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栀子仁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9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栀子仁汤简介,第1张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升麻、杏仁,各一钱。黄芩(一钱半),石膏(二钱半),柴胡(二钱),甘草(半钱)。功能主治治发斑烦躁,面赤咽痛,潮热。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豆豉五十粒,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圣济总录》卷三十二: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75克芎藭15克酸枣仁(炒)30克陈橘皮(去白,炒)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15克豉(炒)75克制法上七味,粗捣筛。功能主治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呕逆。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一日二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卫生总微》卷七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21个,豉2合,薤白1握(切)。主治小儿伤寒热毒攻于肠胃,下赤汁,或如烂肉鸭肝,壮热腹痛。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盏,同煎至1盏,去滓,量大小分作数服,不拘时候。《明医杂着》卷六方名栀子仁汤别名栀仁汤组成郁金、枳壳(麸炒)、升麻、山栀仁(炒)各等分。主治时毒肿痛,大便秘结;热燥而咳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附注栀仁汤(《医钞类编》卷六)。《外科精义》卷下引《普济生灵方》方名栀子仁汤别名六味栀子仁汤、栀子仁散组成郁金1两,枳壳(去瓤)1两,升麻1两,栀子仁1两,牛蒡子1两,大黄1两。主治时气头面赤肿。用法用量每服3钱,蜜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六味栀子仁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栀子仁散(《杏苑》卷八)。《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21个,甘草(炙令赤色,锉)2两,人参2两,黄连(去须)2两。主治乳石发,下痢。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早晨、日午、晚后食前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一八三方名栀子仁汤组成栀子仁10个,黄芩(去黑心)3两,大黄(锉炒)3两,豉2合。主治乳石发,体热烦闷,口中

详见百科词条:栀子仁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14:29 共15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处方人参3克,蜜炙白术3克,茯苓3克,蜜炙黄芪3克,熟地黄3克,当归3克,陈皮3克,白芍6克,肉桂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补气益血,养营调经。主脏腑虚损。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竹林女科证始》卷一《观聚方》卷六引《示儿仙方》方名养营汤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当归、芍药、酸枣、附子、柏子仁、紫石英、川芎、黄耆、官桂、木香、远志各等分。功效滋补营卫,收敛心气。主治汗过多,不语。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成,取雄鸡冠滴血,旋入竹沥及童便,同妙香散服。《不知医必要》卷四方名养营汤组成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枸杞1钱5分,山药(炒)2钱,熟地3钱,当归3钱,炙草1钱,生姜2片。功效养营血。主治因血崩、小产去血过多,心无所养而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如有热,去生姜,加酒炒白芍2钱。《竹林女科》卷一方名养营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蜜炙)1钱,茯苓1钱,黄耆(蜜炙)1钱,熟地黄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白芍2钱,肉桂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2枚。主治妇人3233岁经证,赋禀衰弱,或素有失血之证,或生育过多,血海干枯,或房室纵肆过伤阴血,或子多乳众,伤其血液,以致经团失血过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详见百科词条:养营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4:49:41 共53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炒酸枣仁的炮制方法 4 炒酸枣仁的性状 5 炒酸枣仁的质量要求 6 酸枣仁的性味、归经 7 酸枣仁的功效与主治 8 炒酸枣仁的炮制作用 9 酸枣仁的炮制研究 10 炒酸枣仁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炒酸枣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炒酸枣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炒酸枣仁 1 拼音

chǎo suān zǎo rén

2 概述

炒酸枣仁为酸枣仁的炮制品。酸枣仁的炒法宋代已有,见《太平圣惠方》。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a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F 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1]。炒酸枣仁鼓起,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有香气[1]。酸枣仁炒后种皮开裂,易于粉碎和煎出;同时炒制能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1]。其作用与生酸枣仁相近,养心安神作用强于生酸枣仁[1]。

3 炒酸枣仁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微炒、炒香熟(《太平圣惠方》)[1]。

其后历代都以炒法为主[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1]。

净酸枣仁的制法:取原药材,去净杂质[1]。用时捣碎[1]。

炒酸枣仁的炮制方法:取净酸枣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颜色加深,有爆鸣声,断面浅**时取出[1]。用时捣碎[1]。

