说: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有言:「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西南联大的成立为我国高等教育保留了大批火种,而文物的西迁亦将我国文明的火种保存下来,功在千秋,利于万世。 参考文献: 1、唐正芒:《抗战时期故宫文物的南迁西移》,《湖南文史》2004年第4期。 2、向宁:《故宫文物南迁记略》,《贵阳文史》2007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后,故宫的安危便牵动着全中华儿女的心,因为故宫是我们的象征,如果故宫沦陷,无疑将对中华民族的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日本并没有毁坏故宫,所以故宫得以保存,但我们千万不要相信是日本人良心发现放过了故宫一马,相反,日本的行为极其可耻。

故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日本毁坏故宫,势必会引起全中华儿女的激烈反抗,日本当然不愿意看到全中国人民一起抗日,所以不敢。而且故宫可是溥仪的家,日本想要通过控制“溥仪”来控制伪满洲国政权,所以也考虑到溥仪的原因,没有对故宫痛下杀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志之士们的努力,在日军进入北平后,就有很多名人志士们开始担忧故宫的安危,比如朱启铃、叶公绰等人,甚至连当时的汉奸也良心发现,极力反对日军毁害故宫,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才没有毁害故宫。

其实这些并不能能说明日军有良知,反而日本之所以没有对故宫进行掠夺,反而是因为日本更大的野心,因为日本当时号称“三个月占领中国”,野心极其膨胀,已经把我国是为囊中之物,自然就认为故宫迟早也是自己的。而且考虑到侵华战争成功后日本天皇可能会移居故宫,所以可恶日本人才没有毁害故宫。

而且在日本快要占领北平前,故宫就已经把大量的文物转移到内陆地区,剩下的文物价值相对不高,这也是一个原因。

千万不要相信日本人是因为信奉儒家文化,而故宫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所以没有敢对故宫痛下杀手,这种说法是极不可靠的!

日本就是侵略者。它们对我们犯下的罪行是永远不可能原谅的。

1945年8月,全国各地的广播都在轮番播放,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抗战多年,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等来了这个喜讯。一时之间,举国沸腾,人们笑着、哭着、语无伦次地和亲朋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就在他们激动不已的时候,有一些人却神色慌张,埋着头,提着东西匆忙逃窜。 这些人,就是战后还未来得及撤离中国的日本人。据统计,他们的人数高达32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为撤离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这些日本人在离开中国之前,经历了严格的排查,其中有三样东西被严禁带离。

那三样东西到底是什么?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320万人向中国投降。其中,有很多人是日本侨民。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日本侨民?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组织,即日本开拓团。

日本开拓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派到中国。此后,这个组织一直安排日本人移民东北。

而这,跟日本的一项计划有关。

早在抗战胜利的几十年前,日本关东军就看上了富饶辽阔的东北土地,他们妄图灭绝当地中国人,将东北占领作为日本的延伸国土。

为此,日本先后制定了《移民方策案》《日本人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等。还在1936年5月制订了一个冠冕堂皇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

通过这个计划,他们开始向中国东北输送大量的日本贫民,希望借此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同时,他们通过文化、物力等因素,大肆侵略剥削原住民,妄图反客为主,彻底将东北变为他们的领土。

从1937年开始,日本计划在接下来20年内移民东北500万人。因涉及人口众多,这个计划被分批次执行。在他们的设想中,这20年被平均分为4份,一份为5年。

但移民的人数并不是平均的,而是逐年递增。例如第一期移民的人数为10万户,第二期是20万户,然后是30万、40万户。

其实,日本早在1905年前就已经开始试点移民。

1913年,日本移民了17人。1914年到1917年间,他们又陆续移民了一些在乡军人。在移民这些军人的时候,日本专门为其配发武器,并以军队的形式组织了起来。因此,人们称之为“武装移民”。

此后,日本觉得之前的移民试点反响较好,开始肆意向东北输送日本人。为了招收足够的移民对象,他们在日本境内大肆宣传移民的好处,诱惑大量日本贫民加入移民队伍。

就这样,当时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百万计的日本人。

接着,日本开始进一步实现他们的计划。日本曾经拿“维持治安”当借口,强行驱逐了当地大量农民,为日本移民夺取充足的生活空间和土地。直到日本战败的时候,他们掠夺了将近396亿亩的土地,是日本国内耕地面积的37倍。

由于土地被抢走,当地的很多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饿死的不在少数。

而日本在抢走土地之后,又开始大量奴役中国农民。没了土地之后,很多农民为了糊口被迫被日本人剥削,充当他们的廉价劳动力。

当时,东北每年可产粮食2000万吨左右,但要上供日本1000万吨,剩下的则是日本、朝鲜移民的口粮。而中国农民的食物,则是日本提供的和动物饲料类似的复合食物。

在中国土地上,中国农民种着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却因为日本人的剥削整日食不果腹,连吃米都成了一种犯罪行为。

除了种地,日本还会驱使大量中国农民去开矿。仅在1941年,珠河县的600名农民就被赶到矿井当苦力,很多人因此丧命。

因日本政府态度极其明确,很多在中国境内的日本人受其影响自觉高人一等,他们肆意欺压中国人民,在中国境内为非作歹。在他们的欺凌下,中国人民苦不堪言。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他们在东北的殖民事业和组织当即崩塌。而这,也让大量的日本士兵和日本侨民惊恐万分。之前他们能够横着走,靠的就是日本的势力,但如今局势逆转,昔日为他们带来舒适生活和特权的因素,转瞬间变成了挥向他们利刃。

为此,战败,让日本人开始惶惶不安。

而念及之前对当地百姓的欺凌,他们更是胆战心惊,生怕受到报复。

在巨大的恐慌下,他们开始满大街乱窜,慌不择路地逃跑。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这些日本人会给自己乔装打扮。无论男女,他们都在服装上尽量贴近中国人。走在人群中时,他们依旧战战兢兢,生怕被人认出来。

