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一句话,就是中国人骂什么也不骂道士,这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1收藏

鲁迅说过一句话,就是中国人骂什么也不骂道士,这是什么意思?,第1张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而已集·小杂感》,原文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这句话解释是:

首先,道教是真正的中国特产,影响于下层人民远比佛教大。老百姓往往是佛道不分,以道解佛,而民间的神仙、禁忌也多与道教相关。

其次,佛教、耶教都有相当完整且严谨的理论体系,道教的理论则显得零散而不完整,且含更多迷信色彩。再次,佛教徒讲斋戒、讲苦行、不近女色,而道教徒虽也讲虚静,但更讲采阴补阳、长生不老。如此不讲苦行的理论,自然容易获得中国一般老百姓的欢迎。

最后,佛教讲求舍身求法,普渡众生,而道教讲白日飞升,追求自己长生,未免显得更重实利。

扩展资料

道教与道家精神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鲁迅先生得到这种论断,就要涉及到我国普及很广的“道家精神”。

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个学术流派:道家。那么这个道家和现代”道教“有何渊源?严格来说,两者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出现的时间不同,道家学说产生于先秦时期,而”道教“则产生于东汉末期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

但是,道教产生时的”教义“,即道论经典则是先秦道家提供的,是道教的理论基础,而另一方面,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道家精神,成为了道教精神得以成长的土壤和载体。

”道家精神“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道法自然。主张回归本心,回归于最原始的太初状态,主张天人合一,”道可道,非常道“,阐述了这种状态之玄妙,无法用言语明说。

在治国理政上,道家是极力推崇”无为而治“的,这种无为并不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是教导人们顺应自然而不胡做妄为,”上善若水“最开始这个”善“是好的意思,就是说最好的状态就应该像水一样,至柔而至坚,能顺流而下,却能逢山开路,积少成多,滴水穿石!

与儒家不同,道家更为出世,儒家则主入世。儒家倡德,道家倡静,法家倡法,这三大流派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在中国五千年的人文历史中,儒家是主流,主导着文化发展的方向,道家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甚至道家发展的一些旁支如搬山、神鬼、茅山之术,在民间尤为流行,这就是为何憎和尚不憎道士的原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见,中国文化的根基全在一个”道“字。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

:道家精神  :道教  :鲁迅

道士服饰有六种,分别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体如下:

1、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2、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3、戒衣:**,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

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4、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

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6、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扩展资料:

道士服饰的组成部分:

道士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

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3、道袍

道袍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4、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1)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5)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6)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5、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剑、佩剑、葫芦、鱼鼓、单瓢、拂尘、阴阳环。

-道教服饰

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

扩展资料:

道士作为一种宗教角色,是随着道教的产生而出现的。没有道教之前称之为方士;从道教发展的历史景观,便不会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

“道教”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们都将自己所讲的思想学说称之为“道”,如关于治理天下的叫“治国之道”,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叫“修身之道”。

如果用这些学说主张去教育别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书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为道教”的说法。

-道士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神秘空灵——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

道教四大名山(5张)

境内,方圆400公里,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有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1] 

主要景点

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 [2]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3]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4] 

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

玉虚宫: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5] 

磨针井: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

南岩: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琼台观: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武当山北神道:武当山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南神道:武当山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区全长20公里,由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桃花洞、兰花谷、狮子滩、鬼谷子涧、天书谷、黑金沟大峡谷、龙潭、转运台、金蟾朝圣等众多景点。

武当山西神道:经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猴王庙、娃子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银杏树)、长岭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粮道,依次经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吊钟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古木参天,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6] 

武当山东神道: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旅游线路将全面建成。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锣鼓——民间艺术瑰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力度,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中国锣鼓之乡”努力。

武柱峰景区:武柱峰景区位于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当山金顶上的真武大帝像。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武柱峰又称大明峰,柱头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亲净乐国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宫(即真武大帝母亲)。距武当天柱峰14公里,是武当72峰之一,海拔为1132米。此坐像两峰如笋形同座椅,之间端坐着一尊高约80米、宽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着道服,五官形备,目光深邃,背依伏龙山,注视武当山金顶,其头顶上茂密的白皮松俨然发髻,脸庞圆润,鼻梁高高隆起,两手平放两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状惟妙惟肖,酷似武当山金顶的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气爽的艳阳照射下,山体直插霄汉,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悬崖上,晶莹光滑,金光灿灿,辉煌夺目。相传,真武在此潜心修行多年,以虔诚和恒心感动了道德天尊,被点化成仙,留下石质人像。

茅山法术

茅山,坐落于现今江苏省镇江市和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有道教圣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称,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天”,更被誉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后发扬出去的道教宗派称之为“茅山宗”,人们便把其弟子呼之为“茅山道士”。  茅山道士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派。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历史上茅山高道辈出,说到茅山道士,当然首先应该说一说“三茅真君”。

回答中我上传的两部茅山法术和闾山法术古籍,注意看书籍右下角上的字名为 玄奇阁  这两册法术书籍均出自己于此,都有PDF格式的电子版书籍可查看

修真修道主要是要明白道理,修正自己的心性,不是修法术,现在好多人基本上都是在修法术。只要与道合一,有点功力法力,想做某一个事情,就会想一个方法办法去解决,这就是法术,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停留在法术上面,会使人脱离了真正的道,就有了魔性。更有甚者,有的人完全不是依靠自己的法力能力,纯粹是借助灵界的兵将,持咒供养,给人消灾改运,祈福纳财,这已经不是真正的大道修真了,用这种方法是修不出真我的。还有的人是停留在有为之法上面,真正的大道之法是无为的。