4 炒酸枣仁的性状

酸枣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1]。一面较平坦,中间有一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1]。种皮较脆,胚乳白色[1]。富油性,气微,味淡[1]。

炒酸枣仁鼓起,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有香气[1]。

5 炒酸枣仁的质量要求

含杂质(核壳等)不得过5%[1]。

6 酸枣仁的性味、归经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1]。归肝、胆、心经[1]。

7 酸枣仁的功效与主治

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酸枣仁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盗汗。

酸枣仁的养心安神作用很好,多用于心阴不足和肝肾亏损的惊悸,健忘,眩晕,虚烦不眠等症,如酸枣仁汤(《金匮要略方论》)[1]。

炒酸枣仁作用与生酸枣仁相近,养心安神作用强于生酸枣仁[1]。如治心虚血少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的养心汤(《良方》);治疗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常与人参、白术、茯苓、远志等配伍,如归脾汤(《严氏济生方》)[1]。治疗阴亏血少,虚烦少寐常与人参、远志、柏子仁、麦冬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中国药典》)[1]。

酸枣仁治心悸失眠:酸枣仁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心、肝之血而有安神之效 故多用于阴血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且主要用于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常与当归、何首乌、龙眼肉等配伍。若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常与知母、茯苓、川芎等配伍,如酸枣仁汤;若心脾气虚之心悸失眠,常与当归、黄芪、党参等配伍,如归脾汤;若心肾不足,阴虚阳亢之心悸失眠、健忘梦遗,可与麦门冬、生地黄、远志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治体虚多汗:酸枣仁味酸,可收敛止汗,用治体虚自汗、盗汗,每与五味子、山荣萸、黄芪等同用。

8 炒酸枣仁的炮制作用

酸枣仁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能[1]。尤其是其养心安神作用很好,多用于心阴不足和肝肾亏损的惊悸,健忘,眩晕,虚烦不眠等症,如酸枣仁汤(《金匮要略方论》)[1]。

酸枣仁炒后种皮开裂,易于粉碎和煎出;同时炒制能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1]。其作用与生酸枣仁相近,养心安神作用强于生酸枣仁[1]。如治心虚血少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的养心汤(《良方》);治疗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常与人参、白术、茯苓、远志等配伍,如归脾汤(《严氏济生方》)[1]。治疗阴亏血少,虚烦少寐常与人参、远志、柏子仁、麦冬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中国药典》)[1]。

9 酸枣仁的炮制研究

酸枣仁含酸枣仁皂苷A和B、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甾醇、维生素C等[1]。尚含微量具强烈 性的挥发油[1]。

酸枣仁自古生熟同治,但从宋代以后逐渐出现了生熟异治之说[1]。如《证类本草》记载:“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1]。”后来历代有沿用,即使现在也有此类用法[1]。那么酸枣仁到底是生熟同治还是生熟异治呢?经过对古今文献研究,认为是生熟同治[1]。早在陶弘景时代就明确了,如《证类本草》云:“陶云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1]。正如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也[1]。”又“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与此疗不得眠正相反矣”[1]。清《本草从新》亦有论述,云:“(酸枣仁汤)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皆生用,治不得眠[1]。则生用疗胆热好眠之说,未可信也,盖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症,何以反能好眠乎?若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卧,则当用辛泻透发肝火,如柴薄之属,非枣仁所得司也[1]。”另《本草便读》云:“至于炒熟治胆虚不眠,生用治胆热好眠之说,亦习俗相治,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由,非一物枣仁可以统治也[1]。”显然是一种“习俗相治”[1]。