在众多日本人当中,也有一批人没有逃命。他们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洗脑,思想比较极端,很多人选择剖腹自杀。

但其实,他们这样做,也和他们对待别国侨民和战俘的方式有关。

日军战败前,在上海有一个专门关押同盟国在华侨民和战俘的集中营,也就是日本人口中的“上海敌国人集团生活所”。这个地方建于1943年,到了1944年,那里就已经关押了大约620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8岁,最小的仅有6个月。

说是生活所,其实就是集中营。在集中营周围,铁丝隔绝外界,岗亭监视门口的动态,内部则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至少点名两次,甚至午夜十分也会突然点名。如果发现有人逃跑,就会用连坐制度让全队受罚,遭受惨无人道的殴打。

就算不逃跑,被关押的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要从事各种诸如洗菜、打扫厕所、养家禽的工作。在此之前,他们几乎都是大商人和前英国官员。之前他们生活优渥,而被关押之后,不仅要从事多种劳动,还常常食不果腹,甚至连饮用水都得不到保障。

在那样的环境下,有些侨民练就了用两小杯水清洗全部餐具的能力。

这还算是好的,虽然痛苦,但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等到了冬天,严寒天气,让人几次濒临死亡……也正因此,很多日本士兵整日担惊受怕,生怕被变本加厉地报复回来。

颇具戏剧意味的是,日本战败后,那个集中营就变成了关押日本战俘的地方。

日本在东北投降时,归苏联受降。当地的170万日军,有60万被苏联送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做苦工。因为寒冷,且人口大量聚集,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有很多人死亡。至于日本的一些工厂资产,也被苏联带走充公。

即使当时中国已经承诺会安排日侨撤离,但因为苏联军队在东北,他们并不想额外的付出精力财力和物力,所以并不理会那些投降的日侨。而且,苏联也不让别人来负责日本人的撤退。

这就导致外部负责撤离日侨的中国人进不来,东北的日侨出不去。当时的交通路线很多都已经断了, 为了谋求一条生路,很多日侨开始沿着东北路线逃亡,期待苏联能网开一面,或者中方内地可以安排他们遣返。

在最开始,为了方便逃生,他们大多数人都选择轻装上阵。但寒潮来袭,饥寒交迫,人口混杂,开始有人接连死亡,鼠疫也开始四处横行。恶劣的环境,亲友相继离世,很多日侨觉得求生无望,甚至组团自杀。

据悉,光在黑龙江的鸡西地区,就有500户侨民选择自杀来逃离这场苦难。那年冬天,因寒冷和疾病死亡的日侨超过8万人。

随着时间流逝,绝望的情绪在剩余的日侨心中不断蔓延,但好在转机还是出现了。

1946年4月,在中国和国际多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苏联愿意将军队撤离东北,而那些东北的日侨也得以被安排撤离。

说着很简单,事实上安排数以百万计的日本人撤离,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他们人数众多,不可能全部撤离。那剩下超过百万的人的衣食住行,全部都需要考虑。

故而,从当时中国的陆军司令总部,到下方接受投降的地区,都格外重视这三百多万日本人遣返的工作。为此,中国还特地成立了相关的战俘管理组织。

但即使如此, 安排日本人撤离的相关工作仍然是十分繁琐,且相当费时费力的。

为了彰显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当时提倡以德报怨,十分优待日本人。对于那些战俘,当时经组织讨论决定,他们和中国正规军有着相同的待遇。

而这,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沉重的金钱负担和难以想象的压力。就算先把日侨放一边,日军战俘就有200多万人。这么多人,要损耗的资金是十分庞大的。据当时的《中国境内日侨集中管理办法》规定: “ 日俘副食金额为每人月支:华北区3600元,华南华东2400元,华中3000元。

当时中国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国内经济也是岌岌可危,想要拿出这笔钱来十分艰难。虽说战争胜利后,成功缴获了日军的一些物资和存款。但那和要付出的钱来比,连零头都比不上。

在计划中,这些资金先是由各地政府先行垫付,等日本人撤离之后,再向日本方面讨要。但事实上,因为当时日本经济危机,出于人道主义考量,中方一直未要求赔偿,就这样不了了之。

其实,日本人不只是在撤离前得到了中方妥善的照顾。在撤离的时候,他们同样被中方优待。

当时,中方为了保障日本人在回国初期也能够安然生活,给他们每人发放了一定数量的金钱。军官和士兵每日能免费拿到五百元和两百元,侨民每日一千元。

除此之外,中方还给日本人发放了新衣服、用品。即便当时的中国也处在饥荒时期,但仍给他们发放了一些粮食。

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人在离开之前,有三样东西禁止带走。

其一,就是违禁品,例如枪支、弹药等。 这是为了避免有人恶意制造伤亡,给日本人撤离工作,以及中方形象带来麻烦。

其二,就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奢侈品,例如金条、珠宝等 。 这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他们的非法所得,故而不准被带走。

其三,就是文字类的资料,例如古籍、书画等。 但对中国人来讲,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中国将那些侵略者遣返,已经足够客气,自然不会让他们带走中国的宝藏。

小结

日本人被陆续遣返后,日本负责海外侨民撤离工作的大久保川藏,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被其他国家遣返的日本人都是身无长物,刚回国时,就连维持日常生活都十分困难。但从中国回去的日本人,被褥、粮食、金钱等一应俱全,很好地帮助那些日本人度过了最初回国时手忙脚乱的生活。

而那些回国后的日侨,见到从别的国家回来的日本人,更是格外感慨,纷纷庆幸自己当时去的是中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