闾山法术

法术的修炼特别讲究法脉的继承,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利用灵界的兵将呀!都是拉帮结伙的,招兵买马呀!人越多供养的也就越多呀!没有灵界的人帮忙,有些事情是办不了的。比如说消灾转运,实际上就是帮你与别人竞争啊!利用灵界的人帮你去抢夺啊!修道有成的人,意念一动就可以讲是咒语了,因为咒语的目的就是加强自己的意念,形成习惯性的思维。

道袍的颜色和等级划分是:**法衣、紫色法衣、红色法衣、青色法衣、绿色法衣、黑色法衣、白色法衣。

1、**

在道教中,除了青色常服外,**是最常见的道服颜色之一。然而,**道服在道教中地位很高,不是任何人都能穿的。

2、紫色

紫色是道教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颜色之一。在道教团体中,有“紫气东来”一词,意为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守城史伊喜看到东方有紫气三千里向西而来。在道教中,紫色象征高贵和祥瑞,历代皇帝也喜欢用紫色道服来赏赐道士。紫色道服在道教中只有大师和高级法师可以穿,而且仅在重要场合穿着。

3、红色

相对于**和紫色,红色在道教中更少见。只有上等法师和在道教法事的上表祈福中才会使用红色道服。道教中平时很少看到穿着红色服装的道士。

4、青色

青色是最常见的道士服装颜色,也是日常常服颜色。在道教中,青色象征木,木代表生机。道教信今生不信来世,所以对于道士来说,长生是最终目标,生机则代表长寿。因此,穿着青色道服既是日常常服,也暗合长寿的意义。

5、绿色

绿色道服在道教中比较少见,这是因为这个颜色在道教中地位较低,是散人仙客的常披颜色,也就是居士的常穿颜色,不属于正式拜师修行的道士。

6、黑色

黑色并不是道教团体常穿的颜色,它是斗部一个部门所穿的颜色,斗部主要供奉斗姆元君及二十四八星宿、二十四元辰。

7、白色

在道教中,白色是一个奇特的颜色,就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样。在道教中,这个颜色主要是冥司所穿。

本文由 符咒网  回答

我最有资格回答怎么画道士的符咒了,我们宗谱我无意间看到过,祖先是一名道士,为了躲避,下广西安居,也把道传承下来,所以村里基本一户家庭就有一个道士,当然不是修行的那种,我从小跟爷爷在农村生活,长大了才跟家人道城市生活,我爸爸传承了爷爷的位置,扯远了,说正题符不是画出来就能马上用,要经过法事,我们老家头七的时候,很多来参加葬礼的会“抢”符,符都是刻板压出来的,小的时候我压了不少符,刻纸钱啥的,有些符是我爷爷毛笔蘸朱砂墨画的,符红布,黄纸,字的颜色也不一样,作用当然不一样,我是区分不了的,

文中的符咒类的书籍都是在学习符咒画法的时候在 符咒网  里下载到的,

符咒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重点也不是在画符上面。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著有《明真破妄章颂》。[里面有部分内容就是骂道家弟子学艺不精,到处乱骗人的。

符的制作:在道士和巫师看来,符是沟通人与神的秘密法宝,所以不是随便可以乱画的,故有所谓“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口叫”的说法。画符的方法成百上千,有的要掐诀存想神灵随笔而来,有的要步罡踏斗,念动咒语……就是在铺纸研墨、运笔等方面都有讲究,其程序之复杂,方法之繁琐,足令善男信女们头晕目眩。

画符有一定流程,决不可以简单了事、顺序颠倒。

从总的方面看,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尤其是道士),有所谓“总坛式”。总坛式里的总符咒写有道士们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

也有不设“总坛式”或造坛的,如“请仙箕法”等。请仙箕时,用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供于正堂屋的神龛上

画符前,先要净心——聚精会神,诚心诚意,清除杂念,思想专注,以及要净身、净面、净手、漱口,并要预备好水果、米酒、香烛等祭物,还有笔墨、朱砂、黄纸等。对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来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此外还要,还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将要祷告主事表达出来。祝告完毕,取出纸墨或朱砂, 正襟危坐,存思运气,一鼓作气画出所要画之符,中间不可有任何间断停顿。画符时要吹气于符中,同时还要一边画一边用嘴轻轻念咒。此外,不握笔之左手要作出 书符时必用的日君诀、月君诀、天罡诀等手势。用口月君诀的目的,据说是取日、月阴阳真气,引气入符,借神灵助威,驱邪伏鬼,增加符的灵验性。 用天罡诀,也在于用此指法,指挥鬼神,画符时借天罡指取纲气引入符内。

画符毕,将笔尖朝上,笔头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贯注于笔头,用笔头撞符纸三次,然后用金刚剑指敕符,敕时手指用力,表现出一种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严感,最后将已画好的符纸,提起绕过炉烟三次,如此这般,画符仪式才算完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