从现代资料看,生、炒酸枣仁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不同[1]。药理作用上,生、炒酸枣仁均有镇静安眠作用,只是炒品略强于生品[1]。曾用枣仁甘草合剂治疗失眠60例,分三组,酸枣仁分为炒、半生半炒和生用各20例,另20例直接用炒枣仁粉6g[1]。结果各煎剂、粉剂均有很好的镇静安眠作用[1]。另有研究也证明生酸枣仁有同样的安眠作用,还有镇痛、降温(降血压)及抗惊厥作用[1]。用生、炒酸枣仁给大鼠灌胃,记录睡眠脑电波,发现慢波睡眠深睡平均时间明显增加,深睡发作频率亦增加,且发作时间持续延长,总睡眠量增加[1]。对浅睡阶段无明显影响,主要影响深睡[1]。通过生、炒酸枣仁水煎剂对小白鼠镇静、安眠、抗惊厥作用的比较,生、炒酸枣仁对中枢神经系统均呈现镇静、安眠、抗惊厥作用,二者之间无差别[1]。

实验证明,微炒或炒黄的酸枣仁,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物含量均比生品增高;炒焦和炒黑均低于生品,尤以炒黑为甚[1]。乙醇提取物含量各炒制品均低于生品,微炒差异较小,烘制差异较大,炒焦和炒黑差异最显著[1]。实验结果表明,生、炒酸枣仁无论用热回流提取或冷浸提取均含有酸枣仁皂苷A和B,黄酮C(spinosin与zivulgarin的混合物)和黄酮D(swertisin),薄层层析亦显示,生酸枣仁在清炒和回流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二种酸枣仁皂苷和黄酮成分相同[1]。又以薄层扫描法测定其生、炒酸枣仁两种提取液中的酸枣仁皂苷含量,结果表明,炒酸枣仁中的酸枣仁总皂苷(苷A和苷B之和)明显高于生枣仁,其中酸枣仁皂苷A的含量差别较大,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差别较小,这说明炒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易于煎提[1]。

酸枣仁生、炒品脂肪油均在27%~30%,炒品油略多[1]。其层析图谱也一致[1]。总黄酮含量略有增加,生品0252%,炒品0338%[1]。

10 炒酸枣仁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卷十七引《张文仲方》:补益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补益方的用法用量 25 注意 26 摘录 3 《千金》卷十九 31 组成 32 功效 33 补益方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补益方 1 拼音

bǔ yì fāng

2 《外台》卷十七引《张文仲方》:补益方

21 处方

苁蓉3两,桂心3两,菟丝子(酒渍)3两,干漆(熬)3两,蛇床子3两(并捣为末),生地黄1斤(切,以上好酒1斗渍之,昼晒夜渍,酒尽则止,晒干,捣筛,以和前药)。

22 制法

上药以炼蜜为丸,如弹丸大。

23 功能主治

补腰脚,常服髓满骨中。主虚劳。

24 补益方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酒、饮任下,嚼破,日3次。

25 注意

忌生葱、芜荑。

26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张文仲方》

3 《千金》卷十九 31 组成

干漆4分,柏子仁4分,山茱萸4分,酸枣仁4分。

32 功效

补肾。

33 补益方的用法用量

每服27丸,加至20丸,1日2次。

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补益方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五诸虚门]补益诸虚

去黑皮)五味子续断巴戟天子菟丝子(心炙)天心服补益方干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枣仁(各四分)上为末。蜜丸如

《外台秘要》:[卷第十七]虚劳补益方九首

。(出第十九卷中)崔氏肾沥汤。疗肾脏虚劳所伤。补益方。(李子豫增损)羊肾(一具切)黄(二两)干姜(

《千金翼方》:[卷第六·妇人二虚损第七]羊肉黄汤

主产后虚乏,当补益方∶羊肉(三升)黄麦门冬(各三两,去心)大枣(三十枚,擘)干地黄茯苓当归上一十味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虚丸散第六]秃鸡散

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三仁九子丸主五劳七伤补益方∶酸枣仁柏子仁薏苡仁蛇床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菊

《医心方》:[卷第十三]治虚劳五劳七伤方第一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处方山茱萸肉当归五味子(炒,杵)山药黄耆(炒)川芎木瓜各15克熟地黄白术(炒)各3克独活酸枣仁(炒)各12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或身痛,月经不调,或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者。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大枣数枚,水煎服。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补肝散处方干姜6分,甘遂3分,桂心5分,茯苓5分,附子(炮)5分,黄连5分,甘草(炙)5分,当归5分,干漆(熬)5分,贝齿(烧)5分,猪苓5分,白术5分,干地黄8分,丹参6分,防风7分,黄耆6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肝脏病,服青盲,内或生障,恶风赤痛。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摘录《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症因脉治》卷四:补肝散处方川芎、陈皮、生姜、防风、当归身、白芍药、羌活。功能主治内伤霍乱转筋。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本方加木瓜、秦艽。摘录《症因脉治》卷四《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补肝散处方人参1两,茯苓1两,五味子1两,芎1两,藁本1两,茺蔚子1两半,细辛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心脏伏毒,热气壅在膈中。初患之时,微有头痛目眩,眼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时时如针刺,外障相似。用法用量每日1钱,空心米汤调下。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银海精微》卷上:补肝散处方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药、防风、木贼各等分。功能主治冷泪。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银海精微》卷上《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补肝散处方甘菊1两,茯神3分,芎3分,细辛3分,五味子3分,人参3分,独活3分,羚羊角屑3分,白术3分,肉桂半两,酸枣仁(微炒)半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肝脏虚寒,头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虚烦。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

详见百科词条:补肝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37:40 共330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排风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排风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十七引《圣惠》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5 《千金》卷八 51 方名 52 排风汤的别名 53 组成 54 功效 55 主治 56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57 排风汤的临床应用 58 附注 6 《圣济总录》卷十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眼科全书》卷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排风汤 1 拼音

pái fē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排风汤

21 处方

白藓皮(一钱) 当归(去芦一钱) 肉桂(去粗皮一钱) 芍药(一钱) 杏仁(去皮尖麸炒一钱) 麻黄(去根节一钱) 甘草(一钱) 防风(去芦一钱) 川芎(一钱) 独活(一钱) 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风邪气入于五脏,令人狂言妄语、精神错乱、手足不仁、痰涎壅盛。

23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上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温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排风汤

31 处方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藭 当归 杏仁 防风 甘草各6克 独活 麻黄 茯苓各9克 生姜12克

32 制法

上十三味,哎咀。

33 功能主治

养血祛风,安心定志。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疼。

3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覆盖取微汗。可服三剂。

3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4 《普济方》卷十七引《圣惠》 41 方名

排风汤

42 组成

茯苓半两,茯神半两,酸枣仁半两,人参半两,黄耆半两,当归半两,白芍药半两,远志半两,甘草2钱,莲肉半两。

43 主治

健忘。

4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上加姜、枣,煎服。

5 《千金》卷八 51 方名

排风汤

52 排风汤的别名

排风饮

53 组成

白鲜皮2两,白术2两,芍药2两,桂心2两,芎藭2两,当归2两,杏仁2两,防风2两,甘草2两,独活3两,麻黄3两,茯苓3两,生姜4两。

54 功效

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

55 主治

男子、妇人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其肝风发,则面青心闷乱,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其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其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也;其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也;其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痛。诸有此候,令人心凉,志意不安,恍惚多忘。

56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每服1升。覆取微汗,可服3剂。

57 排风汤的临床应用

中风:癸丑春,有一妇人,年4445,其证说话短气,足弱,行得数步则口苦含霜,70日内3次经行,遇行则口冷,头目眩晕,足冷则透心冷痛,每行则口中冷,气不相续,有时鼻中热,面赤翕然而热,身体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随,不能俯仰,冷痹骨痛,有时悲伤,梦与前夫相随,则上气奄然而极,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却能食,如此仅1年许。医者投热药则面翕然而热,气满胸中,咽中窒塞,闷厥;投冷药则泻。又一医者以十全汤服之,则发烦躁,心惊而跳。一医者以双和汤取之,觉得面上与腹中甚如火燂,心愈惊,欲吐不吐,大便秘,里急后重。求仆诊之,六脉弦缓,喜见于春,此是可治之疾。未供药间,忽然吐泻,泻后觉 如火,虽泻6次,却不多。仆一时识证未尽,且与俞山人降气汤8服。次日诊之,脉差有力,云服药之后,觉鼻中热,心烦闷绝,齿噤。与参苏饮8服,黄连丸2两许。越3日,云服药之后,其疾如故。与茯苓补心汤服之,皆无效。仆以脉证详之,只有排风汤甚对此证。或曰:何以见得是此证?一、能食饮,此风饥也;二、70日3次经行,此是荣经中风,血得风散也;三、头目眩晕,此肝风也;四、面赤翕然而热,悲伤,此心风也;五、身体不仁,不能步行,梦与前夫相随,此脾风也;六、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冷痹骨疼,此肾风也。诸有此疾,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真排风汤证也。或曰风脉当浮,今脉弦缓微弱,恐非风也。答曰:风无一定之脉,大抵此证虚极生风。然排风汤所用之药有十全大补汤料,亦有平补之意,却不儧燥。共10服。越3日,云服之有效,脉亦差胜,只是心中如烟生,似有微热,大便尚秘。此真是风证,再与排风汤10服,兼牛黄清心丸,皂角丸助之。越3日,云服前药1、2日,大烦躁,于热诸证悉除。只是足弱不能支持,脉亦弱,予秘传降气汤10服。又越3日云诸证悉退,只是梦里虚惊,大便滑泄,如食伤相似,奏厕频数,脉尚弱。与五积散数服,加人参、盐煎,兼感应丸即愈。自后云,皆无恙矣。但上重而头眩,不能久立久坐,服与排风汤,则脱然安矣。

58 附注

排风饮(《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中茯苓,《千金翼》作“茯神”。

6 《圣济总录》卷十三 61 方名

排风汤

62 组成

防风1两(去叉),当归1两(洗,切,焙),白鲜皮1两,白术1两,芍药1两,桂1两(去粗皮),芎穷1两,独活1两(去芦头),杏仁1两(去皮尖双仁,炒,别研),枸杞根1两(锉),茯神1两(去木),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1两。

63 主治

风消,肢体酸疼,血脉枯耗。风毒脚气肿痛。

6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晚再服。

65 制备方法

上除杏仁外,粗捣筛,入杏仁和匀。

7 《眼科全书》卷六 71 方名

排风汤

72 组成

天麻、桔梗、防风、赤芍、五味子、陈皮、升麻、桑白皮。

73 主治

两睑粘睛。

7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古籍中的排风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血虚所致,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佐以排风汤,年余而愈。一妇人经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血虚所致,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佐以排风汤,年余而愈。一妇人经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三妇人中风方论第一]排风汤

。与茯苓补心汤服之,皆无效。仆以脉证详之,只有排风汤甚对此证。或曰∶何以见得是此证?一、能食饮,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

续命汤、追风应痛丸。中风邪气入脏,狂言恍惚,与排风汤。中风手足瘫痪,多与青州白丸子。中风项背拘强,

《普济方》:[卷三百十六妇人诸疾门]中风

首先,七叶好眠主要配料有:三七茎叶、茯苓、决明子、芡实、益智仁、酸枣仁,这些均为药食同源的材料,这些材料古方古籍中记载的资料中均有记载:

茯苓 《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决明子散(《圣惠方》),具补肝明目之功。

芡实《神农本草经》: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益智仁《本草求实》:"益智,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

酸枣仁《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

其次,功效原理:

·强助眠

三七茎叶:三七叶RB3人参皂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

伽马-氨基丁酸:能补充人体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促进脑的活化性,健脑益智,促进睡眠。

·抚焦虑

茯苓:《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酸枣仁 《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 烦渴虚汗之证。

·安心神

决明子 :清心明目改善局部微循环,有效辅助治疗头晕、失眠。

芡实 :《神农本草经》认为其能“益精气,令耳目聪明

益智仁:温脾止泄,悦色延年,提高记忆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